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本文以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喜好与认知理解为出发点,从分析低年级学生存在的阅读现状,从而,提出建设性教学意见,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基知识的阅读基础,更好地为未来的高阶段学习服务。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分析与实践
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是存在着最基本的理解能力问题的,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进行良好的阅读教学,就会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对于其整个学习生涯甚至整个人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根本。阅读和书写是人类得以积累智慧的一项重要技术,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所以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如果能够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对于整个教育体系而言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将从我国小学阅读教育的现状入手,通过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和解决办法。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文本阅读意识薄弱
小学生正处于幼龄期学龄段,其天性活泼好动,偏向对形象化、动态化的事物的感兴趣,所以,多数的学生对动画片等类别的影像作品具有强烈的偏好,尤其,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大多数低年级学龄段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都用到观看网络动画片或影像上面,无疑占用文本阅读的时间,即使是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外的阅读活动,大多时候的阅读知识也是蜻蜓点水般略过,没有起到阅读效果。此外,家庭教育针对幼龄段学生的阅读培养,没有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匮乏,间接性约束幼龄段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 小学低年级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偏弱
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发育期,即是小学生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其阅读的效果表现也偏低质低效,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加侧重偏好于漫画、卡通等快餐化阅读的方式。针对文本读物蕴含说明性、说理性、教育性、引导性的文本读物,即是在响应教师或者家长的背景下,从而进行阅读,但阅读方式流于形式化,缺乏持久性阅读,也缺乏深度性阅读习惯,缺乏一定性的阅读思考,长久以往,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极其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的客观存在,对小学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造成非常大的负面阻碍。间接性导致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日益减弱。在兴趣缺乏的基础上,不仅课堂无法做到有效的阅读教学,在课后教师布置的阅读作业,呈现低迷的学习成效,甚至存在“不阅读”的恶性循环中。
二、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正如,亲其师,信其道所言。小学低年级的阅读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只有在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与依赖感时,才能促使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加具有实践性与现实性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立足“服务意识”,转换旧时代的教育观,从“利他心”教学立场出发,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教案的针对性教学,进而,实现最大化的零距离互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的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夸赞“你真棒,继续加油”,得到“小红花”的物质奖励,通过不同的奖励,推进低年级小学生的文本阅读的动力。
(二) 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课堂之外的时间,都基本上在家庭度过,因此,家长在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明确认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起到的阅读的巨大帮助,从而,通过“家校联合”的相辅相成的合作模式,来促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及爱好的培养。
例如,“课外阅读点评”的合作模式,教师积极的与家长沟通。从而,促进家长有效的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由家长负责记录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时长,教师则一周进行一次点评活动,从阅读效果与阅读时长中,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状的激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三) 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培养人文情怀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改进的重点内容是在每个教学课时中增添一个教学内容,即人文情怀的培养这一教学内容。具体的改进办法是在每堂课的课时里划出一部分时间,来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字、词、句的感受性,比如引导学生去感受每个字一笔一画的历史传承,每个词语的历史厚重感以及每个句子在说出口或是写在纸上分别有什么背景,是否侧面反映出了这个句子的创造者的其他意思或者内心深处的想法等等。这些基本都与应试教育的考查内容关系不大,但是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感受性以及对阅读的兴趣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
(四) 开拓不同的阅读方式
教师从小学生年龄具有的活泼好动特点、学习不持久的表现、对课外形象化的物质产生强烈好奇心等特点特征中为教学过程的切入点,通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宜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式,能够具有教学的从劣转优的功效价值。例如,在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化的角色扮演,在初步了解课文后,让知識点得到最大化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对课文中鼹鼠、黄狗、松鼠、狐狸、刺猬进行角色扮演,既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学生对课文知识、情节理解的延伸性与拓展性。又如,在另一课上“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中,有效通过多媒体的形象化、动态化、直观化的呈现特质,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度,因此,善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传统节日”课文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穿插式教学,提高学生直观理解文中其意。如,为学生呈现春节、端午、中秋的节日的图片,配备音频等场景的配乐,为学生播放:春节中贴窗花、放鞭炮等习俗,通过元宵节的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阅读的投入性,强化认知传统节日的代表意义性,从而,有效通过此类方式,逐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爱好,长此以往,在符合学生喜好与认知逻辑的基础上,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敦乐.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学周刊,2013(15):130-131.
