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将到来的是一个极富挑战而又充满机遇的时代,教育资源、教学时空无限扩展,个性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空前高涨。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的两大显著特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受教育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学习,即“会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提出:“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变成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施个性化学习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目标
传统的阅读教学目标往往是围绕学生的群体来制定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目标定位较高,对有些孩子而言显得高不可攀。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目标,允许教学目标在教师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随时调整,师生可以共同制定目标,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例如:在讲《盘古开天辟地》这一课时,我先依据教材制定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上课时,我没有出示制定的目标,而是让各小组讨论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里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小组汇报。根据学生制定的目标和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师生共同概括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但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的目标就相对低一些。如:理解课文意思;能熟练的阅读课文;通过学习能理解较难的句子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结论。这样,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人文教育环境
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情有趣的教学模式。为凸现学生个性铺设了一片绿地。在教学中,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能够做到使学生课课有“发现”,天天有“创新”。同时,教师还应创设有助于人际交往的软环境。如在课堂上,教师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要蹲下倾听;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可以师生易位。
此外。在座位编排上还要用心考虑。良好的学习场所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首要条件,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改变座位,如扇型、圆型、口字型、马蹄型等,既便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又能缩短师生、学生问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互动和学生交往的密度和频度。增加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三、构建有效的活动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交往学习、个性化学习。在学习《戒烟》一文,为了丰富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达到自我教育目的,我安排学生分组搜集资料,由组长课上向大家介绍。有的组提供网上搜集的数据;有的组展示吸烟危害的图片;有的组发出倡议书……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德育教育有机的融为一体。在培养合作交往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个性化学习,作文习作中要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一节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作文课,进行到最后,我给出最简单的图形:两个三角形、两个圆形(大小不一)、两个长线条(长短不一),由学生任意想象,用以上图形构出一幅图并描绘。学生大显身手,纷纷在电脑上实践,作品各具特色,在表述作品的含义时有条有理,作品的构造和含义千姿百态,联想丰富,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的成果而欣喜。
四、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一种评价,以此达到总结归纳、反思促进的作用。我除了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外,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状况。在每章节或每课学习之后,在周记中反映出自我评价的内容,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主要从以下进行:对知识的学习,就是看他通过学习,是否把人类的文化经验转化为个体的人生经验,是否拥有了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应考虑自己通过学习活动,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否学会了与人合作,善于同他人共事,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勤劳、勇敢的精神,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作到坚韧不拔;是否拥有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观念,不盲从他人等。若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补救性措施,通过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新课改不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说到底,是一种需要,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身为教育者,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教育,那么,每个学生在其一生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中都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的效果将是不可估量的。
一、制定目标
传统的阅读教学目标往往是围绕学生的群体来制定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目标定位较高,对有些孩子而言显得高不可攀。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目标,允许教学目标在教师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随时调整,师生可以共同制定目标,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例如:在讲《盘古开天辟地》这一课时,我先依据教材制定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上课时,我没有出示制定的目标,而是让各小组讨论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里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小组汇报。根据学生制定的目标和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师生共同概括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但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的目标就相对低一些。如:理解课文意思;能熟练的阅读课文;通过学习能理解较难的句子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结论。这样,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人文教育环境
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情有趣的教学模式。为凸现学生个性铺设了一片绿地。在教学中,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能够做到使学生课课有“发现”,天天有“创新”。同时,教师还应创设有助于人际交往的软环境。如在课堂上,教师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要蹲下倾听;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可以师生易位。
此外。在座位编排上还要用心考虑。良好的学习场所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首要条件,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改变座位,如扇型、圆型、口字型、马蹄型等,既便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又能缩短师生、学生问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互动和学生交往的密度和频度。增加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三、构建有效的活动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交往学习、个性化学习。在学习《戒烟》一文,为了丰富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达到自我教育目的,我安排学生分组搜集资料,由组长课上向大家介绍。有的组提供网上搜集的数据;有的组展示吸烟危害的图片;有的组发出倡议书……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德育教育有机的融为一体。在培养合作交往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个性化学习,作文习作中要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一节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作文课,进行到最后,我给出最简单的图形:两个三角形、两个圆形(大小不一)、两个长线条(长短不一),由学生任意想象,用以上图形构出一幅图并描绘。学生大显身手,纷纷在电脑上实践,作品各具特色,在表述作品的含义时有条有理,作品的构造和含义千姿百态,联想丰富,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的成果而欣喜。
四、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一种评价,以此达到总结归纳、反思促进的作用。我除了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外,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状况。在每章节或每课学习之后,在周记中反映出自我评价的内容,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主要从以下进行:对知识的学习,就是看他通过学习,是否把人类的文化经验转化为个体的人生经验,是否拥有了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应考虑自己通过学习活动,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否学会了与人合作,善于同他人共事,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勤劳、勇敢的精神,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作到坚韧不拔;是否拥有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观念,不盲从他人等。若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补救性措施,通过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新课改不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说到底,是一种需要,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身为教育者,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教育,那么,每个学生在其一生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中都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的效果将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