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你双脚所到之处 大地必将鲜花盛开

来源 :名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ixi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由一位稚气、纯真的少女,成长为一位成熟、知性的母亲,她由一位高贵、典雅的王妃,转变为一位热情、友好的大使。她在灿烂的季节中绽放,又在成熟的季节里谢幕。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传颂着她的美丽神话、她的不幸婚姻、她的无私爱心和她的全情奉献。爱她的人们坚信,在天堂的一隅,风中的烛光仍在燃烧,英格兰的玫瑰也永远不会凋落。
  
  童话世界里的公主
  


  戴安娜出身的斯宾塞家族在英国是名门望族,与王室有着好几代的交情。爱德华七世是戴安娜的祖父,也就是斯宾塞伯爵的教父。而爱德华八世,即后来放弃王位的温莎公爵,早年追求过戴安娜的祖母。这位后来的斯宾塞伯爵夫人曾担任过伊丽莎白女王母亲的侍女。戴安娜的父亲,斯宾塞伯爵是英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侍从。而戴安娜的外祖母曾任王太后的女侍达三十余年。这样的显赫出身让戴安娜从小就有机会接触王室成员,包括诸位王子。她和安德鲁王子、爱德华王子起玩耍时,年长她十二岁的查尔斯哥哥皱着眉头不耐烦地听几个小孩子叽叽喳喳的吵闹声,那时的他对胖嘟嘟的斯宾塞家的小女孩戴安娜没什么兴趣。
  1980年当十九岁的贵族少女戴安娜斯宾塞小姐以王储未婚妻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时,曾经让多少同龄少女惊羡。那时的戴安娜只是个不满二十岁的纯情少女,腼腆、温柔、活泼、美丽。她喜欢穿缀着蕾丝边和蝴蝶结的制服式连衣裙,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举止大方,端庄温顺。更重要的,戴安娜在查尔斯之前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这就意味着她仍保持着处子之身,而这正是王室选太子妃的首要条件。斯宾塞小姐出身贵族,私生活中没有任何污迹,又美丽可人,在王室看来,这个纯情少女无疑是王储妃的不二人选。
  当查尔斯向她求婚时,天真的戴安娜以为这就是爱情,他爱她,自然要把王妃和未来王后的名望给她。在戴安娜眼里,查尔斯是她理想的王子,忧郁、孤独、充满智慧,她愿意陪伴他,带给他心灵的慰藉。这个纯真少女从未恋爱过,对男人自然也缺少衡量的标准,她对爱情以及未来的憧憬让她忽视了即将面对的现实:宫廷生活的刻板,王位继承者的责任以及查尔斯对爱情的态度。恋爱中的戴安娜以为他们有了童话故事里的结局:公主从此和深爱的王子一起幸福地生活,永远不会分开。
  在查尔斯面前,戴安娜温顺得像一只小绵羊。而查尔斯经历过和老情人卡米拉失败的恋情后只将婚姻视为自己的责任,是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戴安娜只是王室婚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能配合他作为王位继承人完成应尽的义务。至于爱情和幸福,在查尔斯眼里并不是最重要的。
  1981年7月29日,那场令全世界观众感动的世纪婚礼在伦敦圣保罗教堂举行,身穿白色塔夫绸婚纱的戴安娜美丽得犹如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公主。戴安娜的父亲斯宾塞伯爵亲自将女儿交到了查尔斯手中。在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下,他们当着来宾彼此许下誓言:互爱、忠实、珍惜。当他们返回白金汉宫在阳台上甜蜜亲吻时,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7亿多观众目睹了这幕温馨、浪漫的画面。
  
