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初,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跌入经济危机的谷底。世界各国采取了积极的反危机的财政货币政策,2009年11月,美国经济正增长、价格正增长,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中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经济危机。2009年12月,中国经济正增长、价格正增长,胜利实现V型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的数据表明,2009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成绩最好。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缓慢回升,进入8年周期的上升轨道。但中国面临出口增长困难、投资增长困难、消费增长困难,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普遍乏力,总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一、前言
我们在2006--2009年《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中,准确地预测了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向好、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周期谷底、2009年后期中国经济V型复苏。实践证明,结构主义思想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2009-2010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10)将以全球视野和结构逻辑分析全面、真实、客观、逻辑地审视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提出2010年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理论逻辑和发展战略。
今年报告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绿色经济结构增长”。报告分为十四个部分:前言;2009年世界经济总体复苏;2009年底中国经济V型复苏;经济结构在危机中再次劣化;经济紧缩在复苏中转向膨胀;社会经济循环问题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循环出现三面失衡;中国资源环境循环污染倍增;2009年中国经济政策系统评价;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预测;经济危机留给中国的经验教训;中国绿色经济结构增长;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监控系统;结束语。
分析表明,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中国出口下滑、经济增长放慢,增长速度从上年的9.6%直线下降到8.7%,下降0.9个百分点。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经济形态从经济增长、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经济膨胀”掉头转向增长下降、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紧缩”,并在年底实现V型复苏。
实践表明,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亮起红灯。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决定中国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国际依赖、周期波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些负面结构特征,工业经济增长来源于投资,扩张于出口,当投资紧缩、出口下降的时候,工业经济增长必然放慢,2009年中国经济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逻辑表明,工业经济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是“效率、和谐、持续”,经济发展道路是“绿色经济”,经济发展方式是“结构增长”,在“绿色经济+结构增长”逻辑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迎刃而解,“绿色经济+结构增长”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主旋律,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的结构转变中,确定性地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增长目标。
二、2009年世界经济总体复苏
2008-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是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8年周期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美国、中国经济复苏,世界经济重新进入8年周期的上升轨道(见图1),2010年世界经济将以低中速度增长。
1、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损失惨重
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收益,盲目扩大金融信贷,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提供贷款,利用所谓金融创新工具转移风险。美国政府为了繁荣经济,取得政绩和政治选票,放任纵容美国金融机构这种所谓“金融创新”。当美国的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次贷危机爆发,四处传播,纵向影响实体经济,演变为经济危机;横向影响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形成全球危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了0.8%,其中美国经济下降2.5%,欧元区经济下降3.9%,日本经济下降5.2%,俄罗斯经济下降9%,中国经济也比上年增长速度放慢0.9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这次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约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世界各国联合抗御经济危机
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联合协作,显示出国际社会巨大的联合力量,全球G10、G20峰会连续召开,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普遍采取扩张性的反危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其中,美国提出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10月,美国经济正式复苏。12月,美国经济增长达到5.7%。日本政府出台四次经济刺激计划,资金总量29万亿日元(约合3260亿美元),避免了经济深度下滑。中国提出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元银行信贷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发达国家救助金额总额约10.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救助金额总额约1.7万亿美元。
3、世界各国相继走出经济衰退
经济危机是经济形态由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的过程。相反,经济复苏是经济形态由经济紧缩转向经济膨胀的过程。从一个国家角度看,经济正增长、价格正增长是经济复苏的标志,经济正增长表明生产回升,价格上涨表明市场回升。与经济危机“市场萎缩——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过程大体类似,经济复苏过程是“市场复苏——生产增加——就业增加”,就业增长相对滞后。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0年1月号数据,美国经济2009年第三季度正增长2.2%。2009年11月,美国CPI同比正增长1.8%,美国经济正式复苏。从世界角度看,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复苏表明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复苏。
欧元区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了0.4%,2010年11月,CPI正增长0.5%欧元区正式走出经济衰退,开始复苏。
日本经济2009年第二季度已经转为正增长,经济同比增长了0.7%,但截止2010年11月,日本CPI仍然是负增长,日本仍处于经济紧缩过程中,经济复苏延迟到2010年。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复苏具有一致性。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低谷,但始终正增长。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加快,生产复苏。2009年12月,CPI出现正增长,中国经济正式复苏。
4、2010年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
总的来说,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还是浅表的,就业尚未复苏,美国的失业率超过10%。2010年1月,美国失业率开始下降,表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开始深度复苏,世界经济V型复苏基本格局确立。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是缓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3.9%的经济增长速度属于中低速度,过于乐观。实际上,刚刚摆脱危机的美国、欧洲、日本等难以达到这样一个经济增长速度。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仍面临风险和困难。世界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过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财政风险、通胀风险加大。据《经济学人》 杂志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超过全球GDP总量的一半。从2010年政府预算赤字情况看,美国联邦政府2010财年赤字达1.6万亿美元,占GDP的10.6%,法国将占GDP的8.2%,德国将占GDP的5.5%,欧元区总体财政赤字可能超过GDP的7‰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个国家财政赤字超标,主权债务风险不断加大。同期,日本、俄罗斯经济仍然低迷,2010年世界经济尽管已经进入周期复苏轨道,然而大病初愈,经济增长乏力,前景并不乐观。
三、2009年底中国经济v型复苏
2009年中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由于世界市场萎缩,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受到冲击,出口剧烈下降,2009年全年出口下降16%,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市场严重过剩,中国经济掉头向下,由第一象限的经济膨胀转向第三象限的经济紧缩。
1、中国经济小幅减速的两个主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预报》2010年1月号的数据,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7%,比2008年下降0.9%,下降幅度比较小。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受到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出口增长下降、国内生产减少的影响,经济增长急速下滑。二是国内农业产业、服务产业增长具有需求和增长刚性,即使出现经济危机,这种刚性保持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大幅下降。同时,政府大量投资也没有使中国经济出现显著扩张,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基本体现了服务经济的增长速度。
2、一揽子刺激政策抗御经济衰退
2009年中国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战略措施和经济增长8%的发展目标,提出实施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出台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元信贷投机以及十大产业振兴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抗御经济衰退。总的来说,中国通过扩张投资保持了8.7%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的目标没有实现,国内消费增速下降,工业经济进一步加强,政府机制强化,市场机制减弱。在经济危机中表现最好的服务产业扩张势头又被压了下去,失去了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良好机遇。
3、中国经济年底实现V型复苏
我们在2008年发布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中预测,“2009年后期中国将实现V型复苏。”事实证明,我们的预测是准确的,主要根据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而非结构性。简单地说,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血液疾病”,而“消化疾病”,没有触及世界经济结构等深层次问题,世界经济8年周期和V型复苏的基本逻辑存在。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在经济危机中严重受阻,触及经济结构问题,但在大量财政货币资金投入刺激,生产扩张,市场过剩,中国经济从“经济膨胀”先是转向“经济紧缩”,后又转向了“经济增长、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实胀。2009年12月,中国GDP、CPI双双实现正增长,经济正式V型复苏(见图2)。
4、中国实际GDP为191527亿元
经济增长的真正目的是消费,只有实现消费的GDP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8.7%经济增长中部分不是来自消费增长,而是来自GDP转换——E年GDP转换为国民收人一国民收入转换为储蓄一储蓄转换为投资一投资转换为今年的GDP。按照支出法计算,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按照目前汇率折合13334亿元。三者相加合计,中国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大约363523亿元,其中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占61.8%。以先进发达国家投资占GDP平均值21%为参照(齐分必要),中国经济中有40.8%(148317亿元)是通过过度投资和GDP转换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363523亿元比按生产法计算335353亿多出8.4%(多出2817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消费的东西比生产的东西多出8.4%,超出5%的合理误差区间。
5、中国人均GDP不到国际水平1/2
2009年中国总量GDP为335353亿元,按照中国133457万人口初步匡算,中国人均GDP25128元。按照目前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汇率水平计算,中国人均GDP约3695美元(与2008年伊朗人均GDP水平相当),相当于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7958美元的46.4%。因此,今日中国仍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卢森堡人均GDP已经超过10万美元,波兰一类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也已经超过1万美元,中国距离发达国家的门坎似乎渐行渐远。
分析表明,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但中国人均GDP与世界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其中,中国长期以来执行人民币贬值政策,按照现有美元汇率计算的GDP远远低于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按着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水平难以提高,这是阻碍中国人均GDP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按照购买力平价原理和过去30年中美经济增长数据测算,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至少可以提高3倍以上。
6、政府投资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中国出口大幅度下降,消费增长缓慢,政府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是GDP增长速度的3.5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增速比2008年的21.6%下降4.7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16%,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因此,国家统计局把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为负拉动来计算,这是错误的。经济学对于经济增长的计算是简单易明的:GDP=消费+投资+净出口。按照支出法计算,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按照目前汇率折合13334亿元。三者相加合计中国GDP大约363523亿元。按此计算,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中,有5.37个百分点来自投资,占61.8%。有3个百分点来自消费,占34.5%。其中,有0.33个百分点来自出口,占3.7%,出口仍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一。除此而外,出口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尚未包括在内。因此,说2009年中国出口是负拉动是错误的。
7、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占总量GDP比重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 指标。2009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占按支出法计算总量GDP363523亿元的34.4%。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高于经济增长8.7%的水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四、经济结构在危机中再次劣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报告,按照生产法计算,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工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服务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显而易见,由于工业产业增长速度9.5%高于8.7%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在经济危机中进一步强化。
1、危机是经济结构优化好时机
经济危机给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模式亮起红灯,出口急剧下滑,经济增长放慢。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典范,2009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倒数第二。经济危机教训表明,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危机的根源,中国应当通过投资方向和结构的转变,引导经济向更高层次的服务经济转变,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也已觉醒,上海已经提出向服务经济转变的发展思路,广东则发出“腾笼换鸟”的变革呐喊。
2、服务经济在危机中显露本色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巨大冲击,农业没有长进,工业严重下滑,只有服务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刚性。逻辑表明,
农业经济短缺,工业经济过剩,服务经济不但对称,而且具有增长的刚性,在危机中显露刚性增长本色(见图3)。如果中国经济全面转向服务经济,不需要政府采取刺激政策,就可以轻松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
经济危机导致出口下降,政府采取住房补贴、汽车补贴、家电补贴等扩大内需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一是住房、汽车、家电需求已经接近饱和,排除住房的投资需求,住房、汽车和家电的实际需求都不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多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意义。二是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具有消费刚性,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只所以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源自对农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刚性需求,而非工业品的弹性需求。
