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和儒家思想的束缚,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无法进入学堂读书。近代教会女学开创女子学校教育先河,之后女子学校教育缓慢发展。知识分子对女子学校教育也有着支持,反对以及冷眼旁观的不同的态度,这侧面反映出近代女性在争取教育权力上的困难。
关键词: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女子学校教育
一、清末民初女子学校教育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也束缚人们,女子无法进入公共学堂。中國女子学校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教会女学,19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伊利沙在广东设立女子学校,这是中国第一座女子学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传教士在我国创办了女子学校。至1902年,除初等蒙学堂外,全国教会学校共有学生10158人,其中女生4373人,占总人数43%。反侵略的民族情感和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参加教会女学的人数不多,而且学校主要内容以传播宗教为主,但教会女子学校为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端,冲击了传统的女性观,为之后的女子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1896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呼吁要富国强兵,抵抗外来侵略,就需要重视女学,强国强种。1985年,上海女学堂开办,这是国人自办第一所女子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女子学堂被迫停办,但是它开创了国人办女学的先河。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发布教育改革,将各省、府、州县书院改为学堂,开设全国兴学之风,同时许多知识分子将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介绍国人,其中也包括宣传女子解放等思想,这促进了国人创办女子学堂。1907年,清政府相继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两个女子学堂章程。1907年,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除新疆、甘肃、吉林外,其它各省都有创办,共428所,女学生数量达15496人。这一时期女子教育虽然受到了各方面的阻力,而且多以培养贤妻良母为主,但仍然有着质的发展,使社会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客观事实。
民国初期,女子学校教育迅速发展,政治上氛围宽松,资产阶级民主人士提倡,政府教育改革和法令政策推动,知识女性自身觉醒;经济上有政府、社会资本的支持。1913年教育部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对女子教育进行规定的章程。1912年有女子学校2389所,女学生141130人,1915年就发展为女子学校3766所,女学生180949人。民初虽然男女在学校教育数量、目的、课程设置上仍有差距,但女性主体意识有所觉醒,受教育女子数量增加,女子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清末民初女子学校教育从无到有,滥觞于鸦片战争时期,教会女学开创女子学校教育先河,之后经历了维新运动、清末新政逐步艰难曲折的发展兴起,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缩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女子学校教育态度
女子学校教育是近代中国妇女史、教育史上最引人瞩目的变革之一,女性接受教育,走向社会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1907 年《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观察曾说过“如果创建女子学堂能为大清国培育出新式的妇女,并因此推翻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习俗,那么这将比其他任何事都更有价值。”在动荡的年代中,社会底层人士面临着温饱问题,劳动妇女进入学校人数极少,女子学校教育的生源多来自资产阶级家庭,因此知识分子对女子学校教育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他们不仅决定着家庭中女子求学发展,其在社会上发表的观点也对于女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知识分子也对女子学校教育产生了不同的态度。
部分知识分子支持女子学校的发展,他们认为女学是强国之本,女子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减轻男子家庭负担,而且可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欲言救国,必先教育;欲言教育,必先于女子。而女子所宜先者,则首自立自爱,次则肆力学问,厚结团体。”1907年,勇立发表《兴女学议》,主张女子教育应该和男子一样德智体并重,在当时引起了重要影响。但是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女子教育的提倡出发点多数是为了教育后代,增强国力,从男女平等、女性解放这方面出发的则是少数。
女子学校教育发展也遭受到许多反对意见,许多顽固的知识分子受到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对女子入学十分抵制,认为女性离开家庭,与外人接触,对传统礼教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更有一些好事者将男教师与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做文章,为反对女学各种找理由,大肆污蔑。1930年4月14日发报表在《申报》上的《女学堂论》就从女学生男女交往、衣着打扮来攻击女学,希望女性退出学校,为父权、夫权服务。这类迂腐的知识分子恪守传统礼教,将女子入学视为对传统文化的挑战,这也是女子教育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社会大多数小知识分子对女子入学呈现出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没有改变女学,促进男女平等的极高的社会理想,同时也不是传统迂腐知识分子极力制止女学发展。包天笑在其著作《钏影楼回忆录》中描绘了女子学校中生活场景,也透露出他对于女子学校的看法。他受友人之托在女子学校教书时只是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女子教育没有特别的热情。他认为女学生人数少,年龄差距大,不是真正意义上体制成熟的现代教育,但他对于思想开明的女学生也经常赞赏。从包天笑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大部分从封建士子发展到现代知识分子的人对女学发展的态度,西方民主思想传入,在社会剧烈变革中现代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他们,有时为了体现自身的思想先进也需要发表一些支持女性崛起的言论,同时他们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其很难接受近代女性的崛起,所以他们对女子教育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
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家庭、甚至国家的兴盛都有着重要作用,知识分子对女子学校教育的态度也反映出来女子教育的艰难变革以及近代以来女性在争取自身权益,追求男女平等这条道路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陈景罄.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家子洁(1998—),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女子学校教育
