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处精确“杀手级”应用生态

来源 :新潮电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位,“这是基本功”
  5G拥有两个关键特性。5G数据服务架构,能够支撑eMBB、uRLLC、mMTC各种业务需求;5G定位服务架构支持3GPP定位技术和非3GPP定位技术,可以满足各种定位需求,真正实现无所不在的定位。而5G定位技术利用MIMO多波速特性强化室内定位能力,单基站也可实现定位。在随后的R17版本,5G可以做到亚米级精度,并进一步降低定位时延,支持大连接。
  换句话说,5G更高的基站定位精度,将给室内定位技术带来新的变革,5G网络一网多用、移远模组一端多能,能够更好地助推行业发展,精准定位功能将助力全新定位场景的打造。
  在5G时代,物联网终端量大增,而且有些物理网终端位置不固定,需要有远程定位管理,但大部分mMTC物联网终端为瘦终端,不配备GNSS芯片,需要使用5G定位技术。显然,室外卫星定位GNSS 室内5G基站定位的“融合定位”将是高精度定位的趋势。5G通信模组也可谓一端多能,既能满足高速通信需求,又能实现可靠的室内定位。
  实际上,为了终端设备在室内外切换时位置信息不丢失,室外场景必定采用GNSS高精度定位。如此一来,当切换到室内时利用5G基站实现米级定位,不丢失位置信息,确保移动设备、机器人、资产物流信息的实时位置监测;其次,精准定位功能将助力全新定位场景的打造,定位是与时间敏感网络、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并列的支持工业物联网的重要技术。
  定位服务在终端的使命是在不同的定位场景和精度定位需求下,赋予应用的感知能力。我們知道,终端主要划分为手机、可穿戴和汽车三大品类。手机在不同的场景下,定位精度和需求从50米到米级;可穿戴设备(手表、头盔、眼镜等)精度定位需求范围更大一些,从50米到厘米级;汽车及类似设备的定位精度需求从5米到分米、亚米级不同。
  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例如智慧城市、智慧出行、智慧工厂、智慧商超、智慧博物馆、智慧园区、智慧医院所需要的定位能力,需要5G基站定位、4G基站定位、卫星定位、惯导定位、WiFi定位、UWB定位、蓝牙定位、SLAM、超声波定位、可见光定位等多种定位技术协同来完成。
  应用本身的正向助力
  如前文所述,5G定位应用场景广泛,尤其在复杂的室内环境,如制造园区、医疗、交通枢纽、展厅、商场等环境中,常常需要确定移动终端或其持有者、设备与物品在室内的位置信息。很多人谈及5G定位在行业应用领域的需求时,都会提到,消防、工业、交通、商业、安防等行业都有很强的定位需求。
  例如,消防行业需要受灾人员及消防人员的定位、导航、撤离与抢险方案评估;工业领域室内设备设施的巡检及维修,人员的管理、保护需求强烈;交通领域车库定位及室内、地下导航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难题。传统定位技术无法摆脱精度、功耗、成本的悖论,但5G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现在5G标准推出并通过运营商实现泛在的高精度定位能力,业界极为期待。不过大家对5G定位最关心的还是精度问题,是否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米级甚至是亚米级定位能力,还有干扰、断电、环境、成本等问题。
  精准的室内结构和设备信息是室内智慧化应用的前提。要知道,时间(发生节点)和地点(位置),是物联网数据采集的基础,而其中的位置采集在GNSS高精度定位满足了室外定位需求的情况下,室内定位能力的短板弥补成为双剑合璧的倍增器。而低成本泛在的高精度室内定位网是赋予5G的杀手级能力,必将激发数量庞大的应用场景和创意的诞生。
  尤其是现在很多应用产品都需要支持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能楼宇、智慧旅游、室内外无缝导航服务等智慧城市综合应用解决方案,产品应用在城市级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公共事业水电气的运行和维护管理、智慧交通指挥、城市建筑BIM施工管理、医院学校、化工场站、景区公园、水利设施、城市景观照明、楼宇物管运维等领域也需要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室内定位的5G特质。
  之前我们在别的专题里也讨论过,定位技术赋予应用的位置感知能力,而各种应用的价值,体现在用户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同时,万物互融的室内(车内)定位服务需要三个层次来支撑。
  首先,万物互融必然是多终端与计算融合的时代,要想实现跨终端的一致体验,必须做到云边端协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时延体验;其次,万物互融时代,用户多场景和多环境切换诉求无处不在,定位技术融合在做到无缝衔接的同时,还必须维持最佳功耗表现,达到定位精度和终端功耗的完美平衡。最后,万物互融基于位置服务自动化体验和基于位置服务智能化体验越来越多,例如智慧商超、自动驾驶等等,需要做到服务融合。
  后记
  5G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单独在网络上进行创新是非常有限的,室内定位应用的外延,则需要在三大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结合现在逐渐成熟的新兴技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简而言之,5G时代,机器之间都具备通信的连接能力,单位连接数会增长到百万级,室内定位作为一个基础化应用,是实现如智慧城市这样超高连接数量需求的根本要素。总之,室内定位服务范围也将从身体扩展到眼睛所不及之处。未来精准定位技术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让感知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助力万物互融。
