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揭开了南海法理战的序幕,未来一段时期,现场斗争、外交战、舆论战会愈加激烈。
菲律宾单方面提请的“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结果公布,自2013年开始运作的这一闹剧终于落幕。鉴于所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3年多来的任性表现和越权、滥权行为,对于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而言,其合法性及权威性早已荡然无存。
漏洞百出,不能动摇中国南海法理主张
美国一直支持菲律宾搞“仲裁案”,甚至不惜从幕后走向前台,试图用“法理战”打压中国。可惜,“南海仲裁案”自始至终、从头到脚漏洞百出,完全不具备菲律宾和美国希望的那种权威性。
首先,仲裁不具备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判决的权威性,没有直接当事国的承认和同意,结果不会有任何实质作用。而且,作为一个临时机构,该仲裁庭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审理南海争议如此复杂的事项,更没有约束力去执行裁决结果。中国已多次重申“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不执行”的“四不”政策,即便美国动用战争手段,中国也断然不会接受仲裁结果。
更何况,菲律宾和仲裁庭在该案中的行为都出现了诸多不符合《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基本国际法原则的做法:
比如,菲律宾将本来属于岛礁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的问题包装成《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在未与中方做任何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提请仲裁;仲裁庭有意无视该案的实质问题,大肆越权、滥权,仓促推进仲裁进程,对缺席方中国的主张和利益缺乏必要的尊重,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仲裁庭的声誉及合法性。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公开支持中国关于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南海争议的立场。不少国家和专家质疑仲裁庭的程序问题,虽然也有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支持菲律宾和仲裁庭,但围绕该案,国际社会的立场分裂已然是既成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仲裁结果的效力就更加微弱了。
因此,由于该案程序不合法,它对中国南海法理主张构不成任何实质性影响。
激化南海争议,危及地区秩序
就南海及其周边秩序而言,菲律宾这次“南海仲裁案”开了个糟糕的先例:打破了区域内各方通过谈判协商及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议的共识。
迄今为止,争议方之间的谈判协商,依然是缓解或解决南海争议的最现实方式。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国家,都在这方面拥有悠久的传统与丰富的经验:
中国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其与12个邻国的陆地边界问题,并与越南在北部湾达成了《北部湾划界协议》;
协商一致也是东盟方式(ASEAN Way)的重要内容。经过友好谈判,印尼与马来西亚、印尼与越南、马来西亚与文莱也分别达成了关于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协议,尽管这些协议存在损害第三方利益的情况;
中国提出的“双轨”思路——即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妥善解决争议、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是对这种模式的总结提升,值得相关国家积极尝试。
上述谈判协商,并非是不欢迎国际司法或其他非争端方力量的介入,而是要求这种介入必须事先征得各直接当事国的认可或同意。
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精神和实践惯例。各国有权依据国际法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无论是双边、多边还是国际司法解决模式,都离不开争议各方间的友好协商。
然而,菲律宾破坏了这种共识,并且违背了之前的承诺;仲裁庭更是火上浇油,直接否定了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为代表的南海地区秩序。这不仅会在东盟与中国之间,也将在东盟国家之间造成了巨大裂痕,使得落实DOC和推进“南海行为准则”(COC)变得更加遥遥无期,各方对构建一个能包容各方的海洋规则或秩序的信心和兴趣也将受到极大挫折。
