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剧有“变脸”的表演特技。
近几年来,作为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省级贫困县——通山,积极面对辖区校点分散、办学条件基础薄弱、师资配置不够均衡等现实,创新体制机制,使县域教育像川剧“变脸”一样发生巨变,照亮了山村孩子的未来。
把教育发展作为第一战略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虽然通山县地方财政相对比较困难,但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发展作为第一战略,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不动摇。2011至2013年,通山县教育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287亿元、3.631亿元、4.28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58.7%和18.1%。
2012年,通山县申报薄弱学校设备改造项目,县政府一次投入配套资金1000万元,不仅使全县中小学装备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也为通山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通山县制定《全面薄改规划》,县政府计划每年投入配套资金1000万元,五年投入5000万元,力争在2018年使全县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
与此同时,通山县抢抓省级扶贫开发试点县机遇,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04亿元。
县委书记杜文清、县长胡娟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次带领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深入学校,看校舍,查危房,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现场办公,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通山县先后投入5.5亿多元,新改扩建学校139所,新建教学楼、学生公寓楼92幢,建成寄宿制学校81所,建设“希望厨房”86个,硬化校园路面35万平方米;投入3165万元,建成130个标准化运动场;投入3120万元,为中小学购置图书38.38万册、电脑640台,配置仪器和器材34万台(件套)、图书仪器柜1400个,配置和更新学生标准课桌椅5万套。完成100余所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任务,危改面积18.6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63万平方米,改建校舍13.06万平方米。
在“薄改”过程中,通山县科学制定校点布局规划,全县撤并校点96个,保留教学点120个。先抓布局规划,后抓标准化建设。校门、草坪、运动场、文化长廊通盘考虑,从教学功能用房到学校食堂、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建设,多管齐下,分步实施,逐校推进,学校旧貌变新颜。
几年来,通山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际差距不断缩小,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
均衡配置师资,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近年来,通山县紧抓省编和县编两个教师补充渠道,不断优化师资配置。2012年至2013年,全县招录新机制教师166人;2014年,招录新机制教师95人。近几年来,该县先后拿出近400个县编,招录聘任制教师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今年,通山县计划再次招录126个县编制教师。
近几年,在确保教师工资按全省统一标准优先发放,彻底杜绝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把教师安居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2007年,通山县成为全省首批“农村教师安居工程”试点县。2007年起,全县累计投入4780万元,先后建成教师安居房980套,解决了1000余名教师的住房问题。
教师安居工程解决了教师特别是资教生、特岗生的后顾之忧。来自武汉的余刚2006年到通山资教,一度产生过动摇的他,分到安居房后,安定的生活保障让他决定留在该县工作。像余刚一样,几年来有128名资教生、特岗生扎根通山农村学校。
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下还不够,要让他们教得好,在山区学校成就一番事业。近几年,通山县级教师培训达1600人次。县教育局每年组织师德标兵、学生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师德巡回宣讲活动,开展各学科培训活动,建立完善教师专业研修和成长激励机制。2012年,库区教师朱热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高秋芬是县实验小学教师,2012年她毅然选择到白泥小学、西泉小学援教,为库区的学校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像高秋芬一样,全县援教、支教、走教教师达100余人。通过坚持做好“联校走教”,满足农村学校初小、教学点的基本需要,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城区教师援教”制度化,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举办“名师送教”活动,不断扩大名师送教规模,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仅2014年,参与三种形式交流的教师就达300余人次,教师交流的层面和交流人数均有所提高。
探索“联校网教”模式,用信息化助推均衡发展
跟随时代步伐,通山县审时度势,把推进山区教育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信息技术。近几年,全县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47个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46个多媒体电教室,800余班级实现了“班班通”,初小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013年,通山率先在黄沙铺镇梅田联校试点“联校网教”,并获得初步成功。“联校网教”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实现了教师足不出户的同步多点互动教学;网教课有效覆盖75%的课程教学,明显提高了教学点国家课程的完成率、教师资源利用率、教学的成功率和群众的满意率。
今年5月7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副省长郭生练、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等领导到通山调研,充分肯定了通山县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作法。县委书记杜文清表示,通山县将把“联校网教”作为教育均衡化、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计划通过2年时间建成全县校际互通、城乡互联、教育教学教研多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整体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全覆盖目标。
推进三大关爱工程,让每一个山区库区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近几年,通山县着力推进三大关爱工程,全面关注弱势群体教育,让每一个山区库区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实施农村留守孩子关爱工程。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成立同伴互助小组,开展定期家访等方式和途径,对农村留守孩子实施教育关爱行动,从而保证了留守孩子能安心读书。如慈口中学建立留守儿童书屋、留守儿童之家,聘请教师为留守儿童作心理辅导。几年来,该校辍学率持续保持在0.1%以内,关爱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施“两免一补”资助工程。近三年来,全县共计有2.66万人(次)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两免”受益率达100%,“一补”做到了应享尽享。
实施资助特困生的爱心工程。通过争取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支持,积极联系和发动商会、爱心企业捐资助学。截至2013年底,近三年共资助大中小学生1000多名,累计捐资助学金额达300多万元。
据统计,通山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7%。
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全县教师获得国家、省级奖项近100人次,受省部级表彰10多人;通山学子在各类科技比赛、才艺表演和课程竞赛中获国家、省级奖项达100余人次;全县中考、高考成绩逐年提升,今年中考全市前十名考生中,通山占3名;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今年全市文科榜眼花落通山。
2010年,通山县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2011年,通山县被评为全省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013年,通山县入选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2014年,通山县“联校网教”工作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 杨万军)
