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前温文淑雅、说话柔风细语的郑苏芬,很难让人与她的头衔――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上号。不过,与她谈起理财来,方才领略了她的柔中有刚,让人不免一下想起时下大江南北风靡的健身运动――太极拳。
读EMBA:对自己的最大投资
什么人适合读EMBA?读EMBA会带来多大的现实价值?随着8月底复旦大学首届121名EMBA毕业,有关EMBA的话题讨论频频在媒体曝光,而答案则是五花八门,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郑苏芬从一开始就对读EMBA认识充分,她的目的直接而明确:“开阔业务视野、丰富管理知识、提高领导能力、建立和拓宽人际和业务网络。”这是二年前她作为学生代表在复旦大学首届EMBA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而今,她对自己当初的阐述更有一番深刻的体会。
近二年的学习生活给予她的实在太丰富了,而谈起学习的体会,娴雅的郑苏芬一下变得眉飞色舞起来,对参加复旦EMBA的学习所带给她的益处如数家珍:“第一,老师提纲挈领地授课,使我在很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了课程的理论,了解国际前沿实践;第二,同学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层面,大家在课堂上或课余的交流,带来了各行各业的信息;第三,结交了许多愿意真心实意帮助我的朋友。”郑苏芬认为朋友是最大一笔财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吗!
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对任何人来说都会是一件倍感幸福的事。但是,对于郑苏芬这样的大龄学生,享受幸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一大笔的学费投资外,投资更大的是精力和体力。”身为董事长的郑苏芬工作本已十分繁忙,为了学习,她更是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就连“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都不得不猫在家里看书、写论文。
在特别忙、特别累的时候,郑苏芬是否也曾经后悔过,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去读书?听了这一问题,郑苏芬的回答却很干脆:“从没有过。相反,觉得EMBA学习的过程不够长,其间的幸福还未来得及享受就稍纵即逝了。”
自谦家庭理财 “一片空白”
谈起家庭理财,郑苏芬笑称“一片空白”。这是否多多少少会让兴业基金的投资者有些失望,确切地说更多的是诧异:自己不理财,又如何领导有“理财专家”之誉的基金?
对此,她解释道:“这很大程度缘于我的职业:一来工作忙没有时间,二来身为从业人员,有种种的投资限制。”
郑苏芬是文革后第二届大学生,1983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系,1995年始进入资本市场领域,先后从业于兴业证券和兴业基金。在此之前,她在福建省财政厅担任审计工作10年之久(是福建省第一代审计工作人员)。但由于我国审计制度与现实的长期脱节,审计出的许多问题却没有解决的对策,这让郑苏芬常有有劲使不出的感觉。也正是身为审计对企业存在问题看得特别清晰的缘故,郑苏芬与许多发财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是当年福建一上市公司职工股在一级半市场交易活跃时,有许多亲戚朋友还上门兜售,郑苏芬因对这些企业知根知底,认为不具备投资价值,便一一谢绝了。哪知这些职工股在若干年后无一不“乌鸡变凤凰”,一二元的股票后来都卖到了30、40元。不过,郑苏芬从未为此懊恼过。
也许,上帝之手在冥冥之中早作了安排。郑苏芬虽然错过了职工股,却让她选择了证券这个充满活力、刺激,并让她热爱的行业作为自己的新职业。
从此,身为“局中人”,不准买股票,不准买基金,郑苏芬更是严格遵守着这些从业规则。因而,在当前中国理财渠道相对狭窄的环境下,对其理财的“一片空白”便多了份理解,少了份诧异。
不过,细谈之下,才知道郑苏芬的“一片空白”则过于自谦。在福建省财政厅工作之时,身为国家机关人员的她为支持国家建设买过国库券,当然,以现在的利率看,当时在高利率时买国库券是一笔成功的投资。
除此之外,郑苏芬还在无意间搭乘了上海房价飙升的“快车”,并在“换车”过程中赚了一票。2002年初,郑苏芬由于工作原因从福建调至上海,而到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住所。她首先看中了碧云社区的一个楼盘,每平米6000出头点。结果,只有小三房二厅了,房型并不满意,可在犹豫间听售楼小姐这是最后一套了,不买就没有,她就这么一咬牙买下了。谁知,自买下这房后,房价“三级跳”似的往上涨,一星期涨50元/平方米,一个月涨500元/平方米……然而,房型的不满意始终是郑苏芬心头的一个结,不久,碧云社区又一楼盘开盘,郑苏芬跑去一看,小区环境和房型均非常满意,心下便啄磨着把原来的小三房卖掉换成眼下的大三房。没想到这一“换车”,却使郑苏芬无意间赚了20多万元。
