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尝试学科融合是每位教师要直面的挑战也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追求。道德与法治课和劳动与技术课虽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们之间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结合学校现有的客观物质条件,仔细考究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初步尝试将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期在课堂效率以及育人目标上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与技术;探秘;融合
在北师大生态城附校的校园里有一个神奇而隐秘的地方,它坐落于屋顶,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那里有五彩斑斓的小花,有一畦畦蔬菜,有爬满整个架子的黄瓜、丝瓜藤……这个神秘的地方就是我们学校的屋顶农场。时值秋季屋顶农场也换上了一套神秘的装扮,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北师大生态城附校三年级的学生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学校成了迫切需要。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正好学到“说说我们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恰要了解“栽培”,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道德与法治袁老师和劳动与技术陈老师就开始了学生探秘之旅的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课拉开帷幕。课程的主题是:探秘屋顶农场。
一、关注学生、精心策划
袁雪霞老师与陈荣环老师首先对部编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二单元第四课《说说我们的学校》与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劳动与技术》三年级全一册第14节《栽培》的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比对与认真地讨论,对三年级一班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及其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将两节课的育人目标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有机的融合,生成了一堂以实践与体验为主题的综合课程。
二、理论先导、初识主题
由于学校的生态农场位于小学部教学楼的楼顶,在主题课程开始之前,两位老师特别强调了纪律与安全问题。接着两位老师给学生展示出学校的平面图,简单了解学校的空间结构,讲授了什么是平面图以及简单平面图的画法,讲述了栽培的方式以及灌溉的种类。最后又再次强调了校园探秘的注意事项,以及任务要求。
三、实践深化、再探主题
接着袁雪霞老师把学生有序的带到学校大门口,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出学校的局部平面图,并确定生态农场的位置。学生在平面图中标出生态农场的位置后,两位老师组织学生有序的来到生态农场。陈荣环老师从蔬菜的种类、栽培方式、浇灌方式、喷灌与滴管的区别及其各自的优势、营养液的输送、紫外灯驱除害虫、实时监控以及物联网操作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农业的种植与管理模式。并让学生对蔬菜的根、茎、叶、花和果进行仔细的观察,找一找有没有害虫正在伤害蔬菜。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格外的认真细心,生怕放过任何一只害虫。在确定没有害虫之后,学生体验了喷灌和滴灌两种浇灌方式。在课程的最后,两位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整个生态农场,向学生介绍了农场中的其他植物。学生们通过陈老师的介绍对植物本身和其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绝好时机。袁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曾经在《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中所描述到的“大树有生命,花儿有生命,小草也有生命,它们会发芽、会开花、会结果,种子落在地上又长出新的嫩芽。”所蕴含的内涵。每一株花花草草都值得我们尊重,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独有的价值,每一株植物都需要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爱护。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的小主人,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去保护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树一景。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生长过程,深入了解之后让每一株植物“都会说话”,它们虽然默默地待在校园一角,但并不失其教育价值。
四、课后反馈、强化认知
在两位老师的号召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生态农场的各种植物设计了名称标签和保护标语牌,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它们,爱护它们。在开展“探秘屋顶农场”的感想分享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要随意践踏草坪了。”,“希望有人看到我的标语能抽回自己的脚丫。”“我认识长寿花、荷兰菊了。”“我回家要给我弟弟介绍一下大白菜。”“我以后要多吃点蔬菜,再也不挑食了。”“我觉得萝卜好厉害,能在土里长那么大。”
五、不忘初心、总结反思
课后,两位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开设这样的主题教学十分有意义。这并不是将两门学科简单罗列放置于一起,实现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而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校的客观条件,结合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在课堂效率以及育人目标上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地进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心爱的事情”。通过本次主题学习活动,每位同学都感受到学科融合后的独特魅力并乐在其中,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这也是两位老师对学科整合的初步探索,初步实现了学科信息共研、共享的良性互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互为补充、互相延展,促进不同学科的和谐发展。在以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还会进一步对学科整合进行探索,让学科融合之美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赵军,陆启威.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6(11).
