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意识形态工作被提到如此之高的层面时,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探索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粗浅地研究不同学者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解释。
关键词:意识形态 特拉西 马克思
一般情况下,学界认为“意识形态”一词是在19世纪初由法国人率先采用的,但我们无法确知是谁创造了它。不过大多数的证据认为法国贵族、学者特拉西可能是其创始者。19世纪初,特拉西在他对启蒙时代的系统研究中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词。就像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特拉西相信人类可以应用科学来改良社会和政治环境。对他而言,意识形态是对理念形成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科学”。特拉西认为,思想的产生来自物质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物理过程,而意识形态是对理念形成过程的研究,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科学”。特拉西试图将他从“理念的科学”所得的知识应用于整个社会,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意识形态自始便与政治密切相关。
虽然特拉西思想的重点是在心理学方面,和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的理论中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唯物主义。根据特拉西的说法,思想的产生来自物质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不是一种精神的或玄秘的过程。有关意识形态的科学与物质基础将于稍后陈述,此处我们只需注意,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中,唯物主义是一个支配性主题。
特拉西思想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以社会与政治的改良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目标。特拉西试图将他从“理念的科学”所得的知识应用于整个社会,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意识形态自始便与政治密切相关;也因此,除非在不同背景下另有所指,否则赋予这个语词一个政治性的含义是较为普遍的。
第二种关于“何谓意识形态”的理论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反驳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观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解释是带有传统德国哲学以及英法唯物主义的经验传统色彩。马克思的老师黑格尔的社会哲学的深刻影响。他对意识形态的认识、解释及批判都体现出了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子。
他们认为:意识形态不是什么“理念的科学”,只不过是特定的一群人用来自我辩护的一种虚构。意识形态中的概念完全是主观的,都是用来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辩护。因此,任何社会中的支配性政治理念,或者说意识形态,均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连《共产党宣言》都带着意识形态的影响。
政治家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遗憾的是,关于意识形态的精确定义,当代的政治学家并未比早期的学者更有共识。特拉西和马恩各有其理,但内在的问题都极为突出。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相继发现:“工业化却带来了另一种形态的奴隶制”;“使用者与被使用者、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鸿沟也逐渐扩大”;科学“每解决一个问题,便又制造了新的难题”;“我们在对现在和方才逝去的过去还懵懵懂懂之际,就已经被抛进了未来。”等等。这就给了哲学、理论和思想家用武的空间——他们必须对此一现象及其后果予以解释。“其中一些用来提供合理化的理论,就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
中文“意识形态”概念,是十足的舶来品,与中国古代的“道统”含义相类似。概念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就“人民”产生的历史条件而言,大体不错。古希腊柏拉图时代便有“高贵的谎言”之说。古希腊城邦广场基础上(产生)的民主制度,如特拉西所言,源自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维系此一制度运转,不可能没有公民的普遍共识,这“共识”就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意识形态”。说这种共识是“普遍”的,在于它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尊为彼此间和谐相处的原则。需要厘清的是,初民政治共同体的共同生活在先,而“意识形态”在后,它是初民(城邦公民)之间经过无数次博弈,对一种普遍认同的生活状态的呵护意识。它不是“谎言”。孔子鉴于三代,特别是周朝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主张,是对恢复中国初民社会生活原则的呼号。
