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继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南方作家,其作品有《智血》《暴力夺取》《好人难寻》《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等。《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该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驾车旅游在路上被歹徒杀害的故事。奥康纳以幽默讽刺的笔调、荒诞怪异的人物形象、意蕴深刻的思想主题、哥特式的文学风格,刻画了扭曲的心理、异化的人性和病态的社会,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好人难寻》 人性 老祖母 “不合时宜的人” 暴力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也是继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南方作家,她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智血》《暴力夺取》,与两部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在文学风格上,奥康纳小说不仅延续了关注家庭生活、宗教信仰、种族关系等美国南方文学主题,还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心理扭曲、人性异化等问题,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一 《好人难寻》的背景与内容
1 创作背景。文学以展现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等为终极目标,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文学就将人性作为重要的文学主题,“自始至终回荡着对灵魂的拷问之声……透射着人性的光辉”。这种人文精神和人本传统深刻影响了奥康纳的文学创作,她始终以基督教人文精神探索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以善与恶、无辜与暴力、死亡与救赎表现深层次的人性主题。此外,奥康纳生活于动荡不安的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击碎了自由、公正、解放、进步等社会理想,在这个政治危机四伏、社会动荡不安、宗教信仰丧失、价值体系崩溃、非理性主义蔓延的时代,西方文学开始关注人类普遍的孤独感、异化感和精神困惑,展现人类荒诞而不可理喻的生存状态。奥康纳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天主教家庭,于二战之前步入美国文坛,她深受西方现代文学和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正是基于对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深刻体验,奥康纳才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现代人异化的生存状态,并创作了“天主教现实主义”小说《好人难寻》。
2 主要内容。《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该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驾车旅游、在路上被歹徒杀害的故事。在出游时,老祖母不想去佛罗里达州,设法让儿子贝利改变主意,就说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正在向佛罗里达州逃窜。途中,老祖母记起了小时候住过的庄园,就让贝利将汽车开到偏僻的小路上,贝利不小心将车开进沟里,这时遇到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最后,老祖母一家六口惨遭杀害。《好人难寻》中,奥康纳以幽默讽刺的笔调、荒诞怪异的人物形象、意蕴深刻的思想主题、哥特式的文学风格,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扭曲的心理、异化的人性和病态的社会,展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以及人性的本质,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此外,在《好人难寻》中不管是老祖母,还是杀人不眨眼的“不合时宜的人”,都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异己力量作用下失去了本性和自我,或变得虚伪自私、矫揉造作;或变得冷酷无情、道德沦丧,这种畸形的人物形象、荒诞的思想主题展现了西方社会的虚伪、荒诞和异化,表达了作家对人性、生存的终极关怀。
二 《好人难寻》中的人性异化
1 信仰异化。奥康纳出生于天主教家庭,深受南方天主教文化的熏陶,她将善良、仁慈、虔诚、宽容等作为人生准则,并将这些宗教思想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在《好人难寻》中,主人公老祖母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但她常将上帝和信仰挂在嘴边,以此掩饰自己的虚伪自私、自以为是。在遇到歹徒时,老祖母就将基督教教义搬出来,希望歹徒能够良心发现,放过她和她的家人,甚至去恭维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在“不合时宜的人”杀死自己的儿孙之后,老太太仍心存侥幸,“我知道你不会枪杀一个妇道人家的……我可以把我带的钱都给你”,直到“不合时宜的人”让她追随耶稣时,老祖母还喃喃道,“也许耶稣没有叫人起死回生过”。
