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二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抓空白点,发挥想象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如《乡下人家》一文,结尾说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文中有描写乡下人家春、夏、秋的风景,却没描写冬的景象,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于是,教师这样引导:“我们领略了乡下人家雨后春笋的春景,门前晚餐的夏景,月明人静的秋景,可在静谧的冬季,乡下人家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拿起笔写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吧。”于是,在学生的笔尖,将会流淌出多姿多彩的冬景图。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表现生活,抒写心曲,这对于老师来说应是何等欣慰之事
二、善抓延伸点,轻松感悟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又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拓展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相关事实,或引申类似的对象,总之,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广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引导学生说此刻你最想做什么?有的说想去圆明园游览,有的说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来,有的说想亲手摸摸那些奇珍异宝……显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史后,引导学生写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用上“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联系上下文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是辅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军队中的一名守城士兵……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他们顿时激情澎湃,畅所欲言。“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不会受欺侮”这些道理,学生自己领悟出来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结束新课时再让学生思考:假如现在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有什么话要说?让他们写读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应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
三、创意巧补白,书写真情
在文本单薄处进行“创意补白”,能活化词语、句子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大树和小鸟的一次对话,做了这样的设计:
树?摇?摇 ?摇?摇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摇 ?摇?摇?摇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第二年春天,树?摇?摇 ?摇?摇向鸟儿呼唤:“?摇?摇 ?摇?摇。”
鸟儿?摇?摇?摇 ?摇在心里念叨:“树,我的朋友?摇?摇 ?摇?摇。”
学生补充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树和鸟儿之间的真情,同时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树被砍伐后的痛苦、无奈、无助,鸟儿找不到大树的伤心、失落,令学生记忆深刻。
四、感想式笔记,拉近联系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提高认识。读书笔记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读后的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段。其中,写读后感是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比如学过《梦想的力量》一文,学生被瑞恩坚定执著的美好童心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教师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此做过哪些努力?打算怎样实现?就这样,老师从孩子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五、续写式练笔,走近文本
许多作家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处时,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悬念,给读者想象,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半截蜡烛》这个剧本时,其结尾写道:“杰奎琳慢慢地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剧本到这里戛然而止。教师就让学生担任编剧,设计了多种故事结局:
有的想象:德国军官起疑心,上楼查看,发现情报,杀害了母子三人。
有的想象: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看到蜡烛熄灭,担心情报泄露,巧施计策,里应外合,引开德国军官的注意力,打发走了他们。
有的想象:在这危急关头,孩子的父亲或剧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米德叔叔及时回来,打死了德国军官……
或悲、或喜、或惊、或险、或巧、或妙,学生的想象空间自由、开阔,合理、生动,写出来的文字自然、流畅、生动。
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相信我们只要不断开掘,它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的确如此,只要我们善动心思,以阅读教学为基石,巧抓契机,丰富学生的积累,让切实有效的随文练笔为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从而达到胸有所积、不吐不快,下笔左右逢源的状态,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写作之花必将越开越艳。
那么,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抓空白点,发挥想象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如《乡下人家》一文,结尾说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文中有描写乡下人家春、夏、秋的风景,却没描写冬的景象,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于是,教师这样引导:“我们领略了乡下人家雨后春笋的春景,门前晚餐的夏景,月明人静的秋景,可在静谧的冬季,乡下人家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拿起笔写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吧。”于是,在学生的笔尖,将会流淌出多姿多彩的冬景图。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表现生活,抒写心曲,这对于老师来说应是何等欣慰之事
二、善抓延伸点,轻松感悟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又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拓展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相关事实,或引申类似的对象,总之,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广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引导学生说此刻你最想做什么?有的说想去圆明园游览,有的说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来,有的说想亲手摸摸那些奇珍异宝……显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史后,引导学生写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用上“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联系上下文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是辅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军队中的一名守城士兵……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他们顿时激情澎湃,畅所欲言。“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不会受欺侮”这些道理,学生自己领悟出来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结束新课时再让学生思考:假如现在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有什么话要说?让他们写读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应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
三、创意巧补白,书写真情
在文本单薄处进行“创意补白”,能活化词语、句子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大树和小鸟的一次对话,做了这样的设计:
树?摇?摇 ?摇?摇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摇 ?摇?摇?摇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第二年春天,树?摇?摇 ?摇?摇向鸟儿呼唤:“?摇?摇 ?摇?摇。”
鸟儿?摇?摇?摇 ?摇在心里念叨:“树,我的朋友?摇?摇 ?摇?摇。”
学生补充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树和鸟儿之间的真情,同时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树被砍伐后的痛苦、无奈、无助,鸟儿找不到大树的伤心、失落,令学生记忆深刻。
四、感想式笔记,拉近联系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提高认识。读书笔记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读后的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段。其中,写读后感是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比如学过《梦想的力量》一文,学生被瑞恩坚定执著的美好童心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教师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此做过哪些努力?打算怎样实现?就这样,老师从孩子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五、续写式练笔,走近文本
许多作家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处时,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悬念,给读者想象,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半截蜡烛》这个剧本时,其结尾写道:“杰奎琳慢慢地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剧本到这里戛然而止。教师就让学生担任编剧,设计了多种故事结局:
有的想象:德国军官起疑心,上楼查看,发现情报,杀害了母子三人。
有的想象: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看到蜡烛熄灭,担心情报泄露,巧施计策,里应外合,引开德国军官的注意力,打发走了他们。
有的想象:在这危急关头,孩子的父亲或剧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米德叔叔及时回来,打死了德国军官……
或悲、或喜、或惊、或险、或巧、或妙,学生的想象空间自由、开阔,合理、生动,写出来的文字自然、流畅、生动。
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相信我们只要不断开掘,它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的确如此,只要我们善动心思,以阅读教学为基石,巧抓契机,丰富学生的积累,让切实有效的随文练笔为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从而达到胸有所积、不吐不快,下笔左右逢源的状态,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写作之花必将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