东盟一体化进程也将因菲律宾的背信弃义遭受损害。东盟各国在“南海仲裁案”上的立场和态度大相径庭,该仲裁案客观上也分裂了东盟,将一些原本潜藏的、可控的分歧在国际上完全暴露出来,将极大削弱东盟内部的政治互信和建设东盟共同体的努力,倒是成全了美国“分而治之”的心意。
危害:颠覆国际社会关于《公约》的诸多共识
《公约》号称“海洋宪章”,有152个正式成员国和26个签署但未批准的潜在成员,在国际海洋秩序中举足轻重。
然而,《公约》自签署并生效以来,质疑和诟病之声就从未间断过。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公约》是个折中妥协的产物,在岛礁法理地位、历史性权利界定、海域划界原则等重大问题上存在诸多模糊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直接激起了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纠纷。
但是,这种“模糊”恰恰体现了《公约》的智慧和平衡,它是第三次国际海洋法会议能够达成共识的基础。由于任何关系到澄清或解释上述条款的判决都可能会被后面的案件援引,兹事体大——它们不是某个局部问题的争议或分歧问题,而是关乎到整个《公约》整体性和完整性的重大事项。
因而,自《公约》正式生效以来,无论是国际法院、国际海洋法法庭还是常设仲裁法庭等机构,在审理涉及到上述模糊条款的案件的时候,通常都是采取回避态度。
而“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显然是过于大胆和盲目自信,认为凭借区区5人之力、在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内,就能澄清《公约》第121条有关岛礁的定义、说清楚南沙岛礁的法理地位,进而解决当年国际海洋法会议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做法只会刺激争议,并放大国际社会在上述规则方面的分歧与矛盾。
此外,“南海仲裁案”的推进进程直接动摇了国际社会对《公约》制度的信心。该案充分暴露了《公约》的制度缺陷。 例如,《公约》中强制仲裁的制度设计并不成熟,存在门槛低以及仲裁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重大缺陷。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中国对于“南海仲裁案”的立场,是因为这些国家对所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投下了“不信任票”——如果其他国家都像菲律宾一样随意对其他国家发起仲裁,仲裁机构也都如“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一样越权、滥权,整个《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将走向崩溃。
南海维权决心岿然不动
菲律宾之所以挑起“南海仲裁案”,是希望通过借助国际司法机构和舆论,从法理和舆论上牵绊中国这个越来越强大的对手,并巩固甚至扩大自己在南海的侵略所得。
美国支持菲律宾搞“南海仲裁案”,考虑的也并非法律问题或者它口中堂而皇之的所谓“国际正义”,而是为了牵制中国在南海的力量和影响的增长,维持自己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为了应对“南海仲裁案”后可能的变数,美国近期在南海部署了自越战以来的最强大军力,并频频采取挑衅动作,其力度和针对性均前所未有。
*“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在南海敏感海域停留了两个多月,其舰载机、驱逐舰近距离逼近黄岩岛、永暑礁等中方控制岛礁,并以黄岩岛等岛礁为目标进行着各种战斗演练;
*日前,美国“里根号”航母也抵达南海附近海域,与“斯坦尼斯号”表演“双航母秀”;
*此外,美国第三舰队还罕见地增派大量兵力到南海支援第七舰队。
实际上,南海仲裁是菲律宾与美国等国给中国设下的圈套,既然阴谋已经被识破,它们下一步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体面地收场。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已多次表达与中国对话谈判的姿态,而美国在南海的强大武力展示无非是为了让中国保持克制,是以进为退之举,并非是要在南海与中国开战。
因此,裁决结果公布后,菲律宾、美国等国采取武装挑衅的可能性不大,局势暂时可控。“管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同时,中国仍要做好应对一切意外的准备,特别是要对菲律宾、美国等国试图拿鸡毛当令箭的行为高度警惕,坚决打击任何敢于拿仲裁案说事的国家或组织。
海洋强国之路刚刚开始
如果仲裁庭尚存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政治智慧,在最终裁决中采取较为平衡、理性的意见和态度,该案对南海乃至国际海洋秩序的负面影响还相对较小;然而,它一如既往的任性之举可能导致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秩序的构建进程遭到重大挫折,甚至停滞,国际海洋秩序也会因此遭遇新的混乱或危机。菲律宾除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能得到什么呢?
