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布惊雷响,两弹裂长空。大学者,核司令,是元勋。无愧一代天骄,辉煌耀古今……”
程开甲为共和国铸盾的重要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这一天,是公元2018年11月1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54年前,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程开甲和他的战友们挺立在茫茫戈壁上,凝望着半空中腾起的蘑菇云,欢呼着。那时,程开甲和战友们风华正茂;那时,他们芳华正好;那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1918年8月3日,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一个经营纸张生意的“徽商”家庭。祖父程敬斋最大的愿望就是期望家里能出一个读书做官的人,在程开甲还没有出世的时候,他就早早地为程家未来长孙,取了一个“开甲”的名字,意即“登科及第”。
后来的成长轨迹证明,程开甲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公费生”。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有着“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之誉的玻恩教授的学生。
1950年,沐浴着新中国旭日东升的阳光,程开甲谢绝了导师玻恩的挽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为了适应国家大搞经济建设的需要,程开甲主动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论转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1958年至1960年,根据组织安排,程开甲和施士元教授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为南京大学核物理发展打下了基础。
后来,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从此,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队伍的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
1962年上半年,经过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孜孜不倦的探索攻关,我国原子弹的研制闯过无数难关,终于露出了希望的曙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試验提到了日程上。
为了加快进程,钱三强等二机部领导决定,兵分两路:原班人马继续原子弹研制;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钱三强提议由程开甲负责核试验的有关技术问题。
这意味着,组织对他的工作又一次做了调整。程开甲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是理论研究,放弃自己熟悉的,前方的路会更艰难。但面对祖国的需要,他毫不犹豫转入全新的领域:核试验技术。
后来,程开甲在一篇题为《核试验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的文章里,谈到了当初他去开拓这一全新领域时的复杂与艰难:“这是一个大型的、广泛的、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必须有机配合……既要有全局理论上的系统分析,又要通过实践,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去干。”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程开甲开始组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承担起中国核武器试验技术总负责人的职责。从此,程开甲既是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同时兼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后,兼副院长。直到1977年,程开甲被任命为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免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8年10月,中国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程开甲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
从1963年第一次进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回京工作,程开甲在戈壁滩工作、生活了20多年。“说起罗布泊核试验场,人们都会联想到千古荒漠、死亡之海,提起当年艰苦创业的岁月,许多同志都会回忆起搓板路、住帐篷、喝苦水、战风沙。但对于我们科技人员来说,真正折磨人、考验人的却是工作上的难点和技术的难关。”多年后,程开甲院士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想,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不仅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喝苦水、战风沙、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程开甲为共和国铸盾的重要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 来源|综合自军报、中华儿女,有删减
程开甲为共和国铸盾的重要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这一天,是公元2018年11月1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54年前,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程开甲和他的战友们挺立在茫茫戈壁上,凝望着半空中腾起的蘑菇云,欢呼着。那时,程开甲和战友们风华正茂;那时,他们芳华正好;那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1918年8月3日,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一个经营纸张生意的“徽商”家庭。祖父程敬斋最大的愿望就是期望家里能出一个读书做官的人,在程开甲还没有出世的时候,他就早早地为程家未来长孙,取了一个“开甲”的名字,意即“登科及第”。
后来的成长轨迹证明,程开甲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公费生”。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有着“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之誉的玻恩教授的学生。
1950年,沐浴着新中国旭日东升的阳光,程开甲谢绝了导师玻恩的挽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为了适应国家大搞经济建设的需要,程开甲主动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论转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1958年至1960年,根据组织安排,程开甲和施士元教授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为南京大学核物理发展打下了基础。
后来,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从此,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队伍的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
1962年上半年,经过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孜孜不倦的探索攻关,我国原子弹的研制闯过无数难关,终于露出了希望的曙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試验提到了日程上。
为了加快进程,钱三强等二机部领导决定,兵分两路:原班人马继续原子弹研制;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钱三强提议由程开甲负责核试验的有关技术问题。
这意味着,组织对他的工作又一次做了调整。程开甲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是理论研究,放弃自己熟悉的,前方的路会更艰难。但面对祖国的需要,他毫不犹豫转入全新的领域:核试验技术。
后来,程开甲在一篇题为《核试验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的文章里,谈到了当初他去开拓这一全新领域时的复杂与艰难:“这是一个大型的、广泛的、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必须有机配合……既要有全局理论上的系统分析,又要通过实践,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去干。”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程开甲开始组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承担起中国核武器试验技术总负责人的职责。从此,程开甲既是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同时兼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后,兼副院长。直到1977年,程开甲被任命为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免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8年10月,中国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程开甲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
从1963年第一次进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回京工作,程开甲在戈壁滩工作、生活了20多年。“说起罗布泊核试验场,人们都会联想到千古荒漠、死亡之海,提起当年艰苦创业的岁月,许多同志都会回忆起搓板路、住帐篷、喝苦水、战风沙。但对于我们科技人员来说,真正折磨人、考验人的却是工作上的难点和技术的难关。”多年后,程开甲院士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想,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不仅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喝苦水、战风沙、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程开甲为共和国铸盾的重要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 来源|综合自军报、中华儿女,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