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人的民族性是日本取得重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依赖性的不断加强。日本的这种民族性逐渐成为日本发展的障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的民族性,这是战后日本中小学一直谋求并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原因。经历了别国理解阶段(1945年~1974年)、异文化理解阶段(1974年~20世纪90年代末)、多元文化理解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今)三个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通过对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回顾,总结出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
1 综合学习时间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现在普遍采用的分科教学,综合学习时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打破了学科、科目、单元的界限,是为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或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学习活动。它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时,一种是跨学科型“综合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是指从多学科、多学问的角度从事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受其他课程的限制,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标题,然后从多个科目的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先设定一个标题为“今日中国”,通过对社会科里设立的“中国现代史”或“中国社会”,国语里的“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学”,美术里的“现代中国艺术”等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系统地对中国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另一种形式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邀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或者由老师就这一问题在其他国家的状况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与日本的对比,使学生增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外,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举办讲座,邀请在日留学生,在日朝鲜人等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了解,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视野。
2 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的民族化并重
日本认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国际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日本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化。通过加强对国语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等的传授,培养作为一个坚定的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德育是日本进行的民族教育的主要手段。1958年。保守派力排众议。把道德教育从学科教育中独立出来,增设道德教育时间。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咨询报告《所期望的人》指出,首先要做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忘却了日本的世界人,唯有真正好的日本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人。也就是说,学生在放眼世界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爱国主义和优良的民族性。1987年,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国际化时代的日本历史像”的课题,在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异文化的同时。育成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心。这对形成日本人素质和爱国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强调,对爱国心的培养,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近年来日本官方主导的21世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1999年,日本国会又以多数通过了《国歌国旗法》,文部省也名正言顺地指导各学校加强国歌、国旗的教育。2002年,日本政府建议以爱国程度来评定学生成绩等级的方针,“培养爱国情感”被添加为六年级社会学的课程目标。这个非强制的方针建议把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目标,以鼓励孩子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自豪,文部省的官员阪下谕一说:“该方针旨在使孩子理解并热爱他们的国家、历史和传统。”随着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做日本人,对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然后学做能生存于世界的日本人,具有站在国际和全人类的角度考虑事物的知识和能力,能沟通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节、国际知识和教养。
3 民间教育团体在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日本的民间教育团体蓬勃发展起来。1946年4月19日,民主主义教育研究会(简称民教会)成立。它的宗旨就是要使日本教育真正民主化,建立正确的,人民的教育。1947年6月8日日教组成立,它是教师的一个自发组织,它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民主和独立,希望教育可以担负起建设新民主秩序和创造新日本文化的使命。日教组在教育改革中最根本的态度就是维护战后建立的体现民主和平等精神的教育制度,反对任何企图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育改革政策。这种立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前军国主义的泛滥所造成的战争灾难。教师们亲身经历了将学生送上战场的深重的罪恶感,增强了教师捍卫和平的责任感。因此,战后新成立的日教组提出了“不要再把学生送往战场”的口号。他们认为政府的任何一项加强课程、教科书、教师培训和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控制的措施都是“退回到战前的军国主义”。尽管被排除于权力圈之外,日教组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却坚决不让步,如反对特设道德科和政府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控制等等,并以罢工等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抵制。随后,核心课程联盟、社会科问题研究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大都是站在反思和批判的角度来思考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改革的,追求真正民主、科学的教育。例如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径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日本孩子与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等爱好和平、反对篡改历史的日本民间团体在东京举行集会并发表声明,抗议新版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进行深刻反省,认为文部科学省批准这样的教科书是日本政府公然违背国际承诺之举。日本民间教育工作者并不追随官方权力机构指示的教育,而是努力探索并追求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教育,追求符合日本国情的真正的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正是有了这些民间组织成员等有识之士的支持。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才得以进一步开展下去。
二、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不足之处
日本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但是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1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外部因素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在国家主义和市场至上的前提下,国际理解教育成为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一种工具。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经济至上的影响下,教育演变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自民党执政以来,在教育改革政策上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国家主义,因此,国家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最持久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上台后,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旨在通过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来达到建立政治大国的目的,它的这种观点通过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几次咨询报告得以表达,以异文化理解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受到重视。日本的国际