同样,“不合时宜的人”也是没有信仰的人,在“不合时宜的人”看来,耶稣把一切弄得乱七八糟,“他(耶稣)的处境跟我差不离儿……他们有我犯罪的白纸黑字的证据”。其实,“不合时宜的人”也曾虔诚地信仰上帝,有过单纯善良的天性,但是他却被送进了教养院,原因是他曾杀死自己的父亲,其实他父亲死于流行感冒。经过这次打击之后,“不合时宜的人”彻底绝望了,他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开始疯狂地报复社会,他曾这样对老祖母说到,“老太太,耶稣让人复活时,我不在场……我也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了”。
《好人难寻》中的这种信仰虚无和信仰堕落表达了奥康纳对人类放弃信仰、堕落庸俗生活的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到处蔓延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源于经济萧条、战争连绵、道德堕落、信仰虚无的社会现实。在这个拜金主义泛滥、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中,信仰丧失了崇高、神圣和权威,沦为“好人”包装自己的华丽外衣,成为掩饰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的托词。“上帝死了”,人类的灵魂无所寄托,只能孤独、绝望、空虚、无助、荒诞地活着,正如《圣经·以西结书》中先知以西结所见,“整个世界变成了荒原,与枯骨和死亡相比的是上帝的救赎”,于是先知充满了希望,并一直为人类守护着希望。同样,奥康纳就是洞悉了人性丑恶和世界堕落的先知,她认为人类仍沉睡于原罪而浑然不觉,需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魂。
2 道德异化。小说《好人难寻》中的老祖母和“不合时宜的人”都是心理扭曲、性格变异、人性异化的人。其中,“不合时宜的人”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做事不择手段,将暴力和杀戮作为人生乐趣,这显示了其道德沦丧、灵魂堕落。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不合时宜的人”身上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他也曾有过纯洁善良的品行,“他父母都是好人……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竟被送进了教养院”,这种荒唐的人生遭遇改变了“不合时宜的人”,扭曲了他的内心世界。可见,“不合时宜的人”之所以成为不合时宜的人,是由于社会的黑暗与法律的不公造成的。
表面上看,老祖母是贤淑、慈善、高雅、幽默的南方淑女,但是认真研读文本可以发现,老祖母不过是虚伪自私、骄傲自大、爱慕虚荣的可怜虫。比如,自以为是的老祖母时刻都不会忘记自己的高贵身份,在出门时,老祖母要精心打扮一番,以防“发生意外……一眼就能辨认出她是一位高贵的夫人”。出车祸时,老祖母帽檐上仍耷拉着那朵紫罗兰花蕊。此外,老祖母是蛮横固执的人,她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儿子和儿媳妇则处于失语状态,正是由于老祖母的强势、自私,才招来了这场杀死之祸。还有,老祖母虚伪自傲,时常以好人自居,在遇到歹徒时仍不忘记,“我知道您可是个好人,您可一点也不像坏人”。可见,老祖母与“不合时宜的人”都在丑恶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人性。 3 文明异化。美国南方是一块神秘、怀旧且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故土,南北战争之后,南方农奴制被彻底摧毁,战争阴影、社会变迁、贫穷落后等带给南方人深深的挫败感,他们常逃避痛苦的现实,“攀附着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梦想中过去的奢华与荣耀,以此软化严酷的现实”。因而,南方作家常以孤独、压抑、畸形的手法揭示南方社会的阴暗面,批判这个病态的社会。作为南方作家的杰出代表,奥康纳以辛辣的讽刺、阴冷的笔调、奇妙的构思、洗练的语言,塑造了许多“畸形人”,这些人与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他们只能用暴力手段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比如,《好人难寻》中“不合时宜的人”并非天生就是坏人,是堕落、不公的现代社会造就了他,使他成为心理扭曲、性格变异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合时宜的人”就是一面镜子,他清晰折射了现代文明的荒谬、丑恶与不可救药。
三 《好人难寻》中的人性救赎
人性的救赎是文学作品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哲学命题,正如奥古斯丁所言,“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直到在你身上找到安宁”。奥康纳认为,自亚当和夏娃之后,人类就有了原罪,唯有信仰宗教,皈依上帝,让耶稣在十字架承担世人的罪恶,让罪人在上帝的恩典下与超验之光的启示下认清自己的罪恶,才能实现灵魂的救赎,“我觉得所有小说都是关于信仰的……他们却不愿皈依上帝”。同时,奥康纳认为,人要想获得超越和解脱,就必须通过暴力,用暴力将骄傲、冷漠、自以为是的人们打回现实之中,将之推到濒临绝望的境地,让他们看清人性的原罪,并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自己有责任帮人类剥去世俗的伪装,铲除救赎道路上的障碍,让人类看清自己罪人的身份,然后冲破人性黑暗与邪恶的牢笼。可见,奥康纳小说中的暴力不过是上帝干预人类生活的方式,是瓦解人类原有观念的手段。
