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性精神是学生学好、用好政治理念的基础,是政治学科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的正确基点。人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自身主观影响,培养学生的政治理性精神具有一定难度。通常来说,培养高中生的理性精神,教师可关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关联生活加强实践辨析及习惯求证甄别真伪这三个策略的使用。
【关键词】高中 政治 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81-01
高中政治四大核心素养,没有高低輕重之别。但我们发现,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三个素养是结果性的,而理性精神则是过程性的。从这个角度看,理性精神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维基点。如果用政治理念去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是非理性的,那么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就可能会出现偏离正确方向或过于偏执、狭隘的问题。
下面,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从教学策略上提几点建议。
一、敢于质疑明辨是非
所谓的“理不辩不明”——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政治教师认为政治理论是结论性的、规定性的,只需要向学生讲明道理,让他们记住即可。其实,作为有独立思想能力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因为生活经验、社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马上就能认同教师所讲理论,在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解、疑问。如果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在其内心对理论的接受其实是非理性的。在生活实践中,难免会用自己错误的理解去参与。所以,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必须要给他们一个提出问题、发表质疑的平台。如在学“文化与社会”时,学生提出质疑,“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和在车上抽烟的,应该是道德好坏问题,怎么能说是有文化和没文化呢?”教师应带领学生去分析,这个话题中的“文化”是从广义角度上、还是从狭义的角度上说的。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噢,原来文化有不同的内涵界定”。让学生把自己的质疑大胆说出来,师生一起进行辨析,最终达到内心认同。这样,才能保证其应用政治理论时是理性的。
二、关联生活验证理论
马克思主义特别讲求“实事求是”,这是理性的路径。我们经常会说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但其实,我们在教学中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学生学过知识之后,是“记一套、做一套”。就是其学习到的理论并没有真正用于生活实践。从现象上说,就是非实事求是的、非理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育结果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不注意学习过程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太理论化。而高中生又往往缺少知识迁移意识,所以就会出现两类问题:第一是不会用政治理解去解释现实,第二是认为政治理论不能解释现实。因而,学了正确理论却用非理性行为去实践。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就是在带领学生学理论过程中,每次都与生活进行挂钩。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理论去进行实践验证,看看到底有没有道理,使他们认同理论在实践中的正确性。如,学“多彩的消费”时,教师给学生一个讨论题,“以你们的年龄大概是知道自己家庭经济水平的。那么请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如果我家很有钱,我是不是就可以随意消费了?如果我家经济条件一般,是不是就应像‘葛朗台”一样过日子?”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在生活中从社会和家庭两个角度去理性消费。
三、分析求证区别真伪
前面两个策略主要是从理论学习结果的角度培养理性精神。但还有一点是特别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强调的。就是政治学习会经常用一些案例作论据,或者如前文所述要引人生活真实来培养实践素养。这往往就会遇到问题:拿来学习、辨析的案例是否真实?如果这个素材是虚假的,那么,所有学习过程和结论也就必然是假命题。特别是当下,网络发达,一些“自媒体”大量出现。这些自媒体很多缺少新闻从业道德和素养,为了利润会大量编造虚假新闻、事件。如果师生不去辨析真伪,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如果学生没有求证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就会被误导、被蒙骗。因而,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一些事件信息的时候,不要轻易就去下结论,而是要通过调查求证或理性分析的方式先去区别其真伪。然后,才是用政治理念、理论去发表看法或实践。如,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一条“美国开启直升机撒钱计划”的新闻成为热点——其实不用去求证,经过简单分析也可看出这是个假新闻。简单的说, “美国有4亿多人,撒多少钱够用?钱掉到房顶、水沟、农田里怎么办?治安问题肯定会出现吧?”后来很快就证明,所谓“直升机撒钱”其实是对应急货币宽松政策的一个比喻——如果当时就以这个为案例进行货币、财政方面的分析,显然会出现严重误导。
综上所述,理性精神是学好、用好政治理论的基点,是学生核心素养正确发展的保障,需要教师重视并进行有效的培养。培养高中学生的理性精神,建议教师关注三个策略:第一是给学生平台使之大胆质疑,第二是关联生活注重实践验证,第三是注意对学习和实践案例、素材的去伪存真。
【参考文献】
[1]杨谋.高中哲学课应有“求真”“崇善”“尚美”的味道[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
[2]何学军.谈高中政治理性精神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 (18).
