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 如何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灵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角度思考,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对文章内容进行逆向分析等。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灵性 多角度 亮点 空白 逆向分析
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它的实施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灵性,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不言而喻的积极意义。下面试就笔者在挖掘学生阅读灵性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方面的尝试谈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角度思考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如果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灵性也就必然会丧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的思想,应多给他们开放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既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又使其体尝到一种成功的快感。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他认为形诸文字的能让读者看得见的只有“八分之一”,而大部分内容在冰山之下,需要读者自己体味。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
对学生再创作的空间,教师要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学生争鸣。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通常都把“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的做法是不是可以谅解?又比如对《雷雨》中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我们通常贴上政治标签,认为他是资产阶级的伪君子,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保留鲁侍萍的物件,难道真的对鲁侍萍没有思念和爱恋之情吗?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它充满着思想性、思辩性和情趣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仔细品味咀嚼这些亮点,对激活学生阅读灵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穿越铁道去买橘子时背影的细描,《祝福》中对祥林嫂三次肖像的刻画等等,这些精彩之处,应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無奇,细嚼则如饮甘醇。如《我的长生果》中“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五十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这句话,学生初读时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对语言缺乏品味意识。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最后一句我们一般怎么说?学生马上便注意到“天地明媚”一词。此处往往用“欢天喜地”等词语,改用“天地明媚”更容易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力,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的“灾难深重”、“水深火热”形成强烈的对比,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点拨无疑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点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俗话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挖掘,则是创造。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处见奇崛,于细微处悟精神,不仅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故意向读者揭示或暗示的内容,它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补充作品的“空白”是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更是挖掘学生阅读的最佳灵性的重要手段。如学习《孔乙己》中“中秋过后……”这一小节,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被丁举人打后是如何生活的,又是如何用手爬过来的。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于此,可做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
四、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逆向分析
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适当的逆向性思维阅读分析,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作品的深沉意蕴的把握,或是对作品艺术手段的评价。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通过逆向引导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阅读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维中,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另外,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之作,但白璧有时也有微瑕。如《听潮》中一句写道:“彦,这里会塌了!”“会”表示“可能、将要”,是将来时,而“了”表示事件结束,是过去时,语句前后矛盾,应将“了”改为“的”,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前后连贯。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课本中这些微瑕一般还是能够发现的。但由于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养成唯命是从的不良心理,辖制了他们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逆向阅读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阅读灵性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必备的品质。
当然,阅读教学挖掘学生的阅读灵性的途径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挖掘学生阅读灵性的方法,这需要每位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去探索、挖掘。总之,只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才能让学生想读,乐读,读出感情,读出灵性,在读中学会创新。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灵性 多角度 亮点 空白 逆向分析
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它的实施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灵性,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不言而喻的积极意义。下面试就笔者在挖掘学生阅读灵性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方面的尝试谈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角度思考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如果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灵性也就必然会丧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的思想,应多给他们开放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既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又使其体尝到一种成功的快感。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他认为形诸文字的能让读者看得见的只有“八分之一”,而大部分内容在冰山之下,需要读者自己体味。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
对学生再创作的空间,教师要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学生争鸣。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通常都把“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的做法是不是可以谅解?又比如对《雷雨》中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我们通常贴上政治标签,认为他是资产阶级的伪君子,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保留鲁侍萍的物件,难道真的对鲁侍萍没有思念和爱恋之情吗?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它充满着思想性、思辩性和情趣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仔细品味咀嚼这些亮点,对激活学生阅读灵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穿越铁道去买橘子时背影的细描,《祝福》中对祥林嫂三次肖像的刻画等等,这些精彩之处,应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無奇,细嚼则如饮甘醇。如《我的长生果》中“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五十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这句话,学生初读时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对语言缺乏品味意识。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最后一句我们一般怎么说?学生马上便注意到“天地明媚”一词。此处往往用“欢天喜地”等词语,改用“天地明媚”更容易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力,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的“灾难深重”、“水深火热”形成强烈的对比,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点拨无疑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点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俗话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挖掘,则是创造。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处见奇崛,于细微处悟精神,不仅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故意向读者揭示或暗示的内容,它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补充作品的“空白”是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更是挖掘学生阅读的最佳灵性的重要手段。如学习《孔乙己》中“中秋过后……”这一小节,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被丁举人打后是如何生活的,又是如何用手爬过来的。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于此,可做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
四、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逆向分析
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适当的逆向性思维阅读分析,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作品的深沉意蕴的把握,或是对作品艺术手段的评价。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通过逆向引导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阅读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维中,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另外,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之作,但白璧有时也有微瑕。如《听潮》中一句写道:“彦,这里会塌了!”“会”表示“可能、将要”,是将来时,而“了”表示事件结束,是过去时,语句前后矛盾,应将“了”改为“的”,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前后连贯。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课本中这些微瑕一般还是能够发现的。但由于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养成唯命是从的不良心理,辖制了他们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逆向阅读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阅读灵性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必备的品质。
当然,阅读教学挖掘学生的阅读灵性的途径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挖掘学生阅读灵性的方法,这需要每位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去探索、挖掘。总之,只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才能让学生想读,乐读,读出感情,读出灵性,在读中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