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v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不知是因远离故乡而愁,还是因印象中的故乡再不可寻而愁。而我的乡愁,我的家乡——新疆乌鲁木齐——凭着她那不落俗套的一颦一笑,站定了她在我心中的位置,不曾动摇分毫。
   儿时的夏天是干燥凉爽的。乌鲁木齐在这时总身着湛蓝的薄纱裙,抿着唇笑意盈盈地承受众人的思慕。大西北的太阳仿佛嵌在蓝天中,不刺眼也并不亮得突兀。阳光则像灰尘一样轻盈细小,流动在人群和建筑之中。那时从小学回家总要路过国际著名的大巴扎——维吾尔族风情建筑,几年前央视播报天气时乌鲁木齐的图片主角。圆润的塔顶向天空聚成一根针,沙色的塔各个在阳光下舒展呼吸。而潮湿闷热的气候一定是不适合它们的。我曾无数次幻想过在塔顶上倒一杯水,这些仿佛是沙子做的城堡便轰然倒塌——水是无比沉重又具有破坏力的。倒塌下来的沙子便砸在路边的摩肩接踵的游人身上,将匆忙躲避的人群半身都埋进滚热的沙子里。
   夏夜里,夜市也继承了白日大巴扎的熙熙攘攘。这时,乌鲁木齐便换上一身绣了灯光点点的黑丝绒旗袍,倾心参与到漫天的烟火气中去。一整条马路从白天的停车场变为晚上挤满了推车小商贩的闹市,每一家都是不一样的小吃。吱呀响得快塌了的塑料桌椅也挡不住食客们的期待。我们以黑蓝的夜空为屋顶、以商贩的小车为四壁,挑个有夜风的好地方。清朗的夜风之中,一盘香辣烤鱼、一盘椒麻鸡、五串烤肉、一盘麻辣小龙虾、三杯卡瓦斯,便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夜宵。夜市上正宗的卡瓦斯比现如今市面上瓶装的格瓦斯不知好喝多少倍。乌鲁木齐的卡瓦斯是饱和的金黄色,在啤酒杯中微微冒泡时连蹿动的气泡都镶了金边。入口尽是蜂蜜的清甜,只有一丝酒精该有的冲劲做余韵。卡瓦斯有着瓶装格瓦斯永远无法超越的生命力和热情。
   秋天是瓜果的季节。母亲最喜欢的玫瑰香葡萄便是这时成熟,而父亲最爱的沙瓤西瓜慢慢退出舞台。乌鲁木齐的秋天短得只算得上一瞬。她身着褐红色的棉布裙子,在秋风中飞快地舞蹈。待满山的红色、橘色、黄色都悠然落了地,松针也铺满地面时,便下雪了。
   乌鲁木齐换上了厚重的冬衣,她无法再蹦跳,只得缓慢又坚定地留下脚印,逐步向前。冬天于儿时的我总是更为苦涩。早上八点四十起床时,窗外漆黑得像是悬了块布,匆匆忙忙套上三层衣物就被催促着出门。我向来对雪没什么特殊的喜爱,在偶尔大雪没过脚踝时也只是苦着脸去踩别人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头也不抬地从被裹得银白剔透的楼房和齐腰高的雪堆边走过——毕竟整个冬天都是那副冰冷惨白的模样,雪不过无趣地一层层累加。新疆的雪太过潮湿,做雪球砸起人来会有武林高手的伤害力度,但用来堆雪人就再合适不过。我家楼下每年都会有几个矢志不渝的雪人,端庄严肃地站到春天。
   冬天的傍晚最为难熬,我的乌鲁木齐裹在层层毛衣里,触不可及。我虽每日都带全了保暖措施,放学了却犯懒不愿戴上。傍晚七点放学,万物都像是蒙了烧煤取暖后的烟,连雪上都是一层蒙蒙的灰,只有几十米一个的昏黄路灯能略略刺破这黑雾。日落后的寒风就在此时趁机钻进我的衣领、拍打我的面孔、夺走我的双手和双耳,直到我因为耳朵和指尖冻得又红又痛,才讪讪认输地戴上帽子和手套。回家的路上还有致命诱惑——烤红薯。最古板的灰黑色圆筒铁炉子立在木推车上,一边站着身着绿色军大衣和翻耳帽的人,另一边插着也蒙了灰的绿色牌子,写明了三个字:烤红薯。我一直谨遵母亲教诲,不在路上胡吃海喝,而是回家好好吃饭,但却依旧心心念念红薯爆开的皮、冒着的朵朵白气和里面甘甜的暗橘红色的红薯肉。
   春天一到,雪人就化成了地上的一摊黑雪泥,烤红薯也失去了吸引力。乌鲁木齐活动着她僵硬了的窈窕身躯,又走动起来了。三、四月也常常下雪,不仅冻死成片的郁金香和桃花,还将路上都覆盖几层反复冰冻和融化过的炭黑融雪,步步溅起泥花。五月时渐渐升温,到六月就又是夏天了。我的乌鲁木齐就又换回湛蓝的薄纱裙,冲着我甜甜笑起来。
   就这样,一年一年把日子绕在指尖,缠进心里,也腾地过了许多年。故乡的大巴扎还屹立在阳光之中,烤红薯也还在冬日的夜晚贩卖,我却长大了,长到那一片天地再也容不下我的身影。我成了个庞然大物,而我所珍爱的乌鲁木齐躲进了水晶球里,永远地保存在充满了亮光的液体之中。不过无妨,我知道她在看着我,我便看回去,也对着她盈盈地笑。
  【评点】
   越是年轻的游子对家乡的感触就越是激烈,因为那记忆太近,思念太浓。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乌鲁木齐的四季披上了不同的外衣,用筆细腻生动。一个轮回,着重写了夏季和冬季,那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渗透着作者对家乡无穷的思念,这一情感在文末累积到了顶点,却又被作者轻轻放下,这举重若轻的收笔更加令人动容。
  刘加雨
其他文献
一、头衣(冠、冕、巾)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持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用以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冕,从月(即古帽子)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廷,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古時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