郑苏芬虽在上海房市中尝到了甜头,但由于其购房纯粹是为解决居住,因而,之后她并未在房市上再次出击。不过,对于当前上海房价高处不胜寒的时候,她仍旧看好上海的房地产:“上海仍驶在‘快车道’上,想到上海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投资上海房产风险不大。”不过,她补充道:“这只不过是我‘拍脑袋’的想法。”
理财相信专家
郑苏芬虽偶然也会“拍脑袋”,但她的信条是:理财要相信专业。“理性、科学、稳健――专业理财助您兴业!”这是她对《理财周刊》读者的寄语。
在商言商地说,中国的普通投资者要信任基金的专家理财。对于投资股票,郑苏芬不主张普通投资者尤其是上班族有钱自己买卖股票,一来买卖股票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充足的专业知识;二来上班族炒股时间不允许。“将钱交给基金打理是既省心又省力。”
虽然,2001年的基金黑幕,以及2003年基金一路高歌的价值投资理念在2004年受到极大的挑战,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寒流,但是,在弱势中,基金的业绩优于大盘,并且,专家理财是未来家庭理财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家庭购买基金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
不过,郑苏芬认为,目前开放式基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投资者接受程度太低。由此,引伸出开放式基金的最大压力是:销售难。就以兴业可转债基金为例,在发行过程中,在几十个城市举办了100多场推广活动,原因就是中国的很多老百姓连基金为何物也不知道。连郑苏芬的那帮EMBA同学对基金也不甚了解,为此,她还专门在班上开了两场讲座。
“对于基金而言,研究能力、市场判断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是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但归根结底,销售能力是竞争的重中之重,是得到投资者认可的一个重要依据。”郑苏芬补充道。
读EMBA:对自己的最大投资
什么人适合读EMBA?读EMBA会带来多大的现实价值?随着8月底复旦大学首届121名EMBA毕业,有关EMBA的话题讨论频频在媒体曝光,而答案则是五花八门,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郑苏芬从一开始就对读EMBA认识充分,她的目的直接而明确:“开阔业务视野、丰富管理知识、提高领导能力、建立和拓宽人际和业务网络。”这是二年前她作为学生代表在复旦大学首届EMBA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而今,她对自己当初的阐述更有一番深刻的体会。
近二年的学习生活给予她的实在太丰富了,而谈起学习的体会,娴雅的郑苏芬一下变得眉飞色舞起来,对参加复旦EMBA的学习所带给她的益处如数家珍:“第一,老师提纲挈领地授课,使我在很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了课程的理论,了解国际前沿实践;第二,同学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层面,大家在课堂上或课余的交流,带来了各行各业的信息;第三,结交了许多愿意真心实意帮助我的朋友。”郑苏芬认为朋友是最大一笔财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吗!
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对任何人来说都会是一件倍感幸福的事。但是,对于郑苏芬这样的大龄学生,享受幸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一大笔的学费投资外,投资更大的是精力和体力。”身为董事长的郑苏芬工作本已十分繁忙,为了学习,她更是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就连“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都不得不猫在家里看书、写论文。
在特别忙、特别累的时候,郑苏芬是否也曾经后悔过,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去读书?听了这一问题,郑苏芬的回答却很干脆:“从没有过。相反,觉得EMBA学习的过程不够长,其间的幸福还未来得及享受就稍纵即逝了。”
自谦家庭理财 “一片空白”
谈起家庭理财,郑苏芬笑称“一片空白”。这是否多多少少会让兴业基金的投资者有些失望,确切地说更多的是诧异:自己不理财,又如何领导有“理财专家”之誉的基金?