小说《好人难寻》中,老祖母与“不合时宜的人”都是有原罪的人,都堕落于凡俗生活之中。老祖母虚伪自私、自以为是,整日为自己的高贵身份而沾沾自喜,只有当家人被拖到树林里杀害时,她才认清了自我,看到了自身的罪恶。在枪口下老祖母“突然醒了”,哭泣着“对不合时宜的人”讲到,“你是我的儿子”。在死亡面前,老祖母发现了良知,最后她“半坐半躺在一摊鲜血中……仰望着乌云的晴空”。显然。在暴力手段下,生命终结之时,老祖母超越了狭隘的自我,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并非天生就是坏人,他只是现代文明的“弃儿”。小说中他一边命令同伙将老太太的家人全部枪毙,一边告诉老太太,他杀人是因为精神空虚、极度绝望造成的,只是想“干点坏事”。在耶稣是否复活上,“不合时宜的人”是这样看的,“我不能说耶酥没有使死人复活……我就不会和现在这样”。显然,“不合时宜的人”是被现代文明否定的人,同时他也是否定现代文明、帮助人们获得救赎的“先知”。
由此可见,暴力是人类的自我否定,是与世俗道德决裂的方式,是从知识经验走向精神自省的必由之路。唯有使用暴力,才能让人类从堕落、孤独、恐惧、自私、骄傲、虚荣中惊醒,重新皈依上帝。《好人难寻》中暴力是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希望与绝望对抗的结果,是丑恶混沌、不可救药的现代社会的产物。
小说《好人难寻》以栩栩如生的笔调塑造了清高、自私、虚伪的老祖母和冷漠、残忍、变态的“不合时宜的人”,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社会的人性扭曲与精神危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心理扭曲、人性异化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曾艳钰:《人的异化与拯救——奥康纳作品探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2] 董静娟:《荒谬世界中扭曲人性的挣扎与呐喊——论美国小说〈抽签〉与〈好人难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 谢红秀、冯卉卉:《人性的审视和救赎——解析〈好人难寻〉的文体魅力》,《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4] 杜志卿、张燕:《试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荒诞主题》,《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5] 王丽娜:《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与小说〈好人难寻〉人性自私面探究》,《科教文汇》,2011年第2期。
[6] 汪旭琴、沐金华:《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解读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人学探索与人文情怀》,《学术交流》,2007年第7期。
(李文博,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关键词:《好人难寻》 人性 老祖母 “不合时宜的人” 暴力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也是继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南方作家,她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智血》《暴力夺取》,与两部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在文学风格上,奥康纳小说不仅延续了关注家庭生活、宗教信仰、种族关系等美国南方文学主题,还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心理扭曲、人性异化等问题,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一 《好人难寻》的背景与内容
1 创作背景。文学以展现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等为终极目标,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文学就将人性作为重要的文学主题,“自始至终回荡着对灵魂的拷问之声……透射着人性的光辉”。这种人文精神和人本传统深刻影响了奥康纳的文学创作,她始终以基督教人文精神探索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以善与恶、无辜与暴力、死亡与救赎表现深层次的人性主题。此外,奥康纳生活于动荡不安的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击碎了自由、公正、解放、进步等社会理想,在这个政治危机四伏、社会动荡不安、宗教信仰丧失、价值体系崩溃、非理性主义蔓延的时代,西方文学开始关注人类普遍的孤独感、异化感和精神困惑,展现人类荒诞而不可理喻的生存状态。奥康纳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天主教家庭,于二战之前步入美国文坛,她深受西方现代文学和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正是基于对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深刻体验,奥康纳才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现代人异化的生存状态,并创作了“天主教现实主义”小说《好人难寻》。
