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的活动的总称。提问是采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新闻素材要通过提问才能得到。由于电视采访完全公开的特性决定了,电视采访中的提问绝不仅是简单的问与答,它所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也不仅仅是语言的(声音),同时也包括采访的环境、背景、形式和采访者的体态、动作表情、情绪等有形信息。因此有人说,电视采访是一种整体信息的交流活动。
随着电视记实手法被广泛采用,人们对电视采访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大家都在努力探求电视采访提问中声形信息在选择和利用方面的规律和原则,以发挥其最佳的综合效果。
一、角色定位与提问计划
电视记者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普通人。电视记者需要明白的是,自己是职业传播者、新闻选择者、更是观众的服务者。在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记者实际上兼有传者受者双重身份——他代表公众舆论,又必须代表观众(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未知”、“预知”、“应知”、“可知”是记者工作的指南针)。作为观众的代表,记者应当努力寻找恰当的社会角色定位,并以此来确定与观众沟通的模式。对电视记者而言,“定位”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区分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始终置身于普通观众之中。
作为观众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记者,首先应该明确自己不单单是代表电视台或代表个人在提问,更主要的是代表观众在提问,心里应该时刻装着群众,知道哪些是观众最想知道的,哪些是应该引导观众知道的。有了这一个采访原则,就不至于提问时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口”或下“口”后不着边际,就可以拟定一条清晰的提问计划,设定几个方面的问题。提问计划是对采访的安排筹划,也是对采访的具体部署。内容一般包括:
1、要紧紧围绕节目主题、内容的需要,正确地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研究采访对象,然后按其特点分类设计问题。。
2、在采访前尽可能掌握新闻背景材料,这些材料要从“细”字入手,从“难”字准备。因为提问不只是单纯地摆问题,不同的新闻现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氛之中,同一个被采访对象也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回答。
3、根据对方可能采取的态度,决定提问方式,使对方尽可能轻松愉快地把信息告知我们。对可能遇到不接受采访的情况,同样要把握对方的心态,巧妙地消除对方的疑虑,使采访能够完成。比如富起来的农民,怕人说他收入高了不交税,记者就要避开挣多少钱的问题,先问家长里短;影视名人最怕生活“曝光”,就不应该约她聊天,而要直奔他们的工作话题;批评报道中采访的对象有抵触情绪,可以先了解他委屈之处;领导工作很忙,预约时间短,就要少列采访题目。
提问是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钥匙,是了解事实真相的渠道,同时也是记者业务水平的一种表现。所以,记者的提问计划不单开始在每项具体的采访任务前,而应该是在日常就做好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用政策的尺度去认识、衡量所观察到的事物;应保持一种热情,积极深入生活,主动采集各种信息,熟悉各方面的情况。
二、提问技巧与提问方式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要演好这出戏,记者提问举足轻重。要打好这场仗,提问的技巧起决定作用。国外许多优秀记者的一条成功之路都是精心钻研提问技巧。《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新闻记者勒斯?惠敦在提问时善于给采访对象造成一种印象,即他已掌握了大量有关采访对象不端行为的材料,从而迫使那些人老实地回答他的问题。《洛杉矶时报》驻华盛顿首席记者杰克?奈尔森对这种信任关系极为称道。他认为,要想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一是记者的个人品质要好,二是他写的新闻报道要公正,内容要平衡。
电视采访中最不容忽视的是提问的技巧。提问不得当,知情者了解的细节,也会由于提问的忽略没能采访到;提问不得当,善于言表者也会被支离破碎的问话,搞得不知所云。反之,提问适时、精练、精彩,对方原本漏掉的话题或没有心理准备的话题,会突然激发,语惊四座。提问技巧,要根据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的职业、身份、年龄等直观因素而定。要问到点子上,要问得能够回答,要问得能够表现报道主题,要一针见血,具体而尖锐。
提问方式,也要视采访的环境、背景,视对方情绪、心理状态等内在的因素调整。
做批评报道,揭露阴暗面的社会题材节目,常常会碰到对方不予配合的尴尬场面。选用什么提问方式才能不被拒绝采访,出其不意地变被动为主动呢?最重要的就是在采访过程中要有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精神和见机行事、灵活多变的战术。如果被采访者讲得过长,就可以打断对方的话,并且直截了当要求对方回答问题。如果被采访对象避重就轻而不谈实质性的问题,记者就应设法对同一个问题重复提二三遍,逼迫对方非回答不可。在这种气氛下,被采访对象如果还是守口如瓶或顾左右而言他,那就很难在千百万电视观众面前下台了。