一、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
1 综合学习时间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现在普遍采用的分科教学,综合学习时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打破了学科、科目、单元的界限,是为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或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学习活动。它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时,一种是跨学科型“综合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是指从多学科、多学问的角度从事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受其他课程的限制,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标题,然后从多个科目的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先设定一个标题为“今日中国”,通过对社会科里设立的“中国现代史”或“中国社会”,国语里的“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学”,美术里的“现代中国艺术”等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系统地对中国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另一种形式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邀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或者由老师就这一问题在其他国家的状况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与日本的对比,使学生增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外,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举办讲座,邀请在日留学生,在日朝鲜人等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了解,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视野。
2 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的民族化并重
日本认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国际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日本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化。通过加强对国语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等的传授,培养作为一个坚定的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德育是日本进行的民族教育的主要手段。1958年。保守派力排众议。把道德教育从学科教育中独立出来,增设道德教育时间。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咨询报告《所期望的人》指出,首先要做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忘却了日本的世界人,唯有真正好的日本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人。也就是说,学生在放眼世界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爱国主义和优良的民族性。1987年,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国际化时代的日本历史像”的课题,在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异文化的同时。育成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心。这对形成日本人素质和爱国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强调,对爱国心的培养,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近年来日本官方主导的21世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1999年,日本国会又以多数通过了《国歌国旗法》,文部省也名正言顺地指导各学校加强国歌、国旗的教育。2002年,日本政府建议以爱国程度来评定学生成绩等级的方针,“培养爱国情感”被添加为六年级社会学的课程目标。这个非强制的方针建议把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目标,以鼓励孩子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自豪,文部省的官员阪下谕一说:“该方针旨在使孩子理解并热爱他们的国家、历史和传统。”随着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做日本人,对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然后学做能生存于世界的日本人,具有站在国际和全人类的角度考虑事物的知识和能力,能沟通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节、国际知识和教养。
3 民间教育团体在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日本的民间教育团体蓬勃发展起来。1946年4月19日,民主主义教育研究会(简称民教会)成立。它的宗旨就是要使日本教育真正民主化,建立正确的,人民的教育。1947年6月8日日教组成立,它是教师的一个自发组织,它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民主和独立,希望教育可以担负起建设新民主秩序和创造新日本文化的使命。日教组在教育改革中最根本的态度就是维护战后建立的体现民主和平等精神的教育制度,反对任何企图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育改革政策。这种立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前军国主义的泛滥所造成的战争灾难。教师们亲身经历了将学生送上战场的深重的罪恶感,增强了教师捍卫和平的责任感。因此,战后新成立的日教组提出了“不要再把学生送往战场”的口号。他们认为政府的任何一项加强课程、教科书、教师培训和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控制的措施都是“退回到战前的军国主义”。尽管被排除于权力圈之外,日教组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却坚决不让步,如反对特设道德科和政府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控制等等,并以罢工等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抵制。随后,核心课程联盟、社会科问题研究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大都是站在反思和批判的角度来思考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改革的,追求真正民主、科学的教育。例如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径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日本孩子与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等爱好和平、反对篡改历史的日本民间团体在东京举行集会并发表声明,抗议新版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进行深刻反省,认为文部科学省批准这样的教科书是日本政府公然违背国际承诺之举。日本民间教育工作者并不追随官方权力机构指示的教育,而是努力探索并追求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教育,追求符合日本国情的真正的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正是有了这些民间组织成员等有识之士的支持。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才得以进一步开展下去。
二、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不足之处
日本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但是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1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外部因素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在国家主义和市场至上的前提下,国际理解教育成为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一种工具。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经济至上的影响下,教育演变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自民党执政以来,在教育改革政策上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国家主义,因此,国家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最持久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上台后,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旨在通过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来达到建立政治大国的目的,它的这种观点通过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几次咨询报告得以表达,以异文化理解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受到重视。日本的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