2 主要内容。《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该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驾车旅游、在路上被歹徒杀害的故事。在出游时,老祖母不想去佛罗里达州,设法让儿子贝利改变主意,就说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正在向佛罗里达州逃窜。途中,老祖母记起了小时候住过的庄园,就让贝利将汽车开到偏僻的小路上,贝利不小心将车开进沟里,这时遇到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最后,老祖母一家六口惨遭杀害。《好人难寻》中,奥康纳以幽默讽刺的笔调、荒诞怪异的人物形象、意蕴深刻的思想主题、哥特式的文学风格,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扭曲的心理、异化的人性和病态的社会,展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以及人性的本质,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此外,在《好人难寻》中不管是老祖母,还是杀人不眨眼的“不合时宜的人”,都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异己力量作用下失去了本性和自我,或变得虚伪自私、矫揉造作;或变得冷酷无情、道德沦丧,这种畸形的人物形象、荒诞的思想主题展现了西方社会的虚伪、荒诞和异化,表达了作家对人性、生存的终极关怀。
二 《好人难寻》中的人性异化
1 信仰异化。奥康纳出生于天主教家庭,深受南方天主教文化的熏陶,她将善良、仁慈、虔诚、宽容等作为人生准则,并将这些宗教思想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在《好人难寻》中,主人公老祖母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但她常将上帝和信仰挂在嘴边,以此掩饰自己的虚伪自私、自以为是。在遇到歹徒时,老祖母就将基督教教义搬出来,希望歹徒能够良心发现,放过她和她的家人,甚至去恭维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在“不合时宜的人”杀死自己的儿孙之后,老太太仍心存侥幸,“我知道你不会枪杀一个妇道人家的……我可以把我带的钱都给你”,直到“不合时宜的人”让她追随耶稣时,老祖母还喃喃道,“也许耶稣没有叫人起死回生过”。
同样,“不合时宜的人”也是没有信仰的人,在“不合时宜的人”看来,耶稣把一切弄得乱七八糟,“他(耶稣)的处境跟我差不离儿……他们有我犯罪的白纸黑字的证据”。其实,“不合时宜的人”也曾虔诚地信仰上帝,有过单纯善良的天性,但是他却被送进了教养院,原因是他曾杀死自己的父亲,其实他父亲死于流行感冒。经过这次打击之后,“不合时宜的人”彻底绝望了,他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开始疯狂地报复社会,他曾这样对老祖母说到,“老太太,耶稣让人复活时,我不在场……我也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了”。
《好人难寻》中的这种信仰虚无和信仰堕落表达了奥康纳对人类放弃信仰、堕落庸俗生活的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到处蔓延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源于经济萧条、战争连绵、道德堕落、信仰虚无的社会现实。在这个拜金主义泛滥、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中,信仰丧失了崇高、神圣和权威,沦为“好人”包装自己的华丽外衣,成为掩饰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的托词。“上帝死了”,人类的灵魂无所寄托,只能孤独、绝望、空虚、无助、荒诞地活着,正如《圣经·以西结书》中先知以西结所见,“整个世界变成了荒原,与枯骨和死亡相比的是上帝的救赎”,于是先知充满了希望,并一直为人类守护着希望。同样,奥康纳就是洞悉了人性丑恶和世界堕落的先知,她认为人类仍沉睡于原罪而浑然不觉,需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魂。
2 道德异化。小说《好人难寻》中的老祖母和“不合时宜的人”都是心理扭曲、性格变异、人性异化的人。其中,“不合时宜的人”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做事不择手段,将暴力和杀戮作为人生乐趣,这显示了其道德沦丧、灵魂堕落。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不合时宜的人”身上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他也曾有过纯洁善良的品行,“他父母都是好人……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竟被送进了教养院”,这种荒唐的人生遭遇改变了“不合时宜的人”,扭曲了他的内心世界。可见,“不合时宜的人”之所以成为不合时宜的人,是由于社会的黑暗与法律的不公造成的。
