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班主任抱怨班级管理工作难做,事情多而繁琐,自己事必躬亲,可工作总是不见起色。这种现象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极为普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来看看何谓管理。“管”字由竹字头和当官的“官”字组成。中国古代,百姓对官一直畏惧,即便是告状,也要先向官老爷下跪。为了改变这种陋习,于是把“官理”变成“管理”二字。这一变,似乎官民就可以平等,甚至可以民告官。其实,管字的本意不仅仅在这些变化里,它还提醒管者,要像竹子一样公正无私。再来说说“理”字。竹子每隔一段就有一个节,到了这个节,似乎就不能让管者做到公正无私,于是后面加了个“理”字,理即道理、条理、理顺、梳理。其实这个“理”字应该是对管字的一种约束,它是管的前提,也是管的目的。好的管理者应该做到“管”在“理”中。
首先要管,管是中心。相信这也是我们现在的很多班主任拿手的。一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小社会,纷繁复杂。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出现各种问题,这都需要及时解决,否则日积月累,必将积重难返。要快速合理地解决孩子们之间的问题,教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必须要有足够的“官”威。不少教师把官威建立在呵斥、惩罚甚至棍棒之上,出了问题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断案”。这种官威只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引起一种对抗,虽然表面上被你征服,但不会有发自内心的信服。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官威,而是管威,要在官字头上加一根竹子作为“紧箍咒”。只要我们在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时能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能够和孩子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就会得到孩子的拥护和信任。
其次要理在管先,此处这个“理”是指条理、道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订立切实可行的规矩,会让我们的管事半功倍。班级有各项班规,管理就有法可依,同学的行为就有章可循;班级的事情有分工,从班委、组长到各科科代表就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生矛盾和冲突或班级有重大事项时,就能引导学生自己按照事先订立的规则妥善解决,学会共处。总之,应争取让整个班级像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和谐有序。一旦这台机器正常运转起来,管理者只要偶尔检查,定时加油即可。
管之前除了完备的条理,更要讲道理,要以理服人。当然,不能只枯燥地讲一些大道理。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励志文章甚至一些笑话,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生接受起来效果更好。我的班级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参加跳绳比赛,得到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的奖励。出于嫉妒或是调皮,一个小男孩课间趁女孩不在时用钢笔在她笔记本第一页上写下了“这是猪的本子”。上课了,小女孩看到本子被写了,委屈地哭了。我拿起本子问是谁写的,没有声音。其实通过孩子们的眼神,我已经知道是谁干的了。我没有直接点出,我说“先给你们讲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吧”。孩子们一听讲故事,都来了精神。“苏东坡和佛印在一起打坐。苏东坡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尊佛。苏东坡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活像一摊牛粪。”孩子们哈哈大笑。我接着说:“苏东坡回家就在妹妹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听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瞄向了那个做错的小男孩。我趁热打铁拿起本子:“你在别人本子上写下了别人是猪,说明在你的内心里你就是猪啊!如果不想做这头猪,就勇敢地站出来。”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小女孩也破涕为笑。最后按照班级规定,小男孩要当着班级同学的面认错。一个小故事把这个事情轻松解决了,还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一举两得。
最后,理要成为管的目的。这里的“理”指的是理顺、梳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理。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其实就是说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班级管理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自理。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应该是班级管理追求的目标和境界。这应该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班级秩序自理。这是比较基本的或低层次的,但同时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秩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并经由孩子自己得心应手地去打理,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第二个层次是个人的学习自理。对学生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能够对自己学习方面的动力、策略进行管理。说得白一点,就是“学习知道操心了”。毕竟孩子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我们“管”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学。
第三个层次是现阶段的人生自理。即正确评价自我,不断给自己树立恰当的目标并为实现之而努力,从而形成自己健康鲜明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社会需要的“人”,这时不栽下这棵苗,以后当然不会有果。我想,我们常说的“百年树人”就包括这样的意思。
“管”“理”并重,真心地“管”,恰当地“理”,我想这才是我们的班级管理之道吧!
首先要管,管是中心。相信这也是我们现在的很多班主任拿手的。一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小社会,纷繁复杂。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出现各种问题,这都需要及时解决,否则日积月累,必将积重难返。要快速合理地解决孩子们之间的问题,教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必须要有足够的“官”威。不少教师把官威建立在呵斥、惩罚甚至棍棒之上,出了问题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断案”。这种官威只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引起一种对抗,虽然表面上被你征服,但不会有发自内心的信服。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官威,而是管威,要在官字头上加一根竹子作为“紧箍咒”。只要我们在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时能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能够和孩子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就会得到孩子的拥护和信任。
其次要理在管先,此处这个“理”是指条理、道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订立切实可行的规矩,会让我们的管事半功倍。班级有各项班规,管理就有法可依,同学的行为就有章可循;班级的事情有分工,从班委、组长到各科科代表就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生矛盾和冲突或班级有重大事项时,就能引导学生自己按照事先订立的规则妥善解决,学会共处。总之,应争取让整个班级像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和谐有序。一旦这台机器正常运转起来,管理者只要偶尔检查,定时加油即可。
管之前除了完备的条理,更要讲道理,要以理服人。当然,不能只枯燥地讲一些大道理。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励志文章甚至一些笑话,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生接受起来效果更好。我的班级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参加跳绳比赛,得到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的奖励。出于嫉妒或是调皮,一个小男孩课间趁女孩不在时用钢笔在她笔记本第一页上写下了“这是猪的本子”。上课了,小女孩看到本子被写了,委屈地哭了。我拿起本子问是谁写的,没有声音。其实通过孩子们的眼神,我已经知道是谁干的了。我没有直接点出,我说“先给你们讲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吧”。孩子们一听讲故事,都来了精神。“苏东坡和佛印在一起打坐。苏东坡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尊佛。苏东坡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活像一摊牛粪。”孩子们哈哈大笑。我接着说:“苏东坡回家就在妹妹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听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瞄向了那个做错的小男孩。我趁热打铁拿起本子:“你在别人本子上写下了别人是猪,说明在你的内心里你就是猪啊!如果不想做这头猪,就勇敢地站出来。”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小女孩也破涕为笑。最后按照班级规定,小男孩要当着班级同学的面认错。一个小故事把这个事情轻松解决了,还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一举两得。
最后,理要成为管的目的。这里的“理”指的是理顺、梳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理。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其实就是说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班级管理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自理。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应该是班级管理追求的目标和境界。这应该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班级秩序自理。这是比较基本的或低层次的,但同时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秩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并经由孩子自己得心应手地去打理,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第二个层次是个人的学习自理。对学生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能够对自己学习方面的动力、策略进行管理。说得白一点,就是“学习知道操心了”。毕竟孩子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我们“管”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学。
第三个层次是现阶段的人生自理。即正确评价自我,不断给自己树立恰当的目标并为实现之而努力,从而形成自己健康鲜明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社会需要的“人”,这时不栽下这棵苗,以后当然不会有果。我想,我们常说的“百年树人”就包括这样的意思。
“管”“理”并重,真心地“管”,恰当地“理”,我想这才是我们的班级管理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