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园的独特一景——“叫好儿”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6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戏迷、曲艺迷自不必说,不常看戏的朋友,只要您看过电影《霸王别姬》《梅兰芳》,就会对戏园子里“炸了窝”似的叫好儿场面,留有深刻的印象。那是现场观众对演员精彩演出最直接、最热烈的回应和赞许。
  “叫好儿”源于何时?或许没人说得清楚,至少上百年了。比如,清光绪年间,才子刘鹗写的小说《老残游记》当中,就有特生动的一章“白妞说书”,写他自己在济南明湖居听黑妮、白妞姐妹唱梨花大鼓。先写弹三弦的弦师弦子弹得如何好:“弹到后来,全用轮指……恍若……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接着写到白妞说书,那技艺之高超真是绝了,于是“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叫好儿”成了戏曲曲艺文化的一部分。过去“叫好儿”还分种类,有正好,还有倒好;有个人叫好,还有集体叫好。
  先说正好。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四功五法中最主要的是唱,演员得好最多的也是唱得好:一唱三叹、高低自如、跌宕起伏、沁人心脾,观众得到了听觉的冲击和享受,一股热气冲撞丹田,不由自主地就会喊出一句“好”来!戏剧史家张次溪在其所著《程长庚传》中记录程大老板在演唱《文昭关》时,唱功精湛绝伦:“若天风海涛。黄钟大镛,莫能拟其所至。”台下的观众先是惊愕,后是大声叫好,最后是“座客数百人皆大惊起立,狂叫动天”。这是清道光年间的事,距今150年矣。当代亦如是。
  过去还有一種倒好。演员长年累月在台上唱戏,免不了会出点儿错。比如,文戏演员偶尔嗓音失润,高腔特别是嘎调没有上去,或是唱的节奏也即“板、眼”不准,或是台上忘词,或是和胡琴没有对上口径,张嘴快了或慢了,于是台下就有个别观众不原谅了,怪声怪气喊起了“好”,这就是倒好。演武戏的,使技巧时,枪下场、刀下场免不了失手掉了“家伙”,于是观众就会“嗵”的一声喝起了倒好。
  还有一种不良现象:“集体”叫好。就是有人替“要捧”的演员组织运作,自己买票进剧场后,分坐前后左右,台上演员稍一用力或唱或舞,于是掌声、叫好声便从四面八方轰然传来,搅得剧场里乌烟瘴气,甚至能把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吓一大跳。这种现象近似开搅、起哄,既影响台下观众看戏,也影响台上演员唱戏,极不文明,极不可取。
  简单分析一下,剧场叫好对吗?答曰:对!这非自现在始。“叫好儿”代代相传,已经有上百年了。“叫好儿”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式的审美,具有独特的魅力。“叫好儿”是一种台上台下互动的方式。观众全身心地看戏,耳听,目视,唯恐有一点儿遗漏。看到佳处,发自肺腑地喊一声“好”!台下叫好比之于台上演出,不仅是一种参与,甚至是共同创作。
  观众叫好也是一门学问。老观众叫好会叫在节骨眼上,这就叫会“叫好儿”!人家正在台上唱一个大腔,还没有完,正在一波三折地运腔呢,您就“腾”地叫一声好,这就是不会“叫好儿”,搅戏啦!所以观众也需要培训,多看戏才能学会叫好。过去有位专听名净金少山的老观众,每逢金少山唱一个好腔,他总是第一个叫好,这好不但叫得恰到好处,而且嗓子是又脆又亮,结果观众又给他再叫一个“好”。
其他文献
耄耋之年,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但是邱春正老人并不这么想。邱春正原来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一名教师,退休后,他选择发挥余热,义务讲党史20多年。  目前,84岁的邱春正在学校校史馆担任讲解员。作为“二汽”创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由他向同学们介绍这段峥嵘岁月,再合适不过了。这样的宣讲,邱老每年要做十几场,即使每次只讲上一两个小时,他也乐此不疲。  1938年,邱春正出生于湖南省汉寿县。1966年,他从吉林省
期刊
共和国的摇篮是一条船。  共和国的起点是一条船。  红船,是九州华夏的黎明,  红船,是中华民族的救星,  红船,是共和国的纪念。  红船,载着向往、载着愿景,  红船,载着理想、载着信念;  从十三到九千五百多万……  从四万万到十四万万……  从1921年到2021年……  中国红鲜明,中国红鲜艳。  用镰刀和锤头镶嵌太阳,  太阳无比璀璨,无比温暖;  用镰刀和锤头装点船帆,  船帆乘风破浪
期刊
你可記得南湖的红船  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  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  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  苦苦追求 披肝沥胆  党旗更鲜艳  只为日月清明 阳光灿烂  只为乾坤朗朗 国泰民安  你可记得春天的故事  你可记得新时代的画卷  你可听到和谐的歌声  你可听到科学的呼唤  继往开来 勇往直前  党旗更鲜艳  只为天蓝水碧 风清云淡  只为风调雨顺 百姓梦圆  继往开来 勇往直前  党旗更鲜艳  只为天蓝
