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黎阳新出版的诗集——《情人节后的九十九朵玫瑰》,被他和西雅这段平民的爱情深深打动了。作者运用诗歌的形式将这段爱情历程唱给自己,唱给西雅,也唱给了前行中的中国新诗。
这首长诗写成于10年之前,这次出版,证明这首长诗经历住了时间的检验,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连《引子》在内,这首由十节短诗组成的长诗,将他们在这个变化着的、动荡不定的社会里,艰难地工作、生活的经历,他们爱情中的艰辛、持久、执着、珍贵都写了出来。
黎阳是一位执着的诗歌追寻者。收录入这部诗集的,有黎阳这部情诗的赠与对象——爱人西雅的两篇文字,西雅对他们之间的爱情和这部诗集,说出了自己的朴素而真切的看法。
她说:“黎阳的爱情长诗,《情人节后的九十九朵玫瑰》,从其文字本身来说,并无特别之处,意象、宗旨、立意,均显得平常普通。但若有心仔细阅读并揣摩,能够从这首长诗里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音乐美感。这不是一首平庸的爱情长诗,这实际上是一首具有古典风格的爱情民歌。它具有鲜明的音律节奏,以及优美婉转的声韵。”
她说:“黎阳本身是学声乐出身的,这样的诗人,或许比一般的诗人,更能领悟音律和节奏对于诗歌的影响。让诗歌回到滥觞,回到音乐的怀抱,回归声音的疆域,这也许是诗人黎阳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创作这部爱情长诗隐含的目的。只有真正地沉下心来阅读这部诗歌的人,才能聆听到这朵玫瑰的天籁之声。”
作为一位日趋成熟的诗人,黎阳在诗歌艺术上是有自己的诗歌理想的,他希望自己的诗歌创作、文本,能够为中国新诗的前行做实实在在的铺路工作。我想,这种探索、尝试,本身就使得这部诗集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诗歌艺术,不单是音乐性要回到中国诗歌的源头,而且在诗歌的表达上,也要回到中国诗歌的源头,要真正用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写作诗歌。
现在许多诗人都希望读到新诗的经典作品,“新诗经”“新诗十九首”“新诗三百首”等等繁多的名目出现,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其实,真正的经典是在流传之中形成的,要被民众所认可,并被人民世代相传,并非自封的、刻意包装的。根本都不能流传,还谈什么经典呢?
黎阳这首长诗的表达,运用了《诗经》、《楚辞》以来的诗歌表达形式:回环往复,一咏三叹。诗中反复出现的玫瑰,“亲爱的”,“我”、“我们”,增强了回环往复的意味、一咏三叹的效果。诗歌表达在用词、意象上,要力求高度概括和凝练,这部诗集在这方面做得也较好。开篇的《引子》就是高度概括的,既是全诗的起音,又是提纲挈领:
情人在路上,被一列客车的尘烟裹走
一只只慌乱的马蹄
长亭短亭间 一些衣袖
挥来挥去
我们还是你我的时候
节日已经走远
只有短短六句、三段,就把这场爱情的时空特征、时代色彩、动荡年代全概括出来了,把艰辛的爱情写得举重若轻。
接下来,第二节:
西方的诱惑 让我们无法拒绝
我们向南 最后却要留在西方
无论极乐或者是炼狱
我們互相扶持 坚持走下去
阳光从东方升起
我们的脚步从北方开始
我们的目光汇合在同一朵玫瑰上
关闭三十年前的门
开启三十年后的窗子
一把心锁 一个同心结
红红的年 我们一起度过岁月的新旧
就像这个情人节 我们没有玫瑰
玫瑰在我们的心里 不是手上
幸福在脚下 不是路上
他使用具有标志意义的词语“西方”、“北方”,“玫瑰”、“心里”、“脚上”。“路上”概括出了他们这段爱情的特征,爱情在不断迁徙、两地奔波、分别、期盼、相聚中度过,这既属于他们个人,又带有这个时代和当今社会的印记。
第七十二节中黎阳这样写道:
我们坐在海边无法保证玫瑰
不被风打湿
那些苦涩的风
从水面站立起来
最后一句,“从水面上站立起来”,一下子就把海风、海水的形象立体化了、具体化了,用极俭省的笔墨,把我们带到了渤海之滨,看到了这海风海浪。
谈到中国新诗的发展、前进,我很赞成郑敏先生的见解。
她说:“我们的新诗离诗歌本身的历史任务很远,我们听到很多喧嚣声,似乎只与流派的声誉、地位、排行有关,至于生命的价值、伦理观、人类的道路和未来的命运,诗人却很少有时间、有心思去过问。”
她还诚心地提出了拯救诗歌的对策:“一是重新整理几千年的诗歌遗产,使传统成为现代创作和研究的重要资源;二是诗人要回归真实的自我,避免陷入狭隘的流派之争,只顾求新而疏远了诗本身。”
黎阳是一位诗歌执着的追寻者,我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三十多年前曾经和我通过书信的黑龙江讷河的诗友王利平。讷河数十年前的诗歌风气很浓,我主持《诗歌报》函授时,就对那里的好几位函授学员留有印象,至今也和那里的一些诗歌爱好者保持着联系。王利平当时只有十四五岁,见到他这次出版的诗集、见到他的姓名,我就又回忆起了那段美好的时光。他用的化名,也正是我在《诗歌报》编稿时用的化名。几十年过去了,他如今已人到中年。回想这些年的过往,我感慨万端。我为有这样一位执着的诗歌追寻者、诗歌道路上的知音而深为感动。