【关键词】高中 政治 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81-01
高中政治四大核心素养,没有高低輕重之别。但我们发现,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三个素养是结果性的,而理性精神则是过程性的。从这个角度看,理性精神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维基点。如果用政治理念去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是非理性的,那么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就可能会出现偏离正确方向或过于偏执、狭隘的问题。
下面,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从教学策略上提几点建议。
一、敢于质疑明辨是非
所谓的“理不辩不明”——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政治教师认为政治理论是结论性的、规定性的,只需要向学生讲明道理,让他们记住即可。其实,作为有独立思想能力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因为生活经验、社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马上就能认同教师所讲理论,在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解、疑问。如果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在其内心对理论的接受其实是非理性的。在生活实践中,难免会用自己错误的理解去参与。所以,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必须要给他们一个提出问题、发表质疑的平台。如在学“文化与社会”时,学生提出质疑,“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和在车上抽烟的,应该是道德好坏问题,怎么能说是有文化和没文化呢?”教师应带领学生去分析,这个话题中的“文化”是从广义角度上、还是从狭义的角度上说的。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噢,原来文化有不同的内涵界定”。让学生把自己的质疑大胆说出来,师生一起进行辨析,最终达到内心认同。这样,才能保证其应用政治理论时是理性的。
二、关联生活验证理论
马克思主义特别讲求“实事求是”,这是理性的路径。我们经常会说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但其实,我们在教学中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学生学过知识之后,是“记一套、做一套”。就是其学习到的理论并没有真正用于生活实践。从现象上说,就是非实事求是的、非理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育结果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不注意学习过程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太理论化。而高中生又往往缺少知识迁移意识,所以就会出现两类问题:第一是不会用政治理解去解释现实,第二是认为政治理论不能解释现实。因而,学了正确理论却用非理性行为去实践。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就是在带领学生学理论过程中,每次都与生活进行挂钩。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理论去进行实践验证,看看到底有没有道理,使他们认同理论在实践中的正确性。如,学“多彩的消费”时,教师给学生一个讨论题,“以你们的年龄大概是知道自己家庭经济水平的。那么请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如果我家很有钱,我是不是就可以随意消费了?如果我家经济条件一般,是不是就应像‘葛朗台”一样过日子?”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在生活中从社会和家庭两个角度去理性消费。
三、分析求证区别真伪
前面两个策略主要是从理论学习结果的角度培养理性精神。但还有一点是特别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强调的。就是政治学习会经常用一些案例作论据,或者如前文所述要引人生活真实来培养实践素养。这往往就会遇到问题:拿来学习、辨析的案例是否真实?如果这个素材是虚假的,那么,所有学习过程和结论也就必然是假命题。特别是当下,网络发达,一些“自媒体”大量出现。这些自媒体很多缺少新闻从业道德和素养,为了利润会大量编造虚假新闻、事件。如果师生不去辨析真伪,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如果学生没有求证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就会被误导、被蒙骗。因而,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一些事件信息的时候,不要轻易就去下结论,而是要通过调查求证或理性分析的方式先去区别其真伪。然后,才是用政治理念、理论去发表看法或实践。如,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一条“美国开启直升机撒钱计划”的新闻成为热点——其实不用去求证,经过简单分析也可看出这是个假新闻。简单的说, “美国有4亿多人,撒多少钱够用?钱掉到房顶、水沟、农田里怎么办?治安问题肯定会出现吧?”后来很快就证明,所谓“直升机撒钱”其实是对应急货币宽松政策的一个比喻——如果当时就以这个为案例进行货币、财政方面的分析,显然会出现严重误导。
综上所述,理性精神是学好、用好政治理论的基点,是学生核心素养正确发展的保障,需要教师重视并进行有效的培养。培养高中学生的理性精神,建议教师关注三个策略:第一是给学生平台使之大胆质疑,第二是关联生活注重实践验证,第三是注意对学习和实践案例、素材的去伪存真。
【参考文献】
[1]杨谋.高中哲学课应有“求真”“崇善”“尚美”的味道[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
[2]何学军.谈高中政治理性精神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