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第二课课文,本设计基于《女神》爱国诗篇的群阅读,以青春之“力”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从主题、形象、诗体、诗艺等多角度感知、分析这股力量。
关键词:女神;郭沫若;力
一、设计理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新诗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入选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该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该课是新诗体的选编。本诗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青春”一词:一是诗体的青春,在“五四”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志士仁人及广大新青年奋起反抗旧的制度、旧的文化,而新诗这一充满新生活力的诗体正是除旧布新的重要载体,本身就充满青春的能量;二是主题的青春,诗人设想自己站在地球以外俯瞰地球,为地球上流动的云、水纵情歌唱,展现出雄强劲健的胆识与活力。阅读欣赏本诗,能够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扑面而来,因此本设计以青春之“力”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从主题、形象、诗体、诗艺等多角度感知、分析这股力量。
朱自清先生曾说:“整个《女神》就是一部爱国主义诗歌”,选自《女神》的本课自然也是如此。诗中力的来源主要就是青年诗人的家国情怀。本设计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浴海》等多篇《女神》中的诗歌及相关评论进行群阅读,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诗的精神乃至青春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②掌握诗中技巧并学会运用。
③思考青春应有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文本
①主读篇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浴海》《天狗》《太阳礼赞》《炉中煤》
②辅读篇目:《地球,我的母亲》《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
③参考资料:周扬《郭沫若和他的<女神>》、黄侯兴《论郭沫若“青春型”的文化品格》、钱潮《回忆沫若早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
四、预习任务
想象自己为《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为旅日诗人郭沫若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上一课读了旧体诗词,本课读几首新体诗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新诗的创作兴起,在这一新诗发展的起步阶段,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其中气场最强,调值最高,最具时代精神的作品。反观历史发展,一种生命力强大的诗体在它的草创阶段总会有一两位伟大诗人或一两部伟大作品为其长久发展奠基,如古诗产生时即有《诗经》,五言诗发展初期就有《古诗十九首》,近体诗定型后不久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词形成后出现了《花间集》。在新诗历史上,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就有着类似李杜和《诗经》的地位。郭沫若是一位浪漫主义革命诗人,曾有学者这么评价:
他曾以“女神”的响遏行云的歌唱,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新时代报幕,又以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参与伟大祖国的“浴火重生”,他将自己一生业绩的光芒,都融入了新中国的辉煌之中。(金弘达)
2.感知力的能量:感受节奏,鉴赏形象
集体朗诵《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讨论意象。
明确:观察对象(地球),观察视角(地球以外),观察内容(云涛、大洋),观察感受(充满力量)。
联系主读篇目,探究形象特点。
《浴海》:太阳—日火—心火,大洋—海浪—血浪
《天狗》:疯狂的天狗
《太阳礼赞》:大海、云海、太阳
《炉中煤》:发光发热的黑煤
明确:意象散发着或包孕着巨大的能量。
3.追溯力的来源:鉴赏语言,理解情感
提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只有七行的短章,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创造巨大的力量?
明确:①想象奇特(跳出地球觀察地球的云涛涌浪,赋予抒情者纵情驰骋的言说空间,使之具有飞扬凌厉、粗犷豪放的潜在形象。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李白一脉相承,同时突出了一个“大我”,显示出“五四”时期对自我生命的张扬。)
②取景宏大(壮阔的北冰洋、激荡的太平洋)
③直抒胸臆(第五至七行用感叹句持续赞叹云涛涌浪所形成的力的艺术)
④短句排比(短句的力度,排比的气势)
学生分享预习任务,教师点评时主要往家国情怀方面引导,注意三个关键词:改革、新生、爱国。
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狂暴之力根源于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他热情歌唱祖国的改革力量和浴火重生,表现在诗歌的想象、意象、句式等具体的技巧中,同时也展现出一位感情充沛、志向高远的抒情者。他震天的呐喊呼应着志士仁人,激励着广大新青年,也在唤醒更多沉睡的民众。
4.激发力的创造:探究心态,领悟人生
在《女神》之后的几本诗集中,如《星空》《前茅》,之前意气风发的抒情者似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天上的星辰完全变了”,“带了箭的雁鹅”“偃卧在这莽莽的沙场”,读者似乎察觉到抒情者的青春力量正在逐渐减弱,这其实是回国后的诗人在面对现实的腐朽落后时心态的变化。
探讨如何将青春的激情转化为持久的热情。注意思考如何看待青春的幼稚病、年青一代与年长一代认识的差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导思考《地球,我的母亲》中对地球主宰者——工人和农民的崇敬,进行人生道路教育。