  童话的破碎
  


  恋爱也许是童话的开始,婚姻就成了童话的终结。查尔斯爱静,喜欢骑马、钓鱼、打猎,喜欢看哲学书籍,而戴安娜只有二十岁,她喜欢像所有这个年龄的女孩样自由地生活,购物、跳舞、听流行音乐、看通俗小说。作为妻子的戴安娜一方面尽力去迎合查尔斯,一方面又想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改变查尔斯,他的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甚至着装方式。但查尔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储君,一向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潜心于自己的爱好,根本不顾及戴安娜。
  年龄、兴趣和性格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婚姻,而最重要的是,查尔斯的老情人卡米拉直是笼罩在他们头顶的阴影。戴安娜一直幻想自己能占据王子的心,让他忘记那个“烟不离手”,“满头掉头屑”的“老女人”。戴安娜直觉得卡米拉在作梗,婚后她不止一次发现查尔斯与他的老情人藕断丝连,她内心痛苦到极点。查尔斯的冷漠、王宫生活的刻板让戴安娜失落,她就像一个孤立无援的孤儿。她相继患上了忧郁症和易饥症,婚后没多久,戴安娜就开始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
  两位小王子的相继出生并没有改变戴安娜与查尔斯的紧张关系,恰恰相反,戴安娜的哭诉和哀怨已经让查尔斯习以为常。戴安娜的产后忧郁症、厌食症,甚至以自杀相威胁的种种情绪化表现让他感到不可理解。新闻界开始关注和揣测储君与王妃的关系,戴安娜也因此有了“歇斯底里”、“暴饮暴食”之类的“好名声”,并让它们像标签一样贴在了她的身上。
  另一方面,戴安娜的公众魅力势不可档,高挑的身材,端庄的仪表,美丽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让她成为那一时期无可争议的偶像。無数期刊杂志选择她的头像作封面,她灿烂的笑容成了摄影师的至爱。戴安娜走到哪里都引来数以万计的追捧者和崇拜者,各种媒体也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位雍容华贵的王妃。
  戴安娜的存在让查尔斯受到极大的冷落,无论走到哪里,人们最想目睹的是童话王妃的风采,呼喊的是戴安娜的名字,而他沦落到躲在旁为戴安娜抱花。作为王妃和妻子的戴安娜,原本是丈夫的附属,王储身后的贤内助,可现在,丈夫在他身边已经感到被冷落,查尔斯被她抢尽了风头。
  王储夫妇的裂痕越来越大,已为人母的戴安娜不再甘心只作深宫里的怨妇,她摈弃了陈腐的皇家礼仪规范,回归平民,逐渐开始寻找自己的生活。她亲自照顾孩子,用母乳哺育,并且不让两个小王子囿于乏味的皇宫生活,而是与其他孩子一样学习、成长。戴安娜不再是那个对查尔斯百依百顺的二十岁纯情少女了。查尔斯喜欢打猎,而生性善良的戴安娜认为去枪杀那些可爱并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动物是可耻而缺乏人道的行为,当她试着去说服查尔斯放弃这项娱乐时,却被查尔斯看作是“无理取闹”。当查尔斯去打猎、钓鱼或者去郊外安静地休养时,戴安娜也忙着自己的涉交活动,参加晚宴、和朋友聚会或者出席慈善活动。
  那些日子他们争吵的太多了,每次双方试着心平气和地谈话,却总是在争吵中不欢而散。查尔斯常常怪戴安娜没有努力增长智慧,却花了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在容貌上。然而戴安娜明白她的亮丽容颜正是她赢得公众爱慕的法宝,而公众的支持又恰恰是赢得独立和权力的最有力武器。
  
