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高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哈佛大学前任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很好的声誉,但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还不足。大多数人思维标准化严重,知识无活力,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吸收的知识都是独立的,互不相关,“学不致用”。正如杨振宁所说,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钻研书本理论知识,提倡稳扎稳打,积累丰富的知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善于考试,但难以自主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二是缺乏创新的兴趣,三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高综合国力,创新是取胜的法宝。就目前而言,我国一直沿袭的是技术引进和引资合资的发展道路,这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模式使得我国只能处在产业分工的低端,依靠消耗资源和廉价的体力劳动赚取很少的利润。要增强国力,我们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改变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向创新优势。因此,必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必然选择。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富国的雄厚国力来自国民丰富的创新、创造能力,穷国的国民创新、创造能力的不足,造成了世界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如今,知识正在取代土地、原材料和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聚集社会财富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都纷纷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党和国家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实现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教育是基础,以创新能力教育为重点的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龙头作用。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需求。我国传统的中学教育重视智育,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摄取知识的兴趣,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崇拜权威、不敢质疑、不愿冒尖的观念,缺乏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和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从而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教育阶段正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时期。党中央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战略方向:切实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教育的特点是承袭传统、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这种特点抹煞了学生创新、创造的本性,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在教育模式上,要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改革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教师要及时地更新和补充最新研究成果及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在探讨问题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积极思考,不断探索。
2.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是认知事物之本,也是获得切实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创新之根,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要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由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结合和渗透创新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在社会大课堂中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强化实验和实习环节,改革实验实习评价体系;(2)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如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等;(3)重视第二课堂,如开展科技、艺术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个性。
3.开放型教学。扩大对外开放,加大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动力与活力。一方面,以国际高等教育为参考,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全球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将不同国家的人文科技融合于一体,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4.注重育人环境的建设。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密切相关。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1)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了宽松的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能力。(2)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身在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中,随时随地会感觉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气息,启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去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江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风,2011,(01):193-205.
[2]秦福叶.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5):105-106.
[3]王章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意义与原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6-101.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1,(01):87-94.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高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哈佛大学前任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很好的声誉,但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还不足。大多数人思维标准化严重,知识无活力,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吸收的知识都是独立的,互不相关,“学不致用”。正如杨振宁所说,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钻研书本理论知识,提倡稳扎稳打,积累丰富的知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善于考试,但难以自主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二是缺乏创新的兴趣,三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高综合国力,创新是取胜的法宝。就目前而言,我国一直沿袭的是技术引进和引资合资的发展道路,这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模式使得我国只能处在产业分工的低端,依靠消耗资源和廉价的体力劳动赚取很少的利润。要增强国力,我们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改变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向创新优势。因此,必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必然选择。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富国的雄厚国力来自国民丰富的创新、创造能力,穷国的国民创新、创造能力的不足,造成了世界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如今,知识正在取代土地、原材料和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聚集社会财富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都纷纷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党和国家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实现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教育是基础,以创新能力教育为重点的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龙头作用。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需求。我国传统的中学教育重视智育,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摄取知识的兴趣,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崇拜权威、不敢质疑、不愿冒尖的观念,缺乏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和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从而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教育阶段正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时期。党中央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战略方向:切实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教育的特点是承袭传统、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这种特点抹煞了学生创新、创造的本性,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在教育模式上,要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改革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教师要及时地更新和补充最新研究成果及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在探讨问题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积极思考,不断探索。
2.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是认知事物之本,也是获得切实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创新之根,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要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由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结合和渗透创新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在社会大课堂中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强化实验和实习环节,改革实验实习评价体系;(2)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如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等;(3)重视第二课堂,如开展科技、艺术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个性。
3.开放型教学。扩大对外开放,加大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动力与活力。一方面,以国际高等教育为参考,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全球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将不同国家的人文科技融合于一体,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4.注重育人环境的建设。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密切相关。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1)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了宽松的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能力。(2)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身在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中,随时随地会感觉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气息,启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去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江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风,2011,(01):193-205.
[2]秦福叶.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5):105-106.
[3]王章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意义与原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6-101.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1,(01):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