[3] 徐嘉薇.浅析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与技术;探秘;融合
在北师大生态城附校的校园里有一个神奇而隐秘的地方,它坐落于屋顶,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那里有五彩斑斓的小花,有一畦畦蔬菜,有爬满整个架子的黄瓜、丝瓜藤……这个神秘的地方就是我们学校的屋顶农场。时值秋季屋顶农场也换上了一套神秘的装扮,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北师大生态城附校三年级的学生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学校成了迫切需要。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正好学到“说说我们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恰要了解“栽培”,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道德与法治袁老师和劳动与技术陈老师就开始了学生探秘之旅的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课拉开帷幕。课程的主题是:探秘屋顶农场。
一、关注学生、精心策划
袁雪霞老师与陈荣环老师首先对部编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二单元第四课《说说我们的学校》与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劳动与技术》三年级全一册第14节《栽培》的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比对与认真地讨论,对三年级一班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及其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将两节课的育人目标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有机的融合,生成了一堂以实践与体验为主题的综合课程。
二、理论先导、初识主题
由于学校的生态农场位于小学部教学楼的楼顶,在主题课程开始之前,两位老师特别强调了纪律与安全问题。接着两位老师给学生展示出学校的平面图,简单了解学校的空间结构,讲授了什么是平面图以及简单平面图的画法,讲述了栽培的方式以及灌溉的种类。最后又再次强调了校园探秘的注意事项,以及任务要求。
三、实践深化、再探主题
接着袁雪霞老师把学生有序的带到学校大门口,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出学校的局部平面图,并确定生态农场的位置。学生在平面图中标出生态农场的位置后,两位老师组织学生有序的来到生态农场。陈荣环老师从蔬菜的种类、栽培方式、浇灌方式、喷灌与滴管的区别及其各自的优势、营养液的输送、紫外灯驱除害虫、实时监控以及物联网操作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农业的种植与管理模式。并让学生对蔬菜的根、茎、叶、花和果进行仔细的观察,找一找有没有害虫正在伤害蔬菜。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格外的认真细心,生怕放过任何一只害虫。在确定没有害虫之后,学生体验了喷灌和滴灌两种浇灌方式。在课程的最后,两位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整个生态农场,向学生介绍了农场中的其他植物。学生们通过陈老师的介绍对植物本身和其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绝好时机。袁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曾经在《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中所描述到的“大树有生命,花儿有生命,小草也有生命,它们会发芽、会开花、会结果,种子落在地上又长出新的嫩芽。”所蕴含的内涵。每一株花花草草都值得我们尊重,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独有的价值,每一株植物都需要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爱护。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的小主人,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去保护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树一景。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生长过程,深入了解之后让每一株植物“都会说话”,它们虽然默默地待在校园一角,但并不失其教育价值。
四、课后反馈、强化认知
在两位老师的号召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生态农场的各种植物设计了名称标签和保护标语牌,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它们,爱护它们。在开展“探秘屋顶农场”的感想分享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要随意践踏草坪了。”,“希望有人看到我的标语能抽回自己的脚丫。”“我认识长寿花、荷兰菊了。”“我回家要给我弟弟介绍一下大白菜。”“我以后要多吃点蔬菜,再也不挑食了。”“我觉得萝卜好厉害,能在土里长那么大。”
五、不忘初心、总结反思
课后,两位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开设这样的主题教学十分有意义。这并不是将两门学科简单罗列放置于一起,实现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而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校的客观条件,结合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在课堂效率以及育人目标上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地进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心爱的事情”。通过本次主题学习活动,每位同学都感受到学科融合后的独特魅力并乐在其中,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这也是两位老师对学科整合的初步探索,初步实现了学科信息共研、共享的良性互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互为补充、互相延展,促进不同学科的和谐发展。在以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还会进一步对学科整合进行探索,让学科融合之美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赵军,陆启威.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6(11).
[3] 徐嘉薇.浅析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