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创作的乐趣,用自己新奇的想象去进行创作,丰富自己的想象空间以及审美观。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别致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因势利导
少年儿童的绘画发展阶段,一般分为:“涂鸦期”、“象征期”、“意象期”、“写实期”。小学生阶段主要处于“意象期后期”、“萌生写实期”和“推理写实期”三个阶段。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创造类型人格特征开展兴趣教学,因为不同创造类型的小学生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外,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在美术课上,任何一个学生的艺术创造的产物都具有存在的价值。只有充分认识了这一点,才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应是尊重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但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停留在任其自发产生创造力的自信和欲望的基础之上,要健全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根据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帮助小学生消除阻碍创新的心理因素,比如:胆怯、倦怠、性格片面、兴趣狭窄等。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一些主动性,多体验创造的乐趣,以唤起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既是我们进行美术创新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美术创新教育的成功所在。
问、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塑造良好环境。
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尤其是在探究方面,并且塑造一个愉快和轻松的氛围来供其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还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鼓励,能够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师生关系要保持平等,这样,学生心中对于师生关系的障碍就会得到消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促进产生创新思维。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尤其是在创作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重视美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促使知能转化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实际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使小学生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从而产生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设想,并通过积极动脑、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养成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展美术创新活动,是创新教育直接的、现实的培养策略。在美术教学中,美术知识的学习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而是提高审美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和掌握创作方法的手段,小学生的美术实际活动对其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该坚持走“教学做合一”之路,促使学生知能转化。
“教学做合一”首先要求我们要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戏剧活动,这是适于各个年级课堂教学的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发展创作能力,提高艺术素养,而且还能培养合作精神。其次,“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只有这样,尊重小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才能同步,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才更顺畅,小学生也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蓬蓬勃勃地成长。第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小学生充分利用一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像力及观察力。在动脑中动手,在动手中动脑,是提高小学生想像力,增进小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式之一。适时地开展一些绘画、书法比赛,参观各种美展,走出校门写生等活动,训练小学生审美的高雅性、广阔性和独创性。并让每个小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发挥每个学生的独创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小学阶段,学生比较注重老师的评价,会因为老师的肯定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也会因为老师的否定而失去美术创作的信心。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摒弃旧的、单一形式的评估标准,应对学生创作的独立性、动手能力、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还应考虑不同天分、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进竞争机制,对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挥主导型的,只有教师是一位合格的创新者才能谈得上教育学生和培养起创新思维,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让学科之间紧密关联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总之,要掌握美术这门教学的艺术,教师必须深人了解兒童,善于动脑、开拓,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教学经验,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童心,去思索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的观察和思索,用自己的手尝试着塑造和描绘,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并发挥。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因势利导
少年儿童的绘画发展阶段,一般分为:“涂鸦期”、“象征期”、“意象期”、“写实期”。小学生阶段主要处于“意象期后期”、“萌生写实期”和“推理写实期”三个阶段。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创造类型人格特征开展兴趣教学,因为不同创造类型的小学生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外,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在美术课上,任何一个学生的艺术创造的产物都具有存在的价值。只有充分认识了这一点,才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应是尊重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但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停留在任其自发产生创造力的自信和欲望的基础之上,要健全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根据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帮助小学生消除阻碍创新的心理因素,比如:胆怯、倦怠、性格片面、兴趣狭窄等。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一些主动性,多体验创造的乐趣,以唤起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既是我们进行美术创新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美术创新教育的成功所在。
问、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塑造良好环境。
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尤其是在探究方面,并且塑造一个愉快和轻松的氛围来供其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还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鼓励,能够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师生关系要保持平等,这样,学生心中对于师生关系的障碍就会得到消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促进产生创新思维。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尤其是在创作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重视美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促使知能转化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实际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使小学生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从而产生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设想,并通过积极动脑、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养成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展美术创新活动,是创新教育直接的、现实的培养策略。在美术教学中,美术知识的学习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而是提高审美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和掌握创作方法的手段,小学生的美术实际活动对其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该坚持走“教学做合一”之路,促使学生知能转化。
“教学做合一”首先要求我们要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戏剧活动,这是适于各个年级课堂教学的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发展创作能力,提高艺术素养,而且还能培养合作精神。其次,“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只有这样,尊重小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才能同步,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才更顺畅,小学生也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蓬蓬勃勃地成长。第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小学生充分利用一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像力及观察力。在动脑中动手,在动手中动脑,是提高小学生想像力,增进小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式之一。适时地开展一些绘画、书法比赛,参观各种美展,走出校门写生等活动,训练小学生审美的高雅性、广阔性和独创性。并让每个小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发挥每个学生的独创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小学阶段,学生比较注重老师的评价,会因为老师的肯定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也会因为老师的否定而失去美术创作的信心。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摒弃旧的、单一形式的评估标准,应对学生创作的独立性、动手能力、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还应考虑不同天分、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进竞争机制,对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挥主导型的,只有教师是一位合格的创新者才能谈得上教育学生和培养起创新思维,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让学科之间紧密关联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总之,要掌握美术这门教学的艺术,教师必须深人了解兒童,善于动脑、开拓,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教学经验,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童心,去思索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的观察和思索,用自己的手尝试着塑造和描绘,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并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