3、政府投资工业结构再次劣化
经济危机中,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带动中国经济大幅下滑。中国本应趁此机会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变。然而,政府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元银行贷款大部分流向了工业领域,加剧了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市场过剩矛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工业经济再度扩张,经济结构再次劣化。
五、经济紧缩在复苏中转向膨胀
2008年自上而下的世界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实体经济,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经济下滑,市场萎缩,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通过市场链、产业链、金融链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
1、经济刺激计划使中国转向实胀
2008年中国四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6%、10.1%、9%、6.8%,3月、6月、9月、12月份物价变化分别为8.5%、7.1%、4.6%、1.2%,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经济形态由经济增长、价格上涨的“经济膨胀”掉头向下,似乎要转向经济下滑、价格下降的“经济紧缩”。然而,在中国采取大规模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后,经济下滑的趋势被扼制。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2%。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9%,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7%。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8.9%,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0.8%。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危机不是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而是生产过剩危机,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导致中国出口严重下滑,国内市场过剩。如果中国不采取激进的扩张政策,在一段时间库存消化后,经济将进入正常增长轨道。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下,生产进一步扩大,而消费需求却不断收缩,导致市场更加过剩,CPI、PPI不断下降,中国经济没有从“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而是转向了生产过剩、价格下降的“经济实胀”(见图4)。
2、2009年12月中国经济复苏
2009年1月,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危机的谷底,但经济始终正增长,居民消费价格负增长,表明经济已经过剩。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加快。2009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上涨1.9%,中国经济正式复苏,由第三象限的经济实胀进入第一象限的经济膨胀六、社会经济循环问题难度加大
一般来说,如果经济结构不变,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弹性数量关系也不变。数据表明,世界经济危机使2009年美国经济下滑2.5%,失业率超过10%,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联系。
1、农民工成为经济危机牺牲品
世界经济危机通过产业链、市场链、金融链传递到中国,出口减少、生产下滑、经营困难、企业倒闭、失业增加。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0年第1期的数据,2009年末全国失业人口9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仅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事实上,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2007年11.4%下滑2.7个百分比,下降23.6%,而失业率仅仅下降0.3个百分点,与中国经济下滑数据不对称。农民工成为经济危机牺牲品,他们在经济繁荣时被纳入就业大军,经济危机时被抛入失业大军。
2、贫富差距在经济危机中扩大
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98年的40.3增加到49(基尼系数中,0最公平,100最不公平),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差距,中国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大学普及率更低,许多人由于缺乏教育而缺乏发展的能力,形成发展能力的差距。二是机会差距,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城市那样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村普遍贫困。三是政府税收增长过快,政府收入过多,群众收入因此减少。同时,国家长期抑制农产品收购价格和低工资制度、人民币不升值政策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收入的差距。
3、中国城乡之间差距鸿沟扩大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中国农村主要是第一产业,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的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农业落后导致农村落后、农 民贫困。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农民居民收入落后总体经济增长水平。
4、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世界”
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三个世界”。根据媒体测算,2009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人均美元计算人均GDP排名上海人均11320美元。北京人均10298美元,上海、北京属于第一世界。天津人均9295美元,浙江人均6582美元,江苏人均6437美元,广东人均5861美元,内蒙古人均5457美元,山东人均5262美元,辽宁人均5013美元,福建人均4854美元,吉林人均3798美元,河北人均3604美元,湖北人均3233美元,黑龙江人均3156美元,河南人均3089美元,山西人均3046美元,陕西人均3005美元,天津、陕西等属于第二世界。重庆人均2964美元,宁夏人均2880美元,湖南人均2837美元,新疆人均2803美元,海南人均2750美元,青海人均2689美元,四川人均2535美元,安徽人均2442美元,广西人均2430美元,江西人均2334美元,西藏人均2242美元,云南人均2006美元,甘肃人均1888美元,贵州人均1350美元,重庆、贵州等属于第三世界。其中,第一名的上海和最后一名贵州人均GDP相差838%。历史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新中国前三十年工业化布局导致南北发展差异,后三十年东西部工业化和渐次开放政策导致东西部发展差异。二是中国大量资源主要投向城市,长期压制农产品收购价格导致农村和城市发展差异扩大。
七、国际经济循环出现三面失衡
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对工业经济外向增长的中国造成巨大冲击,出口急剧下滑,国际贸易失衡,国际收支失衡,人民币汇率失衡。
1、工业经济外向增长亮起红灯
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25616亿美元减少3543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比上年的14285亿美元减少226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比上年进口11331亿美元减少1275亿美元,同比下降11.2%
同期,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的2955亿美元减少99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900.3亿美元,比上年的923.95亿美元减少23.6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分析表明,世界经济危机大大削弱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力,而同样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中国吸引力也在下降。
2、国际经济循环出现三面失衡
目前,中国国际经济循环出现三大失衡,一是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严重失衡,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当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时,中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经济严重萎缩,国际贸易失衡,贸易摩擦增加。二是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目前中国大量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中国的实际需要,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大量外汇储备面临美元贬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风险。三是人民币汇率严重失衡,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大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中美货币增长速度大体相同,按照购买力平价原理和国际收支平衡原理,人民币应当升值。相反,中国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导致汇率失衡,存在巨大的汇率风险。
3、人民币升值符合中国的利益
200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39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19640亿美元增加4351亿美元,增长22.1%。雄厚的外汇储备在增强中国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美元不断贬值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2009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00美元兑换682.79元人民币,比年初的683.82元人民币升值0.15%。近年来,人民币一直保持固定汇率,严重扭曲了人民币汇率,尽管中国出口增加,但收益在不断下降,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按照购买力平价原理和国际收支平衡原理,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逻辑。
未来人民币升值的“三步曲”:一是按照经济学的购买力平价原理,或是国际收支平衡原理,明白人民币升值是经济逻辑。二是按照“小步快走”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升值,每次升值幅度不超过1%,根本不怕投机。三是选择最佳的窗口期,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择机启动人民币升值工程。
八、中国资源环境循环污染倍增
2009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生产减少,资源需求急剧下降,电力、煤炭等原本短缺的资源性产品出现暂时过剩,全国资源紧张的状况似乎暂时得到缓解。然而,2009年中国资源环境危机开始显现。
1、关键石油能源生产出现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中国全年煤炭生产量29.64亿吨,增长12.7%;原油生产量1.89亿吨,下降4.1%;天然气生产量829.9亿立方米,增长7.7%;发电量36506亿千瓦小时,增长7.0%,佰得人们关注的是,中国原油产量开始下降,关键能源结构出现危险的信号。目前,中国国内石油储量约27.9亿吨,每年消耗至少4亿吨,国内每年生产2亿吨,10年左右石油将消耗殆尽。中国开始在世界投资搜买石油资源,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2、中国2/3城市淡水短缺严重
2009年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年水资源总量2376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4%;人均水资源1784.9立方米,减少13.8%。经济增长,水源下降,中国经济难以持续。
根据《2009年中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调研报告》数据,“2000--2009年全国人均淡水资源为2160立方米,扣除不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均淡水资源仅为900立方米,已成为世界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现在全国每年缺水约400亿立方米,其中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655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又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红线。其中,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6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2009年,北京水资源量只有20亿立方米,实现消耗量超过35亿立方米,已经超过北京水资源承载力。
3、中国环境污染总量陡增一倍
2009年中国实际污染状况更加严重。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2007年 全国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其中,2007年的化学需氧量(COD)为3028.96万吨,是2008年国家环保部《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1381.8万吨数据的219%,这意味着以往有一半以上的污染数据没有被统计,中国实际环境污染状况更加严重。
4、中国72%主要河流中毒污染
根据《经济参考报》一篇《中国深陷水污染危机,七大水系均污染严重》报告,“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l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在近十多年中被污染的事实在不断加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长江干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5、错误观念误导中国环境政策
思想落后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近日,国家环保部一副部长说,“人均GDP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而由于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正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的。这是一种错误观念,道理很简单,作为后起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完全可以像新加坡那样走一条没有环境污染的绿色发展道路。
九、2009年中国经济政策系统评价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取得了抗御经济危机的重大胜利,中国经济重新进入发展的轨道。
1、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体评价
2009年中国保持和平稳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证宏观经济正常运行,成功实现经济复苏。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WERCCN)季铸教授主持编制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12009),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支付风险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100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支付风险状况,中国综合风险指数排序从第35位上升到第21位(见附表1),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更加成熟,经济风险评级为AA级(见附表2),经济运行总体良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超过印度5.6%的增长速度,同期世界经济下降0.8%,美国下降2.5%,欧元区下降3.9%,日本下降5.3%,俄罗斯下降9%,中国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成绩最好(见表1)。
2、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经济实胀
2009年中国实施了扩张性、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其中财政政策规模4万亿元,货币刺激政策规模9.6万亿元,历史空前。毫无疑问,如果这些资金投向相对短缺、需求巨大的服务经济领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轻松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然而,4万亿资金大都流向了工业领域,其中1.8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1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恢复重建;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50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仅占1%(见图5)。巨额财政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增长,却没有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从经济紧缩转向生产增长、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实胀。同时,形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需求)。部分资金流入股市楼市,出现经济下滑、股市楼市价格上涨的反常局面。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2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38246亿元,增长11.8%,回落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增长速度比2008年同期17.8%增长155%,金融机构各种贷款余额比上年的303468亿元增长133%。然而,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大规模信贷投资并没有使中国继续过去三十年平均9.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更加困难。原因在于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与外向增长方式,在出现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出口大幅度下滑,大量商品回流国内市场,国内市场饱和,大量投资没有市场需求的响应和支持。企业库存增加,CPI、PPI双双跌落,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下滑。实践证明,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内生性相当脆弱,当世界经济危机、全球市场萎缩时,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难以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由于市场过剩、库存增加、需求饱和,企业微观层面并没有大量扩张生产,对资金需求减弱,大量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场等投机市场,2009年中国股市、楼市出现历史新高,金融泡沫更加浓厚。
3、市场机制在经济危机中弱化
