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廉的租金,年代久远的历史风貌,几近废弃了的厂房和仓库,变成了艺术家们扎堆的乐园。
似乎是偶然发现和必然选择的结合,成就了“798”们教科书式的艺术区中国范本。
它们在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日臻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同样逼人的商业气息。
在艺术家的搬出与搬进之间,在厂房或仓库的改造和新建之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产业链在时代大背景下的
清晰脉络——从自发走向规划,从艺术走向生活,走近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艺术区以其自成一体的生态圈特色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新坐标。
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艺术行为和伴随产生的商业活动随着艺术仓库的兴起而变得活跃,仓库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它们和美术馆、展览馆比起来,无疑更亲切、更时尚。
798们:艺术区的榜样力量
尽管是典型的包豪斯后工业风格,尽管是现浇混凝土的拱形结构,那些参与1950年代北京大山子798电子工业厂房建设的苏联援建工作者和东德设计师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在多年的工业萧条和闲置之后,这些庞然大物们居然能够与艺术沾边,并成为这个城市文化当仁不让的新地标。
从2002年开始短短的几年间,“798”就成为了北京艺术界最火的投资热点,美国《时代周刊》把“798”比作美国的苏荷艺术区(SOHO)。厌倦写字楼的压抑感,苦苦寻找具有后工业色彩厂房的艺术家和机构开始进驻这里,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集区。
随着中国的社会进步及经济蓬勃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由于有着丰富的时代特征,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几年,中国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投资人口也高速增加,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艺术品投资也逐渐被群众所关注。艺术品投资已经像股票、房产一样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投资理财项目。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繁荣的衍生物,艺术区反过来也以其平台的力量促进了产业链的迅速整合。在众多艺术区的合力效应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正逐渐跟国际市场接轨,而国外的收藏家也愈来愈重视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及代表性,成为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重要支持者。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在管理方面也逐步引进了国外的方法及经验,例如在经纪人制度、推广手法和画廊经营方面等,这也构成了一个规模相当及透明的艺术市场,有利于投资者进入。
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更引起了政府的关心及鼓励。政府从宏观层面将当代艺术归入了创意产业的范畴,纷纷将艺术区“钦定”为创意产业园区。
除了文化氛围浓厚的首都,一向被当成是中国经济首都的上海在艺术区的发展方面同样毫不逊色。上海的莫干山路工业区和苏州河将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一条重要产业链带,由于文化产业的集聚辐射功能,莫干山路的现代文化社区将成为苏州河乃至上海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从而带动苏州河沿岸其他工业仓库建筑的文化产业再利用,实现由工业苏州河向文化苏州河的转型。莫干山路工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化文化产业发展潮流的一部分,是国际SOHO和LOFT工作生活模式在上海的发展,也标志着上海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这一成果为莫干山路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前工业时代的建筑遗留注入了现代艺术的血液之后,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新兴力量和一个具有浓郁艺术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创意产业对建筑空间的特殊要求,为莫干山路工业区的产业建筑遗存提供了保存的可能,并且因其重新再利用而被赋予新的活力和新的历史内涵。
众多品牌选择在艺术区开展活动。
“798”早已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区,许多外地人和外国游客将此处认定为风尚的旅游地。
新兴艺术区:从自发走向规划