电视采访只有讲究提问技巧与提问方式,才能使我们获得的新闻素材生动、感人、真实、可信、丰富有趣。我们有一些电视记者,提问题大而空,经常可以听到:“请你谈谈体会”、“你对这件事有何感想”、“印象怎么样”等千篇一律的提问。有的记者在提问时,一口气提了好几个问题,使被采访者无所适从,不知要回答那个问题好。此类低水平提问的出现,一种原因是由于记者自身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或采访前准备不足,案头工作不扎实;另一种,便是对电视采访提问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是亟待研究改进的。
三、平等交流与人物专访
打开电视,人物专访已成为电视采访中最乐于采用的方式。如何让人物在提问时说出心里话,记者所做的一切都应从被采访者的真诚平等交流开始。尽量让他忘掉你的记者身份,忽略摄像机的存在,让他把你当作可以交心诉说的朋友。你理解他、倾听他,适时发问,引导他打开思路,而不让他感觉到思路被干涉,被打断。从看似不经意的交谈式问答中你逐渐认识了比较真实的他,从中你或许有幸会听到他真实的心声、有个性的闪光语言。从人物嘴里抠出属于他的语言,要以心换心,有时是碰运气。会做的不会说,会说的不会做,这话不无道理。我们所采访过的新闻人物中能说会道的凤毛麟角,他们大多实干而不善于表达自己,要从他们那里掏出几句“真言”、“妙语”,实在是件难事,不过也是一件富于挑战性的趣事。人物不善“独白”,就让他与陪衬人物交谈,以获得最平淡真实的语言;人物不喜欢直接谈个人,就让他谈工作谈打算,间接展示个人魅力。如今观众更多看到的是电视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人物专访。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不小的局限性,对于高层政界人物及大明星等的专访更是如此。原因之一是时间有限,访谈对象一般都有一段开场白,留给记者提问的机会不多,要想深挖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很困难。更重要的原因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事先有约定,某些问题只能谈到一定程度,记者不能越过雷池。这样,在真正实况直播访谈时,记者和被采访者按照事先达成的默契,双方对答如流。
综上所述,一些精彩、独到的采访提问,它所带给人们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它能给观众留下无穷的回味,增强和提高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我在收看《东方之子》、《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优秀节目时,常常会发现一些令人叫绝的采访提问。从这些提问中,我们已不难看出采访者的专业水平和思维能力,不难理解成功的采访需要多少知识、智慧和辛劳来支撑!相比之下,更加激励我们要抓紧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总结,努力运用好电视采访提问,把最鲜活、生动、真实的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
随着电视记实手法被广泛采用,人们对电视采访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大家都在努力探求电视采访提问中声形信息在选择和利用方面的规律和原则,以发挥其最佳的综合效果。
一、角色定位与提问计划
电视记者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普通人。电视记者需要明白的是,自己是职业传播者、新闻选择者、更是观众的服务者。在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记者实际上兼有传者受者双重身份——他代表公众舆论,又必须代表观众(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未知”、“预知”、“应知”、“可知”是记者工作的指南针)。作为观众的代表,记者应当努力寻找恰当的社会角色定位,并以此来确定与观众沟通的模式。对电视记者而言,“定位”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区分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始终置身于普通观众之中。
作为观众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记者,首先应该明确自己不单单是代表电视台或代表个人在提问,更主要的是代表观众在提问,心里应该时刻装着群众,知道哪些是观众最想知道的,哪些是应该引导观众知道的。有了这一个采访原则,就不至于提问时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口”或下“口”后不着边际,就可以拟定一条清晰的提问计划,设定几个方面的问题。提问计划是对采访的安排筹划,也是对采访的具体部署。内容一般包括:
1、要紧紧围绕节目主题、内容的需要,正确地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研究采访对象,然后按其特点分类设计问题。。
2、在采访前尽可能掌握新闻背景材料,这些材料要从“细”字入手,从“难”字准备。因为提问不只是单纯地摆问题,不同的新闻现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氛之中,同一个被采访对象也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回答。
3、根据对方可能采取的态度,决定提问方式,使对方尽可能轻松愉快地把信息告知我们。对可能遇到不接受采访的情况,同样要把握对方的心态,巧妙地消除对方的疑虑,使采访能够完成。比如富起来的农民,怕人说他收入高了不交税,记者就要避开挣多少钱的问题,先问家长里短;影视名人最怕生活“曝光”,就不应该约她聊天,而要直奔他们的工作话题;批评报道中采访的对象有抵触情绪,可以先了解他委屈之处;领导工作很忙,预约时间短,就要少列采访题目。