  王宫里的美丽与悲哀
  
  王储夫妇的婚姻五年后已名存实亡,查尔斯与卡米拉偷情已是公开的秘密。公开场合下,戴安娜依然和查尔斯维持着夫妻关系,履行各自的职责,但王子和公主貌合神离的神态瞒骗不了新闻界。王储夫妇的婚姻危机不再是八卦娱乐版的头条,而成了新闻媒体评论的热点。1987年,戴安娜首次向查尔斯提出分居,女王出面进行了调节,她恳请王储夫妇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力去维持婚姻的稳定,至少在公众眼里要保持和睦的夫妻形象。于是他们试着去努力,但努力过后,仍然形同陌路。再后来,两人干脆放弃了无谓的努力。他们已没有爱情,剩下的只是责任。他们不仅不再爱对方,甚至相互的敌意和积怨让他们彼此的怨恨不断 加深。他们有各自的生活,不得已时才会在起出现,离开了镜头和公众又会分道扬镳。
  1989年,查尔斯与卡米拉的电话交谈录音被曝光,戴安娜以此要挟查尔斯同意分居,但查尔斯并未屈服,而是如法炮制了另一个丑闻,戴安娜在卧室里的私人谈话也被窃听。王储夫妇的丑闻正是互相揭发,恶斗的结果。这场注定是悲剧的婚姻让戴安娜、查尔斯、两位小王子以及整个王室都成为受害者。
  戴安娜也在查尔斯之外寻找自己的精神慰藉。继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桃色丑闻后,戴安娜也被爆出与皇家近卫军军官詹姆斯·休伊特之间有恋情。休伊特曾经在戴安娜最孤苦、最困难的时候给了她一个女人向往的爱情和幻想。当查尔斯和卡米拉寻欢作乐时,在皇宫里苦守空房的戴安娜遇到了这位英俊,风度翩翩的年轻少校。寂寞的王妃向他吐露了积在心头的委屈、凄怨和苦闷。男人的同情心和对美丽女子的仰慕让他与戴安娜坠入爱河,并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秘密恋情。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休伊特被调往战场,戴安娜每天不间断地给远在战火硝烟中的情人写信,诉说她的思念并鼓舞休伊特的士气,她让他知道,她在支持他。正是这些热情洋溢的信日后成了戴安娜给丈夫戴绿帽子的罪证。战争结束后,休伊特被遣散。1994年,休伊特用302)万英镑的酬金出卖了自己,出卖了戴安娜。他将自己和王妃的恋情公布与众。尽管书卖得很畅销,但休伊特的伪君子行为受到了人们的鄙夷和指责。
  1994年,查尔斯在一次电视采访中首次面对观众承认背叛妻子和旧情人卡米拉私通的事实。尤其是他的一句:“我从来没有爱过我的妻子”的表白让戴安娜伤透了心。她一直认为他们之间曾经相爱过,而查尔斯的这番话对戴安娜以及她的两个孩子无疑是莫大的伤害。
  1995年11月20日,戴安娜也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剖析了婚姻中的种种恩怨,并承认自己患抑郁症、易饥症和有过自杀的行为。这次,她也公开承认了对丈夫不忠,和休伊特有婚外情。这让一向维护国家利益和王室尊严的英国女王忍无可忍,她公开责令查尔斯和戴安娜不要再互揭伤疤,让王室蒙休,为了他们的孩子和家族的荣誉,女王敦促二人尽快离婚。
  在经历了赡养费、孩子监护权、王妃封号等拉锯战后,他们的离婚协议于1996年8月28日正式生效。童话就此破灭,戴安娜表示,从这时起,她将作回自己,她不再为别人而笑,为别人而哭。从此她将真正地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她将为自己而活。
  
  爱心大使
  
  离婚后的戴安娜依然是媒介的宠儿,任何关于她的新闻都成为各大报纸的卖点。戴安娜良好的民众影响力不仅仅来自她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还因为戴安娜给古板、教条的王室带来一股亲切的平民之风。在人们眼里,她不单是头顶王冠,高高在上的皇族领袖,而是一个走下神坛,和蔼可亲的平民王妃。她无所顾忌地深入百姓之中,与他们握手长谈:寒冬时节深入贫民区慰问无家可归者:她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和艾滋病与麻风病患者握手给他们鼓励:她热心于各种慈善事业,并积极投身反地雷运动,让自己成为一位出色的和平卫士。
  戴安娜的热情与平易近人挑战了王室人员传统的克制、冷漠和拘于礼节的作风,给一项以刻板、严肃著称的王室带来了新风尚,她的时尚美丽和崇尚自由,不拘于清规戒律的行事方法让她抢尽了王室的殊荣和风头。结婚几年后,她变得成熟和有魅力,已不是初婚时那个柔弱的,小鸟依人般的女孩儿,她不再是王子身边的陪衬,她成为英国王室中最有影响力的员。
  她向人们证明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她的漂亮脸蛋和模特身材,她还有一颗更美丽、纯洁的心。离婚后的戴安娜像一只被囚禁多年又回归大自然的小鸟,展开了强劲的翅膀飞向遥远的天空。失去“殿下”封号却仍头顶王妃头衔的戴安娜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一次次成功地为她的慈善事业募集资金。人们争先恐后一睹王妃风采的同时自然也愿意支持她的慈善事业。1995年的一次拍卖会上,戴安娜的79件晚礼服共拍得了570万美元的资金,而所支持戴安娜的款项全都被用作了慈善事业。远离查尔斯和王室的戴安娜抛弃浮华,卸下身份,奔走在世界各地,安哥拉、波斯尼亚都留下了她的信影。她拥抱失去双腿的儿童,探望战争中受伤的老兵,资助收容所里的难民,昔日美丽的王妃殿下成为了爱心、善良、正义、和平的天使和代言人。
  