“这里太热闹了,热闹得像个旅游景点,像个集市。”出现在反映“798”现状纪录片中的青年画家李卓说。曾经迷恋“798”的他,在这里租了一间工作室,以为这里建筑的独特风格,能帮他寻找到50年前的历史痕迹,并带来创作灵感。但短短的三个月后,李卓把快完成的两幅作品用颜料胡乱抹去,搬离了“798”。李卓在离“798”不远的一个地方重新租了一个工作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又在“798”开了一家咖啡馆。
画廊一天比一天多,艺术家一天比一天少了,工作室变成了咖啡馆,观光的游客占据了艺术区的每个角落。对于艺术家离开 “798”,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冯博一认为,“其实,现在把‘798’称作商业艺术区或许要更合适一些,艺术家去通县、宋庄那样的艺术区生活或许更适合一些。‘798’现在太热闹了,并不适合他们。”
而我们从大山子艺术节“在艺术与市场间博奕”的主题上也能看出,未来的艺术区只会越来越热闹,因为,没有艺术家希望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冷清。于是,随着一些艺术家的集体出逃,也形成了一些新兴艺术区,这些艺术区部分是挖掘所剩无几的老厂区,有的则是完全根据产业链整体需求规划兴建的。
酒厂艺术园就是借用了北湖渠一座酿酒厂的老建筑改造而成,园区现存规模虽不大,但作为另一块北京的新兴艺术区则显现出更为明确的规划意识。酒厂内现已集合了海内外数家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个人入驻,今后将会汇聚百多个自由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及艺术机构,有望成为“798的续篇”。
而位于CBD核心地段的尚8时尚创意公元,前身是北京市电线电缆总厂,厂区内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工业时代的代表性建筑。尚8根据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北京市政府对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指引,采取量身订制的新式入驻体验和完全的配套规划,引进创意、时尚体验馆、展示、国际画廊、艺术工作室、媒体、教育、概念餐厅、酒吧、文化会所等众多艺术形态。身处繁杂的CBD商圈,在高层林立的建筑群中,尚8独享蓝天与自由,园内的一棵清朝御用枣树和数百株30余年的爬山虎把这里变得优雅宁静。
越艺术,越生活,就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CBD一样,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个艺术区来作为自己城市文化的新坐标。
探索中的定位:寻找平衡的艺术
上世纪70年代,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搬进纽约下城苏荷区时,这些艺术家开始把房子贴上标语:“艺术家的地盘。”但是,随着大量商业画廊、酒吧、餐馆、剧院及时尚品牌店等商业元素的涌入,苏荷区租金飙升,创作氛围喧嚣,艺术的活力与纯度不复当年, 90年代便蜕变为高级旅游点。近十年,众多的艺术家已经陆续撤离,迁移中城二十街一带查尔斯区,以当年同样的热情与智慧建成第二个“苏荷”。
北京的798和上海的苏州河都被不约而同冠之以中国的苏荷(SOHO)区,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艺术区的成型、发展都是以西方当代艺术产业形态作为参照系。当然,我们也知道纽约苏荷区从艺术家入驻,到政府保护,再到风生水起,耗时十余年,而798艺术区则仅用了3年。随着政府大力倡导创意产业,越来越多新艺术区也随之兴起,无论是艺术家自发组织还是行业组织或者政府规划,都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艺术区的定位,艺术区可以单纯定位为艺术家创作区,也可以是艺术品交易平台,也可以是综合多种业态的结合体,而无论是哪一种定位,都要找到艺术与市场,艺术与生活,以及艺术产业链各个环节间的平衡点。
泰康路从一条弄堂“田子坊”,发展到一条街——泰康路上海艺术街。
地球上那些著名的艺术区:纽约苏荷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艺术新锐群起,各地艺术家以低廉租金入住曼哈顿下城“苏荷区”(SOHOAREA),眼光敏锐的画商随即在该区先后设立画廊。于是,这个纽约19世纪最集中的工厂与工业仓库区开始风行全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当代艺术潮流,几乎都从这里开始。纽约市通过立法,以联邦政府的立场确认苏荷为文化艺术区,全部保留苏荷区旧建筑景观。此一立法,为提升整个纽约市的世界性文化地位,提供了历史契机。而苏荷区,此时同华尔街、时代广场、大都会美术馆、林肯中心音乐堂、百老汇演剧街等纽约最骄傲的历史景点一样,俨然是曼哈顿的荣耀之地,流风所及英、德、法、意、日诸国竞相寻觅仅存的百年仓房作成艺术场所之用,而“老仓库建筑”从老牌工业帝国造型外观,到极尽能事的内部现代设施,已是后现代城市建筑的专有名词与新文化符号之一。
伦敦东区
伦敦塔桥以东十公里长的泰晤士河两岸,曾汇集了大量的工厂河船坞的区域称为东区,它的标志性形象是大片的的工业废地,曾是铁路运输的终端,是个让游人退避三舍的阴暗地带。1998年,位于伦敦东区的布里克巷(Brick Lane)名为“same”的大型现代家具店老板——Piers Roberts和Rory Dood,在老楚门酿酒厂附近(The Old Truman Brewery)成立了“设计师街区”(Designer Block)。这是当年伦敦一件不小的事件。去看展的人手里拿着啤酒,在被摇滚震得快要塌的“危楼”里,对着展品目瞪口呆。从此,东区成为伦敦最IN的地方;成为“潮人”最津津乐道,频繁出没的地方,成为初出茅庐的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聚集地!
