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愤怒来袭,我们可以宣泄,但不能很黄很暴力,要淡定地宣泄。
家有4只猫,经常打架。被打败的一方总会跑去抓硬纸板,而且,被打得越惨,抓纸板的时间就会越长,也越使劲。有时我故意欺负它们,比如,把它们抱起来扔向空中再接住。经历了失重的猫咪无一例外会以百米速度冲向纸板,胡抓一气,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它们在——发泄!
人也会发泄。哭鼻子摔杯子撕扇子吊嗓子,胸中那口恶气不吐不快,如黄河决堤而一发不可收拾。然而,我们经常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有情绪就应该发泄,发泄完了就爽了;另一种则认为,发泄于事无补,我们应该淡定。该听谁的呢?
由于人的情绪有很多种,这里只谈其中一种,也是争议很大的一种——愤怒。
痛快地发泄
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以来,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心理疾病往往是由于压抑引起咨询师通常让寻求帮助的来访者先尽量发泄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嚎叫、撕咬、捶胸顿足、拳打脚踢,直至愤怒被完全发泄完为止。
而一些公司也设立了“发泄屋”,屋里陈列假人若干,假人们身背公司各高管名字,那些在工作中吃了憋而又不能和高管争吵的员工,就可到此一游。来时每个人都老脸通红,去时大家又心情舒畅。应该说,发泄屋能够避免下属和上级之间的直接冲突,功德无量。
暴力发泄,越发越火
然而,另一些实验则显示,发泄愤怒反而会增加心中的怒火!
20世纪60年代的心理学家霍肯森认为发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且有明显性别差异。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把男女被试分为两组,分别与一个模拟的电击仪器相连。
在第一组实验中,相互电击的女人之间往往是互相安抚,而男人则是互相攻击;在第二组试验中,霍肯森为了激发出与第一组不同的行为模式,明确表示要给予有攻击行为的女人和没有攻击行为的男人以奖赏。
结果发现,第二组实验中的被试者都能很快地疏解愤怒(指标是血压下降)。霍肯森的实验结论是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发泄方式,而且女人适当地表达出一定的攻击行为、男人适当地压抑攻击行为都是有益的。
然而,霍肯森的实验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人电击你,也很难遇到毫无缘由的侵犯(不能把犯罪中的受害者考虑在内),除了两个暴怒的人互相扭打外,也很难碰到相互攻击的情形,因此霍肯森的实验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在另一个实验里,心理学家艾贝森对美国一家因生意合同被取消而突然解聘200名新进员工的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在“离职面谈会”上被鼓励尽量发泄他们不满的员工(说了很多气话、粗话及脏话),在后来的问卷里,对公司及部门主管都有比其他员工更多的不满与敌意。这个实验也显示,采用具有攻击性的发泄方式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事情更加糟糕。但这个实验同样存在问题。被辞退的员工心里未必都有怨气,鼓励他们发泄不满实际上是给予他们“公司很糟糕”的心理暗示,他们的怨气很可能是被诱导出来的而非一开始就有;而在生活中那些需要发泄的人们心中已经很愤怒了。
抱怨也是发泄
生活中人们往往也只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发泄”这个词,认为“发泄”一定要是爆发、指向他人、具有破坏性的。但事实是发泄也可以不那么急风骤雨,它甚至可以是平静的,发泄的方式有很多,如哭泣、倾诉、唱歌、垂钓等等。如果我们把生活中向我们倾诉的人当成对方仅仅是在抱怨,不但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也会酿成恶果——如果一个人无法平静地发泄他的愤怒,也许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暴力攻击了。
对不同愤怒采取不同发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对愤怒采取什么态度呢?答案并不简单。必须把愤怒分类,确切地说,要把愤怒的人分成三类。最极端的一类愤怒者是病人。事实上,某些容易爆发愤怒的人可能患有某种人格障碍。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人很容易就胃疼,而另一些人则从来没有疼过,肠胃有某种缺陷的人特别容易诱发肠胃疾病,同样的道理,神经系统存在某种问题的人也容易被激怒,而这种愤怒并不是当事人愿意的,就好像处于生理周期的女性,她们会被内分泌变化控制情绪。对这些愤怒者,普通的发泄和心理咨询都是无效的,他们需要接受治疗,很多时候必须是药物治疗。
