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学能力是指,在教师的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认为这种能力不只在课题上、教学过程中需要,而且,在课堂外、学校外也应具备这种能力。自学能力涉及到个人的学习态度、动机目的、兴趣、意志等心理及吃苦精神、钻研精神等,有利于个人独立思考和创造型的培养,形成自强不息、的良好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开朗的良好性格、和谐的沟通交往能力,不仅利己而且利人利国,将来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和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有用人才,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符合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能达到这个效果、目的,起码,我们能培养出更多自觉履行义务的合格公民、更多一些有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堂上
1.不能使用“填鸭式”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这样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就会被埋没。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
2.要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讲的再好也难以取得好成绩,好效果,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总结一些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有益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敏锐思考、了解原因、交流沟通,不厌其烦、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學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自学能力自然提高。
3.对后进生要因材施教
除极个别特殊学生外,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大部分是可以转变的。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师生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很多,但绝大多数后进生是由于环境及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在接受知识时智力上的障碍,而是学习动机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薄弱。再加上有些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甚至有歧视、挖苦、体罚等使他们更加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以致学习越来越困难,有的干脆就放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就相当重要,不放过每一个学生。
4.学风正,教学气氛浓,质量自然会提高
质量提高了,学生肯定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是“启智,陶情,冶性,锤志的健体”。在注重创新的时代,教学中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我认为熟能生巧,学生“会学”,主动自学,实在不懂就问,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加上教师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民族素质会有很大提高。
二、课堂外
课堂外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灌输爱国情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举一些热爱祖国、顽强拼搏、自立自强的例子,如钱学森科学家等。提高了自学能力后,学生不是为完成老师作业而学,不是应付老师检查而学。而是主动且“会学”。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平等师生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做到: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观点要明确,旗帜要鲜明,不能误导学生。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同时结合实际课外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针对一些学生及家长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可举行讲座谈会等活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教育,多举一些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家校结合,多管齐下,使学生树立终正确的学习的观念,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日后成为有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议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外,还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受益匪浅,是一生的受用。第二,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对个别特殊学生,也的有必要的惩罚,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稳定教学秩序,消除干扰,培养正能量,给学生一个能思考问题的良好环境。第三,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第四,家长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不要干扰学校教育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基础,父母思想意识、言谈举止、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独特的,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家长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道德素质的形成。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对国家、社会、集体、个人,无一害而百利。何乐而不为呢?
一、课堂上
1.不能使用“填鸭式”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这样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就会被埋没。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
2.要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讲的再好也难以取得好成绩,好效果,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总结一些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有益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敏锐思考、了解原因、交流沟通,不厌其烦、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學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自学能力自然提高。
3.对后进生要因材施教
除极个别特殊学生外,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大部分是可以转变的。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师生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很多,但绝大多数后进生是由于环境及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在接受知识时智力上的障碍,而是学习动机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薄弱。再加上有些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甚至有歧视、挖苦、体罚等使他们更加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以致学习越来越困难,有的干脆就放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就相当重要,不放过每一个学生。
4.学风正,教学气氛浓,质量自然会提高
质量提高了,学生肯定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是“启智,陶情,冶性,锤志的健体”。在注重创新的时代,教学中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我认为熟能生巧,学生“会学”,主动自学,实在不懂就问,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加上教师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民族素质会有很大提高。
二、课堂外
课堂外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灌输爱国情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举一些热爱祖国、顽强拼搏、自立自强的例子,如钱学森科学家等。提高了自学能力后,学生不是为完成老师作业而学,不是应付老师检查而学。而是主动且“会学”。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平等师生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做到: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观点要明确,旗帜要鲜明,不能误导学生。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同时结合实际课外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针对一些学生及家长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可举行讲座谈会等活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教育,多举一些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家校结合,多管齐下,使学生树立终正确的学习的观念,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日后成为有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议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外,还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受益匪浅,是一生的受用。第二,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对个别特殊学生,也的有必要的惩罚,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稳定教学秩序,消除干扰,培养正能量,给学生一个能思考问题的良好环境。第三,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第四,家长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不要干扰学校教育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基础,父母思想意识、言谈举止、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独特的,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家长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道德素质的形成。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对国家、社会、集体、个人,无一害而百利。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