5.布置作业
联系课上交流和课下阅读,修改预习作业,形成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关键词:女神;郭沫若;力
一、设计理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新诗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入选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该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该课是新诗体的选编。本诗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青春”一词:一是诗体的青春,在“五四”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志士仁人及广大新青年奋起反抗旧的制度、旧的文化,而新诗这一充满新生活力的诗体正是除旧布新的重要载体,本身就充满青春的能量;二是主题的青春,诗人设想自己站在地球以外俯瞰地球,为地球上流动的云、水纵情歌唱,展现出雄强劲健的胆识与活力。阅读欣赏本诗,能够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扑面而来,因此本设计以青春之“力”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从主题、形象、诗体、诗艺等多角度感知、分析这股力量。
朱自清先生曾说:“整个《女神》就是一部爱国主义诗歌”,选自《女神》的本课自然也是如此。诗中力的来源主要就是青年诗人的家国情怀。本设计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浴海》等多篇《女神》中的诗歌及相关评论进行群阅读,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诗的精神乃至青春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②掌握诗中技巧并学会运用。
③思考青春应有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文本
①主读篇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浴海》《天狗》《太阳礼赞》《炉中煤》
②辅读篇目:《地球,我的母亲》《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
③参考资料:周扬《郭沫若和他的<女神>》、黄侯兴《论郭沫若“青春型”的文化品格》、钱潮《回忆沫若早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
四、预习任务
想象自己为《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为旅日诗人郭沫若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上一课读了旧体诗词,本课读几首新体诗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新诗的创作兴起,在这一新诗发展的起步阶段,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其中气场最强,调值最高,最具时代精神的作品。反观历史发展,一种生命力强大的诗体在它的草创阶段总会有一两位伟大诗人或一两部伟大作品为其长久发展奠基,如古诗产生时即有《诗经》,五言诗发展初期就有《古诗十九首》,近体诗定型后不久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词形成后出现了《花间集》。在新诗历史上,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就有着类似李杜和《诗经》的地位。郭沫若是一位浪漫主义革命诗人,曾有学者这么评价:
他曾以“女神”的响遏行云的歌唱,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新时代报幕,又以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参与伟大祖国的“浴火重生”,他将自己一生业绩的光芒,都融入了新中国的辉煌之中。(金弘达)
2.感知力的能量:感受节奏,鉴赏形象
集体朗诵《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讨论意象。
明确:观察对象(地球),观察视角(地球以外),观察内容(云涛、大洋),观察感受(充满力量)。
联系主读篇目,探究形象特点。
《浴海》:太阳—日火—心火,大洋—海浪—血浪
《天狗》:疯狂的天狗
《太阳礼赞》:大海、云海、太阳
《炉中煤》:发光发热的黑煤
明确:意象散发着或包孕着巨大的能量。
3.追溯力的来源:鉴赏语言,理解情感
提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只有七行的短章,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创造巨大的力量?
明确:①想象奇特(跳出地球觀察地球的云涛涌浪,赋予抒情者纵情驰骋的言说空间,使之具有飞扬凌厉、粗犷豪放的潜在形象。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李白一脉相承,同时突出了一个“大我”,显示出“五四”时期对自我生命的张扬。)
②取景宏大(壮阔的北冰洋、激荡的太平洋)
③直抒胸臆(第五至七行用感叹句持续赞叹云涛涌浪所形成的力的艺术)
④短句排比(短句的力度,排比的气势)
学生分享预习任务,教师点评时主要往家国情怀方面引导,注意三个关键词:改革、新生、爱国。
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狂暴之力根源于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他热情歌唱祖国的改革力量和浴火重生,表现在诗歌的想象、意象、句式等具体的技巧中,同时也展现出一位感情充沛、志向高远的抒情者。他震天的呐喊呼应着志士仁人,激励着广大新青年,也在唤醒更多沉睡的民众。
4.激发力的创造:探究心态,领悟人生
在《女神》之后的几本诗集中,如《星空》《前茅》,之前意气风发的抒情者似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天上的星辰完全变了”,“带了箭的雁鹅”“偃卧在这莽莽的沙场”,读者似乎察觉到抒情者的青春力量正在逐渐减弱,这其实是回国后的诗人在面对现实的腐朽落后时心态的变化。
探讨如何将青春的激情转化为持久的热情。注意思考如何看待青春的幼稚病、年青一代与年长一代认识的差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导思考《地球,我的母亲》中对地球主宰者——工人和农民的崇敬,进行人生道路教育。
5.布置作业
联系课上交流和课下阅读,修改预习作业,形成不少于5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