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增加,在城市生活环境的诱惑下,许多男女青年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村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农村的单亲家庭留守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单亲学生的教育是每个单亲家庭和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然而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缺失是当前我们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的问题,如何教育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论文针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缺失成因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 形成符合单亲家庭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单亲家庭;留守孩子;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孩子教育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关注。如何落实农村单亲家庭孩子教育问题,是众多教育者的使命与义务。农村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不仅具有留守孩子的普遍教育问题,又带有单亲家庭子女的共性问题。为此,针对农村单亲家庭孩子进行教育,万万不能采用简单、粗暴方式,需深入了解其家庭状况、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等。从多角度入手,寻求适合该群体孩子的最佳教育方式,才能为其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一、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客观条件
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都由祖父母或爸爸、妈妈一方监管和抚养。单亲家庭孩子由于跟父亲或母亲生活,父母觉得亏欠孩子,于是他们用溺爱的方式教育孩子,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视了孩子学习和教育。把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所以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严重受限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学习成绩等方式对学生做出评价,虽然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由于不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再加上单亲家庭学生内向的性格,贪玩的不良习惯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校教育无法有效推进,同时因为统一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入学率,久而久之导致平时的教育实施不力,学生心理问题在学校无法解决。
二、创设良好环境,关爱单亲留守孩子身心
对于孩子而言,温暖的家庭不仅是身体的避风港,同样也是灵魂的寄托。在成长过程中,正因有亲人关心、父母关爱、长辈呵护,才会倍感来自家庭的温暖,进而形成健康的思维观念,更懂得在情感中将心比心。学校、教师及其他部门应该更积极地为他们营造温馨有爱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令其感受到来自“家”的温馨与爱。首先,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给予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群体特殊的关爱机制,以便促使该部分孩子能直观感受来自“学校大家庭”的關爱与呵护。为此可以在办学期间创建 “爱心小屋”“相亲相爱一家人聊天室”等模拟家庭,全方位、立体式关心这一部分孩子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其次,可以展开“一对一”帮扶计划,针对班级内单亲家庭留守孩子创建档案,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分别与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结对子”,以此为这部分孩子提供关爱与帮助,令其感受到自己并非“另类”。在日间,学校教师可以给予留守孩子一定的关怀与帮助。然而,当下午放学后,留守孩子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教师的视野。放学后的时间,本应交由家长接管,但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孩子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状态。为此,在这个“空白的档期”,很容易就会爆发各种问题。换言之,如果实行学生寄宿制,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由学校集中管理,便不会轻易出现空白阶段频频爆出问题的现象,学生生活质量及学习质量也都会有所改善。
三、更新教学方法,传授单亲留守儿童知识
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普遍自卑,不够自信。基于此,教师在针对这部分儿童群体展开教学活动之际,就应坚持用真挚的情感、温暖的爱去关怀他们。切忌急于求成,要以热忱、关心之情与他们“打成一片”。首先,应注重培养兴趣,帮助其树立自信。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永远都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只有充分展示自己在兴趣方面的特长,才能树立起强大的信心。为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儿童兴趣,并引导其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其次。在教学工作进展之际,教师应充分发掘该部分留守儿童的“闪光点”,为其预留机会展现特长。通过展现特长,能够令其收获前所未有的成功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教师需依据单亲学生群体现状,多设置课堂小活动,令这些儿童的特长有“展示之地”,促使其在展示个性的过程中不断速成自信、自尊、自强,进而在收获成功的时候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氛围内快乐成长。再次,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充分调用“榜样的力量”。为了确保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质量,教师应注重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实际对知识的接受状况为依据,选择其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例如“爱心小组合作制”,通过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提高其学习热情,激发心学习动力。最后,还可以引领教职工与单亲家庭孩子组成“一带一”“一带二”等“教学对子”,由一名帮扶教师与一名单亲孩子或两名单亲家庭孩子结成“帮扶对子”,在课外对其进行帮助和引导,帮助其学习知识,夯实学业基础。定期或不定期与其交流、谈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日后学习与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结束语:相关教育者需要秉持积极端正的态度,致力找寻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温暖、有爱的教育环境,进而解决其亲情缺失、家庭缺失、信心缺失等问题,在接受知识之际,塑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学会自理、自信、自强、自尊、自爱。
参考文献
[1]刘芳.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J].家长,2020(24):4+6.