第二类愤怒者是错误地养成(心理学术语叫“习得”)了不正确的习惯和态度。那些年少时经历过家庭暴力或者身体虐待的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他们倾向于认为别人与他们为敌,认为愤怒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愤怒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当发生分歧时,如果某人采用发怒的方式,这时周围人退让妥协了,以后发怒者就更加可能采取发怒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待这两种愤怒者,让他们发泄也是无效的。心理分析师发现,愤怒者往往会对发泄上瘾,“发泄的情绪越多,需要发泄的情绪也就越多”。
第三类人是普通人。但普通人的情况又要比前两类更复杂一些。我们可以粗略地将普通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闷”的,一类是比较“开朗”的。对于比较“闷”的人,采取恰当的发泄方式转移他们心中的愤怒是可行的,比如让他们痛哭、倾诉,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暴打假人的方式。而对于开朗的人,则可以鼓励他们采用更积极更淡定的方式发泄。
而在另一些特殊场景,比如当下属被不讲理的上司冤枉而又无处说理时,发泄屋至少能够起到缓解冲突和压力,降低下属挫折感的作用。发泄屋最好再配备一些心理咨询师,以帮助当事人在发泄后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息怒妙招
面对一个极端愤怒的人,应该如何平息他的愤怒呢?至少,不能让他的愤怒点燃你的愤怒。
艾伯特.J.伯恩斯坦在他的《情绪管理》一书中,给我们支了不少招:
1.要求时间:“请给我一分钟的时间考虑一下”,让双方都有时间去思考。
2.倾听心声:深呼吸,让思维慢下来,只有平静之后才能真正动脑处理问题。
3.明确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使对方平静,以进行理智的对话,试图逃跑或回避,只会使愤怒者更愤怒。
4.言语温柔:《圣经》说,“温柔的回答将赶走愤怒。”如果你用呜呜祖拉的方式对付他人,对方肯定会用普天同庆回敬你。
5.保持距离:愤怒的人往往会站在离你很近的地方,试图迫近你,你需要做的是请这个人坐下,给他倒水,或走开取需要的文件,甚至咳嗽或者打喷嚏都会缓和气氛。
6.不要和大喊大叫的人讲道理:喊叫和思考不可能同时进行。一个方法是,告诉他,“请说慢一点,让我听清楚。”
7.确认对方的问题或情绪状态:愤怒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和他们处于敌对状态。这时要倾听他们的抱怨,“是的,你有权这么认为”的回应,可以让愤怒者感觉你不是他的敌人。
8.不要解释:解释往往给愤怒者不好的心理暗示,认为你在推卸责任,会让愤怒者更加爆发。
9.“你希望我做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将会让愤怒者停止抱怨,进而思考他对你的期望。
10.对陌生人说“我”而不是“我们”:不要说“我们公司如何”,而要说,“我很愿意帮忙, 可是我能做的事情有限。”
11.谈判:与愤怒者达成交易。
家有4只猫,经常打架。被打败的一方总会跑去抓硬纸板,而且,被打得越惨,抓纸板的时间就会越长,也越使劲。有时我故意欺负它们,比如,把它们抱起来扔向空中再接住。经历了失重的猫咪无一例外会以百米速度冲向纸板,胡抓一气,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它们在——发泄!
人也会发泄。哭鼻子摔杯子撕扇子吊嗓子,胸中那口恶气不吐不快,如黄河决堤而一发不可收拾。然而,我们经常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有情绪就应该发泄,发泄完了就爽了;另一种则认为,发泄于事无补,我们应该淡定。该听谁的呢?
由于人的情绪有很多种,这里只谈其中一种,也是争议很大的一种——愤怒。
痛快地发泄
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以来,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心理疾病往往是由于压抑引起咨询师通常让寻求帮助的来访者先尽量发泄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嚎叫、撕咬、捶胸顿足、拳打脚踢,直至愤怒被完全发泄完为止。
而一些公司也设立了“发泄屋”,屋里陈列假人若干,假人们身背公司各高管名字,那些在工作中吃了憋而又不能和高管争吵的员工,就可到此一游。来时每个人都老脸通红,去时大家又心情舒畅。应该说,发泄屋能够避免下属和上级之间的直接冲突,功德无量。
暴力发泄,越发越火
然而,另一些实验则显示,发泄愤怒反而会增加心中的怒火!
