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这不失为一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文章,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也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那么如何使我的课充满语文味呢?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可谓是辛苦并快乐着。因为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课上要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而且,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无论哪篇课文,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如果都抓,显然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对于这篇课文,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感悟、积累、运用”,是这些要点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从而失去应有的真意。
二、文道统一是真语文
现今,愈来愈多的语文课堂正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另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丢掉了“文”。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缩小了“语”的外延,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
语文教学凸显“文”,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完全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完本篇,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感受不到樟树的可贵之处和宋庆龄的博大情怀的联系,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单就写樟树来说,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每写一个方面,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作者介绍樟树,还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对樟树的香气,作者除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恰当地运用对比,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
课堂教学中,见语又见文,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注重“文”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
“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方法习练等,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达成并得到足够重视的。
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
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当下的课堂一定要有思想,有了思想,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故不能多样,更不能走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继续引导,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舍不得,更是离不开。同样,作为一节课的思路,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也是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应该兼有文本呈现的固有思路即文路。有效地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才是课堂真正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不能偏向,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有时虽然热闹,但只能是“高耗低效”,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抵达理想课堂的彼岸。
总之,这堂课我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较好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的教学宗旨。
一、语文课上要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而且,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无论哪篇课文,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如果都抓,显然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对于这篇课文,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感悟、积累、运用”,是这些要点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从而失去应有的真意。
二、文道统一是真语文
现今,愈来愈多的语文课堂正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另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丢掉了“文”。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缩小了“语”的外延,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
语文教学凸显“文”,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完全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完本篇,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感受不到樟树的可贵之处和宋庆龄的博大情怀的联系,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单就写樟树来说,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每写一个方面,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作者介绍樟树,还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对樟树的香气,作者除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恰当地运用对比,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
课堂教学中,见语又见文,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注重“文”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
“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方法习练等,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达成并得到足够重视的。
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
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当下的课堂一定要有思想,有了思想,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故不能多样,更不能走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继续引导,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舍不得,更是离不开。同样,作为一节课的思路,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也是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应该兼有文本呈现的固有思路即文路。有效地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才是课堂真正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不能偏向,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有时虽然热闹,但只能是“高耗低效”,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抵达理想课堂的彼岸。
总之,这堂课我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较好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的教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