期刊
老年人过日子爱算账,这是普遍现象。可我发现,有的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养老金收入,在日常生活、人情来往、贴补子孙、攒点儿“过河钱”等方面,算计得较多,却很少盘算如何保证身体健康的“大账”。究其原因,一是养老金有限,顾及不了;二是养老就医有“医保”,不必担心;三是即使条件允许,也舍不得花钱投入。  我认为,千算万算,健康首位。老年人要想乐享幸福晚年,既要算好“经济账”,也要算好“健康账”。只有身体健康、精
期刊
2021年5月27日,“中国人能自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6.6亿。这位奶奶就是袁隆平院士的大学同窗、现年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她是国内著名的西甜瓜育种专家、新疆甜瓜品质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被誉为“西部瓜王”。  在60多年的研究中,吴明珠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红心脆、香梨黄、郁金香甜瓜、绿宝石甜瓜、麒麟瓜……还有西瓜中的“王牌”—早佳8424。  
期刊
一  清晨的湄江湖村山雾迷蒙。雍元书像往常一样,早早起了床,收拾好药箱。今天,他要去给村里的几位患者做定期检查。十余斤重的药箱,已成为几十年来陪他行走村中的“老伙计”。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北部偏远山巅的湄江湖村,因山脚有清澈的湄江湖而得名。然而,今天这个如诗如画的村庄,几十年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那时,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基本靠肩挑、背扛、马拉;遇到病痛,因为离医院远,多数时候只能硬
期刊
60岁的刘丽,身姿健美,活力十足,看起来宛若一位30多岁的年轻女性,很多人看到她都很羡慕。刘丽说,是运动使她保持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年轻和活力,朝气蓬勃地过着每一天。  源于热爱的坚持  1961年1月出生在沈陽的刘丽,并没有当过专业运动员,却已经参加过46场国内、国际马拉松赛事。她是国内马拉松大众精英选手,也是马拉松赛的急救志愿者。从2016年北京马拉松开始,她陆续参加了国内很多马拉松比赛,并一直跑
期刊
三九时节,寒风刺骨,寒潮侵袭山野。在黑龙江省伊春森工集团乌马河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乌马河林场分公司(以下简称乌马河林场分公司)“西北岔”附近的山中,一位老人手执镰刀,在荆棘密布的林中穿行,他时而察看林木长势,时而割打藤条灌木,进行透光作业。  这位老人叫张英善,是乌马河林场分公司的一名退休党员。46年时间,他用忠诚和奉献诠释着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躬身践行创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他先后获得
期刊
一个背包、一个行李箱,66岁的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退休教授刘伟再次奔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这是他近一年内第五次前往云南大理。从珞珈山到苍山,从东湖到洱海,尽管与其结缘不到一年,但在刘伟心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已成为他的另一个家。  “补齐西部地区教育短板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能成为一名银龄教师,同西部地区师生分享知识、经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刘伟说。  忠诚于党:响应号召支援西部
期刊
周游世界各地,你期待这样的生活吗?  走进长沙市87岁老人易久藩的家中,你会发现,他家的陈设和普通家庭有所不同,客厅四周的墙上贴满了旅行时拍摄的照片,在一面墙的上方,“环游世界五大洲”这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旅行达人的家。“朋友都叫我‘老玩童’。”87岁的易久藩说,家里的照片墙足有36平方米。客厅后的一间屋子里,还摆满了易久藩所写的超30万字的游记、150多张自学自制的光碟、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