2009年中国主要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计划经济手段控制经济,市场性的利率政策在2009年被弃置不用,表明中国经济仍然是政府机制主导,财政刺激计划和放开信贷规模管制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国家采取家电补贴、汽车补贴、住房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产品的消费,但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扩大需求,却给出鼓励超前消费的错误信号。同时,中国加大了出口退税幅度,用以刺激出口,但在世界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出口退税没能阻挡中国出口大幅度下滑的趋势,中国市场政策亟待改善。
4、工业经济结构在危机中强化
为了促进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国家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践表明,经济危机已经给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亮起了红灯,国家出台这些传统工业经济扶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落后的经济结构,加剧产能过剩和市场过剩。2009年6月,国家刚刚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计划 不久,钢铁、造船等行业就出现明显过剩。稍后不久,国家出台了限制钢铁、造船、水泥等产业产能过剩的政策,导致经济浪费和政策威信下降。
经济危机的实践证明,工业经济有效率,但没有和谐、持续和稳定性,外生性比较强,在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工业经济外向增长必然下滑。相比之下,服务产业不但具有较强的刚性,可以抗御经济危机。同时,服务经济还具有巨大的内生性,效率、和谐、持续。在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危机最深的时候,中国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到5.3%,而服务产业增长仍保持了7.4%的增长速度。北京是中国服务经济的领头羊,服务产业占GDP73%。2009年北京服务产业呈现领先的势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只有1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43.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9004.5亿元,增长10.3%。如果中国按照“结构增长+服务经济”的新思路,就可以轻松地抗御经济危机。
5、地区振兴计划犹如雨后春笋
2009年国家在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同时,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多个区域发展规划,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是过去4年的总和。中国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这些发展规划给这些地区政策松绑,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发展。然而,各级政府主导东部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的区域复制,将面临中国东北工业和东部地区面临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市场过剩相同难题,今天东部沿海地区难以持续的产业在这些地区同样难以持续,经济结构升级没有实现,却变成了同水平转移复制。与此同时,国家倾斜政策会导致新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此外,由政府主导设计的产业能否得到市场支持也是一个未知数。
6、中国卷入经济危机的贸易战
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萎缩,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数据表明,经济危机使中国外向增长方式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转向扩大内需政策,采取家电、汽车、住房补贴扩大国内消费。另一方面,重新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鼓励出口措施,希望扩大出口。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需求普遍减弱,全球市场普遍萎缩,补贴出口政策没有市场响应,出口增长不断下滑,反倾销措施限制产生“壁球效应”,国际贸易摩擦增加。2009年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有116.8亿美元。在此情况下,中国被迫卷入国际贸易战。2009年10月1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09年第79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台湾地区的聚酰胺切片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中美肉鸡和包装箱的贸易战、人民币汇率和减持美元国债等动作,使中美两国关系一度紧张。
7、中国就业政策呼唤国民待遇
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下滑,但中国失业几乎没有增加的可能解释是中国失业的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他们不在城镇失业率统计之内。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的29.1%,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的18.1%。显而易见,没有计算在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中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失业的蓄水池,需要工人的时候从农民工进入城市,在不需要工人的时候,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农村。如何防止亿万农民工成为经济危机和就业政策的牺牲品,就业政策实行国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国家就业保障体系,将是2010年中国就业政策重要的一步。
8、政策倾斜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和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政策是主要原因。一是大量投资于工业和城市,导致城乡差距扩大;产业振兴和地区产业振兴计划给予的优惠价,导致非振兴产业和非振兴地区发展歧视;给予企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导致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不公平;长期抑制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给予家电、汽车、住房补贴,导致工农产业之间的非国民待遇。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2009年全年完成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9.1%超过经济增长。多少年来,中国税收增长一直高于经济增长,意味着政府比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然而,政府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不足,2009年中国中央级财政收入是35860亿元,其中用于教育的支出1980.62亿元,仅占财政收入的0.55%。相比之下,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出口补贴的数字超过4000亿元(2007年全国出口货物退税5273亿元),是教育支出的一倍还多。1993年国家提出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的承诺至今没有实现,政府主导的医疗改革因为缺乏效率难以持续,社会保障体系至今没有全面覆盖,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9、随着经济增长资源更加短缺
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下滑,是中国调整资源政策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中国采取了相反的政策。一方面,采取家电补贴、汽车补贴、住房补贴方式鼓励人们过度消费。另一方面,在全世界收购石油等资源,导致世界资源紧张。2009年4月,中石油与合作伙伴共同收购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交易总金额约26亿美元。2009年8月,中国兖外煤业以约198亿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2009年6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宣布通过下属子公司与总部位于瑞士Addax石油公司达成现金收购协议,以每股约316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该公司全部股份,收购总价约为495亿元人民币。这些跨国并购似乎可以--缓解中国能源短缺问题,但更加浪费的消费政策和资源政策导致资源更加紧张。
10、污染普查中国污染总量翻番
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处于失控状态。一方面,各级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新的工 业企业不断增加,污染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重视收取排污费,关停污染企业力度不够,导致年年查处,天天排污。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实际污染状况相当严重。这次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实际排放化学需氧量(COD)为3028.96万吨,相当于国家环保部《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1381.8万吨数据219%,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污染数据没有被统计,中国实际环境污染状况更加严重。目前,中国采取的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战略正在将污染扩大到生态更加脆弱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污染将成为中国新的威胁。
十、经济危机留给中国的经验教训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冲击中国经济,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出现下滑,留下许多经验教训。
1、经济危机留给中国经验教训
2008--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严重下滑,留下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缺少历史观察和全球视野。实践证明,中国没有重视美国金融危机,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将冲击中国经济。2007年底,中国在经济走势上判断错误,在经济危机来临前应当继续执行扩张政策,相反采取了错误的紧缩政策,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提前紧缩。
第二,缺少科学正确的经济理论。目前,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是一百年前的工业化、城市化理论。这些理论今天已经过时,而中国仍在墨守成规,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出口困难、市场过剩的情况下,脱离实际,效仿西方国家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继续通过大量投资推进工业经济,结果是经济增长、市场过剩,简单的经济紧缩转向复杂的经济实胀。
第三,缺少科学的发展理念思维。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只追求效率,没有和谐、持续,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产过剩严重,资源更加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就业困难,贫富差距扩大,包括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和农产品安全在内的“五农问题”突出。
第四,缺少科学的经济监控系统。目前,中国没有科学有效的国家经济监控体系,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监控指标体系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东西,早已过时,难以监测中国经济变化,更无法监测世界经济变化。
2、中国宏观判断的正确与错误
判断正确、逻辑正确、措施得当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前提,效率、和谐、持续、确定是衡量经济政策的基本坐标。从过去三年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保持稳定方面是对的,但在政策方向、政策结构、政策逻辑上存在失误。
2007年:判断中国正确,判断世界错误
2007年底,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价格上涨过大,出现通货膨胀的态势,中国提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提前采取紧缩政策,这个政策对于中国似乎是正确的。然而,世界经济已经进入8年下降周期,在美国经济危机已经显现、世界经济危机即将爆发、中国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错误的紧缩政策导致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失速,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下滑。
2008年:政策方向正确,政策结构错误
2008年底,世界经济危机已经冲击中国,在出口下滑、市场过剩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扩张政策是正确的,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口号,在2009年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然而,扩张刺激政策没有转向短缺的服务经济领域,而是大量投向过剩的工业经济领域,导致钢铁、水泥、造船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经济由经济紧缩转向经济增长、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实胀。与此同时,伴随巨额财政信贷资金流出,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大量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出现股市、楼市投机风潮和市场泡沫。
2009年:政策取向正确,政策逻辑错误
2009年12月,中国CPI转正,以经济正增长、价格正增长为标志的经济复苏已经实现。中国总结经济危机的教训,看到了加速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升级的必要性,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口号。这个政策取向是对的,但政策逻辑是错的。中国没有提出向服务经济转变的目标,继续在工业经济结构下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调整结构是做不到的。
结构主义哲学表明,要素形成结构,结构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经济结构决定其是外向增长方式,服务经济结构其内生增长方式,不改变经济结构而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如同要求汽车飞行一样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中国应当按照“结构增长+服务经济”理论逻辑,加速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向服务经济结构和内生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在下面各级政府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因为只有工业经济才可以保持快速增长,要稳定地实现快速增长,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不可能。此外,结构调整没有提出明确的方向、领域和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并不清楚应当向哪个方向、领域和目标调整,也不清楚调整的具体战略、路径,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变成盲目的过程,中国几乎年年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此。
十一、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预测
实践表明,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经济政策是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基础。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增长加快。2010年世界经济环境改善,中国经济增长开始进入正常轨道。
1、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增长受到世界经济增长的制约。目前,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经济已经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发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在2009年收缩2.5%之后,2010年预计增长2.7%。全球经济在2009年收缩1.1%之后,2010年预计将增长3.1%。世界经济总体处于中低速增长阶段,世界贸易增长逐渐恢复,但难以进入高速增长轨道,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外部环境并不乐观。
2、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基本判断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中国实际选择了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而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成了随机事宜。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如果没有提出向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服务经济转变的思想理论和战略目标,继续在工业经济领域谈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做不到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第二,各级政府要求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大量投资工业领域的结果是工业经济的强化。因此,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会继续强化,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面临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市场过剩、周期波动、就业排斥、贫富差距等等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3、2010年中国经济形态基本判断
随着2009年中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出台,投资增长,生产增长。与此同时,大量货币流入经济体系,资金严重过剩,通货膨胀已经形成,只是由于市场过剩,市场价格尚未大幅上涨。同时,考虑到中国消费、投资、出口增长三驾马车乏力,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010年中国将处于第一象限“低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膨胀形态。
4、2010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判断
2010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困难的一年。一是世界市场萎靡不振,即使超标准补贴也难以扩大出口;二是国内消费具有刚性,即使扩大补贴,消费难以扩大;三是投资无方,既没有更多的资金,也没有更好的项目;四是2009年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财政投资和9.6万亿信贷规模不但使市场资金过剩,面临通货膨胀,而且各级政府都面临相当的债务风险。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基调将是稳定快速增长,略微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略微紧缩的货币政策相互配套,前者用以支持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完成实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后者用以控制通货膨胀,避免市场大幅波动。
5、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预测
