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说过:“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我突然间就不那么赞同她的说法了,我生命中的父爱是直白的,是无私且光明的,在我快三十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依然可以“宝贝宝贝”的叫我,而我也像朋友一样叫他“老張”,大多时候我都叫他“皇阿玛”,因为我觉得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里,我就是公主,有皇阿玛护着的幸福公主。
  家里有一张我四五岁时的全家福,也是仅有的一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如果不是以之作为纪念,我甚至都记不清父亲年轻时的模样。
  很少有机会长时间跟父亲呆在一起,也是在这样的分离中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乡愁,哪怕在家乡的是我,在外的是父亲,可谁都明白,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在网上看过“父亲节”的由来,是美国人在1972年才正式确定的。我想在中国,在亿万同胞的心里,并不是因跟风这个洋节日而大肆宣扬,而是所有人的心里,皆有一种对父亲超越血缘和爱的情结。
  父亲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给他发去祝福的红包和祝愿,他回了简单的两个字“感恩”。我一直知道他在庙里的这些年,总有忙不完的事,他向来朴素,不会多花一分钱,用了多个手机,都是我用淘汰过后的旧玩意儿,他却跟宝贝似的。多少次想要买新的给他,他总是说:“这样挺好的,我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功能。”
  父亲是聪慧的。在一个师兄的朋友圈,看到一个九宫格的照片,我一眼就在九张图里面看到父亲的手,还有一个编好的竹篮。
  我在师兄朋友圈上评论“图五是我爸的手”。又满怀期待地截屏给父亲,“这是你编的吗?”
  “是的,编的不好。”
  他总是很谦虚,实际上我知道他从来没有做过竹匠的活儿,他是从哪里学会的呢?
  父亲是温暖的,无论是黑夜还是白昼,对于父亲来说,仿若永远都是阳光灿烂的晴天,从来没有见他生气或情绪失控过。
  父亲是能干勤快的人,一次去寺庙回来的时候,父亲找了武汉的一个居士带我下山。路上和居士聊起父亲,居士说“圣戒师父是我见过最能干最勤快的人!”我虽常年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听到别人对父亲的肯定与赞赏,我能想象得到父亲为这个结果做出的努力和艰辛。但我深知,他在付出这些辛苦的时,并没有想要以此来交换什么收获。
  我是欢喜的,至少他心不苦。
  父亲在寺庙有些年头了,在我浅显的认知里,起初我并不赞同他去到一个过于清静的地方。寺庙只适合修养身心或者人生受过挫折想要远离世事纷争的人。我的父亲却不是此类。
  当父亲第一次带我走进紫云山老祖寺时,正值仲夏,我被天边紫色的云彩俘获了。原来紫云山上真的有紫色的云;原来老祖寺真的人杰地灵;原来父亲去的不是一个去处,而是一个归宿;原来是我的偏执的见识是如此短浅。
  寺庙做禅茶,父亲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不光要照顾采茶工人,还要亲力亲为,漫漫长夜独自守着,只为做一杯好茶奉人以饮。
  当父亲第一次把做好的禅茶端给我,满眼期待的让我尝尝的时候,我也满心欢喜。我不懂品茶,却能从父亲每个细微的动作中体会到他用心的至深,而后,我有了喝茶的习惯。
  从小到大父亲从来不会命令我做什么,任我自由生长。他总是为我写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加以鼓励,总是在闲下来的时候认真阅读我的文字。我曾在迷茫的时候向父亲倾诉,我写不出来东西许是因了书读的太少。他总是鼓励我,“这才是你的与众不同,天赋和努力同样重要!”
  人的一生,需要很多种爱做支撑,我的父爱就像是一本书,一本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我们都不太愿意记得那些感动的故事和爱的话语,日子在平凡中深邃而幽远,匆匆那段岁月,来不及细赏,就只剩下一地花殇。
  很想问问时光,父亲脸上的皱纹,是岁月没有绘完的画卷吗?父亲头上的白发,是深冬来不及融化的雪花吗?