表面上看,老祖母是贤淑、慈善、高雅、幽默的南方淑女,但是认真研读文本可以发现,老祖母不过是虚伪自私、骄傲自大、爱慕虚荣的可怜虫。比如,自以为是的老祖母时刻都不会忘记自己的高贵身份,在出门时,老祖母要精心打扮一番,以防“发生意外……一眼就能辨认出她是一位高贵的夫人”。出车祸时,老祖母帽檐上仍耷拉着那朵紫罗兰花蕊。此外,老祖母是蛮横固执的人,她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儿子和儿媳妇则处于失语状态,正是由于老祖母的强势、自私,才招来了这场杀死之祸。还有,老祖母虚伪自傲,时常以好人自居,在遇到歹徒时仍不忘记,“我知道您可是个好人,您可一点也不像坏人”。可见,老祖母与“不合时宜的人”都在丑恶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人性。 3 文明异化。美国南方是一块神秘、怀旧且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故土,南北战争之后,南方农奴制被彻底摧毁,战争阴影、社会变迁、贫穷落后等带给南方人深深的挫败感,他们常逃避痛苦的现实,“攀附着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梦想中过去的奢华与荣耀,以此软化严酷的现实”。因而,南方作家常以孤独、压抑、畸形的手法揭示南方社会的阴暗面,批判这个病态的社会。作为南方作家的杰出代表,奥康纳以辛辣的讽刺、阴冷的笔调、奇妙的构思、洗练的语言,塑造了许多“畸形人”,这些人与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他们只能用暴力手段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比如,《好人难寻》中“不合时宜的人”并非天生就是坏人,是堕落、不公的现代社会造就了他,使他成为心理扭曲、性格变异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合时宜的人”就是一面镜子,他清晰折射了现代文明的荒谬、丑恶与不可救药。
三 《好人难寻》中的人性救赎
人性的救赎是文学作品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哲学命题,正如奥古斯丁所言,“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直到在你身上找到安宁”。奥康纳认为,自亚当和夏娃之后,人类就有了原罪,唯有信仰宗教,皈依上帝,让耶稣在十字架承担世人的罪恶,让罪人在上帝的恩典下与超验之光的启示下认清自己的罪恶,才能实现灵魂的救赎,“我觉得所有小说都是关于信仰的……他们却不愿皈依上帝”。同时,奥康纳认为,人要想获得超越和解脱,就必须通过暴力,用暴力将骄傲、冷漠、自以为是的人们打回现实之中,将之推到濒临绝望的境地,让他们看清人性的原罪,并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自己有责任帮人类剥去世俗的伪装,铲除救赎道路上的障碍,让人类看清自己罪人的身份,然后冲破人性黑暗与邪恶的牢笼。可见,奥康纳小说中的暴力不过是上帝干预人类生活的方式,是瓦解人类原有观念的手段。
小说《好人难寻》中,老祖母与“不合时宜的人”都是有原罪的人,都堕落于凡俗生活之中。老祖母虚伪自私、自以为是,整日为自己的高贵身份而沾沾自喜,只有当家人被拖到树林里杀害时,她才认清了自我,看到了自身的罪恶。在枪口下老祖母“突然醒了”,哭泣着“对不合时宜的人”讲到,“你是我的儿子”。在死亡面前,老祖母发现了良知,最后她“半坐半躺在一摊鲜血中……仰望着乌云的晴空”。显然。在暴力手段下,生命终结之时,老祖母超越了狭隘的自我,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并非天生就是坏人,他只是现代文明的“弃儿”。小说中他一边命令同伙将老太太的家人全部枪毙,一边告诉老太太,他杀人是因为精神空虚、极度绝望造成的,只是想“干点坏事”。在耶稣是否复活上,“不合时宜的人”是这样看的,“我不能说耶酥没有使死人复活……我就不会和现在这样”。显然,“不合时宜的人”是被现代文明否定的人,同时他也是否定现代文明、帮助人们获得救赎的“先知”。
由此可见,暴力是人类的自我否定,是与世俗道德决裂的方式,是从知识经验走向精神自省的必由之路。唯有使用暴力,才能让人类从堕落、孤独、恐惧、自私、骄傲、虚荣中惊醒,重新皈依上帝。《好人难寻》中暴力是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希望与绝望对抗的结果,是丑恶混沌、不可救药的现代社会的产物。
小说《好人难寻》以栩栩如生的笔调塑造了清高、自私、虚伪的老祖母和冷漠、残忍、变态的“不合时宜的人”,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社会的人性扭曲与精神危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心理扭曲、人性异化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曾艳钰:《人的异化与拯救——奥康纳作品探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2] 董静娟:《荒谬世界中扭曲人性的挣扎与呐喊——论美国小说〈抽签〉与〈好人难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 谢红秀、冯卉卉:《人性的审视和救赎——解析〈好人难寻〉的文体魅力》,《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4] 杜志卿、张燕:《试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荒诞主题》,《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5] 王丽娜:《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与小说〈好人难寻〉人性自私面探究》,《科教文汇》,2011年第2期。
[6] 汪旭琴、沐金华:《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解读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人学探索与人文情怀》,《学术交流》,2007年第7期。
(李文博,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