鉴于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形态,《2009-2010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10)对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分析基础上,对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做出基本预测(见表2)。
(1)经济增长。2009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8.7%,比我们5%预测值高出3.7个百分点。2010年如果世界经济增长恢复到3.1%水平,鉴于中国消费、投资、出口增长乏力,预计经济增长将为9.6%左右。
(2)价格变化。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0.7%,与我们1%左右的预测大体相当。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增长加快,需求增加,库存减少,总体价格水平趋于上升,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界市场需求有限,国内市场供给过剩,价格大幅度上涨可能性不大,消费物价保持3%左右的温和水平。
(3)就业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低于我们预测6%水平,显然与中国经济下滑的基本趋势不符,22540万农民工没有列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成为社会就业的“蓄水池”和经济危机的牺牲品。鉴于2010年中国经济好转,就业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将进一步下降到4.2%水平左右。
(4)贸易增长。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增长下降16%,比2008年17.8%增长速度下降1.8个百分点。鉴于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世界贸易增长恢复增长,中国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贸易增长速度将在12%左右。
(5)经济结构。2000年由于经济危机,出口下降,中国工业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增速放慢,服务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经济结构所有改善,服务产业比重上升到42.6%。随着2009年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中国经济可能重新返回工业经济增长轨道,服务产业占GDP比重保持在42%左右。
(6)消费增长。2009年中国在经济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9%,超过预测值4.9个百分点,相当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倍,超过中国经济增长能够支撑的水平。考虑到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回升,201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将保持18%的水平。
(7)财政收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下滑,国家出台了一揽子刺激计划,2009年全年中国财政支出增长21.2%以上,低于32%的预测值,但1-5月中国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一度达到27.8%,接近预测值。2010年中国要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保证原有项目建成,避免烂尾工程和金融风险,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又要控制通货膨胀,扩张财政政策成为唯一选择。因此,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尽管收缩,但仍将保持“宽松”,财政支出增长18%左右,高于正常年份平均值。
(8)货币增长。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剧烈膨胀,货币(M1)增长32.4%,与我们30%以上的预测值大体相当。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复苏,通货膨胀已经显现,紧缩货币政策成为必选。2010年中国货币(M1)供应增长速度将下降到20%左右。
十二、中国绿色经济结构增长
2010年中国提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增长放慢。中国认识到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的弊端,提出“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但中国并未认识到工业经济的本质缺陷,继续高举“工业化、城市化”旗帜,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强化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本质缺陷无法克服。因此,2010年中国经济需要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道路、新的增长方式、新的经济政策。
1、目标:“效率、和谐、持续”
经济危机表明,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有效率,没有和谐持续。工业经济既无法解决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也无法解决发展教育、社会就业、贫富差别及“五农问题”。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目标是“效率、和谐、持续”,一揽子解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教育、就业、贫富差别及包括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和农产品安全在内的“五农问题”。
2、新的发展道路:“绿色经济”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效率、和谐、持续”目标,是通过“绿色经济+结构增长'’来实现的。其中,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服务产业为特征的“绿色经济”用以解决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和农产品安全“五农问题”及出口困难、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发展教育、社会就业、贫富差别问题,“结构增长”用以在生产要素、技术进步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内生性、确定性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经济问题在“绿色经济+结构增长”一揽子方案下迎刃而解。
3、新的增长方式:“结构增长”
经济危机表明,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无法克服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及发展教育、社会就业、贫富差别及“五农问题”,同时缺乏内生性、确定性,当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时,中国出口必然下降,中国经济必然下滑。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应当在“效率、和谐、持续”目标下,跳出工业经济“结构陷阱”,在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一定的情况下,将相同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产业转移到高效率产业,从而获得确定性的经济增长。这种结构增 长不依赖资源增加、不依赖技术进步、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经济走上内生、确定的发展轨道。
4、新的政策:“松财政、紧货币”
2010年后危机时代,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困难的一年。一是世界市场萎靡不振,即使超标准补贴也难以扩大出口;二是国内消费具有刚性,即使扩大补贴,消费难以扩大;三是投资无方,既没有更多的资金,也没有更好的项目;四是2009年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信贷规模不但使市场资金过剩,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各级政府都面临相当的债务风险,银行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一松一紧”政策,财政政策“宽松”,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项目持续,防止失速风险,支持向绿色经济转变。同时,货币政策紧缩,控制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
5、新的国际战略:“扩大开放”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报告中,全面否定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9年中国按生产法GDP不变价增长速度8.7%,其中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52.5%,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92.3%,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44.8%,净出口对GDP的拉动-3.9%,逻辑证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析是错误的。经济学对于经济增长的计算是简单易明的:GDP=消费+投资+净出口。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下滑16%,但国际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相当于13334亿元人民币,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反倒被计算为44.8%,对经济增长负拉动3.9%,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和计算公式。
经济逻辑表明,世界资源总比中国的资源多,世界市场总比中国的市场大,当中国转向世界经济时,中国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市场,中国扩大开放的总体战略不能动摇。
十三、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监控系统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考察伦敦经济学院,问到“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经济危机?”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蒂姆·贝斯利等英国一批经济学家在回信中说“抱歉,女王陛下,我们没能预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没有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是许多智慧人士的失聪”。
1、经济危机源于结构机制失控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如同全球风暴,冲击了美国、欧洲、亚洲,世界经济全面下滑,全球各种经济损失约60万亿美元,损失惨重,教训深刻。
一是结构失衡。美国过度消费,导致消费与收入结构不对称,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经济结构出现失衡。为了获得更高收益,美国金融机构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提供贷款,这是美国次贷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欧洲国家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美国次级金融业务导致金融风险。与此同时,日本和中国这些依赖工业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国家出口下滑,经济下降。
二是机制失灵。世界经济危机证明,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相反,市场竞争与利润刺激过度投机泛滥,导致经济危机。同样,政府机制在经济危机中失灵,各国政府既没有事先防范经济危机出现,也没有事先预警经济危机。
三是行为失控。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过度投机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多收益,美国金融机构以所谓“金融创新”为由,大肆进行金融投机。与此同时,相关国家政府放纵了这些所谓“金融创新”行为,结果导致金融危机。
2、经济理论在危机中进步发展
今天,尽管成千上万的经济学家、无以计数的经济理论影响世界,但真正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主要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及中间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给出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给出政府经济的基本机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给出了市场一政府机制。然而,他们的经济理论在经济危机中破产了。
世界经济危机证明,市场经济理论无法克服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不能和谐持续。计划经济缺乏效率,中国政府主导的工业经济同样难以避免生产过剩和经济下滑;政府干预能够缓解经济危机,但不能预防经济危机,他们都没有给出经济危机的预报系统,缺乏监管的世界经济和国家经济普遍经常处于缺乏监管的状态,国家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仍在不断发生,建设全球性经济监控体系势在必行。
3、结构主义是监控体系基础
逻辑表明,经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不是效率单一目标,而是确定性同时实现“效率、和谐、持续”三维目标,并能够接受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双重检验。如同发生日全食是检验爱思斯坦宇宙弯曲理论的最佳时机一样,经济危机是检验各种经济理论真伪的最佳时机。
结构主义认为,要素形成结构,结构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我们要监管不良经济行为,避免出现经济危机的后果,关键在于设计好的结构与好的机制。首先,是设计好的经济结构和监管结构。我们知道,工业经济的经济危机是过剩危机,主要是有工业经济不对称的生产与消费形成的,工业生产速彦快于消费增长速度,过剩危机不可避免。历史证明,经济危机如同工业经济的影子长期伴随。但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就消失了。类似地,如果没有次级贷款这些失衡的金融结构,银行只向有偿还能力的人提供贷款,金融危机就不会出现。其次,是设计好的经济机制和监管机制。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有效的,但市场机制难以避免经济混乱。相反,政府机制可以避免混乱,但缺乏效率。此外,没有及时有效的监控系统,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难以发挥作用。如果设计的市场机制不能进行投机,如果政府制定的规则严密细致,如果监控系统及时有效,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
4、监管经济学成为各国政策
世界经济危机提高了人们对经济监管的认识,作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金融监管首当其冲。“其主要目的在于弥补监管漏洞,纠正由于市场过度自由而导致的市场参与者之间、市场与监管之间的失衡状态,而非对市场自由做出严格限制,市场主导原则和市场自由发展的环境仍然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迄今为止,人们还未找到一种比利用市场机制更好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还因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地区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国或一个地区对金融体系的严格限制只会将金融资源驱赶到对其限制更为宽松的地方,从而损害该国或地区的金融竞争力。”
在G20峰会上,国际社会达成金融监管改革共识,确立金融监管新框架。其中,包括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加强金融监管;扩 大监管范围;合理化薪酬制度;改进会
计准则;打击避税天堂。2009年6月,欧盟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案,拟建立一套全新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成立了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简称ESRB)作为宏观监管部门,在欧盟层面上负责宏观审慎监管,识别、评估和监控在宏观经济以及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威胁金融稳定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排序,在出现重大风险时发出预警并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2009年12月,美国众议院以223票赞成、202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长达1279页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根据该监管改革方案,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将全面重塑,美联储将成为“超级监管者”,全面加强对大金融机构的监管;成立一个独立于现有监管机构之外的委员会,负责监管经济中的系统风险,加强对冲基金和信贷评级机构的监管,设立消费者金融监管机构,授权国会审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改革。
5、建立四级全球经济监控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日益融合,世界经济、国家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已经形成一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经济体系。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给世界造成约6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美国、日本经济大幅下滑,中国经济也出现下降,建立全球性的世界经济、国家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四级监管体系势在必行(见图6)。
一般来说,全球经济监控系统应当是超国家的,联合国(UN)、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BANK)一类国际机构承担监管全球经济的重要职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定期发布经济数据进行经济预测,但这些数据和预测缺乏综合性、可靠性,无论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或是2008-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都是如此。原因之一是他们工业经济时代的落后经济理论已经难以解释服务经济时代的世界,原因之二是他们没有像望远镜一样的动态监控预警系统。目前,包括标准普尔、穆迪公司在内的风险评估公司主要评估对象是国家主权风险和企业风险,世界经济整体监控仍是空白。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领导的团队根据结构主义经济理论和系统方法,在2006--2009年连续发布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I)报告中,准确预测了这次世界经济危机。2006年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投资风险状况总体向好”,2007年世界经济果然不错;2007年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进入8年周期谷底”,世界经济果然进入谷底;2008年我们预测“经济紧缩的滞后效应可能使2009年经济紧缩程度超过2008年”,2009年中国经济数据果然如此。我们预测“这次经济危机应当是V形波动或w形波动,而不是L形或M形波动”,中国经济增长数据显示果然如此。实践证明,基于结构主义哲学,按照要素、结构、机制、行为理论和系统论方法设计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I)科学可靠,不但可以全面系统监控国家经济,而且可以监控世界经济,并做出预测警报。目前,包括世界市场、全球160个国家在内的“全球经济智能监控系统”已经设计完成(见图7),将于2010年投入使用。
十四、结束语
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实现经济V型复苏。2010年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世界经济环境改善。中国经济仍面临消费、投资、出口乏力和通货膨胀的多重挑战,按照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的精神,走出工业经济结构转向绿色经济,实现绿色经济结构增长是2010年乃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结构增长目标,中国应当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向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服务产业的绿色转变。同时,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绿色经济+结构增长”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主旋律,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的结构转变中,确定性地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增长目标。
