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带给我们很多,我们不妨学会“窃取”,巧妙“移花接木”,再进行合理的整合。课堂犹如塑造学生的“内涵”建设阵地,课外习惯的培养就是塑造学生的“外延”战场,成功的教育往往是“外延”大于“内涵”的。要想换来美术课堂上的“轻松”,务必要“精于勤”。
关键词:移花接木;资源整合;现身说法;装憨卖傻;内涵;外延
前一段时间参加一个“送教下乡听课评课”活动,听了一节苏少版二年级的美术课——《青花盤》。尽管该年轻女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孩子们一堂课上完,仍是懵懵懂懂,并没有对青花盘产生多大的兴趣,认知也是了了。不出意外的,在课堂最后的绘画练习中,学生作业大多也没有什么创意突出。课后,该老师也觉得非常遗憾,又困惑着不知该怎样改进。
其实,她这样的情况,我也不止一次遇到过。尤其是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课堂上的传授与讲解。在这里,我想针对此类教学问题做几点简单的论述,期待大家一起探讨。
一、依托信息时代,巧妙“移花接木”整合资源
首先,我们以苏少版二年级下册《玉石文化》一课为例做一讨论。在上本课之前,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做了认真的研究。从认知教学目标到情感目标。认知目标的要求是简单了解远古时期玉的作用及内涵,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造型和审美特点。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玉的好奇和喜爱,培养儿童对祖国玉石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技能目标则很简单,用透明皂雕刻一件玉器。显然,认知目标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如何着手才能精准完成以上目标呢?备课的过程中,我一度苦闷于该如何对二年级的“小毛孩”讲解高深的“玉石文化”,可谓一筹莫展,黔驴技穷。后来,福至心灵的想起了中央二套的一档节目,记得也是介绍过我国玉石文化的详细发展演变历史,我开始有了灵感。“移花接木”四个字在脑海中跳了出来。我开始上网搜索。经过仔细筛选,我“攫取”了央视节目的一小段视频,作为上课课件的导入部分。该段视频从玉石自大理石花岗岩到火山喷发、地下沉淀直至露出地面的形成过程,到玉石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祭祀传说与应用,短短的几分钟,解说既详尽又极富神秘感。当我用整合后的课件上课时,无需自己再费力讲解,孩子们已对玉石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且兴趣盎然。
二、结合生活实际,教学案例避免“空中楼阁”
有个词语叫“现身说法”,法力倍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用自己看过或亲身体验过的“文化”说话。本人经过若干次课堂实战经验得出,此法颇为有效,更具“说服力”。
苏少版四年级下册有一课——《图画文字》。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象形文字的悠久历史及演变过程,初步感受到象形文字的美感。教学过程中,我果断放弃了对教材上的例子详细介绍,只做简单一带而过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详细讲解起了从我们当地文物馆——“大云山博物馆”拍照得来的“汉代画像砖”上的象形文字。由于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孩子们一看是自己家乡的“产品”,顿时兴趣高涨,看的津津有味,听的认真入神,渐渐的对象形文字具有“图画”的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创作象形文字的祖先也由衷的敬仰起来。
三、适当装憨卖傻,让课堂“外延”大于“内涵”
有些美术课内容的知识涵盖面是很广的,比如青花瓷、陶艺、泥塑、水墨画等一些涉及传统文化的美术课,课堂上我们来不及挖掘的更深、更多,而放弃挖掘又常常深感对不起学生,良心难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经常适时的或装一回傻,卖一个憨,或巧设疑问,激发兴趣,让他们课后自行“修行”。
一次在上五年级《寓言和神话》一课时,我们一起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九色鹿》,对于这些神话故事,有的孩子比较熟悉,有的却仅仅是听过一耳朵,不甚了解。由于我本堂课采取的是音频“讲故事”导入法,孩子们翘首以盼我再次讲故事的时候,我来了一个急刹车,装憨卖傻:“老师也对这些故事知之甚少,想知道?课后自己查阅吧!”后来据侧面了解,孩子们课后不仅了解了《九色鹿》,还顺带着看了“飞天”以及敦煌诸多壁画故事,甚至诸多的敦煌文化。他们兴奋的相互介绍着自己的来的知识,譬如敦煌第三百九十窟、大佛库等等。你看,课堂“松一松”,借助课外读物、网络平台这些“外力”,学生们课后自会“自燃”起来。
正是应了那句:“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要有一缸水”。不过,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孩子们有的何止是一碗水呢?看来,要想换来美术课堂上的“轻松”,我们务必要“兢于业、精而勤”了!
参考文献:
[1]孙钰颖.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2):187-188.
[2]陈秋萍.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模式探究[J].教育天地,2019,1(3).