对中国而言,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揭开了南海法理战的序幕,未来一段时期,法理战在南海博弈中会格外突出,而与之相配合的现场斗争、外交战、舆论战也会愈加激烈。对此,中国要高度重视“南海仲裁案”的影响,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权衡利益得失,也要站在地区乃至世界的高度,将维权与维护国际正义和塑造国际海洋秩序联系起来,最大可能通过南海法理战的洗礼,扩大自己在国际海洋秩序中的话语权。
从战略角度来看,能否应对好南海局势,关系到中国海洋强国之路的成败,因为南海博弈的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南海的博弈将极大锻炼中国在军事、外交、国际法、舆论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涉海方面的战略设计和政策操盘水平。
未来,南海仍可能存在诸多危机,但是,我们要看到“危中有机”。我们要高度重视危机管控,缓和地区局势;同时,要把握好每一次危机赋予中华民族的机会,积极有所作为,切不可陷入单向思维、太过急于解决争议和缓和局势。
正所谓“多难兴邦”,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南海这一关早晚都是要过的。
菲律宾单方面提请的“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结果公布,自2013年开始运作的这一闹剧终于落幕。鉴于所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3年多来的任性表现和越权、滥权行为,对于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而言,其合法性及权威性早已荡然无存。
漏洞百出,不能动摇中国南海法理主张
美国一直支持菲律宾搞“仲裁案”,甚至不惜从幕后走向前台,试图用“法理战”打压中国。可惜,“南海仲裁案”自始至终、从头到脚漏洞百出,完全不具备菲律宾和美国希望的那种权威性。
首先,仲裁不具备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判决的权威性,没有直接当事国的承认和同意,结果不会有任何实质作用。而且,作为一个临时机构,该仲裁庭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审理南海争议如此复杂的事项,更没有约束力去执行裁决结果。中国已多次重申“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不执行”的“四不”政策,即便美国动用战争手段,中国也断然不会接受仲裁结果。
更何况,菲律宾和仲裁庭在该案中的行为都出现了诸多不符合《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基本国际法原则的做法:
比如,菲律宾将本来属于岛礁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的问题包装成《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在未与中方做任何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提请仲裁;仲裁庭有意无视该案的实质问题,大肆越权、滥权,仓促推进仲裁进程,对缺席方中国的主张和利益缺乏必要的尊重,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仲裁庭的声誉及合法性。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公开支持中国关于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南海争议的立场。不少国家和专家质疑仲裁庭的程序问题,虽然也有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支持菲律宾和仲裁庭,但围绕该案,国际社会的立场分裂已然是既成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仲裁结果的效力就更加微弱了。
因此,由于该案程序不合法,它对中国南海法理主张构不成任何实质性影响。
激化南海争议,危及地区秩序
就南海及其周边秩序而言,菲律宾这次“南海仲裁案”开了个糟糕的先例:打破了区域内各方通过谈判协商及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议的共识。
迄今为止,争议方之间的谈判协商,依然是缓解或解决南海争议的最现实方式。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国家,都在这方面拥有悠久的传统与丰富的经验:
中国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其与12个邻国的陆地边界问题,并与越南在北部湾达成了《北部湾划界协议》;
协商一致也是东盟方式(ASEAN Way)的重要内容。经过友好谈判,印尼与马来西亚、印尼与越南、马来西亚与文莱也分别达成了关于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协议,尽管这些协议存在损害第三方利益的情况;
中国提出的“双轨”思路——即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妥善解决争议、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是对这种模式的总结提升,值得相关国家积极尝试。
上述谈判协商,并非是不欢迎国际司法或其他非争端方力量的介入,而是要求这种介入必须事先征得各直接当事国的认可或同意。
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精神和实践惯例。各国有权依据国际法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无论是双边、多边还是国际司法解决模式,都离不开争议各方间的友好协商。
然而,菲律宾破坏了这种共识,并且违背了之前的承诺;仲裁庭更是火上浇油,直接否定了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为代表的南海地区秩序。这不仅会在东盟与中国之间,也将在东盟国家之间造成了巨大裂痕,使得落实DOC和推进“南海行为准则”(COC)变得更加遥遥无期,各方对构建一个能包容各方的海洋规则或秩序的信心和兴趣也将受到极大挫折。
东盟一体化进程也将因菲律宾的背信弃义遭受损害。东盟各国在“南海仲裁案”上的立场和态度大相径庭,该仲裁案客观上也分裂了东盟,将一些原本潜藏的、可控的分歧在国际上完全暴露出来,将极大削弱东盟内部的政治互信和建设东盟共同体的努力,倒是成全了美国“分而治之”的心意。