历史证明,农业经济使人类从自然到自为,工业经济使人类由自为到自主,服务经济使人类由自主到自由,绿色经济使人类由自由到自美。不管多么艰难曲折,中国一定会走上“绿色经济+结构增长”的发展道路。
一、前言
我们在2006--2009年《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中,准确地预测了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向好、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周期谷底、2009年后期中国经济V型复苏。实践证明,结构主义思想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2009-2010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10)将以全球视野和结构逻辑分析全面、真实、客观、逻辑地审视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提出2010年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理论逻辑和发展战略。
今年报告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绿色经济结构增长”。报告分为十四个部分:前言;2009年世界经济总体复苏;2009年底中国经济V型复苏;经济结构在危机中再次劣化;经济紧缩在复苏中转向膨胀;社会经济循环问题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循环出现三面失衡;中国资源环境循环污染倍增;2009年中国经济政策系统评价;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预测;经济危机留给中国的经验教训;中国绿色经济结构增长;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监控系统;结束语。
分析表明,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中国出口下滑、经济增长放慢,增长速度从上年的9.6%直线下降到8.7%,下降0.9个百分点。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经济形态从经济增长、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经济膨胀”掉头转向增长下降、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紧缩”,并在年底实现V型复苏。
实践表明,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亮起红灯。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决定中国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国际依赖、周期波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些负面结构特征,工业经济增长来源于投资,扩张于出口,当投资紧缩、出口下降的时候,工业经济增长必然放慢,2009年中国经济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逻辑表明,工业经济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是“效率、和谐、持续”,经济发展道路是“绿色经济”,经济发展方式是“结构增长”,在“绿色经济+结构增长”逻辑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迎刃而解,“绿色经济+结构增长”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主旋律,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的结构转变中,确定性地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增长目标。
二、2009年世界经济总体复苏
2008-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是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8年周期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美国、中国经济复苏,世界经济重新进入8年周期的上升轨道(见图1),2010年世界经济将以低中速度增长。
1、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损失惨重
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收益,盲目扩大金融信贷,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提供贷款,利用所谓金融创新工具转移风险。美国政府为了繁荣经济,取得政绩和政治选票,放任纵容美国金融机构这种所谓“金融创新”。当美国的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次贷危机爆发,四处传播,纵向影响实体经济,演变为经济危机;横向影响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形成全球危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了0.8%,其中美国经济下降2.5%,欧元区经济下降3.9%,日本经济下降5.2%,俄罗斯经济下降9%,中国经济也比上年增长速度放慢0.9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这次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约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世界各国联合抗御经济危机
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联合协作,显示出国际社会巨大的联合力量,全球G10、G20峰会连续召开,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普遍采取扩张性的反危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其中,美国提出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10月,美国经济正式复苏。12月,美国经济增长达到5.7%。日本政府出台四次经济刺激计划,资金总量29万亿日元(约合3260亿美元),避免了经济深度下滑。中国提出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元银行信贷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发达国家救助金额总额约10.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救助金额总额约1.7万亿美元。
3、世界各国相继走出经济衰退
经济危机是经济形态由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的过程。相反,经济复苏是经济形态由经济紧缩转向经济膨胀的过程。从一个国家角度看,经济正增长、价格正增长是经济复苏的标志,经济正增长表明生产回升,价格上涨表明市场回升。与经济危机“市场萎缩——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过程大体类似,经济复苏过程是“市场复苏——生产增加——就业增加”,就业增长相对滞后。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0年1月号数据,美国经济2009年第三季度正增长2.2%。2009年11月,美国CPI同比正增长1.8%,美国经济正式复苏。从世界角度看,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复苏表明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复苏。
欧元区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了0.4%,2010年11月,CPI正增长0.5%欧元区正式走出经济衰退,开始复苏。
日本经济2009年第二季度已经转为正增长,经济同比增长了0.7%,但截止2010年11月,日本CPI仍然是负增长,日本仍处于经济紧缩过程中,经济复苏延迟到2010年。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复苏具有一致性。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低谷,但始终正增长。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加快,生产复苏。2009年12月,CPI出现正增长,中国经济正式复苏。
4、2010年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
总的来说,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还是浅表的,就业尚未复苏,美国的失业率超过10%。2010年1月,美国失业率开始下降,表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开始深度复苏,世界经济V型复苏基本格局确立。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是缓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3.9%的经济增长速度属于中低速度,过于乐观。实际上,刚刚摆脱危机的美国、欧洲、日本等难以达到这样一个经济增长速度。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仍面临风险和困难。世界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过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财政风险、通胀风险加大。据《经济学人》 杂志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超过全球GDP总量的一半。从2010年政府预算赤字情况看,美国联邦政府2010财年赤字达1.6万亿美元,占GDP的10.6%,法国将占GDP的8.2%,德国将占GDP的5.5%,欧元区总体财政赤字可能超过GDP的7‰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个国家财政赤字超标,主权债务风险不断加大。同期,日本、俄罗斯经济仍然低迷,2010年世界经济尽管已经进入周期复苏轨道,然而大病初愈,经济增长乏力,前景并不乐观。
三、2009年底中国经济v型复苏
2009年中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由于世界市场萎缩,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受到冲击,出口剧烈下降,2009年全年出口下降16%,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市场严重过剩,中国经济掉头向下,由第一象限的经济膨胀转向第三象限的经济紧缩。
1、中国经济小幅减速的两个主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预报》2010年1月号的数据,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7%,比2008年下降0.9%,下降幅度比较小。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受到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出口增长下降、国内生产减少的影响,经济增长急速下滑。二是国内农业产业、服务产业增长具有需求和增长刚性,即使出现经济危机,这种刚性保持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大幅下降。同时,政府大量投资也没有使中国经济出现显著扩张,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基本体现了服务经济的增长速度。
2、一揽子刺激政策抗御经济衰退
2009年中国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战略措施和经济增长8%的发展目标,提出实施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出台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元信贷投机以及十大产业振兴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抗御经济衰退。总的来说,中国通过扩张投资保持了8.7%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的目标没有实现,国内消费增速下降,工业经济进一步加强,政府机制强化,市场机制减弱。在经济危机中表现最好的服务产业扩张势头又被压了下去,失去了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良好机遇。
3、中国经济年底实现V型复苏
我们在2008年发布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中预测,“2009年后期中国将实现V型复苏。”事实证明,我们的预测是准确的,主要根据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而非结构性。简单地说,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血液疾病”,而“消化疾病”,没有触及世界经济结构等深层次问题,世界经济8年周期和V型复苏的基本逻辑存在。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在经济危机中严重受阻,触及经济结构问题,但在大量财政货币资金投入刺激,生产扩张,市场过剩,中国经济从“经济膨胀”先是转向“经济紧缩”,后又转向了“经济增长、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实胀。2009年12月,中国GDP、CPI双双实现正增长,经济正式V型复苏(见图2)。
4、中国实际GDP为191527亿元
经济增长的真正目的是消费,只有实现消费的GDP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8.7%经济增长中部分不是来自消费增长,而是来自GDP转换——E年GDP转换为国民收人一国民收入转换为储蓄一储蓄转换为投资一投资转换为今年的GDP。按照支出法计算,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按照目前汇率折合13334亿元。三者相加合计,中国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大约363523亿元,其中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占61.8%。以先进发达国家投资占GDP平均值21%为参照(齐分必要),中国经济中有40.8%(148317亿元)是通过过度投资和GDP转换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363523亿元比按生产法计算335353亿多出8.4%(多出2817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消费的东西比生产的东西多出8.4%,超出5%的合理误差区间。
5、中国人均GDP不到国际水平1/2
2009年中国总量GDP为335353亿元,按照中国133457万人口初步匡算,中国人均GDP25128元。按照目前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汇率水平计算,中国人均GDP约3695美元(与2008年伊朗人均GDP水平相当),相当于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7958美元的46.4%。因此,今日中国仍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卢森堡人均GDP已经超过10万美元,波兰一类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也已经超过1万美元,中国距离发达国家的门坎似乎渐行渐远。
分析表明,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但中国人均GDP与世界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其中,中国长期以来执行人民币贬值政策,按照现有美元汇率计算的GDP远远低于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按着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水平难以提高,这是阻碍中国人均GDP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按照购买力平价原理和过去30年中美经济增长数据测算,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至少可以提高3倍以上。
6、政府投资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中国出口大幅度下降,消费增长缓慢,政府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是GDP增长速度的3.5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增速比2008年的21.6%下降4.7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16%,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因此,国家统计局把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为负拉动来计算,这是错误的。经济学对于经济增长的计算是简单易明的:GDP=消费+投资+净出口。按照支出法计算,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按照目前汇率折合13334亿元。三者相加合计中国GDP大约363523亿元。按此计算,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中,有5.37个百分点来自投资,占61.8%。有3个百分点来自消费,占34.5%。其中,有0.33个百分点来自出口,占3.7%,出口仍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一。除此而外,出口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尚未包括在内。因此,说2009年中国出口是负拉动是错误的。
7、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占总量GDP比重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 指标。2009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占按支出法计算总量GDP363523亿元的34.4%。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高于经济增长8.7%的水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四、经济结构在危机中再次劣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报告,按照生产法计算,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工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服务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显而易见,由于工业产业增长速度9.5%高于8.7%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在经济危机中进一步强化。
1、危机是经济结构优化好时机
经济危机给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模式亮起红灯,出口急剧下滑,经济增长放慢。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典范,2009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倒数第二。经济危机教训表明,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危机的根源,中国应当通过投资方向和结构的转变,引导经济向更高层次的服务经济转变,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也已觉醒,上海已经提出向服务经济转变的发展思路,广东则发出“腾笼换鸟”的变革呐喊。
2、服务经济在危机中显露本色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巨大冲击,农业没有长进,工业严重下滑,只有服务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刚性。逻辑表明,
农业经济短缺,工业经济过剩,服务经济不但对称,而且具有增长的刚性,在危机中显露刚性增长本色(见图3)。如果中国经济全面转向服务经济,不需要政府采取刺激政策,就可以轻松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
经济危机导致出口下降,政府采取住房补贴、汽车补贴、家电补贴等扩大内需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一是住房、汽车、家电需求已经接近饱和,排除住房的投资需求,住房、汽车和家电的实际需求都不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多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意义。二是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具有消费刚性,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只所以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源自对农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刚性需求,而非工业品的弹性需求。
3、政府投资工业结构再次劣化