一、清末民初女子学校教育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也束缚人们,女子无法进入公共学堂。中國女子学校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教会女学,19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伊利沙在广东设立女子学校,这是中国第一座女子学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传教士在我国创办了女子学校。至1902年,除初等蒙学堂外,全国教会学校共有学生10158人,其中女生4373人,占总人数43%。反侵略的民族情感和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参加教会女学的人数不多,而且学校主要内容以传播宗教为主,但教会女子学校为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端,冲击了传统的女性观,为之后的女子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1896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呼吁要富国强兵,抵抗外来侵略,就需要重视女学,强国强种。1985年,上海女学堂开办,这是国人自办第一所女子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女子学堂被迫停办,但是它开创了国人办女学的先河。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发布教育改革,将各省、府、州县书院改为学堂,开设全国兴学之风,同时许多知识分子将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介绍国人,其中也包括宣传女子解放等思想,这促进了国人创办女子学堂。1907年,清政府相继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两个女子学堂章程。1907年,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除新疆、甘肃、吉林外,其它各省都有创办,共428所,女学生数量达15496人。这一时期女子教育虽然受到了各方面的阻力,而且多以培养贤妻良母为主,但仍然有着质的发展,使社会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客观事实。
民国初期,女子学校教育迅速发展,政治上氛围宽松,资产阶级民主人士提倡,政府教育改革和法令政策推动,知识女性自身觉醒;经济上有政府、社会资本的支持。1913年教育部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对女子教育进行规定的章程。1912年有女子学校2389所,女学生141130人,1915年就发展为女子学校3766所,女学生180949人。民初虽然男女在学校教育数量、目的、课程设置上仍有差距,但女性主体意识有所觉醒,受教育女子数量增加,女子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清末民初女子学校教育从无到有,滥觞于鸦片战争时期,教会女学开创女子学校教育先河,之后经历了维新运动、清末新政逐步艰难曲折的发展兴起,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缩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女子学校教育态度
女子学校教育是近代中国妇女史、教育史上最引人瞩目的变革之一,女性接受教育,走向社会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1907 年《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观察曾说过“如果创建女子学堂能为大清国培育出新式的妇女,并因此推翻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习俗,那么这将比其他任何事都更有价值。”在动荡的年代中,社会底层人士面临着温饱问题,劳动妇女进入学校人数极少,女子学校教育的生源多来自资产阶级家庭,因此知识分子对女子学校教育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他们不仅决定着家庭中女子求学发展,其在社会上发表的观点也对于女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知识分子也对女子学校教育产生了不同的态度。
部分知识分子支持女子学校的发展,他们认为女学是强国之本,女子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减轻男子家庭负担,而且可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欲言救国,必先教育;欲言教育,必先于女子。而女子所宜先者,则首自立自爱,次则肆力学问,厚结团体。”1907年,勇立发表《兴女学议》,主张女子教育应该和男子一样德智体并重,在当时引起了重要影响。但是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女子教育的提倡出发点多数是为了教育后代,增强国力,从男女平等、女性解放这方面出发的则是少数。
女子学校教育发展也遭受到许多反对意见,许多顽固的知识分子受到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对女子入学十分抵制,认为女性离开家庭,与外人接触,对传统礼教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更有一些好事者将男教师与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做文章,为反对女学各种找理由,大肆污蔑。1930年4月14日发报表在《申报》上的《女学堂论》就从女学生男女交往、衣着打扮来攻击女学,希望女性退出学校,为父权、夫权服务。这类迂腐的知识分子恪守传统礼教,将女子入学视为对传统文化的挑战,这也是女子教育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社会大多数小知识分子对女子入学呈现出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没有改变女学,促进男女平等的极高的社会理想,同时也不是传统迂腐知识分子极力制止女学发展。包天笑在其著作《钏影楼回忆录》中描绘了女子学校中生活场景,也透露出他对于女子学校的看法。他受友人之托在女子学校教书时只是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女子教育没有特别的热情。他认为女学生人数少,年龄差距大,不是真正意义上体制成熟的现代教育,但他对于思想开明的女学生也经常赞赏。从包天笑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大部分从封建士子发展到现代知识分子的人对女学发展的态度,西方民主思想传入,在社会剧烈变革中现代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他们,有时为了体现自身的思想先进也需要发表一些支持女性崛起的言论,同时他们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其很难接受近代女性的崛起,所以他们对女子教育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
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家庭、甚至国家的兴盛都有着重要作用,知识分子对女子学校教育的态度也反映出来女子教育的艰难变革以及近代以来女性在争取自身权益,追求男女平等这条道路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陈景罄.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家子洁(1998—),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