20世纪60年代的心理学家霍肯森认为发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且有明显性别差异。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把男女被试分为两组,分别与一个模拟的电击仪器相连。
在第一组实验中,相互电击的女人之间往往是互相安抚,而男人则是互相攻击;在第二组试验中,霍肯森为了激发出与第一组不同的行为模式,明确表示要给予有攻击行为的女人和没有攻击行为的男人以奖赏。
结果发现,第二组实验中的被试者都能很快地疏解愤怒(指标是血压下降)。霍肯森的实验结论是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发泄方式,而且女人适当地表达出一定的攻击行为、男人适当地压抑攻击行为都是有益的。
然而,霍肯森的实验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人电击你,也很难遇到毫无缘由的侵犯(不能把犯罪中的受害者考虑在内),除了两个暴怒的人互相扭打外,也很难碰到相互攻击的情形,因此霍肯森的实验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在另一个实验里,心理学家艾贝森对美国一家因生意合同被取消而突然解聘200名新进员工的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在“离职面谈会”上被鼓励尽量发泄他们不满的员工(说了很多气话、粗话及脏话),在后来的问卷里,对公司及部门主管都有比其他员工更多的不满与敌意。这个实验也显示,采用具有攻击性的发泄方式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事情更加糟糕。但这个实验同样存在问题。被辞退的员工心里未必都有怨气,鼓励他们发泄不满实际上是给予他们“公司很糟糕”的心理暗示,他们的怨气很可能是被诱导出来的而非一开始就有;而在生活中那些需要发泄的人们心中已经很愤怒了。
抱怨也是发泄
生活中人们往往也只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发泄”这个词,认为“发泄”一定要是爆发、指向他人、具有破坏性的。但事实是发泄也可以不那么急风骤雨,它甚至可以是平静的,发泄的方式有很多,如哭泣、倾诉、唱歌、垂钓等等。如果我们把生活中向我们倾诉的人当成对方仅仅是在抱怨,不但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也会酿成恶果——如果一个人无法平静地发泄他的愤怒,也许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暴力攻击了。
对不同愤怒采取不同发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对愤怒采取什么态度呢?答案并不简单。必须把愤怒分类,确切地说,要把愤怒的人分成三类。最极端的一类愤怒者是病人。事实上,某些容易爆发愤怒的人可能患有某种人格障碍。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人很容易就胃疼,而另一些人则从来没有疼过,肠胃有某种缺陷的人特别容易诱发肠胃疾病,同样的道理,神经系统存在某种问题的人也容易被激怒,而这种愤怒并不是当事人愿意的,就好像处于生理周期的女性,她们会被内分泌变化控制情绪。对这些愤怒者,普通的发泄和心理咨询都是无效的,他们需要接受治疗,很多时候必须是药物治疗。
第二类愤怒者是错误地养成(心理学术语叫“习得”)了不正确的习惯和态度。那些年少时经历过家庭暴力或者身体虐待的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他们倾向于认为别人与他们为敌,认为愤怒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愤怒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当发生分歧时,如果某人采用发怒的方式,这时周围人退让妥协了,以后发怒者就更加可能采取发怒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待这两种愤怒者,让他们发泄也是无效的。心理分析师发现,愤怒者往往会对发泄上瘾,“发泄的情绪越多,需要发泄的情绪也就越多”。
第三类人是普通人。但普通人的情况又要比前两类更复杂一些。我们可以粗略地将普通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闷”的,一类是比较“开朗”的。对于比较“闷”的人,采取恰当的发泄方式转移他们心中的愤怒是可行的,比如让他们痛哭、倾诉,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暴打假人的方式。而对于开朗的人,则可以鼓励他们采用更积极更淡定的方式发泄。
而在另一些特殊场景,比如当下属被不讲理的上司冤枉而又无处说理时,发泄屋至少能够起到缓解冲突和压力,降低下属挫折感的作用。发泄屋最好再配备一些心理咨询师,以帮助当事人在发泄后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息怒妙招
面对一个极端愤怒的人,应该如何平息他的愤怒呢?至少,不能让他的愤怒点燃你的愤怒。
艾伯特.J.伯恩斯坦在他的《情绪管理》一书中,给我们支了不少招:
1.要求时间:“请给我一分钟的时间考虑一下”,让双方都有时间去思考。
2.倾听心声:深呼吸,让思维慢下来,只有平静之后才能真正动脑处理问题。
3.明确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使对方平静,以进行理智的对话,试图逃跑或回避,只会使愤怒者更愤怒。
4.言语温柔:《圣经》说,“温柔的回答将赶走愤怒。”如果你用呜呜祖拉的方式对付他人,对方肯定会用普天同庆回敬你。
5.保持距离:愤怒的人往往会站在离你很近的地方,试图迫近你,你需要做的是请这个人坐下,给他倒水,或走开取需要的文件,甚至咳嗽或者打喷嚏都会缓和气氛。
6.不要和大喊大叫的人讲道理:喊叫和思考不可能同时进行。一个方法是,告诉他,“请说慢一点,让我听清楚。”
7.确认对方的问题或情绪状态:愤怒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和他们处于敌对状态。这时要倾听他们的抱怨,“是的,你有权这么认为”的回应,可以让愤怒者感觉你不是他的敌人。
8.不要解释:解释往往给愤怒者不好的心理暗示,认为你在推卸责任,会让愤怒者更加爆发。
9.“你希望我做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将会让愤怒者停止抱怨,进而思考他对你的期望。
10.对陌生人说“我”而不是“我们”:不要说“我们公司如何”,而要说,“我很愿意帮忙, 可是我能做的事情有限。”
11.谈判:与愤怒者达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