经济危机中,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带动中国经济大幅下滑。中国本应趁此机会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变。然而,政府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元银行贷款大部分流向了工业领域,加剧了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市场过剩矛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工业经济再度扩张,经济结构再次劣化。
五、经济紧缩在复苏中转向膨胀
2008年自上而下的世界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实体经济,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经济下滑,市场萎缩,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通过市场链、产业链、金融链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
1、经济刺激计划使中国转向实胀
2008年中国四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6%、10.1%、9%、6.8%,3月、6月、9月、12月份物价变化分别为8.5%、7.1%、4.6%、1.2%,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经济形态由经济增长、价格上涨的“经济膨胀”掉头向下,似乎要转向经济下滑、价格下降的“经济紧缩”。然而,在中国采取大规模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后,经济下滑的趋势被扼制。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2%。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9%,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7%。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8.9%,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0.8%。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危机不是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而是生产过剩危机,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导致中国出口严重下滑,国内市场过剩。如果中国不采取激进的扩张政策,在一段时间库存消化后,经济将进入正常增长轨道。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下,生产进一步扩大,而消费需求却不断收缩,导致市场更加过剩,CPI、PPI不断下降,中国经济没有从“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而是转向了生产过剩、价格下降的“经济实胀”(见图4)。
2、2009年12月中国经济复苏
2009年1月,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危机的谷底,但经济始终正增长,居民消费价格负增长,表明经济已经过剩。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加快。2009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上涨1.9%,中国经济正式复苏,由第三象限的经济实胀进入第一象限的经济膨胀六、社会经济循环问题难度加大
一般来说,如果经济结构不变,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弹性数量关系也不变。数据表明,世界经济危机使2009年美国经济下滑2.5%,失业率超过10%,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联系。
1、农民工成为经济危机牺牲品
世界经济危机通过产业链、市场链、金融链传递到中国,出口减少、生产下滑、经营困难、企业倒闭、失业增加。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0年第1期的数据,2009年末全国失业人口9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仅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事实上,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2007年11.4%下滑2.7个百分比,下降23.6%,而失业率仅仅下降0.3个百分点,与中国经济下滑数据不对称。农民工成为经济危机牺牲品,他们在经济繁荣时被纳入就业大军,经济危机时被抛入失业大军。
2、贫富差距在经济危机中扩大
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98年的40.3增加到49(基尼系数中,0最公平,100最不公平),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差距,中国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大学普及率更低,许多人由于缺乏教育而缺乏发展的能力,形成发展能力的差距。二是机会差距,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城市那样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村普遍贫困。三是政府税收增长过快,政府收入过多,群众收入因此减少。同时,国家长期抑制农产品收购价格和低工资制度、人民币不升值政策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收入的差距。
3、中国城乡之间差距鸿沟扩大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中国农村主要是第一产业,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的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农业落后导致农村落后、农 民贫困。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农民居民收入落后总体经济增长水平。
4、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世界”
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三个世界”。根据媒体测算,2009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人均美元计算人均GDP排名上海人均11320美元。北京人均10298美元,上海、北京属于第一世界。天津人均9295美元,浙江人均6582美元,江苏人均6437美元,广东人均5861美元,内蒙古人均5457美元,山东人均5262美元,辽宁人均5013美元,福建人均4854美元,吉林人均3798美元,河北人均3604美元,湖北人均3233美元,黑龙江人均3156美元,河南人均3089美元,山西人均3046美元,陕西人均3005美元,天津、陕西等属于第二世界。重庆人均2964美元,宁夏人均2880美元,湖南人均2837美元,新疆人均2803美元,海南人均2750美元,青海人均2689美元,四川人均2535美元,安徽人均2442美元,广西人均2430美元,江西人均2334美元,西藏人均2242美元,云南人均2006美元,甘肃人均1888美元,贵州人均1350美元,重庆、贵州等属于第三世界。其中,第一名的上海和最后一名贵州人均GDP相差838%。历史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新中国前三十年工业化布局导致南北发展差异,后三十年东西部工业化和渐次开放政策导致东西部发展差异。二是中国大量资源主要投向城市,长期压制农产品收购价格导致农村和城市发展差异扩大。
七、国际经济循环出现三面失衡
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对工业经济外向增长的中国造成巨大冲击,出口急剧下滑,国际贸易失衡,国际收支失衡,人民币汇率失衡。
1、工业经济外向增长亮起红灯
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25616亿美元减少3543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比上年的14285亿美元减少226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比上年进口11331亿美元减少1275亿美元,同比下降11.2%
同期,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的2955亿美元减少99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900.3亿美元,比上年的923.95亿美元减少23.6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分析表明,世界经济危机大大削弱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力,而同样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中国吸引力也在下降。
2、国际经济循环出现三面失衡
目前,中国国际经济循环出现三大失衡,一是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严重失衡,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当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时,中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经济严重萎缩,国际贸易失衡,贸易摩擦增加。二是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目前中国大量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中国的实际需要,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大量外汇储备面临美元贬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风险。三是人民币汇率严重失衡,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大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中美货币增长速度大体相同,按照购买力平价原理和国际收支平衡原理,人民币应当升值。相反,中国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导致汇率失衡,存在巨大的汇率风险。
3、人民币升值符合中国的利益
200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39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19640亿美元增加4351亿美元,增长22.1%。雄厚的外汇储备在增强中国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美元不断贬值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2009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00美元兑换682.79元人民币,比年初的683.82元人民币升值0.15%。近年来,人民币一直保持固定汇率,严重扭曲了人民币汇率,尽管中国出口增加,但收益在不断下降,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按照购买力平价原理和国际收支平衡原理,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逻辑。
未来人民币升值的“三步曲”:一是按照经济学的购买力平价原理,或是国际收支平衡原理,明白人民币升值是经济逻辑。二是按照“小步快走”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升值,每次升值幅度不超过1%,根本不怕投机。三是选择最佳的窗口期,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择机启动人民币升值工程。
八、中国资源环境循环污染倍增
2009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生产减少,资源需求急剧下降,电力、煤炭等原本短缺的资源性产品出现暂时过剩,全国资源紧张的状况似乎暂时得到缓解。然而,2009年中国资源环境危机开始显现。
1、关键石油能源生产出现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中国全年煤炭生产量29.64亿吨,增长12.7%;原油生产量1.89亿吨,下降4.1%;天然气生产量829.9亿立方米,增长7.7%;发电量36506亿千瓦小时,增长7.0%,佰得人们关注的是,中国原油产量开始下降,关键能源结构出现危险的信号。目前,中国国内石油储量约27.9亿吨,每年消耗至少4亿吨,国内每年生产2亿吨,10年左右石油将消耗殆尽。中国开始在世界投资搜买石油资源,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2、中国2/3城市淡水短缺严重
2009年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年水资源总量2376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4%;人均水资源1784.9立方米,减少13.8%。经济增长,水源下降,中国经济难以持续。
根据《2009年中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调研报告》数据,“2000--2009年全国人均淡水资源为2160立方米,扣除不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均淡水资源仅为900立方米,已成为世界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现在全国每年缺水约400亿立方米,其中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655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又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红线。其中,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6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2009年,北京水资源量只有20亿立方米,实现消耗量超过35亿立方米,已经超过北京水资源承载力。
3、中国环境污染总量陡增一倍
2009年中国实际污染状况更加严重。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2007年 全国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其中,2007年的化学需氧量(COD)为3028.96万吨,是2008年国家环保部《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1381.8万吨数据的219%,这意味着以往有一半以上的污染数据没有被统计,中国实际环境污染状况更加严重。
4、中国72%主要河流中毒污染
根据《经济参考报》一篇《中国深陷水污染危机,七大水系均污染严重》报告,“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l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在近十多年中被污染的事实在不断加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长江干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5、错误观念误导中国环境政策
思想落后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近日,国家环保部一副部长说,“人均GDP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而由于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正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的。这是一种错误观念,道理很简单,作为后起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完全可以像新加坡那样走一条没有环境污染的绿色发展道路。
九、2009年中国经济政策系统评价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取得了抗御经济危机的重大胜利,中国经济重新进入发展的轨道。
1、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体评价
2009年中国保持和平稳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证宏观经济正常运行,成功实现经济复苏。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WERCCN)季铸教授主持编制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12009),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支付风险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100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支付风险状况,中国综合风险指数排序从第35位上升到第21位(见附表1),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更加成熟,经济风险评级为AA级(见附表2),经济运行总体良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超过印度5.6%的增长速度,同期世界经济下降0.8%,美国下降2.5%,欧元区下降3.9%,日本下降5.3%,俄罗斯下降9%,中国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成绩最好(见表1)。
2、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经济实胀
2009年中国实施了扩张性、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其中财政政策规模4万亿元,货币刺激政策规模9.6万亿元,历史空前。毫无疑问,如果这些资金投向相对短缺、需求巨大的服务经济领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轻松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然而,4万亿资金大都流向了工业领域,其中1.8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1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恢复重建;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50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仅占1%(见图5)。巨额财政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增长,却没有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从经济紧缩转向生产增长、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实胀。同时,形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需求)。部分资金流入股市楼市,出现经济下滑、股市楼市价格上涨的反常局面。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2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38246亿元,增长11.8%,回落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增长速度比2008年同期17.8%增长155%,金融机构各种贷款余额比上年的303468亿元增长133%。然而,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大规模信贷投资并没有使中国继续过去三十年平均9.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更加困难。原因在于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与外向增长方式,在出现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出口大幅度下滑,大量商品回流国内市场,国内市场饱和,大量投资没有市场需求的响应和支持。企业库存增加,CPI、PPI双双跌落,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下滑。实践证明,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内生性相当脆弱,当世界经济危机、全球市场萎缩时,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难以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由于市场过剩、库存增加、需求饱和,企业微观层面并没有大量扩张生产,对资金需求减弱,大量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场等投机市场,2009年中国股市、楼市出现历史新高,金融泡沫更加浓厚。
3、市场机制在经济危机中弱化
2009年中国主要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计划经济手段控制经济,市场性的利率政策在2009年被弃置不用,表明中国经济仍然是政府机制主导,财政刺激计划和放开信贷规模管制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国家采取家电补贴、汽车补贴、住房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产品的消费,但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扩大需求,却给出鼓励超前消费的错误信号。同时,中国加大了出口退税幅度,用以刺激出口,但在世界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出口退税没能阻挡中国出口大幅度下滑的趋势,中国市场政策亟待改善。
4、工业经济结构在危机中强化
