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阁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li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文房四宝的墨,你一定会想起名闻遐迩、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一得阁”,提起一得阁,你就会想到墨汁。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一得阁是发明和生产墨汁的第一家,也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清朝同治年间,安徽一个叫谢菘岱的文人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考试的输赢他没有太放在心上,但考试研墨费时、耽误答卷这个苦恼却引发了他的思考,一个勤于思考和钻研的人注定要让历史记住他的名字。他想,如果能制出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既省时又省力,岂不是两全其美吗?于是经过反复的试验、学习、总结,选用油烟,再加上各种比例的辅料,终于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更让人兴奋的是,墨汁一经上市,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一时购者如云。
  谢菘岱顿时信心倍增,于同治四年(1865年)就在有着八百年文化积淀的琉璃厂,开办了墨汁店。墨汁店堂前是一副藏头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一艺足供天下用”抒发了店主人独创墨汁的自豪;“得法多自古人书”表露了他不忘前辈的自谦。谢菘岱信手拈来,取楹联头字,称此店为“一得阁”,并亲手书写牌匾,悬挂于门前。这便是“一得阁”的来历。
  坐落在北京琉璃厂的一得阁,王公贵族、文人雅士无不光顾,名人贤达流连忘返。一时成为琉璃厂一道不得不看的风景。
  墨的学问很大
  墨块的使用一直沿用 “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的方法,使用甚为繁琐。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墨,由墨块演变为墨汁,变繁琐为简约,这一书写史上的巨大飞跃,离不开创建一得阁的谢崧岱。
  自幼聪明好学、潜心学问的谢崧岱和表兄及好友等四人认真研究制墨的方法。他们先学古人,再努力创新,在总结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把制墨过程总结成“取烟,研烟,和胶,去渣,收瓶,入盒,入麝,成条”的“制墨八法”。制墨首先要从取烟开始,需要多道精细的工艺,经过复杂的过程,从工艺到配方,谢崧岱潜心钻研着。他坚定地认为从墨块演变到墨汁,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宋、元、明的《墨经》《墨谱》《墨史》《墨法集要》到谢崧岱的《南学制墨札记》,都是我们的先人对中华文化的探索、贡献和经验的总结。谢崧岱饱读诗书,作为文人深受研墨之苦,经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循环往复才修成正果。现在我们知道,今天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一得阁墨汁,曾走过如此艰难历程才得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现在,一得阁生产的墨汁是全国书画墨汁总产量之最,台湾、日本、东南亚以及其他华人、亚裔地区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一得阁生产的墨汁,墨迹润泽,耐水性强,书写流畅,写后易干,不湮(yān)纸,不褪色,适宜拓裱,浓度适中,香味浓厚,四季皆宜。据《人民日报》报道,“一得阁”墨汁能分为五色,即 “焦、浓、重、淡、清”,书画皆宜,在制墨行业中独树一帜。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称赞说:“砚池旋转万千磨,腕力终朝费几多。墨汁制从一得阁,书林谁不颂先河。”著名书法家陈叔亮老先生试墨时赞为:“一得阁墨汁色泽纯美、胶度适中、挥洒流畅,墨中之宝也。”墨汁的创制是在墨块通行两三千年以后,中国书画工具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突破。一得阁墨汁作为一种文化用品,为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 “一得阁”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进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被推荐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华老字号一得阁正带着它的青春、活力、魅力走进我们的生活,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雁门关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古代中国的边关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也是历代诗人、文人墨客的边塞诗歌、书画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地方。小时候听的评书《杨家将》杨六郎的故事至今还耳熟能详,金庸的《天龙八部》多次提到雁门关,故事情节以雁门关起,又以雁门关终。不知还有历代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年暑期,吴老师终于如愿走访了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的东
期刊
泰山上,漫山遍野大大小小的题字石刻,蔚为壮观。这其中年代最早的,就是堪称泰山石刻之首的碑刻——《李斯碑》。《李斯碑》也被称为秦《泰山刻石》,这块碑只有十个字,其中一个还是残缺的,可就是这块只有十个字的“破石头”,为何却让今天的专家学者奉为稀世之宝?  话说,秦始皇一统江山后,于公元前219年,在大军护卫之下,浩浩荡荡从河南进入山东。这次,他是专为“泰山封禅”而来。在众人簇拥下,秦始皇缓步登上泰山之
期刊
起点数字艺术
期刊
书法常识
期刊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通过使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制造出适合书写,便于印刷、传播的纸张,取代了笨重的金石竹木和昂贵的缣帛等文字载体,成为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材料。本文介绍的特指中国古代传统造纸的主要原料,主要有植物纤维、纸药、水和其他辅助材料。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一致,这些原料大多是来自天然的可再生资源。  植物纤维是造纸的最主要原料。上一期说过,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宋代《文房
期刊
生活在明成化、嘉靖年间的文徴明,既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又是“吴中四才子”“明四家”中的活跃人物。他是一位长寿的艺术家,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竟然活到90岁,去世时手里还握着毛笔;他是一位品德高洁的文士,时人以“人品第一,诗书画次之”来赞誉他,以拥有他的字画为荣。60岁之前,他一直被迫挣扎在功名科举的世俗路上;辞官归吴后,他潜心书画创作,迎来了自己的艺术黄金时期。他的一生,用“大器晚成”这几个字
期刊
本期童星
期刊
杨继盛,明代著名谏臣。字如其人,他的书法瘦硬,具有凛然之气。
期刊
在我少年时代不多的书中,有几本是我最喜爱的,有空就拿出来翻看,一是《芥子园画谱》,不全,我也记不得几本了,一是丰子恺题签的一套学生习字帖,也不全,大概都是我父亲上学时用过的,破旧不堪,缺页少张,上面沾满了墨渍。我小时候不爱说话,也不是太喜欢串门,好像一个人的时候非常多。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会把这些书拿出来,在父亲为我们钉的小桌子旁边坐下,拿个小碟子,倒上墨汁,开始画画写字,经常不知不觉中就到了黄昏。
期刊
有这样一个人,几乎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一生几乎都在刻苦自学,他由一个雕花木匠成长为“人民艺术家”,他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且闻名中外,他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美院教授,他还获得过世界和平奖金,他的篆刻作品大刀阔斧、惊世骇俗,这个传奇人物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原名纯芝,号白石。齐白石与许多名家相比,篆刻起步较晚,三十四岁时才正式开始学习篆刻。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齐白石影响最大的是赵之谦。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