近几年来,作为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省级贫困县——通山,积极面对辖区校点分散、办学条件基础薄弱、师资配置不够均衡等现实,创新体制机制,使县域教育像川剧“变脸”一样发生巨变,照亮了山村孩子的未来。
把教育发展作为第一战略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虽然通山县地方财政相对比较困难,但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发展作为第一战略,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不动摇。2011至2013年,通山县教育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287亿元、3.631亿元、4.28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58.7%和18.1%。
2012年,通山县申报薄弱学校设备改造项目,县政府一次投入配套资金1000万元,不仅使全县中小学装备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也为通山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通山县制定《全面薄改规划》,县政府计划每年投入配套资金1000万元,五年投入5000万元,力争在2018年使全县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
与此同时,通山县抢抓省级扶贫开发试点县机遇,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04亿元。
县委书记杜文清、县长胡娟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次带领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深入学校,看校舍,查危房,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现场办公,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通山县先后投入5.5亿多元,新改扩建学校139所,新建教学楼、学生公寓楼92幢,建成寄宿制学校81所,建设“希望厨房”86个,硬化校园路面35万平方米;投入3165万元,建成130个标准化运动场;投入3120万元,为中小学购置图书38.38万册、电脑640台,配置仪器和器材34万台(件套)、图书仪器柜1400个,配置和更新学生标准课桌椅5万套。完成100余所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任务,危改面积18.6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63万平方米,改建校舍13.06万平方米。
在“薄改”过程中,通山县科学制定校点布局规划,全县撤并校点96个,保留教学点120个。先抓布局规划,后抓标准化建设。校门、草坪、运动场、文化长廊通盘考虑,从教学功能用房到学校食堂、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建设,多管齐下,分步实施,逐校推进,学校旧貌变新颜。
几年来,通山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际差距不断缩小,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
均衡配置师资,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近年来,通山县紧抓省编和县编两个教师补充渠道,不断优化师资配置。2012年至2013年,全县招录新机制教师166人;2014年,招录新机制教师95人。近几年来,该县先后拿出近400个县编,招录聘任制教师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今年,通山县计划再次招录126个县编制教师。
近几年,在确保教师工资按全省统一标准优先发放,彻底杜绝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把教师安居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2007年,通山县成为全省首批“农村教师安居工程”试点县。2007年起,全县累计投入4780万元,先后建成教师安居房980套,解决了1000余名教师的住房问题。
教师安居工程解决了教师特别是资教生、特岗生的后顾之忧。来自武汉的余刚2006年到通山资教,一度产生过动摇的他,分到安居房后,安定的生活保障让他决定留在该县工作。像余刚一样,几年来有128名资教生、特岗生扎根通山农村学校。
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下还不够,要让他们教得好,在山区学校成就一番事业。近几年,通山县级教师培训达1600人次。县教育局每年组织师德标兵、学生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师德巡回宣讲活动,开展各学科培训活动,建立完善教师专业研修和成长激励机制。2012年,库区教师朱热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高秋芬是县实验小学教师,2012年她毅然选择到白泥小学、西泉小学援教,为库区的学校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像高秋芬一样,全县援教、支教、走教教师达100余人。通过坚持做好“联校走教”,满足农村学校初小、教学点的基本需要,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城区教师援教”制度化,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举办“名师送教”活动,不断扩大名师送教规模,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仅2014年,参与三种形式交流的教师就达300余人次,教师交流的层面和交流人数均有所提高。
探索“联校网教”模式,用信息化助推均衡发展
跟随时代步伐,通山县审时度势,把推进山区教育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信息技术。近几年,全县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47个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46个多媒体电教室,800余班级实现了“班班通”,初小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013年,通山率先在黄沙铺镇梅田联校试点“联校网教”,并获得初步成功。“联校网教”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实现了教师足不出户的同步多点互动教学;网教课有效覆盖75%的课程教学,明显提高了教学点国家课程的完成率、教师资源利用率、教学的成功率和群众的满意率。
今年5月7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副省长郭生练、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等领导到通山调研,充分肯定了通山县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作法。县委书记杜文清表示,通山县将把“联校网教”作为教育均衡化、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计划通过2年时间建成全县校际互通、城乡互联、教育教学教研多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整体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全覆盖目标。
推进三大关爱工程,让每一个山区库区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近几年,通山县着力推进三大关爱工程,全面关注弱势群体教育,让每一个山区库区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实施农村留守孩子关爱工程。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成立同伴互助小组,开展定期家访等方式和途径,对农村留守孩子实施教育关爱行动,从而保证了留守孩子能安心读书。如慈口中学建立留守儿童书屋、留守儿童之家,聘请教师为留守儿童作心理辅导。几年来,该校辍学率持续保持在0.1%以内,关爱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施“两免一补”资助工程。近三年来,全县共计有2.66万人(次)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两免”受益率达100%,“一补”做到了应享尽享。
实施资助特困生的爱心工程。通过争取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支持,积极联系和发动商会、爱心企业捐资助学。截至2013年底,近三年共资助大中小学生1000多名,累计捐资助学金额达300多万元。
据统计,通山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7%。
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全县教师获得国家、省级奖项近100人次,受省部级表彰10多人;通山学子在各类科技比赛、才艺表演和课程竞赛中获国家、省级奖项达100余人次;全县中考、高考成绩逐年提升,今年中考全市前十名考生中,通山占3名;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今年全市文科榜眼花落通山。
2010年,通山县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2011年,通山县被评为全省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013年,通山县入选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2014年,通山县“联校网教”工作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 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