期刊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后期的作品,写李煜国破入宋后孤苦哀痛的心情,是思念故国、痛悔交加之作。  词的上片是秋日即景抒情。词人开篇即道破词旨,开门见山。“往事”“堪哀”是李煜作为一个“降皇帝”不可排解的情绪,而此处加一“只”字,痛切心情更加深沉。“哀莫大于心死”,如能有机会回到从前,或者卷土重来,词人也许“哀”之外还有别想,可是“只堪哀”,说明词人已彻底绝望,近乎心死。所以这种心情不仅对“景”,对
期刊
有时候读诗并不仅仅是读诗,也是在读诗背后张扬的人格,更是在读诗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好的诗歌拥有的不仅是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因此读诗读出的不只是所谓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更在于诗人的性情与时代的风云。  贾岛一直是我喜欢的诗人,他为人正如他作诗,平稳、沉静甚至岑寂,却又不失少年剑行天下、指点江山的浪漫情怀;他的作诗也似为人:喜写荒凉孤寂之境,又不乏明快率性之意。  读他的《寻隐者不遇》
期刊
不久前,我的两位朋友一起报名考驾照,她们的练车环节开始没多久,其中一位朋友就跑来向我抱怨:“教练脾气不好,说话难听,看不起人,真是受不了!”  我又问另一个朋友:“你觉得教练怎么样?”她答:“挺好的一个人啊,说话嗓门大一点儿,但是技术不错……”我又追问了一句:“听说她遇到笨一些的学员,眼神都很凶!”“嗨,我是去学习开车的,又不是要学相面,只要认真听教练说了什么,不用总是盯着她的脸吧?”她哈哈大笑一
期刊
74岁的菲莉达·巴洛是英国的一位老太太,她的曾祖父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祖父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医生,在家族的影响下,巴洛从小就有一个做艺术家的梦想。  巴洛的职业是艺术教师,她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就是雕塑。白天她在学校教书,晚上等孩子和老公都睡下了,她才开始默默地做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然而巴洛的艺术构想并没有得到大众赏识。退休前一直是一名普通的艺术教师加家庭主妇。40多年的大学艺术教学,始终默默无闻
期刊
1958年的一天,清华大学老师林洙在资料室的废书报中发现一本手稿。手稿用英文书写,上面附有100多幅建筑插图。通过一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字样,林洙断定手稿是梁思成先生在美国费城留学时的笔记。  时值国家困难时期,各种教学资料都很匮乏,尤其是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更是难得一见。手稿的知识性很强,美学价值也很高,作为建筑系老师,林洙希望能将手稿保留在自己身边,以便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不过,考虑到资
期刊
婉转的鸟鸣声和着潺潺的水声,将刘青的目光引向清流河。这条河顺山势蜿蜒而下,河水清澈见底,鸟儿在河边石头上追逐嬉闹,游鱼绕着河底石子打转玩耍。刘青蹲下身子……  “停!说了多少遍了,我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要自然一点,追求随意,而不是木讷地做动作。”  刘青搔着头皮走过来,一脸不快:“小山村有什么好的?我又不是本地人!”导演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商量道:“要不你先在这住几天,找找感觉?”说完,
期刊
也许,今天我们仍为为数不多的学费而苦恼;也许,我们的打工子弟学校还是交不上电费;也许,我们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许有很多个“也许”,但只要有一个改变我们命运的“但是”就够了:人民代表大会中农民工代表开始增多,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更多视线也转向了我们,无数城里人关注着我们的生活状况……  我们的年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祖国,还有大片大片的未来待我们书写。城市既然为我们送来了光明
期刊
真正的勇士,从不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真正的强者,从不为自己的挫折寻觅理由。   人生之路,曲折又漫长,旅途中我们会遇到无数挫折与不幸。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如此,而我们也正是在挫折与不幸中磨砺自己,追求成功。   别说生活中的挫折不可战胜,有人在阳光下一低头只看到阴影,但有人在阴霾里却能看见远方的阳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期刊
人的智慧可以从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最直观的体现。   马寅初教授在回答什么是经济学时,先讲了个故事:一进京赶考的书生住店,预付十两银子要上房。店主将这十两定金给米老板付了米钱,米老板转手给屠夫还了肉钱,屠夫又找养猪的还了猪钱,养猪的又去还清了饲料钱,饲料商又赶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回到店主手里。这时,书生转回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然后,马寅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