作者简介:牛爱玲,(1977.9-),女,江苏盱眙人,单位:江苏省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本科,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
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 江苏省淮安市 211700
关键词:移花接木;资源整合;现身说法;装憨卖傻;内涵;外延
前一段时间参加一个“送教下乡听课评课”活动,听了一节苏少版二年级的美术课——《青花盤》。尽管该年轻女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孩子们一堂课上完,仍是懵懵懂懂,并没有对青花盘产生多大的兴趣,认知也是了了。不出意外的,在课堂最后的绘画练习中,学生作业大多也没有什么创意突出。课后,该老师也觉得非常遗憾,又困惑着不知该怎样改进。
其实,她这样的情况,我也不止一次遇到过。尤其是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课堂上的传授与讲解。在这里,我想针对此类教学问题做几点简单的论述,期待大家一起探讨。
一、依托信息时代,巧妙“移花接木”整合资源
首先,我们以苏少版二年级下册《玉石文化》一课为例做一讨论。在上本课之前,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做了认真的研究。从认知教学目标到情感目标。认知目标的要求是简单了解远古时期玉的作用及内涵,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造型和审美特点。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玉的好奇和喜爱,培养儿童对祖国玉石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技能目标则很简单,用透明皂雕刻一件玉器。显然,认知目标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如何着手才能精准完成以上目标呢?备课的过程中,我一度苦闷于该如何对二年级的“小毛孩”讲解高深的“玉石文化”,可谓一筹莫展,黔驴技穷。后来,福至心灵的想起了中央二套的一档节目,记得也是介绍过我国玉石文化的详细发展演变历史,我开始有了灵感。“移花接木”四个字在脑海中跳了出来。我开始上网搜索。经过仔细筛选,我“攫取”了央视节目的一小段视频,作为上课课件的导入部分。该段视频从玉石自大理石花岗岩到火山喷发、地下沉淀直至露出地面的形成过程,到玉石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祭祀传说与应用,短短的几分钟,解说既详尽又极富神秘感。当我用整合后的课件上课时,无需自己再费力讲解,孩子们已对玉石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且兴趣盎然。
二、结合生活实际,教学案例避免“空中楼阁”
有个词语叫“现身说法”,法力倍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用自己看过或亲身体验过的“文化”说话。本人经过若干次课堂实战经验得出,此法颇为有效,更具“说服力”。
苏少版四年级下册有一课——《图画文字》。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象形文字的悠久历史及演变过程,初步感受到象形文字的美感。教学过程中,我果断放弃了对教材上的例子详细介绍,只做简单一带而过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详细讲解起了从我们当地文物馆——“大云山博物馆”拍照得来的“汉代画像砖”上的象形文字。由于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孩子们一看是自己家乡的“产品”,顿时兴趣高涨,看的津津有味,听的认真入神,渐渐的对象形文字具有“图画”的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创作象形文字的祖先也由衷的敬仰起来。
三、适当装憨卖傻,让课堂“外延”大于“内涵”
有些美术课内容的知识涵盖面是很广的,比如青花瓷、陶艺、泥塑、水墨画等一些涉及传统文化的美术课,课堂上我们来不及挖掘的更深、更多,而放弃挖掘又常常深感对不起学生,良心难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经常适时的或装一回傻,卖一个憨,或巧设疑问,激发兴趣,让他们课后自行“修行”。
一次在上五年级《寓言和神话》一课时,我们一起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九色鹿》,对于这些神话故事,有的孩子比较熟悉,有的却仅仅是听过一耳朵,不甚了解。由于我本堂课采取的是音频“讲故事”导入法,孩子们翘首以盼我再次讲故事的时候,我来了一个急刹车,装憨卖傻:“老师也对这些故事知之甚少,想知道?课后自己查阅吧!”后来据侧面了解,孩子们课后不仅了解了《九色鹿》,还顺带着看了“飞天”以及敦煌诸多壁画故事,甚至诸多的敦煌文化。他们兴奋的相互介绍着自己的来的知识,譬如敦煌第三百九十窟、大佛库等等。你看,课堂“松一松”,借助课外读物、网络平台这些“外力”,学生们课后自会“自燃”起来。
正是应了那句:“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要有一缸水”。不过,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孩子们有的何止是一碗水呢?看来,要想换来美术课堂上的“轻松”,我们务必要“兢于业、精而勤”了!
参考文献:
[1]孙钰颖.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2):187-188.
[2]陈秋萍.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模式探究[J].教育天地,2019,1(3).
作者简介:牛爱玲,(1977.9-),女,江苏盱眙人,单位:江苏省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本科,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
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 江苏省淮安市 2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