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一线三读”,即将质疑贯穿到对名著文本的粗读、精读、联读过程中去,实现消除初中生与经典隔膜的要求。在此,笔者以《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指导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
在苏州语文中考变革的前提下,2017——2018学年开始,初一语文教材统一选用部编版教材,其中名著推荐的变化很大。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只是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还是要全方面地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快速地阅读名著?对名著的考察是否还停留在对情节的掌握上?一系列的思考让人应接不暇。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做好名著的推荐?这是笔者努力想要去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标的要求和实际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规定,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部编版的语文新教程将原苏教版九下的名著推荐《朝花夕拾》放到初一上学期,并且数量上从每学期推荐一本到每学期必读两本,选读四本,数量和难度上都有大幅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停留在静态分析之中,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情节,对于阅读鉴赏而言,也仅限于评价内容,从而导致初中阅读教学呈现出一种“走程序”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使美好的文章变成了零散的碎片。
二、结合《朝花夕拾》名著推荐的方法指导
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求知,有助于学生创作思维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对于名著阅读这种需要学生发挥更多主动性的任务,笔者认为将质疑作为一条线贯穿到整个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去,会有更好的收效。首先带着质疑的眼光去粗读文本,提出关于人物和情节的疑问。有了问题,会促进学生寻找答案的动力;精读过程中,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质疑,将文本深挖下去,学生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相对于简短的课文而言,名著前后人物、相关情节的相互关联,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地联读,进而产生新的质疑,更加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入理解主题。下面就以《朝花夕拾》名著推荐教学为例,笔者提出“一线三读”,走进经典的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1.课前准备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内容包括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首先笔者为学生设置了课前名著阅读周计划,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教学中重点提出的默读方法去粗读文章。笔者将粗读的方法归纳为“眼读、心静、神思”。在粗读课文中,了解每篇散文的主要人物、相关情节,并写下自己的疑惑之处。这就是质疑在粗讀中的体现。粗读的最大益处就是快速地对名著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在其中埋下质疑的种子,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将阅读变成一种思考的过程。
2.课堂实践
名著阅读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地方,在课前粗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精读。在更具体深入文本的过程中,粗读的质疑可以在这里得到讨论、分析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挑选了读书卡中比较集中的两个问题指导精读。例如:(1)“我”在热切盼望参加“五猖会”时却遇到父亲要“我”背书,“我”心情如何?(2)“我”能去看“五猖会”时,为什么没有他们那么高兴?笔者将“精读”的方法归纳为“勾画、诵读、批注”。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并触类旁通地解决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如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对旧问题进行迁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入,记忆也更加的深刻。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文献。这十篇散文中多次提到了相同的人物,如阿长,她出现在《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中,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了更全面的展现。将这些有共同人物或主题的文章联合起来阅读,简称为“联读”。笔者将联读的方法归纳为“景物、人事、情理”,在联读中,质疑作为贯穿始终的线,启发学生去思考整本书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意图。
课堂实践和课后的检查表明,用“一线三读”的方法去阅读名著,学生对名著的认识从最初的胆怯到好奇,进而调动各种主观能力去解决问题,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比简单的记忆收效更大,既解决了名著推荐消除与经典隔膜的教学目标,又为学生打开了阅读名著的大门。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名著阅读推荐方法。简而言之,“一线三读”就是:用心默读眼为先,勾划批注细磨研。人事景物情理联,勇于质疑一线牵。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在苏州语文中考变革的前提下,2017——2018学年开始,初一语文教材统一选用部编版教材,其中名著推荐的变化很大。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只是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还是要全方面地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快速地阅读名著?对名著的考察是否还停留在对情节的掌握上?一系列的思考让人应接不暇。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做好名著的推荐?这是笔者努力想要去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标的要求和实际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规定,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部编版的语文新教程将原苏教版九下的名著推荐《朝花夕拾》放到初一上学期,并且数量上从每学期推荐一本到每学期必读两本,选读四本,数量和难度上都有大幅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停留在静态分析之中,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情节,对于阅读鉴赏而言,也仅限于评价内容,从而导致初中阅读教学呈现出一种“走程序”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使美好的文章变成了零散的碎片。
二、结合《朝花夕拾》名著推荐的方法指导
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求知,有助于学生创作思维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对于名著阅读这种需要学生发挥更多主动性的任务,笔者认为将质疑作为一条线贯穿到整个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去,会有更好的收效。首先带着质疑的眼光去粗读文本,提出关于人物和情节的疑问。有了问题,会促进学生寻找答案的动力;精读过程中,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质疑,将文本深挖下去,学生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相对于简短的课文而言,名著前后人物、相关情节的相互关联,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地联读,进而产生新的质疑,更加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入理解主题。下面就以《朝花夕拾》名著推荐教学为例,笔者提出“一线三读”,走进经典的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1.课前准备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内容包括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首先笔者为学生设置了课前名著阅读周计划,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教学中重点提出的默读方法去粗读文章。笔者将粗读的方法归纳为“眼读、心静、神思”。在粗读课文中,了解每篇散文的主要人物、相关情节,并写下自己的疑惑之处。这就是质疑在粗讀中的体现。粗读的最大益处就是快速地对名著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在其中埋下质疑的种子,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将阅读变成一种思考的过程。
2.课堂实践
名著阅读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地方,在课前粗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精读。在更具体深入文本的过程中,粗读的质疑可以在这里得到讨论、分析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挑选了读书卡中比较集中的两个问题指导精读。例如:(1)“我”在热切盼望参加“五猖会”时却遇到父亲要“我”背书,“我”心情如何?(2)“我”能去看“五猖会”时,为什么没有他们那么高兴?笔者将“精读”的方法归纳为“勾画、诵读、批注”。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并触类旁通地解决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如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对旧问题进行迁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入,记忆也更加的深刻。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文献。这十篇散文中多次提到了相同的人物,如阿长,她出现在《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中,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了更全面的展现。将这些有共同人物或主题的文章联合起来阅读,简称为“联读”。笔者将联读的方法归纳为“景物、人事、情理”,在联读中,质疑作为贯穿始终的线,启发学生去思考整本书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意图。
课堂实践和课后的检查表明,用“一线三读”的方法去阅读名著,学生对名著的认识从最初的胆怯到好奇,进而调动各种主观能力去解决问题,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比简单的记忆收效更大,既解决了名著推荐消除与经典隔膜的教学目标,又为学生打开了阅读名著的大门。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名著阅读推荐方法。简而言之,“一线三读”就是:用心默读眼为先,勾划批注细磨研。人事景物情理联,勇于质疑一线牵。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