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老师们提出了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有内容多,课时不够,对于标准和教材的要求难以把握,等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不能归咎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课程标准,没有真正地掌握“教学要求”。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想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讲深讲透,无限地拓展内容,提高要求;有的老师习惯参考过去的高考题,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拓展、加深;有的老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明确,原来的课程内容舍不得丢弃,把已经删掉的东西拿来再讲;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到必修和选修内容的递进,没有认识到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前面知识会在后面的讲解中得到巩固、应用、延拓和加深,因此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务之急是我们要找到制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当今的数学结构再也不能以传统的形式一统课堂了,而应该确立新课改的思想,构建施教新理念,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调整相应的教学结构方案,以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笔者认为对以下环节进行优化调整,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一、课前充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要求已经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首先应该明确所教内容的教学要求,还应该清楚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的等级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超标,才会避免“课时不够”“学生负担加重”等现象。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核心,在上课前老师应明确自己的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在备课时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向量的数量积”时,向量加、减得到的仍是一个向量,那么向量的数量积是向量还是数呢?在物理学中力、位移是矢量,那么功是力和位移的积。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理解向量的数量积是数。让教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可使数学教学的目标更具有现实性,易于学生接受,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都有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从而反映出课堂教学结构打破常规,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有时只是表面的、空洞的形式,无真正的意义。学生活动什么时候进行,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这是每节课教学重点,学生讨论不是固定的,要因课而宜,有时应该在知识引入时设计学生活动。通常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有一种预想,想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也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开展活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的,任何一个新知识、新方法都是在原有的知识、方法中提出来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因此教师要找准、找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理解的关键点设置问题,让学生活动,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情况也是难以预料的,有时学生讨论过于激烈,内容容易偏离主题,易引起课堂骚动。因此,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讨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及时捕捉讨论中呈现的亮点,并加以强化,使之产生积极效应,因而对学生探究出的“新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鼓励性评价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课后巩固,精心设计练习
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抓好、抓准。课后训练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是巩固数学活动成果的重要环节,可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到复杂,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又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信息,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改正,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另外,对学生作业、练习、试卷中出现的错题,让学生及时纠正,老师及时点评,通过对错题的纠正,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弄清出错的根本原因,深刻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
总之,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元化的学习过程,对课堂上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认真准备,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活动起来,课后适当地加以训练,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实施有效教学。
一、课前充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要求已经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首先应该明确所教内容的教学要求,还应该清楚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的等级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超标,才会避免“课时不够”“学生负担加重”等现象。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核心,在上课前老师应明确自己的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在备课时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向量的数量积”时,向量加、减得到的仍是一个向量,那么向量的数量积是向量还是数呢?在物理学中力、位移是矢量,那么功是力和位移的积。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理解向量的数量积是数。让教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可使数学教学的目标更具有现实性,易于学生接受,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都有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从而反映出课堂教学结构打破常规,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有时只是表面的、空洞的形式,无真正的意义。学生活动什么时候进行,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这是每节课教学重点,学生讨论不是固定的,要因课而宜,有时应该在知识引入时设计学生活动。通常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有一种预想,想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也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开展活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的,任何一个新知识、新方法都是在原有的知识、方法中提出来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因此教师要找准、找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理解的关键点设置问题,让学生活动,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情况也是难以预料的,有时学生讨论过于激烈,内容容易偏离主题,易引起课堂骚动。因此,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讨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及时捕捉讨论中呈现的亮点,并加以强化,使之产生积极效应,因而对学生探究出的“新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鼓励性评价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课后巩固,精心设计练习
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抓好、抓准。课后训练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是巩固数学活动成果的重要环节,可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到复杂,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又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信息,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改正,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另外,对学生作业、练习、试卷中出现的错题,让学生及时纠正,老师及时点评,通过对错题的纠正,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弄清出错的根本原因,深刻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
总之,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元化的学习过程,对课堂上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认真准备,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活动起来,课后适当地加以训练,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实施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