为了促进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国家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践表明,经济危机已经给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亮起了红灯,国家出台这些传统工业经济扶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落后的经济结构,加剧产能过剩和市场过剩。2009年6月,国家刚刚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计划 不久,钢铁、造船等行业就出现明显过剩。稍后不久,国家出台了限制钢铁、造船、水泥等产业产能过剩的政策,导致经济浪费和政策威信下降。
经济危机的实践证明,工业经济有效率,但没有和谐、持续和稳定性,外生性比较强,在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工业经济外向增长必然下滑。相比之下,服务产业不但具有较强的刚性,可以抗御经济危机。同时,服务经济还具有巨大的内生性,效率、和谐、持续。在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危机最深的时候,中国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到5.3%,而服务产业增长仍保持了7.4%的增长速度。北京是中国服务经济的领头羊,服务产业占GDP73%。2009年北京服务产业呈现领先的势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只有1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43.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9004.5亿元,增长10.3%。如果中国按照“结构增长+服务经济”的新思路,就可以轻松地抗御经济危机。
5、地区振兴计划犹如雨后春笋
2009年国家在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同时,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多个区域发展规划,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是过去4年的总和。中国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这些发展规划给这些地区政策松绑,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发展。然而,各级政府主导东部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的区域复制,将面临中国东北工业和东部地区面临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市场过剩相同难题,今天东部沿海地区难以持续的产业在这些地区同样难以持续,经济结构升级没有实现,却变成了同水平转移复制。与此同时,国家倾斜政策会导致新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此外,由政府主导设计的产业能否得到市场支持也是一个未知数。
6、中国卷入经济危机的贸易战
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萎缩,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数据表明,经济危机使中国外向增长方式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转向扩大内需政策,采取家电、汽车、住房补贴扩大国内消费。另一方面,重新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鼓励出口措施,希望扩大出口。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需求普遍减弱,全球市场普遍萎缩,补贴出口政策没有市场响应,出口增长不断下滑,反倾销措施限制产生“壁球效应”,国际贸易摩擦增加。2009年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有116.8亿美元。在此情况下,中国被迫卷入国际贸易战。2009年10月1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09年第79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台湾地区的聚酰胺切片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中美肉鸡和包装箱的贸易战、人民币汇率和减持美元国债等动作,使中美两国关系一度紧张。
7、中国就业政策呼唤国民待遇
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下滑,但中国失业几乎没有增加的可能解释是中国失业的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他们不在城镇失业率统计之内。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的29.1%,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的18.1%。显而易见,没有计算在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中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失业的蓄水池,需要工人的时候从农民工进入城市,在不需要工人的时候,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农村。如何防止亿万农民工成为经济危机和就业政策的牺牲品,就业政策实行国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国家就业保障体系,将是2010年中国就业政策重要的一步。
8、政策倾斜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和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政策是主要原因。一是大量投资于工业和城市,导致城乡差距扩大;产业振兴和地区产业振兴计划给予的优惠价,导致非振兴产业和非振兴地区发展歧视;给予企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导致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不公平;长期抑制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给予家电、汽车、住房补贴,导致工农产业之间的非国民待遇。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2009年全年完成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9.1%超过经济增长。多少年来,中国税收增长一直高于经济增长,意味着政府比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然而,政府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不足,2009年中国中央级财政收入是35860亿元,其中用于教育的支出1980.62亿元,仅占财政收入的0.55%。相比之下,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出口补贴的数字超过4000亿元(2007年全国出口货物退税5273亿元),是教育支出的一倍还多。1993年国家提出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的承诺至今没有实现,政府主导的医疗改革因为缺乏效率难以持续,社会保障体系至今没有全面覆盖,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9、随着经济增长资源更加短缺
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下滑,是中国调整资源政策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中国采取了相反的政策。一方面,采取家电补贴、汽车补贴、住房补贴方式鼓励人们过度消费。另一方面,在全世界收购石油等资源,导致世界资源紧张。2009年4月,中石油与合作伙伴共同收购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交易总金额约26亿美元。2009年8月,中国兖外煤业以约198亿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2009年6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宣布通过下属子公司与总部位于瑞士Addax石油公司达成现金收购协议,以每股约316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该公司全部股份,收购总价约为495亿元人民币。这些跨国并购似乎可以--缓解中国能源短缺问题,但更加浪费的消费政策和资源政策导致资源更加紧张。
10、污染普查中国污染总量翻番
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处于失控状态。一方面,各级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新的工 业企业不断增加,污染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重视收取排污费,关停污染企业力度不够,导致年年查处,天天排污。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实际污染状况相当严重。这次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实际排放化学需氧量(COD)为3028.96万吨,相当于国家环保部《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1381.8万吨数据219%,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污染数据没有被统计,中国实际环境污染状况更加严重。目前,中国采取的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战略正在将污染扩大到生态更加脆弱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污染将成为中国新的威胁。
十、经济危机留给中国的经验教训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冲击中国经济,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出现下滑,留下许多经验教训。
1、经济危机留给中国经验教训
2008--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严重下滑,留下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缺少历史观察和全球视野。实践证明,中国没有重视美国金融危机,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将冲击中国经济。2007年底,中国在经济走势上判断错误,在经济危机来临前应当继续执行扩张政策,相反采取了错误的紧缩政策,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提前紧缩。
第二,缺少科学正确的经济理论。目前,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是一百年前的工业化、城市化理论。这些理论今天已经过时,而中国仍在墨守成规,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出口困难、市场过剩的情况下,脱离实际,效仿西方国家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继续通过大量投资推进工业经济,结果是经济增长、市场过剩,简单的经济紧缩转向复杂的经济实胀。
第三,缺少科学的发展理念思维。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只追求效率,没有和谐、持续,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产过剩严重,资源更加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就业困难,贫富差距扩大,包括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和农产品安全在内的“五农问题”突出。
第四,缺少科学的经济监控系统。目前,中国没有科学有效的国家经济监控体系,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监控指标体系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东西,早已过时,难以监测中国经济变化,更无法监测世界经济变化。
2、中国宏观判断的正确与错误
判断正确、逻辑正确、措施得当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前提,效率、和谐、持续、确定是衡量经济政策的基本坐标。从过去三年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保持稳定方面是对的,但在政策方向、政策结构、政策逻辑上存在失误。
2007年:判断中国正确,判断世界错误
2007年底,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价格上涨过大,出现通货膨胀的态势,中国提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提前采取紧缩政策,这个政策对于中国似乎是正确的。然而,世界经济已经进入8年下降周期,在美国经济危机已经显现、世界经济危机即将爆发、中国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错误的紧缩政策导致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失速,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下滑。
2008年:政策方向正确,政策结构错误
2008年底,世界经济危机已经冲击中国,在出口下滑、市场过剩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扩张政策是正确的,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口号,在2009年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然而,扩张刺激政策没有转向短缺的服务经济领域,而是大量投向过剩的工业经济领域,导致钢铁、水泥、造船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经济由经济紧缩转向经济增长、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实胀。与此同时,伴随巨额财政信贷资金流出,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大量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出现股市、楼市投机风潮和市场泡沫。
2009年:政策取向正确,政策逻辑错误
2009年12月,中国CPI转正,以经济正增长、价格正增长为标志的经济复苏已经实现。中国总结经济危机的教训,看到了加速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升级的必要性,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口号。这个政策取向是对的,但政策逻辑是错的。中国没有提出向服务经济转变的目标,继续在工业经济结构下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调整结构是做不到的。
结构主义哲学表明,要素形成结构,结构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经济结构决定其是外向增长方式,服务经济结构其内生增长方式,不改变经济结构而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如同要求汽车飞行一样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中国应当按照“结构增长+服务经济”理论逻辑,加速工业经济结构和外向增长方式向服务经济结构和内生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在下面各级政府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因为只有工业经济才可以保持快速增长,要稳定地实现快速增长,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不可能。此外,结构调整没有提出明确的方向、领域和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并不清楚应当向哪个方向、领域和目标调整,也不清楚调整的具体战略、路径,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变成盲目的过程,中国几乎年年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此。
十一、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预测
实践表明,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经济政策是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基础。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增长加快。2010年世界经济环境改善,中国经济增长开始进入正常轨道。
1、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增长受到世界经济增长的制约。目前,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经济已经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发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在2009年收缩2.5%之后,2010年预计增长2.7%。全球经济在2009年收缩1.1%之后,2010年预计将增长3.1%。世界经济总体处于中低速增长阶段,世界贸易增长逐渐恢复,但难以进入高速增长轨道,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外部环境并不乐观。
2、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基本判断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中国实际选择了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而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成了随机事宜。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如果没有提出向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服务经济转变的思想理论和战略目标,继续在工业经济领域谈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做不到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第二,各级政府要求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大量投资工业领域的结果是工业经济的强化。因此,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会继续强化,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面临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市场过剩、周期波动、就业排斥、贫富差距等等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3、2010年中国经济形态基本判断
随着2009年中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出台,投资增长,生产增长。与此同时,大量货币流入经济体系,资金严重过剩,通货膨胀已经形成,只是由于市场过剩,市场价格尚未大幅上涨。同时,考虑到中国消费、投资、出口增长三驾马车乏力,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010年中国将处于第一象限“低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膨胀形态。
4、2010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判断
2010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困难的一年。一是世界市场萎靡不振,即使超标准补贴也难以扩大出口;二是国内消费具有刚性,即使扩大补贴,消费难以扩大;三是投资无方,既没有更多的资金,也没有更好的项目;四是2009年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财政投资和9.6万亿信贷规模不但使市场资金过剩,面临通货膨胀,而且各级政府都面临相当的债务风险。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基调将是稳定快速增长,略微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略微紧缩的货币政策相互配套,前者用以支持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完成实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后者用以控制通货膨胀,避免市场大幅波动。
5、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预测
鉴于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形态,《2009-2010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10)对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分析基础上,对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做出基本预测(见表2)。
(1)经济增长。2009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8.7%,比我们5%预测值高出3.7个百分点。2010年如果世界经济增长恢复到3.1%水平,鉴于中国消费、投资、出口增长乏力,预计经济增长将为9.6%左右。
