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看旧书,从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沙龙摄影集粹中看到了一些特殊效果的照片,大概是柔化、粗颗粒黑白、高反差……看文字介绍,这些效果在当时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想尽办法才能实现,仿佛学者搞科研。忆苦思甜,我想起了伟大的Photoshop,轻点鼠标一键即可实现这些效果。再看看手中的相机,我甚至可以把电脑抛开了,如果你懒到连电脑都懒得用,现在的相机也能实现这些丰富的效果,只要把相机中的滤镜模式开启即可,所以我们戏说这些滤镜功能是“相机中的PS”。
『“滤镜”的源头在哪里?』
现在数码相机中多数常见的“滤镜”模式,其实都是在模仿基于胶片的摄影时代已有的效果,这些本来是技术原因形成的效果,由于视觉效果对题材内容的表现性发挥,以及长时间的欣赏观看传播,而成了一种美学,这就好像大家看到粗颗粒黑白就会想到森山大道或陆元敏、看到层次细腻丰富的黑白风景照片就想到亚当斯、看到曝光略微过度的照片就想到川内伦子等一系列的日本摄影师……上述提到那些作者的影像风格,在当初他们使用的时候,都是基于使用的材料(大多是胶片和相纸)而自己找到的,这视觉效果强烈到成为一种风格,以至于我们想起他们时,有时候甚至会忘了作品是关于什么的,却会想起那种典型的视觉风格。而现在数码相机上的艺术滤镜其实就是将这种种风格“傻瓜化”置入相机,在快节奏的今天,如果您不是也不打算成为大师,那么借用一把有何不可?
『滤镜效果工作原理』
相机拍摄的RAW文件是未进行过任何处理的,而输出的JPEG其实都是经过相机处理的,调整了对比度、饱和度、曝光、白平衡等项目,所以相机的“滤镜”模式也一样,只需要在这些调整的选项上做一些功夫,就可以形成已知和未知的多种效果,至于为什么是目前这些效果,当然因为这是已经被摄影人广泛接受的。
『与电脑处理相比的优劣』
很多人觉得相机拍摄所得效果虽然方便,但不如电脑后期处理的效果好,在“艺术滤镜”功能发展了几年的今天,已经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了,尤其是几种主要的滤镜模式,都已经将效果做得非常好,如果你自己在PS里制作,可能要很麻烦才能做到相机自动生成的效果,有现成的,何必自己受累?除非你开发出了相机没有的模式。
『“滤镜效果”:直接拍摄VS拍后处理』
无论是单反相机,还是微单、单电等新结构相机,都可以通过液晶屏取景拍摄,但涉及到“滤镜模式”,就有所区别了,有的相机在开启“滤镜模式”后,可以直接在液晶屏上看到效果,有的就需要在拍摄之后,通过相机自己的处理功能将照片输出为带有“滤镜效果”的照片,前者典型有奥林巴斯E-P2,后者典型则有佳能EOS 60D。
Info:花样百出的照片
『“滤镜”的源头在哪里?』
现在数码相机中多数常见的“滤镜”模式,其实都是在模仿基于胶片的摄影时代已有的效果,这些本来是技术原因形成的效果,由于视觉效果对题材内容的表现性发挥,以及长时间的欣赏观看传播,而成了一种美学,这就好像大家看到粗颗粒黑白就会想到森山大道或陆元敏、看到层次细腻丰富的黑白风景照片就想到亚当斯、看到曝光略微过度的照片就想到川内伦子等一系列的日本摄影师……上述提到那些作者的影像风格,在当初他们使用的时候,都是基于使用的材料(大多是胶片和相纸)而自己找到的,这视觉效果强烈到成为一种风格,以至于我们想起他们时,有时候甚至会忘了作品是关于什么的,却会想起那种典型的视觉风格。而现在数码相机上的艺术滤镜其实就是将这种种风格“傻瓜化”置入相机,在快节奏的今天,如果您不是也不打算成为大师,那么借用一把有何不可?
『滤镜效果工作原理』
相机拍摄的RAW文件是未进行过任何处理的,而输出的JPEG其实都是经过相机处理的,调整了对比度、饱和度、曝光、白平衡等项目,所以相机的“滤镜”模式也一样,只需要在这些调整的选项上做一些功夫,就可以形成已知和未知的多种效果,至于为什么是目前这些效果,当然因为这是已经被摄影人广泛接受的。
『与电脑处理相比的优劣』
很多人觉得相机拍摄所得效果虽然方便,但不如电脑后期处理的效果好,在“艺术滤镜”功能发展了几年的今天,已经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了,尤其是几种主要的滤镜模式,都已经将效果做得非常好,如果你自己在PS里制作,可能要很麻烦才能做到相机自动生成的效果,有现成的,何必自己受累?除非你开发出了相机没有的模式。
『“滤镜效果”:直接拍摄VS拍后处理』
无论是单反相机,还是微单、单电等新结构相机,都可以通过液晶屏取景拍摄,但涉及到“滤镜模式”,就有所区别了,有的相机在开启“滤镜模式”后,可以直接在液晶屏上看到效果,有的就需要在拍摄之后,通过相机自己的处理功能将照片输出为带有“滤镜效果”的照片,前者典型有奥林巴斯E-P2,后者典型则有佳能EOS 60D。
Info:花样百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