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来源 :考试·理论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重点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艺术性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出发设计了课程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笔者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也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由此可见,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又何尝不是一门艺术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不是一味地说教,不是一味地告诫,而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分析解读教材的同时,自然地、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去发现、感悟、咀嚼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思想精神和人生哲理,像和暖的微风缓缓拂过学生的心灵,像绵绵的细雨轻轻洒在学生的心田,无声无息。现简单把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的一些想法和认识总结如下。
  一、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不论是选修课本还是必修课本,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文质兼美,既有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又饱含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要本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渗透的契机,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做到育人无声。
  记得我在讲授必修二的诗歌单元的篇目时,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品味,体会《诗经》《楚辞》特有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音乐美。《小雅·采薇》这首诗好些老师不爱讲,学生也不爱听,而我在讲这首诗的时候,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让学生用声韵和谐、诗情画意的语言去翻译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他们相互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翻译得最优美的几句诗句之后,我又给他们读了我的翻译作品,学生们非常激动。我的这一做法极大地感染了他们,从他们兴奋的面容和光亮的眼神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和对语文的热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以丰满的形象激励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体验。”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人物画廊中,有许多丰满、立体、感人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蕴涵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深刻的做人的道理,这些光辉的人物形象虽然离我们已久远,但他们的精神却时时激励着我们。如:胆略超人、扶危济困、反抗强暴的荆轲;虚心下问、知人善任、能屈能伸的刘邦;真实坦荡、大义凛然、豪气冲天的项羽;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的屈原;一生仕途坎坷、历经沉浮却又乐观旷达的苏轼;爱憎分明、热忱勇敢的鲁迅;一身正气、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等等,他们都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教材。
  三、以深刻的故事触动学生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获得滋养。如:我在教授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时,我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梁启超的故事。
  1926年初,梁启超因尿血病久治不愈,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肾脏切除手术。由于值班护士在他的肚皮上标错了位置,执刀医生在动手术前,没有核对挂在手术台旁的X光照片,结果切掉了的是健全的好肾(右肾),而梁任公虚弱的生命只能依靠残留的一只坏肾(左肾)来维持。
  这一错误事后即被发现,但顾及梁启超的知名度与协和的名声,具体手术过程被当成“最高机密”保护起来。但“白丢腰子”(徐志摩语)的事情还是很快被传媒捅了出来。梁启超虽然很责备协和的粗忽,但是,他依然把西医看作是科学的代表,看作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他不仅没有状告院方,相反还禁止他的学生徐志摩等人上诉法庭,不求任何赔偿,不要任何道歉。在徐志摩、陈源等人通过媒介向协和医院进行口诛笔伐、兴师问罪时,又艰难地支撑着病体亲自著文为协和医院作“半辩护性质”的开脱。在他的《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的最后,梁启超极为诚恳地写道:“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之障碍。这是我发表这篇短文章的微意。”梁启超默默承受着内心的煎熬与苦痛,维护着他笃信的科学与进步,而代价则是他的整个生命。
  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很震惊,但同时更震撼他们的是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梁启超博大的胸襟和真诚的宽容让同学们肃然起敬、感慨不已,这个故事带来的触动和教育效果远远超过正式的说教,这就是“润物无声”的魅力。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德育渗透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还尝试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我利用假期时间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选择适量的书目,《徐志摩诗歌集》《论语》《史记故事》《家》《巴黎圣母院》《瓦尔登湖》等等作品,每个假期选择一两本让孩子们回去看,并写心得体会,在开学的时候专门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或谈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或对某一细节深入挖掘,气氛热烈、浓厚,在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孩子们的视界,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促进了孩子们心智的提高,完善了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借助学校开展“纪念‘一二·九’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比赛”之际,让同学们自己创作了诗歌《中国魂》,并认真进行诵读指导,在一次又一次的校稿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喷发中,唤醒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真切体会到了获奖之后的激动和骄傲,明白了“事在人为”的真意。
  五、以教师的言行带动学生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德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守时,自己得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学会感恩,自己先得有一颗感恩之心;让学生懂得爱,自己先得爱学生;让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先得尊重学生;让学生勇于付出,自己先得兢兢业业。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就是学生的一本必修书,更是学生的一面旗帜。老师应让学生多从自己身上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吸收全面发展的营养,获取终身受益的精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要做到“活水”长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睿智的思想、丰富的心灵、全新的理念,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美好、和谐的氛围中,让他们去尽情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画廊里一幅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丽图画,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耕悄然滋养学生心灵的土壤。
  (作者单位:新疆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平等交流、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由兴趣转化为乐趣,由乐趣转化为志趣。我采用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用故事引入新课,利用“谜语”、“古诗词”导入新课,根据生活经验导入新课,利用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激其情又引其疑,让学生在快乐中开始化学的学习。   【关键词】化学学习 快乐 方法    新课程教学过程要求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强迫记忆和单纯模仿的状况
期刊
Have作为使役动词,意为 “使” “让” “叫”,后跟复合宾语,即宾语+宾语补足语。其用法有以下几种:  一、have sb ./sth doing  现在分词作宾补,与宾语形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而且这种动作往往具有持序、进行的含义。  如:The two men had their lights burning all day long. 那两个人让灯通宵亮着。  另外,还可用句型won’t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交流勃蓬兴起,教育现代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很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充分合理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适应新课程对我们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多媒体 体育教学 运用    随着多媒体
期刊
【摘 要】新课改对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探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成为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好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设计 探析    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学生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
期刊
小时候看到天空中的飞机,很想知道这玩意那么重,怎么能飞那么高?不怕掉下来。现在互联网时代,利用QQ、微博、微信等软件,只要轻轻一碰手指头,就是你和对方相隔再远,你在这头发的文字、图片即刻就能被你的好友阅读到。这是靠什么实现的呢?难不成空气能做天使,通过空气转播的?是不是神秘的很。其实,懂一点电脑技术的人都知道,这叫: 技术。大时代背景下的海量信息、海量数据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美丽,造就了这个时代的魅力
期刊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也就是说新课程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启动起来。但是它控制不好就会使课堂变得十分混乱,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新面貌。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寄希望于教师
期刊
早在2500年前,东方出了一个圣人叫孔子。稍晚,也是在2500年前,西方出了一个哲人叫苏格拉底。这两个站在东西方思想和教育源头、并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曾被尊为神坛上的圣者。  但我们更该知道,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点拨学生一生他奉行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哲人苏格拉底的“助产婆”般的教育诱导术,对西方教育影响深远。  时至今日,我们这些被尊为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如果还依然挥
期刊
语音、词汇、语法,被称为语言的“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这三要素构成的,如果说语言是一幢建筑物,那么词汇就是建筑材料,而语音和语法则是建筑方法与规则;材料是最基本的,无论建造什么都需要材料;材料又是最重要的,没有材料就算是最简陋的建筑物也建不成。同时,方法与规则是有限的,但材料却是无限的。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说过这样一句话“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
期刊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利益、关系莘莘学子前途,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将影响中学基础教育的行为模式,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如何领会《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
期刊
庄子化蝶,只能在虚幻中出现,真实的生命世界,庄子永远是庄子,蝶永远是蝶,区别于他们的,就是人性和物性。  人性,在学术当中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古今中外的文化,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人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性是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美好教育强调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状态,就是要求教育者充分关注人性要素,让人性之花,能在教育的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