其他文献
夜里10点,刚刚下班。不想拖着疲惫身躯去追公交,挤地铁的你,自然而然的掏出手机,点开叫车APP,下单目的地,很快便有司机联系你,你到达上车地点坐上了司机的私家车,以比较优惠的价格顺畅的回到家中。在网约车登录中国的这几个年头里,它已经切切实实的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习惯、驾驶习惯、交通认知,而在这段时间里,它一直是灰色模糊的角色存在于整个社会行业当中,直到今年7月底,一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
频繁的数据传输以及用户对私密性的需求,推升了大众消费者对便携式移动硬盘的需求,希捷“铭”系列移动硬盘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明星,而希捷Backup Plus Slim 2TB成为了本次评测的对象。  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外观  希捷Backup Plus针对现在的个人存储需求整合成轻薄的Backup Plus Slim.拥有丰富的颜色选择,突破科技产品冷冰冰的固有形象。希捷一直在产品设计上进行着探
资本市场,投资者进进出出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逻辑思维与papi酱分手时,却以一句“投资papi酱是我们最大的耻辱”语惊四座,虽然退出时逻辑思维投资战略变化的结果,但这一举动却被认为互联网内容创业大跃进“退烧”的标志,从“闪婚”到“分道扬镳”,逻辑思维与papi酱究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papi酱点燃内容创业激情  papi酱,这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2016年第一网红”、
移动互联的浪潮下,笔记本逐渐脱离了纯粹的PC范畴,除更符合移动办公的生产力属性外,娱乐、交互等应用需求也推动者笔記本功能特色甚至外观形态的演化,无论是上游芯片厂商还是OEM品牌厂商,都在不断创新中推出能更好满足终端市场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产品,而当众多创新元素逐渐汇聚在一起时,一场大的变革往往只需要一个契机就会发生。十代酷睿的出现,或许就能成为这场变革的钥匙……  开启笔记本领域新一轮的变革  作为
数码滤镜、照片效果、滤镜效果……尽管名称不同,但它的含义基本都指利用数码相机内部处理功能,一次性拍摄特殊照片效果的功能。事实上,利用内部图像处理系统获得特殊效果并不新鲜,在之前的相机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如局部色彩、鱼眼等效果。而随着图像处理技术与感光芯片的进化,相机效果变得越来越丰富,图像质量和处理速度也得到大幅提升。数码滤镜效果不仅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弥补相机画质的缺陷,更能用千变万化的数据排列,实现
毫无疑问,人类对于视觉享受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凭着对生活的高度热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投入高清的怀抱,对于追求最佳视觉效果的玩家来说,720p画质已经成为过时的标准,1080p全面普及近在咫尺。硬件与内容—直是高清发展时间轴上的两极,2009年蓝光片源的短缺成就了中国的高清播放机市场,其中高清锐视推出的高清播放机N2凭借强悍的播放能力和网络片源优势在2009年异军突起,率先在发烧友中获得了广泛赞誉
5G时代的数字化转型浅析  毫无疑问,无论是我们还是别的媒体,都已经反反复复强调过5G本身的内涵意义和外延作用,绝不仅仅是“比4G速度更快”这么简单。当然,这里我们依旧不会鸿篇巨制地全面来说,那样会有太过深入的话题去展开,着墨找不到重点。这里要谈的,只是5G时代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找准方向去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话题,并且也无法解构太具象,对于很多概念和  观点只能简言蔽之,算是浅析吧。  电信服务商是转
轻办公绝对是移动互联时代深受成熟市场消费者关注的应用,而作为微软,从推出Surface开始,便不断在轻办公市场耕耘,四代Surface产品的出现,体现了微软这一巨头的坚持与沉淀,Surface Pro 4绝对称得上是一款成熟的产品!  砥砺前行的Surface  含着金钥匙成长并不代表未来就一定是康庄大道等着踏步前进,微软在2012年6月发布Surface RT以及随后2013年发布Surface
2013年9月,苹果公司在加州库比蒂诺总部举行了2013苹果秋季发布会,iPhone 5s如期而至,新款iPhone的性能,慢摄像等一系列功能的提升让人世人为之瞩目,而当中最具革命性及影响力的,是将指纹功能以稳定好用的体验带给大众消费者,将指纹功能成为后续智能手机功能性的标配。时隔3年,当指纹解锁成为大众熟知,所有智能手机必备的功能时,在三星纽约发布会上,新款的Note7除了一系列性能的大升级之外
来自IDC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们身边能联网的终端设备将达到260亿台,届时数据量将达到44 万亿GB,这个天文数字的背后意味着我们将有更多的数据用于保存、拷贝与分享。事实上,在我们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时,10个人中有9个便拥有方便的数据访问与共享需求,特别跨设备使用时,无缝、易用等需求成为了首要需求。  正是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无线存储设备得以被重视,以往作为有线的补充手段,随着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