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更加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融合
一、如何理解“互联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一系列“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新形式,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以创新精神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这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教育上的应用, 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通信联系, 是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增强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变革。
二、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其实就是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
我们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变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围着教材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助“教”和助“学”,引导和帮助教师借助与信息技术设计和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那么我们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究竟如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呢?
(一)(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更易成为双向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向学生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即将下课时在教室内再响起欢快轻松的春的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从上课伊始到结束都持续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要以立足于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最直接的融合就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法和学法方面的借鉴和探究,使“资源”的助教和助学落实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中。
(二)(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传统篇目《社戏》,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让学生津津有味的看,再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这时的信息技术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三)(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新課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手段。教学过程中只要紧紧围绕教学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掌握得适时适处,科学合理,就会生动有效。范例选准了,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句,适时施于电教,创造一种最佳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语表达内容的匠心所在。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赏析词句的训练在学生心中得到凸现,情感得到了升华。例如在讲授《背影》时 ,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场景大屏幕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做批注,谈感受,学生体悟了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入情”的目的。对于语文中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环境,如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四)(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助于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向课外拓展的知识点,小至一个词语,大至时代背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优化设计,选取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趣味熏陶的知识点作为课外阅读的主题,再组织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这样,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结合,服务于教材和学生。同时,课外阅读的指向性明确,运用信息技术时能更快捷方便,不至于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承载,让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渠道,使有限的课堂和课本得到充实,也为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积极构建网络课外阅读的平台,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避免进入的几个误区。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样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优化教学;用得不好,则可能弄巧成拙,成为扼杀学生思维的工具。
(一)(一)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略教学目标
。教师不要成为放映员,要切记信息技术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更形象,但教师不要把课堂变成了近乎美术、音乐的欣赏课,只顾着播放预先准备好的课件或剪辑好的资料。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单纯地以色彩缤纷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情感朗读和再塑想象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受课件的牵制,也不能只围着电教平台转,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多花时间让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揣摩精彩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读、赏读,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学会积累语言。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本末倒置,会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二)(二)人机交互,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要适时、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大局出发,对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实施系统性的研究。理清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而决定是否需要信息技术,运用哪种信息技术,何处使用信息技术等,将信息技术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出来。一切教学手段、技术和设备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
(三)(三)华而不实,不加修正,直接照抄照搬
。如果你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追求吸引学生眼球,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很多教师热衷于从网络上下载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照搬运用,而不注重自己修正和开发,认为这样省时省力,其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无益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能充实学生的学识。虽然这样能大大节省时间,但是用现成的多媒体課件来上课则无法发挥自己的思路和风格,再加上教学对象的不同,自己的思想、表现方式和技巧运用更难融于课堂教学中,搞不好会手忙脚乱,弄巧成拙。我们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最好根据需要自己制作,虽然制作课件要花大量的时间,但在制作课件的同进也是熟悉教材、设计教法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也是吃透教材的备课过程。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只有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融合点,才能让语文教学在新时代的教育中绽放异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融合
一、如何理解“互联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一系列“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新形式,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以创新精神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这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教育上的应用, 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通信联系, 是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增强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变革。
二、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其实就是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
我们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变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围着教材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助“教”和助“学”,引导和帮助教师借助与信息技术设计和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那么我们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究竟如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呢?
(一)(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更易成为双向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向学生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即将下课时在教室内再响起欢快轻松的春的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从上课伊始到结束都持续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要以立足于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最直接的融合就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法和学法方面的借鉴和探究,使“资源”的助教和助学落实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中。
(二)(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传统篇目《社戏》,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让学生津津有味的看,再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这时的信息技术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三)(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新課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手段。教学过程中只要紧紧围绕教学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掌握得适时适处,科学合理,就会生动有效。范例选准了,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句,适时施于电教,创造一种最佳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语表达内容的匠心所在。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赏析词句的训练在学生心中得到凸现,情感得到了升华。例如在讲授《背影》时 ,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场景大屏幕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做批注,谈感受,学生体悟了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入情”的目的。对于语文中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环境,如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四)(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助于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向课外拓展的知识点,小至一个词语,大至时代背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优化设计,选取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趣味熏陶的知识点作为课外阅读的主题,再组织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这样,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结合,服务于教材和学生。同时,课外阅读的指向性明确,运用信息技术时能更快捷方便,不至于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承载,让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渠道,使有限的课堂和课本得到充实,也为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积极构建网络课外阅读的平台,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避免进入的几个误区。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样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优化教学;用得不好,则可能弄巧成拙,成为扼杀学生思维的工具。
(一)(一)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略教学目标
。教师不要成为放映员,要切记信息技术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更形象,但教师不要把课堂变成了近乎美术、音乐的欣赏课,只顾着播放预先准备好的课件或剪辑好的资料。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单纯地以色彩缤纷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情感朗读和再塑想象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受课件的牵制,也不能只围着电教平台转,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多花时间让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揣摩精彩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读、赏读,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学会积累语言。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本末倒置,会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二)(二)人机交互,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要适时、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大局出发,对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实施系统性的研究。理清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而决定是否需要信息技术,运用哪种信息技术,何处使用信息技术等,将信息技术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出来。一切教学手段、技术和设备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
(三)(三)华而不实,不加修正,直接照抄照搬
。如果你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追求吸引学生眼球,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很多教师热衷于从网络上下载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照搬运用,而不注重自己修正和开发,认为这样省时省力,其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无益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能充实学生的学识。虽然这样能大大节省时间,但是用现成的多媒体課件来上课则无法发挥自己的思路和风格,再加上教学对象的不同,自己的思想、表现方式和技巧运用更难融于课堂教学中,搞不好会手忙脚乱,弄巧成拙。我们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最好根据需要自己制作,虽然制作课件要花大量的时间,但在制作课件的同进也是熟悉教材、设计教法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也是吃透教材的备课过程。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只有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融合点,才能让语文教学在新时代的教育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