[2]段彬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1(30):50-51.
作者简介:陈素霞,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分析与实践
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是存在着最基本的理解能力问题的,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进行良好的阅读教学,就会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对于其整个学习生涯甚至整个人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根本。阅读和书写是人类得以积累智慧的一项重要技术,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所以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如果能够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对于整个教育体系而言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将从我国小学阅读教育的现状入手,通过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和解决办法。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文本阅读意识薄弱
小学生正处于幼龄期学龄段,其天性活泼好动,偏向对形象化、动态化的事物的感兴趣,所以,多数的学生对动画片等类别的影像作品具有强烈的偏好,尤其,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大多数低年级学龄段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都用到观看网络动画片或影像上面,无疑占用文本阅读的时间,即使是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外的阅读活动,大多时候的阅读知识也是蜻蜓点水般略过,没有起到阅读效果。此外,家庭教育针对幼龄段学生的阅读培养,没有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匮乏,间接性约束幼龄段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 小学低年级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偏弱
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发育期,即是小学生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其阅读的效果表现也偏低质低效,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加侧重偏好于漫画、卡通等快餐化阅读的方式。针对文本读物蕴含说明性、说理性、教育性、引导性的文本读物,即是在响应教师或者家长的背景下,从而进行阅读,但阅读方式流于形式化,缺乏持久性阅读,也缺乏深度性阅读习惯,缺乏一定性的阅读思考,长久以往,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极其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的客观存在,对小学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造成非常大的负面阻碍。间接性导致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日益减弱。在兴趣缺乏的基础上,不仅课堂无法做到有效的阅读教学,在课后教师布置的阅读作业,呈现低迷的学习成效,甚至存在“不阅读”的恶性循环中。
二、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正如,亲其师,信其道所言。小学低年级的阅读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只有在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与依赖感时,才能促使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加具有实践性与现实性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立足“服务意识”,转换旧时代的教育观,从“利他心”教学立场出发,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教案的针对性教学,进而,实现最大化的零距离互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的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夸赞“你真棒,继续加油”,得到“小红花”的物质奖励,通过不同的奖励,推进低年级小学生的文本阅读的动力。
(二) 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课堂之外的时间,都基本上在家庭度过,因此,家长在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明确认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起到的阅读的巨大帮助,从而,通过“家校联合”的相辅相成的合作模式,来促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及爱好的培养。
例如,“课外阅读点评”的合作模式,教师积极的与家长沟通。从而,促进家长有效的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由家长负责记录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时长,教师则一周进行一次点评活动,从阅读效果与阅读时长中,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状的激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三) 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培养人文情怀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改进的重点内容是在每个教学课时中增添一个教学内容,即人文情怀的培养这一教学内容。具体的改进办法是在每堂课的课时里划出一部分时间,来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字、词、句的感受性,比如引导学生去感受每个字一笔一画的历史传承,每个词语的历史厚重感以及每个句子在说出口或是写在纸上分别有什么背景,是否侧面反映出了这个句子的创造者的其他意思或者内心深处的想法等等。这些基本都与应试教育的考查内容关系不大,但是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感受性以及对阅读的兴趣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
(四) 开拓不同的阅读方式
教师从小学生年龄具有的活泼好动特点、学习不持久的表现、对课外形象化的物质产生强烈好奇心等特点特征中为教学过程的切入点,通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宜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式,能够具有教学的从劣转优的功效价值。例如,在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化的角色扮演,在初步了解课文后,让知識点得到最大化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对课文中鼹鼠、黄狗、松鼠、狐狸、刺猬进行角色扮演,既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学生对课文知识、情节理解的延伸性与拓展性。又如,在另一课上“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中,有效通过多媒体的形象化、动态化、直观化的呈现特质,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度,因此,善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传统节日”课文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穿插式教学,提高学生直观理解文中其意。如,为学生呈现春节、端午、中秋的节日的图片,配备音频等场景的配乐,为学生播放:春节中贴窗花、放鞭炮等习俗,通过元宵节的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阅读的投入性,强化认知传统节日的代表意义性,从而,有效通过此类方式,逐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爱好,长此以往,在符合学生喜好与认知逻辑的基础上,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敦乐.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学周刊,2013(15):130-131.
[2]段彬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1(30):50-51.
作者简介:陈素霞,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