  不灭的风中之烛
  
  戴安娜的声望没有因为与王室继承人离婚而受到影响,恰恰相反,媒体更是肆无忌惮地追踪她的 笑一颦,而围绕着戴安娜离婚后的恋爱趣闻更成为各家媒体争抢的新闻。“狗仔队”们不择手段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戴安娜私生活的独家照片。
  1997年8月,戴安娜与多迪法耶兹的热恋新闻成了那个夏天欧洲各大报纸最抢眼的新闻。多迪不仅是个亿万富翁,还是有名的花花公子,和他扯上关系的有一大批娱乐界美女。多迪和戴安娜两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他们的结合引发了大众传媒敏感的神经,大批狗仔队日夜追踪他们的行程。她和多迪在地中海度假留下的一幅幅火辣辣的亲热照片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人们再次看到戴安娜沉醉在甜蜜的爱情里,在爱人的怀抱里,沐浴着地中海的阳光尽情欢乐。
  王子的单身母亲成为多迪心中的最爱,他公开表示要和从前的花花公子决裂,不会再和任何其他女人有曝光的机会,法耶兹的发言人甚至公开表示多迪和戴安娜正在计划他们的未来,他们打算共度余生,两人希望能有自己的孩子。8月底,多迪和戴安娜去巴黎度周末,他带她去了他父亲的一处豪华府邸,多迪希望他们结婚后能在那里生活。
  