提问是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钥匙,是了解事实真相的渠道,同时也是记者业务水平的一种表现。所以,记者的提问计划不单开始在每项具体的采访任务前,而应该是在日常就做好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用政策的尺度去认识、衡量所观察到的事物;应保持一种热情,积极深入生活,主动采集各种信息,熟悉各方面的情况。
二、提问技巧与提问方式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要演好这出戏,记者提问举足轻重。要打好这场仗,提问的技巧起决定作用。国外许多优秀记者的一条成功之路都是精心钻研提问技巧。《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新闻记者勒斯?惠敦在提问时善于给采访对象造成一种印象,即他已掌握了大量有关采访对象不端行为的材料,从而迫使那些人老实地回答他的问题。《洛杉矶时报》驻华盛顿首席记者杰克?奈尔森对这种信任关系极为称道。他认为,要想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一是记者的个人品质要好,二是他写的新闻报道要公正,内容要平衡。
电视采访中最不容忽视的是提问的技巧。提问不得当,知情者了解的细节,也会由于提问的忽略没能采访到;提问不得当,善于言表者也会被支离破碎的问话,搞得不知所云。反之,提问适时、精练、精彩,对方原本漏掉的话题或没有心理准备的话题,会突然激发,语惊四座。提问技巧,要根据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的职业、身份、年龄等直观因素而定。要问到点子上,要问得能够回答,要问得能够表现报道主题,要一针见血,具体而尖锐。
提问方式,也要视采访的环境、背景,视对方情绪、心理状态等内在的因素调整。
做批评报道,揭露阴暗面的社会题材节目,常常会碰到对方不予配合的尴尬场面。选用什么提问方式才能不被拒绝采访,出其不意地变被动为主动呢?最重要的就是在采访过程中要有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精神和见机行事、灵活多变的战术。如果被采访者讲得过长,就可以打断对方的话,并且直截了当要求对方回答问题。如果被采访对象避重就轻而不谈实质性的问题,记者就应设法对同一个问题重复提二三遍,逼迫对方非回答不可。在这种气氛下,被采访对象如果还是守口如瓶或顾左右而言他,那就很难在千百万电视观众面前下台了。
电视采访只有讲究提问技巧与提问方式,才能使我们获得的新闻素材生动、感人、真实、可信、丰富有趣。我们有一些电视记者,提问题大而空,经常可以听到:“请你谈谈体会”、“你对这件事有何感想”、“印象怎么样”等千篇一律的提问。有的记者在提问时,一口气提了好几个问题,使被采访者无所适从,不知要回答那个问题好。此类低水平提问的出现,一种原因是由于记者自身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或采访前准备不足,案头工作不扎实;另一种,便是对电视采访提问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是亟待研究改进的。
三、平等交流与人物专访
打开电视,人物专访已成为电视采访中最乐于采用的方式。如何让人物在提问时说出心里话,记者所做的一切都应从被采访者的真诚平等交流开始。尽量让他忘掉你的记者身份,忽略摄像机的存在,让他把你当作可以交心诉说的朋友。你理解他、倾听他,适时发问,引导他打开思路,而不让他感觉到思路被干涉,被打断。从看似不经意的交谈式问答中你逐渐认识了比较真实的他,从中你或许有幸会听到他真实的心声、有个性的闪光语言。从人物嘴里抠出属于他的语言,要以心换心,有时是碰运气。会做的不会说,会说的不会做,这话不无道理。我们所采访过的新闻人物中能说会道的凤毛麟角,他们大多实干而不善于表达自己,要从他们那里掏出几句“真言”、“妙语”,实在是件难事,不过也是一件富于挑战性的趣事。人物不善“独白”,就让他与陪衬人物交谈,以获得最平淡真实的语言;人物不喜欢直接谈个人,就让他谈工作谈打算,间接展示个人魅力。如今观众更多看到的是电视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人物专访。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不小的局限性,对于高层政界人物及大明星等的专访更是如此。原因之一是时间有限,访谈对象一般都有一段开场白,留给记者提问的机会不多,要想深挖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很困难。更重要的原因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事先有约定,某些问题只能谈到一定程度,记者不能越过雷池。这样,在真正实况直播访谈时,记者和被采访者按照事先达成的默契,双方对答如流。
综上所述,一些精彩、独到的采访提问,它所带给人们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它能给观众留下无穷的回味,增强和提高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我在收看《东方之子》、《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优秀节目时,常常会发现一些令人叫绝的采访提问。从这些提问中,我们已不难看出采访者的专业水平和思维能力,不难理解成功的采访需要多少知识、智慧和辛劳来支撑!相比之下,更加激励我们要抓紧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总结,努力运用好电视采访提问,把最鲜活、生动、真实的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