危害:颠覆国际社会关于《公约》的诸多共识
《公约》号称“海洋宪章”,有152个正式成员国和26个签署但未批准的潜在成员,在国际海洋秩序中举足轻重。
然而,《公约》自签署并生效以来,质疑和诟病之声就从未间断过。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公约》是个折中妥协的产物,在岛礁法理地位、历史性权利界定、海域划界原则等重大问题上存在诸多模糊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直接激起了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纠纷。
但是,这种“模糊”恰恰体现了《公约》的智慧和平衡,它是第三次国际海洋法会议能够达成共识的基础。由于任何关系到澄清或解释上述条款的判决都可能会被后面的案件援引,兹事体大——它们不是某个局部问题的争议或分歧问题,而是关乎到整个《公约》整体性和完整性的重大事项。
因而,自《公约》正式生效以来,无论是国际法院、国际海洋法法庭还是常设仲裁法庭等机构,在审理涉及到上述模糊条款的案件的时候,通常都是采取回避态度。
而“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显然是过于大胆和盲目自信,认为凭借区区5人之力、在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内,就能澄清《公约》第121条有关岛礁的定义、说清楚南沙岛礁的法理地位,进而解决当年国际海洋法会议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做法只会刺激争议,并放大国际社会在上述规则方面的分歧与矛盾。
此外,“南海仲裁案”的推进进程直接动摇了国际社会对《公约》制度的信心。该案充分暴露了《公约》的制度缺陷。 例如,《公约》中强制仲裁的制度设计并不成熟,存在门槛低以及仲裁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重大缺陷。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中国对于“南海仲裁案”的立场,是因为这些国家对所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投下了“不信任票”——如果其他国家都像菲律宾一样随意对其他国家发起仲裁,仲裁机构也都如“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一样越权、滥权,整个《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将走向崩溃。
南海维权决心岿然不动
菲律宾之所以挑起“南海仲裁案”,是希望通过借助国际司法机构和舆论,从法理和舆论上牵绊中国这个越来越强大的对手,并巩固甚至扩大自己在南海的侵略所得。
美国支持菲律宾搞“南海仲裁案”,考虑的也并非法律问题或者它口中堂而皇之的所谓“国际正义”,而是为了牵制中国在南海的力量和影响的增长,维持自己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为了应对“南海仲裁案”后可能的变数,美国近期在南海部署了自越战以来的最强大军力,并频频采取挑衅动作,其力度和针对性均前所未有。
*“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在南海敏感海域停留了两个多月,其舰载机、驱逐舰近距离逼近黄岩岛、永暑礁等中方控制岛礁,并以黄岩岛等岛礁为目标进行着各种战斗演练;
*日前,美国“里根号”航母也抵达南海附近海域,与“斯坦尼斯号”表演“双航母秀”;
*此外,美国第三舰队还罕见地增派大量兵力到南海支援第七舰队。
实际上,南海仲裁是菲律宾与美国等国给中国设下的圈套,既然阴谋已经被识破,它们下一步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体面地收场。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已多次表达与中国对话谈判的姿态,而美国在南海的强大武力展示无非是为了让中国保持克制,是以进为退之举,并非是要在南海与中国开战。
因此,裁决结果公布后,菲律宾、美国等国采取武装挑衅的可能性不大,局势暂时可控。“管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同时,中国仍要做好应对一切意外的准备,特别是要对菲律宾、美国等国试图拿鸡毛当令箭的行为高度警惕,坚决打击任何敢于拿仲裁案说事的国家或组织。
海洋强国之路刚刚开始
如果仲裁庭尚存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政治智慧,在最终裁决中采取较为平衡、理性的意见和态度,该案对南海乃至国际海洋秩序的负面影响还相对较小;然而,它一如既往的任性之举可能导致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秩序的构建进程遭到重大挫折,甚至停滞,国际海洋秩序也会因此遭遇新的混乱或危机。菲律宾除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能得到什么呢?
对中国而言,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揭开了南海法理战的序幕,未来一段时期,法理战在南海博弈中会格外突出,而与之相配合的现场斗争、外交战、舆论战也会愈加激烈。对此,中国要高度重视“南海仲裁案”的影响,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权衡利益得失,也要站在地区乃至世界的高度,将维权与维护国际正义和塑造国际海洋秩序联系起来,最大可能通过南海法理战的洗礼,扩大自己在国际海洋秩序中的话语权。
从战略角度来看,能否应对好南海局势,关系到中国海洋强国之路的成败,因为南海博弈的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南海的博弈将极大锻炼中国在军事、外交、国际法、舆论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涉海方面的战略设计和政策操盘水平。
未来,南海仍可能存在诸多危机,但是,我们要看到“危中有机”。我们要高度重视危机管控,缓和地区局势;同时,要把握好每一次危机赋予中华民族的机会,积极有所作为,切不可陷入单向思维、太过急于解决争议和缓和局势。
正所谓“多难兴邦”,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南海这一关早晚都是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