  很想恳请时光,不要伤害忙碌的他。
  很想祈求流年,不要遗忘专情的他。
  大千世界里,我有多幸运。
  失去什么我都不怕,唯独怕失去你,一生很短,遇见太难。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匆匆那年,早已尘封在岁月深处,然而,那段青葱少年时光,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那样的葳蕤繁盛,永远是那样的青涩苦酸。  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春风,陕北从贫穷中逐渐苏醒:土地苏醒,土地上勤劳的人们致富的欲望苏醒,我们的学习意识苏醒。勤学,苦学;苦学,勤学。时间在不紧不慢中来了,又在不紧不慢中去了。若不是学校组织照毕业照,大家甚至还没有毕业的概念和心理准备。然而,自打照完毕业照以后,班里原有的平静
期刊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始终与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密切相连。高中语文课本中,对学生思想有启迪作用的名篇比比皆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它们,并使之融会贯通,更会对学生形成正确乃至高尚的人格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册中的《〈名人传〉序言》就是这样一篇具有核心作用的、贯穿若干篇目中人物与思想的闪光篇章。  在《〈名人传〉序言》中,罗曼·罗兰满怀激情地呼唤英雄、歌颂英雄。文章以严谨的结
期刊
小城好天气!白云是蓝天的标配。  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白云相伴,在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  站在坝河南岸,月湖之畔可遥望五峰山峦。晴空之下,山色青翠,蜿蜒起伏,巍峨雄伟。远远的望向北坡,似乎儿时钻树朳惊飞林鸟的欢笑声隐约可闻,骑在供水钢管上过山沟时那手心的汗还没有干,小伙伴埋在城墙洞子里的半包烟是否还在,还有偷偷摘来啃两口就扔掉没熟透的毛桃……  时光飞逝,往事随风。重拾老
期刊
包头的古长城遗迹很多,百姓们管它们叫“边墙”,并据此为落、乐观生活。有战国时的赵(北)长城,如青山区的东边墙、西边墙,昆都仑区的边墙壕;固阳县境内还有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  妻子姥姥的坟头,就在她二舅家的东边墙村。姥姥属牛,九十二岁上走的,是“喜丧”。按照本地人的说法,老人走后的第三个年头要“大办”一下。这亦是古礼,守孝三年,“春秋”时期即已有之,人们缅怀先人,更要节哀、向生。  三年前,春
期刊
自从回到了北方,在人到中年时刻,我的梦里场景常常停留在那悠长的古巷。那些承载童年欢乐的过往,像遗失的贝壳,总是串起我丝丝的怀念,回味后是满满的甜蜜。能回去的是家乡,回不去常常思念的是故乡。无论你官居高位还是财富满车或是失意落寞,总有一种情感在灵魂深处荡涤开来,带着绵长乡音呼唤着你——那就是故乡。听老家的发小说我们小时候住的地方全部被夷为平地,要开发成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我的故乡从此少了辨识。  
期刊
时至四月,学校宿舍门口的那一片油菜花田,在成长、积蓄、等待了几个月后,终于绽放出独属于它的美丽。  每每走至楼下,望见这一片耀眼的黄就总不觉想起,二月底寒假结束回到学校时,门口的那片种满了排列有序却犹如杂草般毫不起眼的植物的田。我自小生活在北方地区,记忆中家乡不曾种植油菜花,自然不识的这为何物,偶尔兴致突发询问友人,也不曾有人能认出。大抵是家中长辈有人曾种植过其他植物的原因,平日里对植物的观察也总
期刊
三分地的小园子,种满了豌豆、秋葵、薄荷、还有小雏菊,它们都在争抢我的领地。秋葵硬朗,像一枚粗大的朝天椒,身形挺拔而直立,如此有气质,蛋黄色的小花十分惹人喜爱。周围有薄荷,马兰头与太阳花,以及野水芹,還有不知名的小草四处散着,花开的痕迹知多少?没人过问。时光倒流,那天,忽然发现墙角数枝新绿,我也没顾得上搭理它。黄昏后,整个小园喷着的细香,这,淡淡的,蓝色的,细碎的小花开了一簇又一簇,夹着泥土的芳香,
期刊
很多人都说“西藏是一种病,不去永远治不好”,在西藏已工作三年有余,在我心中,这里总有着她独特的魅力,你可以享受最慷慨的阳光,最纯净的天空,遇到最虔诚的人们,感受心灵的洗礼……每每心情烦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也许,这美,瞬间会涤清你心中所有的愁绪……  时在2018年4月,我和朋友一起去了趟林芝,这个被誉为“西藏江南”的地方。林芝,古称工布,是藏文“尼池”或“娘池”音译而来,藏语意为“娘氏家庭的宝
期刊
一、紫云佛音  夏夜,我在声声袅袅的梵音中走进紫云山。  月色中,亲近了你的每一寸肌肤。  有风,细软的风,从山垭间缓缓掠来,有檀香的沉醉,有佛音的缠绵。  钟声悠远且清亮。在紫云山,我把身心的全部,都安放于一片绿叶与一条溪流之上,顺着山的幽雅,抛却了凡尘所有的羁绊。  只愿静候于此,与青砖黛瓦对视,与佛的慈悲相遇。  一段温婉的邂逅,我却与你,如沐春风。  紫云山,我要将你深深咏怀,也请你记住的
期刊
故乡的四月景色宜人,风光恰好,极目远眺绵延的黄土高原一派碧波荡漾的景象。田间地头、山峁沟岔处处可以看到各种花草树木争相茁长,这时候走近山野中你可以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各种花香味,而槐花也正值这个季节盛开。  槐树在故乡是一种常见的树木,村头路口随处都可见到,在我家院子的大门外就生长着一棵大槐树,听奶奶讲那棵槐树还是爸爸小时候亲手种植的,树长的非常高,进入夏季以来整棵树长的枝繁叶茂。四月以来是槐花开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