“意识形态”,在初民社会,绝非什么统治阶级的一套理论和说教,它一定是源于初民现实生活,被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共处准则。“人民”产生以前,虽然西周、古希腊时代创立的“意识形态”,在以后各时代遭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但其精神气质没被彻底毁坏。
在西欧,近代城市的市民自由、工业化进程,将人们吸引到城市,“背井离乡”,加入到完全由陌生人组成的世界。这里可能有无数的行业团体、俱乐部、工厂,甚至(在中国)还有各种形式的同乡会,但与他们告别的那个熟人社会,本质上全不一样。“人民”诞生了。人民看似一个庞大的群体,但他们是原子化的个体。他们相互间建立不起熟人社会那样的关系。他们之间本质上是相互竞争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丛林式的。但,引起他们的问题,以及他們引起的问题,必须得到解释和解决。这时,产生了人间神,他们是行动与理论(哲学)双修之士,兼具鼓动家与预言家于一身。他们用最简短的、最白话的语言,向原子化的个人宣告,你们不该如此生活,而你们生活的现状,是可以且必须改变的。处于不同生活境遇的人,有不同类型的人间神向他们喊话。两个人比一个人有力量,多个人比两个人力量大,于是代表不同处境人的团体——政党——被造就出来。是人间神缔造了政党,绑架了大众(人民)。既得利益者也组织起来,选出自己的领袖,以对抗人间神。“喊话”,也是号召,最精炼的,便成了“意识形态”。
在现代之前,人们一向不被鼓励为他们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他们被期待依照他们的精神和世俗导师的指示行事。政治仍未民主化;一般老百姓并不被允许参与政治系统,政治活动专属于国王及其所带领的一小群统治阶级。普鲁士国王、军事天才腓特烈大帝(1712—1786)便曾说过:“战争之为事也,与民无涉。”黎民百姓被期待辛勤劳动以生产物资支持国家,但就是对政府无所置喙;他们不会被动员来参与政治活动。
以当代观察家的眼光看来,这种态度简直傲慢不堪,这是因为至少就“民主”这个语词的某种意义来说,每一个现代社会都是民主社会。每一个现代政治系统都是鼓动性的;换言之,现代政治领袖都试图动员其公民来达成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美国、古巴、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莫桑比克、尼日利亚,以及其他每一个现代国家政治实体,不管它们之间有何差异,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热衷于令其国民共同为实现国家的目标而努力;而意识形态便是现代政府用来动员民众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现代意识形态召唤着人们加入集体的行动。每一种意识形态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明确方法不尽相同,但都诉诸群众动员和集体行动来完成其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关键词:意识形态 特拉西 马克思
一般情况下,学界认为“意识形态”一词是在19世纪初由法国人率先采用的,但我们无法确知是谁创造了它。不过大多数的证据认为法国贵族、学者特拉西可能是其创始者。19世纪初,特拉西在他对启蒙时代的系统研究中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词。就像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特拉西相信人类可以应用科学来改良社会和政治环境。对他而言,意识形态是对理念形成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科学”。特拉西认为,思想的产生来自物质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物理过程,而意识形态是对理念形成过程的研究,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科学”。特拉西试图将他从“理念的科学”所得的知识应用于整个社会,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意识形态自始便与政治密切相关。
虽然特拉西思想的重点是在心理学方面,和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的理论中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唯物主义。根据特拉西的说法,思想的产生来自物质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不是一种精神的或玄秘的过程。有关意识形态的科学与物质基础将于稍后陈述,此处我们只需注意,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中,唯物主义是一个支配性主题。
特拉西思想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以社会与政治的改良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目标。特拉西试图将他从“理念的科学”所得的知识应用于整个社会,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意识形态自始便与政治密切相关;也因此,除非在不同背景下另有所指,否则赋予这个语词一个政治性的含义是较为普遍的。
