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转型时期是人们思想变化最为剧烈、价值观念最为模糊与不稳定的时期,时代变迁进程中青少年的价值观,是最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任何国家都不会放弃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创新意义重大。
关键词:时代变迁;青少年;价值观;创新机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迅猛而重大的变迁。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面貌,深刻地影响了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时代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时代变迁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创新机制势在必行。
一、时代变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在影响和改变青少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同时,对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关注的问题,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青少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特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1.改革开放时期青少年的价值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从“文革”中走出来的青年开始了知识价值、心灵伤痕、人生价值的反思,“潘晓”来信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更是在全国引起了大讨论,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青年的困惑记忆在人生价值判断与选择上的迷茫。
改革开放使中国与国际逐渐接轨,外国的思想及先进的制度对青年群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饮食与服饰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吃西餐,穿西装,牛仔裤,取代了蓝制服、绿军装,青年开始追求个性与自我,港台音乐、影视作品的进入丰富了青年业余生活,1977年恢复高考后,“读书热”出现并达到高潮,改革开放后的“经商热”、“出国热”高潮都在青年中出现,体现了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趋同性,追求个性,彰显自我成为了时代的强音。
这一时期的青年虽然摆脱了高度的政治化,但并不代表不参与政治生活,他们采取了更理性、更合理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去,热情丝毫不减当年,并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一样的优秀的青年,成为青年的榜样。
2.世纪末的青年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融日益紧密,思想的自由度不断扩大,更加解放,社会逐步进入到“多元化”的时代,青年的服饰、消费行为、娛乐活动、社交活动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多元化”中体现出张扬的个性与青年独特的魅力,但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去思考传统和自省,尽量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想融合,避免冲突的发生,尽量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认同相统一。
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发展是相对平稳的,在积极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没有忘记优秀传统的价值,传统的价值观念诸如“义利”、“善恶”等被青年重新认识和确立,并形成了学习马列主义及领袖思想的风气,90年代的青年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平稳交合中不断发展。
3.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西方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价值选择与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价值迷失,尤其是主体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上的迷失。目前我国网民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学生,他们以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优势充分的与互联网接触。互联网的发展到普及对中国的青少年的生活造成巨大冲击,所谓“冲击”,自然是有好也有坏,网络的发展改变着青年的学习、工作于生活,大部分青年都是选择网络,看新闻,网上聊天,写博客,发微博,逛论坛贴吧,代替了传统的读书看报、写信打电话、记日记等,网络给青年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乐趣,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诸如网上的诚信问题,青年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站等一些违背法律、道德的行为,青年的犯罪率也有上升,这些与网络的发展是不可分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眼中,主流文化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个性的张扬可以完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出现了所谓的“非主流”,同时,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尤其突出,沉迷网络造成的孤单感,孤僻的性格,不会与人交流,以个人主义为主,思想过于极端,长期沉迷网络,青年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造成很多青少年迷失了方向。
二、创新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1.突出网络载体,在贴近青少年的网络传播中唱响核心价值观
作为教育主体,要建好、用足灵活的网络载体,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信息新手段、搭建交流新平台、构建网络新载体,拓展培育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有效传播网络正能量。全力打造“四位一体”全媒体信息平台。建立了青少年电子邮箱、短信平台、QQ群、微信群“四位一体”全媒体信息平台,不仅真正促使青少年合理需求及时反馈到学校,更在积极筹划建立共享资料库、网络读书空间、新闻早餐、青少年活动专报等栏目板块,共享有关适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资料、读书精彩视频等,并积极融入学校新媒体联盟,校与校之间的网络平台互通,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氛围,营造全媒体平台,共同打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强大网络阵地。
2.探索建立青少年思想动态跟踪反馈机制
在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心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利用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开展青少年思想状况滚动调研分析,及时了解、准确把握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学习、生活需求、以及最新动态进展,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教育青少年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和理想目标的关系
现实问题与理想目标始终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常见的一组问题范畴。这组问题根源于人的双重生命本性,即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所谓现实性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反映的社会特性。所谓理想性是指人们憧憬美好未来、追求幸福生活的社会特性。现实性是理想性的基础,理想性是现实性的发展趋势,二者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教育是一种现实性活动,根植于社会现实需要,着眼于人的现实发展状况,为社会及人的发展服务。教育还是一种理想性活动,不仅基于现实,更时刻瞄准和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这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的那样:“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也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相统一的特殊教育样式。现实性是指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于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形势教育以促使受教育者了解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开展时代精神教育以培育受教育者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合作精神、与和谐社会所呼应的和谐互助精神,等等。理想性是指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着眼社会理想,培养受教育者对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对自我人生理想的坚守和追求。作为一个包括共同理想和最终理想、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在内的综合性价值体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将现实取向和理想取向有机统一起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应坚持从对青少年價值观成长具有较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出发,勇于面对社会各种现象,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学生热爱上网的特性,通过网络上鲜活的个案,帮助学生解决对网络上一些热点事件的困惑,进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问题,通过对网络事件的解读,夯实学生思想基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青少年价值观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3(02).
[2]齐丽平、李琼英、荣梅.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影响因素[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0).
[3]董翔.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价值观变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
[4]孙建青.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
[5]刘成波.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
[6]郑方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6).
[7]孟蕾.境遇与态度: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当代青年[J].青年研究.2012(5).