柏林西莫大街
西莫大街(Zimmerstrasse)是一个新兴艺术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它是为" 四处周游"的艺术家们建立的工作和创造性的共同生活场所,其构想是为居无定所的艺术家们提供居所和专案工作室的新型文化交流形式。在那儿,艺术家、自由戏剧及电影制作人、实验音乐家、批判性作家、城市规划者以及建筑师们在工作室里向他们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挑剔的观众展示其艺术。
香港牛棚村
牛棚艺术村是位于香港九龙土瓜湾马头角道63号。它主要是将场地租给人们作艺术工作室,由于艺术村所在地的前身是牛只的中央屠宰中心,建于1908年,于1999年8月停业之后,改建并分拆成多个单位租给艺术创作家做工作室,慢慢演变成牛棚艺术村。目前,共有二十多个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驻场,大都公开让市民参观欣赏。
柏林新兴艺术区Zimmerstrasse。
伦敦东区的“设计师街区”(Designer Block)。
艺术区体验者实录:
刘辉
画家 环铁艺术区
《风尚志》:你在环铁艺术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辉:环铁艺术区是北京近两年来发展最快的艺术区之一。我最早在“圆明园”画家村,离开那里就一直在家创作,今年五月才搬到环铁艺术区,一方面是由于朋友劝说,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交流和看画。但去了才觉得那不是真正画画的地方,画画需要一个人静心创作的过程。在工作室,我很少真正的工作,因为来往的人太多了,媒体的,还有慕名而来的,所以思绪常常被打断,我来这里一般就是和朋友聊聊,或者给人看看画,有个工作室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翻画,可以在墙上看到我所有满意的作品,同时,这样一个空间让我很有满足感。
《风尚志》 :艺术区让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
刘辉:现在艺术区的租金也不便宜,环铁租金还是相对较贵的,很多画家聚在一起,交流会非常多。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像是个信息量巨大的场,他们都是很有思想但又孤独的人,所以有这么个区域,和志同道合的人聊天是件很痛快的事情,可以一起策划个活动,出个画册什么的。
《风尚志》:对于“艺术区”形态怎么看?
刘辉:画家画画会产生共鸣,形成流派,就会聚成小团体,也就是所谓的圈子,在北京,“大圈”套“小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形成了聚集区,但其实现在的“艺术区”都是商业性质的,是有利益驱动的,所以不是单纯的绘画聚集区。
徐童
艺术家 宋庄艺术区
《风尚志》:最初为什么选择798艺术区?
徐童:当初关于艺术区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我怀着和很多人一样的愿望,觉得在艺术聚集的地方会更方便些,可以及时看到好的展览和好的作品。也可以认识更多朋友。
《风尚志》:是什么让你离开798的呢?
徐童:我是06年夏天到的798,前不久搬出来的,在那边一年多的时间。我觉得798现在太火爆了,可能早到那里的艺术家还能享受到平静的感觉,突然间,这儿成了一个“时尚地标”了,就没有一天能安静下来了。商业氛围越来越严重,这当然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日子过的越来越不安,可能这是一种心理感受吧。很多地方粉刷一新,路也不断翻新,中产阶级的情调日益浓重,那些看上去面目可憎的新花样,已经使旧体制下老厂区的历史感损失怠尽了。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就是房租上涨。
《风尚志》 :那来到宋庄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徐童: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当经过一片郊区荒地来到宋庄就会觉得到了一个相对宁静的地方,象自我放逐一样,尽管前途茫然未知,但内心感觉松弛多了,所以我由衷地感谢把宋庄这间工作室借给我的位朋友,我是幸运的,在这里我可以更好地继续我的工作。
于博
尚8时尚创意公元策划部
《风尚志》:尚8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区?
于博 :这片地方原来叫电线电缆厂,“尚”是高尚,风尚的意思,是个广义的概念,是崇尚心灵智慧和内在美的风尚。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基于这个理念,在保持原厂房基调之上进行改建,维护它自然的通透。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时尚品牌,不单是画廊,我们还要有沙龙,西餐厅,定制时装等,就是把尚8设计成一个艺术的风尚地带。CBD是商业核心地带,在这样一个地方有这么一片艺术净地,是很奢侈的事情,想象一下,晚上人们都下班了,感觉CBD空了,而尚8将成为聚集人气的一个好去处。
《风尚志》 :你怎么看当下国内的艺术区呢?
于博:我觉得艺术区有很多种,像798最初是自发形成的,由于租金便宜,艺术家越聚越多,形成了艺术区。尚8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有很严格的标准,当初有1250家来和我们接洽,我们只招了500家。同时,我们也会和租户沟通,是在整体把握上的一个艺术区。可能有人会说798更自由,全看个人选择的氛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