  沉浸在幸福中的戴安娜仍没有忘记自己的慈善事业,并且计划好周末过后就飞往波斯尼亚做扫雷宣传。8月31日深夜,戴安娜与多迪乘车离开利兹酒店的途中,司机为躲避一群尾随其后的狗仔队记者而把车速开到了接近120公里。在途经巴黎市区的一条隧道内,由于车速太快失控触壁翻车,多迪与司机当场丧命。事故发生后,有人看见戴安娜发出过痛苦的呻吟,而在场的记者们在第一时间内做的不是救人而是举起相机对着重伤,毫无躲避力气的王妃大肆拍照。待警察和消防员切断汽车顶棚将浑身血迹的戴安娜救出送往医院时她已经奄奄息。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但终无回天之力,1997年8月31日凌晨4时26分,戴安娜死于巴黎伤外科医院的手术台上,时年36岁。
  戴安娜的离去让全世界热爱她的人们潸然泪下,各国首脑、政界名人、媒体纷纷表达他们的哀悼。9月6日,在伦敦,王室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有人彻夜守候在王宫外面为她送行。伦敦有500万人参加了送葬,这个数目远远超过了1981年她与查尔斯王子结婚时的人数。而在全世界,大约有27.5亿人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戴安娜的葬礼转播。
  数不清的鲜花被推放在肯辛顿宫门前,更有数不清的鲜花被抛撒在戴安娜送葬队伍经过的肯辛顿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路上。白金汉宫降半旗致哀。查尔斯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威廉与哈里、斯宾塞家族的所有成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共2000名来宾参加了葬礼。戴安娜的生前好友,艾顿约翰含泪唱下那首《风中之烛》:永别了,英格兰的玫瑰/愿你永远盛开在我们心中/你那愛的光芒,照耀每一个饱受蹂躏的地方…你在我心中,就像那风中的烛光/即使在凄风苦雨的黄昏也不熄灭……永别了,英格兰的玫瑰……”
  戴安娜的灵柩被送往伦敦一百公里外的斯宾塞家族墓地下葬,下葬时戴安娜身穿一件几周前才买的黑色长裙。伴随着她的美丽和不幸,英格兰的大地将她拥入怀抱。戴安娜的生命在那个夏天结束,但她的神话却远未终止。她的灵魂安息了,她身后的世界仍不平静。
  在人们的赞美与怀念中,仍不断有人挖掘她的秘密,每一年,人们在纪念她的同时都会发现有关于她的回忆录或者传记出版。她的管家、朋友、私人医生等等,每个人都标榜为她翻案去讲述一个真实的戴安娜的故事,而前提是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接受了巨额的报酬。而关于她和多迪是被害而非车祸的传闻也传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传言说幕后凶手正是她的前夫查尔斯。
  佳人已去,童话终结,传说仍在继续,戴安娜,二十世纪最美丽的传奇!
其他文献
贾樟柯在和记者谈《三峡好人》的时候,曾经说过:“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这个山西好人离开了他熟悉的山西,他带了两个人来到三峡,一个是韩三明,一个是沈红。周围是叮叮咚咚的敲打声,旧楼房要敲成碎片,三峡水将把它埋在底下,游轮在江里拉着汽笛,风景不再,工厂关门了,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工人们吵吵闹闹,他们不知道明天应该怎么办。这里没有平静的心灵。  贾樟柯站在三峡淹没线上,他让
期刊
年初,当铁道部发布今年春运票价不上浮的消息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看似利好的消息背后隐藏着的悲哀。一位名为元小弟的网友在其和讯博客里发表了《天大的笑话——2月14日北京到武汉,西站只售了两张就没票了》的文章,很快此文上了和讯博客首页重点位置,不久,此文被网友转载到各大社区论坛和博客站点,迅速得到了全国网友的极大关注。    网友元小弟称,晚上23点到凌晨3点多,他排了四个多小时的队买火车票,最后被名
期刊
我北京的朋友们对于我长期在上海厮混,并乐不思蜀这一点,都常常感到不解,在他们印象里,上海人极难相处,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在场有外国人的时候,他们会体贴的说英语,但若身旁有外地人,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讲起上海话来,滔滔不绝,洋洋得意,这种人为设置的语言屏障常常让人感觉不爽。  前一段时间还看到报纸上说,有些公司的老板甚至明文规定在公司里不许说上海话,否则罚款。想想也是,如果公司里遍地流通上海话,第一不利
期刊
如今,大英帝国的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元首,是统而不治的象征。但代表着英国精神和权力的王室成员仍在不移余力地恪守职责,维护着日薄西山的君主政权。    伊丽莎白二世——为王室事业鞠躬尽瘁      1926年当伊丽莎白作为约克公爵夫妇的长女出生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伊丽莎白的父亲是英王乔治五世的次子,王储温莎公爵的弟弟,这位小公主并不是王位的直接继承人。在当时,即使有人认为这位小公主有机会将来作王
期刊
今天早上(2月4日)端着锅喝汤的时候听见杨锦麟在电视里说,兰成长的网上点击率超过了当年的孙志刚。我就忍不住地想开了。那锅靓汤不再飘香,这个周日也难再平静。  这两个没“证”的青年先后被人打死,死得都很惨。孙志刚没有暂住证,被收容站里的人打,兰成长没有署里核发的记者证,被黑煤矿里的人打。打兰成长的凶手动手之前还请示过煤老板,那位煤老板显然很熟悉我国的新闻出版法规:记者证上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
期刊
摘要: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它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Corey (1953)第一次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中来,使行动研究法很快影响到教育实践。  关键词:研究类型 行动研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2-1189/G4(2010)09    70年代以来越来
期刊
白酒如剑,一刃封喉  如男女间烈火烹油的情事一场  燃烧过后,灰飞烟灭  啤酒是江湖儿女兄弟情谊,说不尽的豪情万丈  而红酒  红酒如同性之恋  模糊的迷恋你一场  从眉梢中感觉到从眼角看不到  纠缠在味蕾上的幻觉   如果不是因为阿尤,大概我仍然是个坚定的异性恋者。而现在,穿梭在一段又一段感情中,跟个一个又一个男人玩起承转合的游戏时,心底里始终有挥之不去的惶惑。我记得她手心的温度,灼热得让我惊慌
期刊
《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这是很常见的爱情故事的开端,多少有些落俗。但当时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使得相爱的两个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境地中,两个相爱的人究竟将面临怎样的将来?  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
期刊
马尔克斯写过一本小说,叫做《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有句著名的句子“我对死亡感到惟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为爱而死从来都是在文艺作品里存在,现实里,大概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前段时间,台湾岛以南的南海海域发生的那场地震波及到深圳,彼时我正躺在床上看电影,男友在另一台电脑上打游戏,第一波震过后,我颇惊恐——从来未经历过啊!问他,他说是我又发神经了他就未感觉到,作为一个向来谨慎的人,他在十分一柱香后回过
期刊
一对美国夫妇在摩纳哥的沙漠中旅行,尝试令婚姻死灰复燃。毕竟,摩纳哥是一个带些罗曼蒂克气质的国度。但不幸得很,这对夫妇兴许是流年不利,途经山坡时,恰逢牧羊的兄弟俩试枪,无心间竟击穿了妻子的左肩。  故事这样起了头,如此草率荒唐,如此真实。是,人们遇到的一切当中,只有那些计划之外的,才被叫做人生。影片视野宏大开阔,好似上帝之眼观照这个世界,涉及跟这一声枪响相关的全部人物。日本:  聋哑少女在新宿的街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