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中鬼神惊”:论杜甫七律的四声递用法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七律中有将近一半篇目,出句的落脚字都是平上去入四声递用,使不同的声调错综起来,扩展了音域,提高了变频,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参差之美.但这种完美的声调运用,后来却很少有人效仿,可见四声递用法属于杜甫个性化的声调处理,应归入具体的节奏技巧,而不能作为抽象的格律上升为普遍法则.后来的七律名家在声音上屡屡犯错,未能避免节奏的单一与情绪表现的单调,也从反面印证了杜诗在声音上的考究无人能及.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强调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体育消费已成为当前热点议题.2020年9月14日,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与《体育与科学》编辑部组织主题为"体育消费行为变化与新余暇生活方式的生成"的博士后进站论证会,针对该课题报告,专家及参会的博士就开题报告中学术史梳理的问题结构建立、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的本体论假设,体育消费行为主体性、"事实-现实-切实"三元互证叙事、口述史证据的叙事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与讨论.
当代艺术史学中以作品-观者为中心的解释取向,可称为"观者转向",其源头可追溯到李格尔的《荷兰团体肖像画》.20世纪70年代以降,传统理论遭遇新艺术史挑战,学界以李格尔为起点,就观者问题进行多维探索:在荷兰艺术研究上,阿尔珀斯认为基于"绘制地图冲动"的荷兰绘画排除了观者,宾斯托克则提出不同看法,并就伦勃朗名作的观者问题提出了新解释.在涉及现代主义绘画兴起与接受的研究中,弗雷德以作品-观者关系为主线展开历史阐释,肯普则提出了基于接受美学的视觉"空白"说.最后,斯坦伯格在对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件里程碑作品
期刊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意大利蜜蜂磷酸果糖激酶(amPFK)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amPFK在生殖和发育中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amPFK基因,
随着艺术科学在19世纪后半叶的兴盛,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线性叙事的历史发展模型.历史主义、黑格尔主义、心理学研究等方面的思想观念,构成了现代艺术史时间观改换的诸种可能因素及前提,共性特征悄然成为艺术史家思考历史时间的实体化对象和组成历史形状的基本单位.艺术史叙事进而得以突破绝对时间的限制,不仅构造出"周期复现"这类新式的历史发展模型,也通过具有内在逻辑的历史发展提示艺术科学所寻求的普遍法则.
期刊
从排除外在功利的角度,康德无疑承接了夏夫兹博里的"无利害性"观念.如果说夏夫兹博里那里的interest表达了一种指向利害的欲望,康德则将之与建构兴趣的情感相关联.正是这一视角的转换带来不同结果.欲望直接指向外在功利,情感则通过依赖性彰显出可偶然决定的意志与普遍依据之间的必然关系.于是,夏夫兹博里的无利害性原则在排除外在功利时也将利害一起否弃,康德却仅排除利害与至善,"兴趣"概念得以保存.该概念以理智的兴趣形式一方面关联着不确定的知性概念与理念概念,另一方面指向产品意义上的自然,使审美判断得以走出被当代西
期刊
在近年的长篇小说中,有两类人物形象值得关注——“无用的好人”和“横行的恶棍”。前者是指那些私德贤良、本分善良之人,但这种品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也未让他们免于苦难。这些“无用的好人”,似乎永远挣扎在困境、辛劳和痛苦之中,比如宋梅用(任晓雯《好人宋没用》)、聂致远(阎真《活着之上》)、汪长尺(东西《篡改的命》)、涂自强(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应物兄(李洱《应物兄》)、谭青(郑小驴《西洲曲》)、余招福(黄孝阳《人间值得》)等。
随着移动网络设备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游戏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子游戏具备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它甚至开始变成一种营销模式被许多商家用来吸引消费者.与游戏设计者的巧思无关,电子游戏的吸引力是它与生俱来的能力.探索电子游戏的起源和发展,电子游戏就像一条寄生虫深深地驻扎在人的大脑内部,依靠人类提供的营养存活下来.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寄生者,电子游戏借助科技的力量变得更加精美和真实,它开始在人的大脑中构建出一个个虚拟的世界.
通过学术专访的形式,与拉夫堡大学Richard Giulianotti教授对足球社会学研究范式和趋势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足球比赛阵型与社会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足球社会学研究中,需要恰当运用社会理论,充分把握质性和量性研究范式的要义,认真做好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广泛展开批判性分析.他还就北美苏格兰移民球迷的文化全球本土化研究范例进行了详细回顾与反思.他指出,当前足球社会学对主流学科的影响式微,且面临诸多挑战,但涌现出新的研究议题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最后他还对中国"足球梦"进行了评析,为我国学者
鲁迅1926年撰写的12篇杂文"马上日记",是继《狂人日记》之后探索日记文体可能性的又一次尝试.这个杂文系列展现了杂文的即时性、现实性、个人性、针对性等特征.受日本学者安冈秀夫《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书的影响,"马上日记"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反思.鲁迅将安冈对"支那民族性"的体系性、批判性认识传达给中国读者,就"面子"(体面)与"淫风炽盛"两大问题对安冈的观点进行了阐发或驳斥.鲁迅并未否定安冈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但在方法论层面批评其"穿凿附会"与"粗疏".安冈的中国国民性论曾受到史密斯、威廉士等
期刊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被本雅明称为"巴洛克之书"."巴洛克"不是概念,而是理念,可从三个角度把握其意涵:首先,作为符号与表达方式,巴洛克寄喻彰显语言和意义的主观性,强行规定物与意义之间的意指关系;其次,本雅明将巴洛克寓意画视为认知图式和意义建构模式,寓意画中的被直观之物和可言说之意义构成了相互意指的循环关系;再次,巴洛克悲苦剧借鉴了寓意画的形式技法,寄喻、寓意画和悲苦剧所处理的正是物与意义、具象与抽象、实物世界与思想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巴洛克剧作家从物本身出发,尝试构建一个暂时的、由物组成的结构,它是形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