对此,她解释道:“这很大程度缘于我的职业:一来工作忙没有时间,二来身为从业人员,有种种的投资限制。”
郑苏芬是文革后第二届大学生,1983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系,1995年始进入资本市场领域,先后从业于兴业证券和兴业基金。在此之前,她在福建省财政厅担任审计工作10年之久(是福建省第一代审计工作人员)。但由于我国审计制度与现实的长期脱节,审计出的许多问题却没有解决的对策,这让郑苏芬常有有劲使不出的感觉。也正是身为审计对企业存在问题看得特别清晰的缘故,郑苏芬与许多发财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是当年福建一上市公司职工股在一级半市场交易活跃时,有许多亲戚朋友还上门兜售,郑苏芬因对这些企业知根知底,认为不具备投资价值,便一一谢绝了。哪知这些职工股在若干年后无一不“乌鸡变凤凰”,一二元的股票后来都卖到了30、40元。不过,郑苏芬从未为此懊恼过。
也许,上帝之手在冥冥之中早作了安排。郑苏芬虽然错过了职工股,却让她选择了证券这个充满活力、刺激,并让她热爱的行业作为自己的新职业。
从此,身为“局中人”,不准买股票,不准买基金,郑苏芬更是严格遵守着这些从业规则。因而,在当前中国理财渠道相对狭窄的环境下,对其理财的“一片空白”便多了份理解,少了份诧异。
不过,细谈之下,才知道郑苏芬的“一片空白”则过于自谦。在福建省财政厅工作之时,身为国家机关人员的她为支持国家建设买过国库券,当然,以现在的利率看,当时在高利率时买国库券是一笔成功的投资。
除此之外,郑苏芬还在无意间搭乘了上海房价飙升的“快车”,并在“换车”过程中赚了一票。2002年初,郑苏芬由于工作原因从福建调至上海,而到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住所。她首先看中了碧云社区的一个楼盘,每平米6000出头点。结果,只有小三房二厅了,房型并不满意,可在犹豫间听售楼小姐这是最后一套了,不买就没有,她就这么一咬牙买下了。谁知,自买下这房后,房价“三级跳”似的往上涨,一星期涨50元/平方米,一个月涨500元/平方米……然而,房型的不满意始终是郑苏芬心头的一个结,不久,碧云社区又一楼盘开盘,郑苏芬跑去一看,小区环境和房型均非常满意,心下便啄磨着把原来的小三房卖掉换成眼下的大三房。没想到这一“换车”,却使郑苏芬无意间赚了20多万元。
郑苏芬虽在上海房市中尝到了甜头,但由于其购房纯粹是为解决居住,因而,之后她并未在房市上再次出击。不过,对于当前上海房价高处不胜寒的时候,她仍旧看好上海的房地产:“上海仍驶在‘快车道’上,想到上海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投资上海房产风险不大。”不过,她补充道:“这只不过是我‘拍脑袋’的想法。”
理财相信专家
郑苏芬虽偶然也会“拍脑袋”,但她的信条是:理财要相信专业。“理性、科学、稳健――专业理财助您兴业!”这是她对《理财周刊》读者的寄语。
在商言商地说,中国的普通投资者要信任基金的专家理财。对于投资股票,郑苏芬不主张普通投资者尤其是上班族有钱自己买卖股票,一来买卖股票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充足的专业知识;二来上班族炒股时间不允许。“将钱交给基金打理是既省心又省力。”
虽然,2001年的基金黑幕,以及2003年基金一路高歌的价值投资理念在2004年受到极大的挑战,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寒流,但是,在弱势中,基金的业绩优于大盘,并且,专家理财是未来家庭理财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家庭购买基金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
不过,郑苏芬认为,目前开放式基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投资者接受程度太低。由此,引伸出开放式基金的最大压力是:销售难。就以兴业可转债基金为例,在发行过程中,在几十个城市举办了100多场推广活动,原因就是中国的很多老百姓连基金为何物也不知道。连郑苏芬的那帮EMBA同学对基金也不甚了解,为此,她还专门在班上开了两场讲座。
“对于基金而言,研究能力、市场判断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是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但归根结底,销售能力是竞争的重中之重,是得到投资者认可的一个重要依据。”郑苏芬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