我想,今天黎阳所做的,正是郑敏先生希望我们所做的事情。
这首长诗写成于10年之前,这次出版,证明这首长诗经历住了时间的检验,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连《引子》在内,这首由十节短诗组成的长诗,将他们在这个变化着的、动荡不定的社会里,艰难地工作、生活的经历,他们爱情中的艰辛、持久、执着、珍贵都写了出来。
黎阳是一位执着的诗歌追寻者。收录入这部诗集的,有黎阳这部情诗的赠与对象——爱人西雅的两篇文字,西雅对他们之间的爱情和这部诗集,说出了自己的朴素而真切的看法。
她说:“黎阳的爱情长诗,《情人节后的九十九朵玫瑰》,从其文字本身来说,并无特别之处,意象、宗旨、立意,均显得平常普通。但若有心仔细阅读并揣摩,能够从这首长诗里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音乐美感。这不是一首平庸的爱情长诗,这实际上是一首具有古典风格的爱情民歌。它具有鲜明的音律节奏,以及优美婉转的声韵。”
她说:“黎阳本身是学声乐出身的,这样的诗人,或许比一般的诗人,更能领悟音律和节奏对于诗歌的影响。让诗歌回到滥觞,回到音乐的怀抱,回归声音的疆域,这也许是诗人黎阳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创作这部爱情长诗隐含的目的。只有真正地沉下心来阅读这部诗歌的人,才能聆听到这朵玫瑰的天籁之声。”
作为一位日趋成熟的诗人,黎阳在诗歌艺术上是有自己的诗歌理想的,他希望自己的诗歌创作、文本,能够为中国新诗的前行做实实在在的铺路工作。我想,这种探索、尝试,本身就使得这部诗集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诗歌艺术,不单是音乐性要回到中国诗歌的源头,而且在诗歌的表达上,也要回到中国诗歌的源头,要真正用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写作诗歌。
现在许多诗人都希望读到新诗的经典作品,“新诗经”“新诗十九首”“新诗三百首”等等繁多的名目出现,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其实,真正的经典是在流传之中形成的,要被民众所认可,并被人民世代相传,并非自封的、刻意包装的。根本都不能流传,还谈什么经典呢?
黎阳这首长诗的表达,运用了《诗经》、《楚辞》以来的诗歌表达形式:回环往复,一咏三叹。诗中反复出现的玫瑰,“亲爱的”,“我”、“我们”,增强了回环往复的意味、一咏三叹的效果。诗歌表达在用词、意象上,要力求高度概括和凝练,这部诗集在这方面做得也较好。开篇的《引子》就是高度概括的,既是全诗的起音,又是提纲挈领:
情人在路上,被一列客车的尘烟裹走
一只只慌乱的马蹄
长亭短亭间 一些衣袖
挥来挥去
我们还是你我的时候
节日已经走远
只有短短六句、三段,就把这场爱情的时空特征、时代色彩、动荡年代全概括出来了,把艰辛的爱情写得举重若轻。
接下来,第二节:
西方的诱惑 让我们无法拒绝
我们向南 最后却要留在西方
无论极乐或者是炼狱
我們互相扶持 坚持走下去
阳光从东方升起
我们的脚步从北方开始
我们的目光汇合在同一朵玫瑰上
关闭三十年前的门
开启三十年后的窗子
一把心锁 一个同心结
红红的年 我们一起度过岁月的新旧
就像这个情人节 我们没有玫瑰
玫瑰在我们的心里 不是手上
幸福在脚下 不是路上
他使用具有标志意义的词语“西方”、“北方”,“玫瑰”、“心里”、“脚上”。“路上”概括出了他们这段爱情的特征,爱情在不断迁徙、两地奔波、分别、期盼、相聚中度过,这既属于他们个人,又带有这个时代和当今社会的印记。
第七十二节中黎阳这样写道:
我们坐在海边无法保证玫瑰
不被风打湿
那些苦涩的风
从水面站立起来
最后一句,“从水面上站立起来”,一下子就把海风、海水的形象立体化了、具体化了,用极俭省的笔墨,把我们带到了渤海之滨,看到了这海风海浪。
谈到中国新诗的发展、前进,我很赞成郑敏先生的见解。
她说:“我们的新诗离诗歌本身的历史任务很远,我们听到很多喧嚣声,似乎只与流派的声誉、地位、排行有关,至于生命的价值、伦理观、人类的道路和未来的命运,诗人却很少有时间、有心思去过问。”
她还诚心地提出了拯救诗歌的对策:“一是重新整理几千年的诗歌遗产,使传统成为现代创作和研究的重要资源;二是诗人要回归真实的自我,避免陷入狭隘的流派之争,只顾求新而疏远了诗本身。”
黎阳是一位诗歌执着的追寻者,我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三十多年前曾经和我通过书信的黑龙江讷河的诗友王利平。讷河数十年前的诗歌风气很浓,我主持《诗歌报》函授时,就对那里的好几位函授学员留有印象,至今也和那里的一些诗歌爱好者保持着联系。王利平当时只有十四五岁,见到他这次出版的诗集、见到他的姓名,我就又回忆起了那段美好的时光。他用的化名,也正是我在《诗歌报》编稿时用的化名。几十年过去了,他如今已人到中年。回想这些年的过往,我感慨万端。我为有这样一位执着的诗歌追寻者、诗歌道路上的知音而深为感动。
我想,今天黎阳所做的,正是郑敏先生希望我们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