作者简介
刘楠(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社会变迁进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B1316045。
(作者单位: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关键词:时代变迁;青少年;价值观;创新机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迅猛而重大的变迁。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面貌,深刻地影响了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时代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时代变迁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创新机制势在必行。
一、时代变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在影响和改变青少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同时,对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关注的问题,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青少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特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1.改革开放时期青少年的价值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从“文革”中走出来的青年开始了知识价值、心灵伤痕、人生价值的反思,“潘晓”来信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更是在全国引起了大讨论,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青年的困惑记忆在人生价值判断与选择上的迷茫。
改革开放使中国与国际逐渐接轨,外国的思想及先进的制度对青年群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饮食与服饰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吃西餐,穿西装,牛仔裤,取代了蓝制服、绿军装,青年开始追求个性与自我,港台音乐、影视作品的进入丰富了青年业余生活,1977年恢复高考后,“读书热”出现并达到高潮,改革开放后的“经商热”、“出国热”高潮都在青年中出现,体现了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趋同性,追求个性,彰显自我成为了时代的强音。
这一时期的青年虽然摆脱了高度的政治化,但并不代表不参与政治生活,他们采取了更理性、更合理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去,热情丝毫不减当年,并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一样的优秀的青年,成为青年的榜样。
2.世纪末的青年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融日益紧密,思想的自由度不断扩大,更加解放,社会逐步进入到“多元化”的时代,青年的服饰、消费行为、娛乐活动、社交活动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多元化”中体现出张扬的个性与青年独特的魅力,但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去思考传统和自省,尽量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想融合,避免冲突的发生,尽量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认同相统一。
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发展是相对平稳的,在积极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没有忘记优秀传统的价值,传统的价值观念诸如“义利”、“善恶”等被青年重新认识和确立,并形成了学习马列主义及领袖思想的风气,90年代的青年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平稳交合中不断发展。
3.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西方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价值选择与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价值迷失,尤其是主体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上的迷失。目前我国网民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学生,他们以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优势充分的与互联网接触。互联网的发展到普及对中国的青少年的生活造成巨大冲击,所谓“冲击”,自然是有好也有坏,网络的发展改变着青年的学习、工作于生活,大部分青年都是选择网络,看新闻,网上聊天,写博客,发微博,逛论坛贴吧,代替了传统的读书看报、写信打电话、记日记等,网络给青年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乐趣,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诸如网上的诚信问题,青年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站等一些违背法律、道德的行为,青年的犯罪率也有上升,这些与网络的发展是不可分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眼中,主流文化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个性的张扬可以完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出现了所谓的“非主流”,同时,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尤其突出,沉迷网络造成的孤单感,孤僻的性格,不会与人交流,以个人主义为主,思想过于极端,长期沉迷网络,青年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造成很多青少年迷失了方向。
二、创新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1.突出网络载体,在贴近青少年的网络传播中唱响核心价值观
作为教育主体,要建好、用足灵活的网络载体,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信息新手段、搭建交流新平台、构建网络新载体,拓展培育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有效传播网络正能量。全力打造“四位一体”全媒体信息平台。建立了青少年电子邮箱、短信平台、QQ群、微信群“四位一体”全媒体信息平台,不仅真正促使青少年合理需求及时反馈到学校,更在积极筹划建立共享资料库、网络读书空间、新闻早餐、青少年活动专报等栏目板块,共享有关适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资料、读书精彩视频等,并积极融入学校新媒体联盟,校与校之间的网络平台互通,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氛围,营造全媒体平台,共同打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强大网络阵地。
2.探索建立青少年思想动态跟踪反馈机制
在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心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利用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开展青少年思想状况滚动调研分析,及时了解、准确把握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学习、生活需求、以及最新动态进展,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教育青少年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和理想目标的关系
现实问题与理想目标始终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常见的一组问题范畴。这组问题根源于人的双重生命本性,即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所谓现实性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反映的社会特性。所谓理想性是指人们憧憬美好未来、追求幸福生活的社会特性。现实性是理想性的基础,理想性是现实性的发展趋势,二者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教育是一种现实性活动,根植于社会现实需要,着眼于人的现实发展状况,为社会及人的发展服务。教育还是一种理想性活动,不仅基于现实,更时刻瞄准和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这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的那样:“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也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相统一的特殊教育样式。现实性是指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于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形势教育以促使受教育者了解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开展时代精神教育以培育受教育者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合作精神、与和谐社会所呼应的和谐互助精神,等等。理想性是指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着眼社会理想,培养受教育者对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对自我人生理想的坚守和追求。作为一个包括共同理想和最终理想、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在内的综合性价值体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将现实取向和理想取向有机统一起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应坚持从对青少年價值观成长具有较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出发,勇于面对社会各种现象,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学生热爱上网的特性,通过网络上鲜活的个案,帮助学生解决对网络上一些热点事件的困惑,进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问题,通过对网络事件的解读,夯实学生思想基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青少年价值观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3(02).
[2]齐丽平、李琼英、荣梅.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影响因素[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0).
[3]董翔.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价值观变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
[4]孙建青.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
[5]刘成波.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
[6]郑方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6).
[7]孟蕾.境遇与态度: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当代青年[J].青年研究.2012(5).
作者简介
刘楠(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社会变迁进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B1316045。
(作者单位: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