(2)价格变化。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0.7%,与我们1%左右的预测大体相当。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增长加快,需求增加,库存减少,总体价格水平趋于上升,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界市场需求有限,国内市场供给过剩,价格大幅度上涨可能性不大,消费物价保持3%左右的温和水平。
(3)就业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低于我们预测6%水平,显然与中国经济下滑的基本趋势不符,22540万农民工没有列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成为社会就业的“蓄水池”和经济危机的牺牲品。鉴于2010年中国经济好转,就业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将进一步下降到4.2%水平左右。
(4)贸易增长。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增长下降16%,比2008年17.8%增长速度下降1.8个百分点。鉴于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世界贸易增长恢复增长,中国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贸易增长速度将在12%左右。
(5)经济结构。2000年由于经济危机,出口下降,中国工业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增速放慢,服务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经济结构所有改善,服务产业比重上升到42.6%。随着2009年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中国经济可能重新返回工业经济增长轨道,服务产业占GDP比重保持在42%左右。
(6)消费增长。2009年中国在经济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9%,超过预测值4.9个百分点,相当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倍,超过中国经济增长能够支撑的水平。考虑到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回升,201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将保持18%的水平。
(7)财政收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下滑,国家出台了一揽子刺激计划,2009年全年中国财政支出增长21.2%以上,低于32%的预测值,但1-5月中国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一度达到27.8%,接近预测值。2010年中国要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保证原有项目建成,避免烂尾工程和金融风险,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又要控制通货膨胀,扩张财政政策成为唯一选择。因此,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尽管收缩,但仍将保持“宽松”,财政支出增长18%左右,高于正常年份平均值。
(8)货币增长。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剧烈膨胀,货币(M1)增长32.4%,与我们30%以上的预测值大体相当。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复苏,通货膨胀已经显现,紧缩货币政策成为必选。2010年中国货币(M1)供应增长速度将下降到20%左右。
十二、中国绿色经济结构增长
2010年中国提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增长放慢。中国认识到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的弊端,提出“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但中国并未认识到工业经济的本质缺陷,继续高举“工业化、城市化”旗帜,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强化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本质缺陷无法克服。因此,2010年中国经济需要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道路、新的增长方式、新的经济政策。
1、目标:“效率、和谐、持续”
经济危机表明,中国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有效率,没有和谐持续。工业经济既无法解决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也无法解决发展教育、社会就业、贫富差别及“五农问题”。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目标是“效率、和谐、持续”,一揽子解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教育、就业、贫富差别及包括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和农产品安全在内的“五农问题”。
2、新的发展道路:“绿色经济”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效率、和谐、持续”目标,是通过“绿色经济+结构增长'’来实现的。其中,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服务产业为特征的“绿色经济”用以解决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和农产品安全“五农问题”及出口困难、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发展教育、社会就业、贫富差别问题,“结构增长”用以在生产要素、技术进步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内生性、确定性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经济问题在“绿色经济+结构增长”一揽子方案下迎刃而解。
3、新的增长方式:“结构增长”
经济危机表明,工业经济和外向增长方式无法克服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及发展教育、社会就业、贫富差别及“五农问题”,同时缺乏内生性、确定性,当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时,中国出口必然下降,中国经济必然下滑。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应当在“效率、和谐、持续”目标下,跳出工业经济“结构陷阱”,在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一定的情况下,将相同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产业转移到高效率产业,从而获得确定性的经济增长。这种结构增 长不依赖资源增加、不依赖技术进步、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经济走上内生、确定的发展轨道。
4、新的政策:“松财政、紧货币”
2010年后危机时代,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困难的一年。一是世界市场萎靡不振,即使超标准补贴也难以扩大出口;二是国内消费具有刚性,即使扩大补贴,消费难以扩大;三是投资无方,既没有更多的资金,也没有更好的项目;四是2009年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信贷规模不但使市场资金过剩,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各级政府都面临相当的债务风险,银行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一松一紧”政策,财政政策“宽松”,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项目持续,防止失速风险,支持向绿色经济转变。同时,货币政策紧缩,控制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
5、新的国际战略:“扩大开放”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报告中,全面否定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9年中国按生产法GDP不变价增长速度8.7%,其中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52.5%,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92.3%,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44.8%,净出口对GDP的拉动-3.9%,逻辑证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析是错误的。经济学对于经济增长的计算是简单易明的:GDP=消费+投资+净出口。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下滑16%,但国际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相当于13334亿元人民币,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反倒被计算为44.8%,对经济增长负拉动3.9%,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和计算公式。
经济逻辑表明,世界资源总比中国的资源多,世界市场总比中国的市场大,当中国转向世界经济时,中国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市场,中国扩大开放的总体战略不能动摇。
十三、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监控系统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考察伦敦经济学院,问到“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经济危机?”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蒂姆·贝斯利等英国一批经济学家在回信中说“抱歉,女王陛下,我们没能预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没有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是许多智慧人士的失聪”。
1、经济危机源于结构机制失控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如同全球风暴,冲击了美国、欧洲、亚洲,世界经济全面下滑,全球各种经济损失约60万亿美元,损失惨重,教训深刻。
一是结构失衡。美国过度消费,导致消费与收入结构不对称,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经济结构出现失衡。为了获得更高收益,美国金融机构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提供贷款,这是美国次贷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欧洲国家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美国次级金融业务导致金融风险。与此同时,日本和中国这些依赖工业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国家出口下滑,经济下降。
二是机制失灵。世界经济危机证明,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相反,市场竞争与利润刺激过度投机泛滥,导致经济危机。同样,政府机制在经济危机中失灵,各国政府既没有事先防范经济危机出现,也没有事先预警经济危机。
三是行为失控。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过度投机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多收益,美国金融机构以所谓“金融创新”为由,大肆进行金融投机。与此同时,相关国家政府放纵了这些所谓“金融创新”行为,结果导致金融危机。
2、经济理论在危机中进步发展
今天,尽管成千上万的经济学家、无以计数的经济理论影响世界,但真正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主要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及中间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给出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给出政府经济的基本机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给出了市场一政府机制。然而,他们的经济理论在经济危机中破产了。
世界经济危机证明,市场经济理论无法克服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不能和谐持续。计划经济缺乏效率,中国政府主导的工业经济同样难以避免生产过剩和经济下滑;政府干预能够缓解经济危机,但不能预防经济危机,他们都没有给出经济危机的预报系统,缺乏监管的世界经济和国家经济普遍经常处于缺乏监管的状态,国家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仍在不断发生,建设全球性经济监控体系势在必行。
3、结构主义是监控体系基础
逻辑表明,经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不是效率单一目标,而是确定性同时实现“效率、和谐、持续”三维目标,并能够接受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双重检验。如同发生日全食是检验爱思斯坦宇宙弯曲理论的最佳时机一样,经济危机是检验各种经济理论真伪的最佳时机。
结构主义认为,要素形成结构,结构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我们要监管不良经济行为,避免出现经济危机的后果,关键在于设计好的结构与好的机制。首先,是设计好的经济结构和监管结构。我们知道,工业经济的经济危机是过剩危机,主要是有工业经济不对称的生产与消费形成的,工业生产速彦快于消费增长速度,过剩危机不可避免。历史证明,经济危机如同工业经济的影子长期伴随。但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就消失了。类似地,如果没有次级贷款这些失衡的金融结构,银行只向有偿还能力的人提供贷款,金融危机就不会出现。其次,是设计好的经济机制和监管机制。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有效的,但市场机制难以避免经济混乱。相反,政府机制可以避免混乱,但缺乏效率。此外,没有及时有效的监控系统,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难以发挥作用。如果设计的市场机制不能进行投机,如果政府制定的规则严密细致,如果监控系统及时有效,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
4、监管经济学成为各国政策
世界经济危机提高了人们对经济监管的认识,作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金融监管首当其冲。“其主要目的在于弥补监管漏洞,纠正由于市场过度自由而导致的市场参与者之间、市场与监管之间的失衡状态,而非对市场自由做出严格限制,市场主导原则和市场自由发展的环境仍然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迄今为止,人们还未找到一种比利用市场机制更好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还因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地区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国或一个地区对金融体系的严格限制只会将金融资源驱赶到对其限制更为宽松的地方,从而损害该国或地区的金融竞争力。”
在G20峰会上,国际社会达成金融监管改革共识,确立金融监管新框架。其中,包括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加强金融监管;扩 大监管范围;合理化薪酬制度;改进会
计准则;打击避税天堂。2009年6月,欧盟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案,拟建立一套全新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成立了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简称ESRB)作为宏观监管部门,在欧盟层面上负责宏观审慎监管,识别、评估和监控在宏观经济以及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威胁金融稳定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排序,在出现重大风险时发出预警并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2009年12月,美国众议院以223票赞成、202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长达1279页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根据该监管改革方案,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将全面重塑,美联储将成为“超级监管者”,全面加强对大金融机构的监管;成立一个独立于现有监管机构之外的委员会,负责监管经济中的系统风险,加强对冲基金和信贷评级机构的监管,设立消费者金融监管机构,授权国会审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改革。
5、建立四级全球经济监控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日益融合,世界经济、国家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已经形成一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经济体系。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给世界造成约6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美国、日本经济大幅下滑,中国经济也出现下降,建立全球性的世界经济、国家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四级监管体系势在必行(见图6)。
一般来说,全球经济监控系统应当是超国家的,联合国(UN)、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BANK)一类国际机构承担监管全球经济的重要职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定期发布经济数据进行经济预测,但这些数据和预测缺乏综合性、可靠性,无论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或是2008-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都是如此。原因之一是他们工业经济时代的落后经济理论已经难以解释服务经济时代的世界,原因之二是他们没有像望远镜一样的动态监控预警系统。目前,包括标准普尔、穆迪公司在内的风险评估公司主要评估对象是国家主权风险和企业风险,世界经济整体监控仍是空白。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领导的团队根据结构主义经济理论和系统方法,在2006--2009年连续发布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I)报告中,准确预测了这次世界经济危机。2006年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投资风险状况总体向好”,2007年世界经济果然不错;2007年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进入8年周期谷底”,世界经济果然进入谷底;2008年我们预测“经济紧缩的滞后效应可能使2009年经济紧缩程度超过2008年”,2009年中国经济数据果然如此。我们预测“这次经济危机应当是V形波动或w形波动,而不是L形或M形波动”,中国经济增长数据显示果然如此。实践证明,基于结构主义哲学,按照要素、结构、机制、行为理论和系统论方法设计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I)科学可靠,不但可以全面系统监控国家经济,而且可以监控世界经济,并做出预测警报。目前,包括世界市场、全球160个国家在内的“全球经济智能监控系统”已经设计完成(见图7),将于2010年投入使用。
十四、结束语
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实现经济V型复苏。2010年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世界经济环境改善。中国经济仍面临消费、投资、出口乏力和通货膨胀的多重挑战,按照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的精神,走出工业经济结构转向绿色经济,实现绿色经济结构增长是2010年乃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结构增长目标,中国应当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向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服务产业的绿色转变。同时,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绿色经济+结构增长”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主旋律,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的结构转变中,确定性地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增长目标。
历史证明,农业经济使人类从自然到自为,工业经济使人类由自为到自主,服务经济使人类由自主到自由,绿色经济使人类由自由到自美。不管多么艰难曲折,中国一定会走上“绿色经济+结构增长”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