[2]胡甲一.“优势视角”下单亲家庭教育分析——以孟母为例[J].求学,2020(31):11-12.
[3]牧文生,孙琳.网络环境下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8):63-64.
关键词:单亲家庭;留守孩子;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孩子教育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关注。如何落实农村单亲家庭孩子教育问题,是众多教育者的使命与义务。农村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不仅具有留守孩子的普遍教育问题,又带有单亲家庭子女的共性问题。为此,针对农村单亲家庭孩子进行教育,万万不能采用简单、粗暴方式,需深入了解其家庭状况、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等。从多角度入手,寻求适合该群体孩子的最佳教育方式,才能为其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一、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客观条件
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都由祖父母或爸爸、妈妈一方监管和抚养。单亲家庭孩子由于跟父亲或母亲生活,父母觉得亏欠孩子,于是他们用溺爱的方式教育孩子,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视了孩子学习和教育。把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所以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严重受限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学习成绩等方式对学生做出评价,虽然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由于不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再加上单亲家庭学生内向的性格,贪玩的不良习惯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校教育无法有效推进,同时因为统一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入学率,久而久之导致平时的教育实施不力,学生心理问题在学校无法解决。
二、创设良好环境,关爱单亲留守孩子身心
对于孩子而言,温暖的家庭不仅是身体的避风港,同样也是灵魂的寄托。在成长过程中,正因有亲人关心、父母关爱、长辈呵护,才会倍感来自家庭的温暖,进而形成健康的思维观念,更懂得在情感中将心比心。学校、教师及其他部门应该更积极地为他们营造温馨有爱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令其感受到来自“家”的温馨与爱。首先,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给予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群体特殊的关爱机制,以便促使该部分孩子能直观感受来自“学校大家庭”的關爱与呵护。为此可以在办学期间创建 “爱心小屋”“相亲相爱一家人聊天室”等模拟家庭,全方位、立体式关心这一部分孩子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其次,可以展开“一对一”帮扶计划,针对班级内单亲家庭留守孩子创建档案,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分别与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结对子”,以此为这部分孩子提供关爱与帮助,令其感受到自己并非“另类”。在日间,学校教师可以给予留守孩子一定的关怀与帮助。然而,当下午放学后,留守孩子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教师的视野。放学后的时间,本应交由家长接管,但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孩子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状态。为此,在这个“空白的档期”,很容易就会爆发各种问题。换言之,如果实行学生寄宿制,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由学校集中管理,便不会轻易出现空白阶段频频爆出问题的现象,学生生活质量及学习质量也都会有所改善。
三、更新教学方法,传授单亲留守儿童知识
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普遍自卑,不够自信。基于此,教师在针对这部分儿童群体展开教学活动之际,就应坚持用真挚的情感、温暖的爱去关怀他们。切忌急于求成,要以热忱、关心之情与他们“打成一片”。首先,应注重培养兴趣,帮助其树立自信。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永远都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只有充分展示自己在兴趣方面的特长,才能树立起强大的信心。为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儿童兴趣,并引导其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其次。在教学工作进展之际,教师应充分发掘该部分留守儿童的“闪光点”,为其预留机会展现特长。通过展现特长,能够令其收获前所未有的成功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教师需依据单亲学生群体现状,多设置课堂小活动,令这些儿童的特长有“展示之地”,促使其在展示个性的过程中不断速成自信、自尊、自强,进而在收获成功的时候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氛围内快乐成长。再次,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充分调用“榜样的力量”。为了确保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质量,教师应注重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实际对知识的接受状况为依据,选择其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例如“爱心小组合作制”,通过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提高其学习热情,激发心学习动力。最后,还可以引领教职工与单亲家庭孩子组成“一带一”“一带二”等“教学对子”,由一名帮扶教师与一名单亲孩子或两名单亲家庭孩子结成“帮扶对子”,在课外对其进行帮助和引导,帮助其学习知识,夯实学业基础。定期或不定期与其交流、谈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日后学习与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结束语:相关教育者需要秉持积极端正的态度,致力找寻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温暖、有爱的教育环境,进而解决其亲情缺失、家庭缺失、信心缺失等问题,在接受知识之际,塑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学会自理、自信、自强、自尊、自爱。
参考文献
[1]刘芳.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J].家长,2020(24):4+6.
[2]胡甲一.“优势视角”下单亲家庭教育分析——以孟母为例[J].求学,2020(31):11-12.
[3]牧文生,孙琳.网络环境下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