第二种关于“何谓意识形态”的理论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反驳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观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解释是带有传统德国哲学以及英法唯物主义的经验传统色彩。马克思的老师黑格尔的社会哲学的深刻影响。他对意识形态的认识、解释及批判都体现出了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子。
他们认为:意识形态不是什么“理念的科学”,只不过是特定的一群人用来自我辩护的一种虚构。意识形态中的概念完全是主观的,都是用来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辩护。因此,任何社会中的支配性政治理念,或者说意识形态,均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连《共产党宣言》都带着意识形态的影响。
政治家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遗憾的是,关于意识形态的精确定义,当代的政治学家并未比早期的学者更有共识。特拉西和马恩各有其理,但内在的问题都极为突出。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相继发现:“工业化却带来了另一种形态的奴隶制”;“使用者与被使用者、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鸿沟也逐渐扩大”;科学“每解决一个问题,便又制造了新的难题”;“我们在对现在和方才逝去的过去还懵懵懂懂之际,就已经被抛进了未来。”等等。这就给了哲学、理论和思想家用武的空间——他们必须对此一现象及其后果予以解释。“其中一些用来提供合理化的理论,就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
中文“意识形态”概念,是十足的舶来品,与中国古代的“道统”含义相类似。概念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就“人民”产生的历史条件而言,大体不错。古希腊柏拉图时代便有“高贵的谎言”之说。古希腊城邦广场基础上(产生)的民主制度,如特拉西所言,源自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维系此一制度运转,不可能没有公民的普遍共识,这“共识”就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意识形态”。说这种共识是“普遍”的,在于它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尊为彼此间和谐相处的原则。需要厘清的是,初民政治共同体的共同生活在先,而“意识形态”在后,它是初民(城邦公民)之间经过无数次博弈,对一种普遍认同的生活状态的呵护意识。它不是“谎言”。孔子鉴于三代,特别是周朝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主张,是对恢复中国初民社会生活原则的呼号。
“意识形态”,在初民社会,绝非什么统治阶级的一套理论和说教,它一定是源于初民现实生活,被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共处准则。“人民”产生以前,虽然西周、古希腊时代创立的“意识形态”,在以后各时代遭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但其精神气质没被彻底毁坏。
在西欧,近代城市的市民自由、工业化进程,将人们吸引到城市,“背井离乡”,加入到完全由陌生人组成的世界。这里可能有无数的行业团体、俱乐部、工厂,甚至(在中国)还有各种形式的同乡会,但与他们告别的那个熟人社会,本质上全不一样。“人民”诞生了。人民看似一个庞大的群体,但他们是原子化的个体。他们相互间建立不起熟人社会那样的关系。他们之间本质上是相互竞争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丛林式的。但,引起他们的问题,以及他們引起的问题,必须得到解释和解决。这时,产生了人间神,他们是行动与理论(哲学)双修之士,兼具鼓动家与预言家于一身。他们用最简短的、最白话的语言,向原子化的个人宣告,你们不该如此生活,而你们生活的现状,是可以且必须改变的。处于不同生活境遇的人,有不同类型的人间神向他们喊话。两个人比一个人有力量,多个人比两个人力量大,于是代表不同处境人的团体——政党——被造就出来。是人间神缔造了政党,绑架了大众(人民)。既得利益者也组织起来,选出自己的领袖,以对抗人间神。“喊话”,也是号召,最精炼的,便成了“意识形态”。
在现代之前,人们一向不被鼓励为他们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他们被期待依照他们的精神和世俗导师的指示行事。政治仍未民主化;一般老百姓并不被允许参与政治系统,政治活动专属于国王及其所带领的一小群统治阶级。普鲁士国王、军事天才腓特烈大帝(1712—1786)便曾说过:“战争之为事也,与民无涉。”黎民百姓被期待辛勤劳动以生产物资支持国家,但就是对政府无所置喙;他们不会被动员来参与政治活动。
以当代观察家的眼光看来,这种态度简直傲慢不堪,这是因为至少就“民主”这个语词的某种意义来说,每一个现代社会都是民主社会。每一个现代政治系统都是鼓动性的;换言之,现代政治领袖都试图动员其公民来达成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美国、古巴、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莫桑比克、尼日利亚,以及其他每一个现代国家政治实体,不管它们之间有何差异,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热衷于令其国民共同为实现国家的目标而努力;而意识形态便是现代政府用来动员民众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现代意识形态召唤着人们加入集体的行动。每一种意识形态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明确方法不尽相同,但都诉诸群众动员和集体行动来完成其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