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的不断飞速增长,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科技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最终作用于经济的不断增长,只有加强对科技投入的重视,提高科技投入在GDP中的占比,才能持续正向地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陕西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活动活跃、科技产出快速增长。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小微企业迸发活力;企业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未能体现、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的问题等。“十三五”是陕西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建议应从五方面完善政策措施,以发挥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科技投入
中图分类号: G255.5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1.006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7)01-0034-09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高到首要位置,明确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当前,我省正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科技创新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陕西省作为继江苏、安徽后的全国第三家、西部唯一一家创新型试点省份,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依据现有统计资料,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创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一、“十二五”我省全社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一)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包括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科研仪器设备、研发经费等方面。
1. 研发机构建设成果丰硕,企业办研发机构占据半壁江山。2015年,我省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176个,较2010年增加276个,增长30.7%。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科研机构622个,仍居首位,较2010年增加170个,增长37.6%,占全省比重52.9%,较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地方科研机构数量增幅较大,拥有各类科研机构868个,较2010年增加279个,增幅达到47.4%,占全省比重73.8%,较2010年提高8.4个百分点。从所在区域看,关中地区科研机构占比略有下降,但仍然具有绝对优势,拥有科研机构998个,较2010年增加216个,占比达到84.9%,较2010年降低2.0个百分点。
2. 人才聚集效应明显,研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2015年,我省拥有研发人员13.25万人,较2010年增加3.38万人、年均增长6.1%,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3.56万人,占全部研发人员比重26.9%,较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研发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研发队伍进一步加强,研发人员7.29万人,占全省比重超过半数,达到55.0%,较2010年提高7.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1%。从隶属关系看,中央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下降,地方研发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地方单位拥有研发活动人员5.86万人,占比44.2%,较2010年提高7.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3%,快于中央单位年均增速7.0个百分点。从所在区域看,研发人员仍然聚集在关中地区,占比达到92.5%。
3. 科研用仪器设备投入不断增加,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用仪器设备优势明显。2015年,我省拥有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313.53亿元,较2010年增加163.40亿元,年均增长15.9%。从执行部门看,科研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企业。2015年,科研院所拥有137.96億元,占全省比重44.0%,较2010年降低10.2个百分点,企业拥有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121.83亿元,占比38.9%,较2010年提高8.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7%。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单位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原价高,占全省比重79.6%,地方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增长快,“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3%,快于中央3.5个百分点。从所在区域看,科研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关中,占比达到95.6%。
4. 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政府资金仍占主体地位。2015年,我省研发经费支出393.17亿元,较2010年增加175.67亿元,年均增长12.6%。从资金来源看,政府资金仍占主体地位,政府资金220.22亿元,占比56.0%,较2010年降低4.2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占政府资金的93.6%。企业资金162.95亿元,占比41.4%,较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6.3%。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明显提高,已超过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87.42亿元,较2010年增加104.84亿元,占全省比重47.7%,年均增长17.8%,增速比科研院所高出9.1个百分点。从研究领域看,试验发展经费占比最大,占全省比重76.2%。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单位仍占主体地位,占全省比重70.0%,但地方单位研发经费增长较快,占比较2010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4.2%,快于中央单位15.0个百分点,地方单位研发经费增长慢的格局有所改变。从所在区域来看,研发经费仍然集中在关中地区,占全省比重94.5%,但陕南、陕北研发经费增长较快,陕北地区“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51.7%。
(二)科技创新活动活跃
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研发人员投入、研发项目实施等方面。
1. 研发人员投入仍集中在试验发展领域,企业研发人员投入最多、增长最快。2015年,我省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9.26万人年,较2010年增加1.94万人年,年均增长4.8%。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研发人员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4.97万人年,占全省比重53.7%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1%。从研究领域看,研发人员投入仍然集中在试验发展领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6.69万人年,占全省比重72.3%,“十二五”期间年均5.0%。从隶属关系看,中央研发人员投入多,占全省比重63.6%,地方研发人员投入增长快,占比较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8%,快于中央研发人员年均增速5.9个百分点。从所在区域看,关中研发人员投入最多,占全省比重93.7%。 2. 研发项目数量增长迅速,高等院校是承担项目的主力军。研发项目数量是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自主创新活跃程度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2015年,全省开展研发项目45017个,较2010年增加8782个,年均增长8.3%。从执行部门看,高等院校承担项目最多,增长最快,2015年开展研发项目37790个,占全省比重83.9%,较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3%。从隶属关系看,中央承担项目数略高于地方,基本各占一半。从所在区域来看,关中地区项目最多,占全省比重91.8%。
(三)科技产出快速增长
专利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产出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除个人专利申请数外,我省专利申请数为38033件,较2010年增加20166件,年均增长16.3%。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1320件,较2011年增加14185件,年均增长31.5%。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申请专利数量最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最快。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数22292件,占全省比重58.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3%。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166件,2011-2015年年均增长40.1%。从所在区域看,关中地区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陕北专利数增速快。2015年,关中地区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35579件和20898件,占全省比重分别为93.5%和98.0%。陕北地区专利申请数“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0.7%,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11-2015年年均增长69.4%。
从全省科技创新活动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单位虽然研发机构少、开展研发项目少,但研发人员多、仪器设备价值高、研发人员投入多、经费支出比例大、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多,中央强、地方弱的格局仍未改变;企业虽然机构多、人员及投入多、经费支出比例大,但仪器设备价值低、项目开展少、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居中,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仍未确立;独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仪器设备价值高、研发人员及投入多、开展研发项目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大,仍是我省科技创新活动及成果产出主体;关中地区仍是我省的科技资源主要聚集区、科技活动主战场、科技成果的主产区,区域科技创新差距在拉大。但同时看到,地方研发人员及投入、地方研发经费投入、地方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及投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等,都保持了较高增幅,我省科技创新正发生着地方力量增强、企业力量增强的积极变化。
二、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工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承担着产学研结合的重任。2015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3家,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86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6.0%。大中型企业952家。开展研发活动的315家,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33.1%,占开展研发活动企业总数的36.3%。
(一)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小微企业迸发活力
1. 小微企业研发机构发展迅速,地方企业研发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共拥有552个研发机构,较2012年增加99个,增长21.9%。从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研发机构增加较快。小微型企业研发机构数253个,较2012年增加114个,增长82.0%,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重为45.8%,较2012年提高15.1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地方企业研发机构占比高。地方企業研发机构数456个,较2012年增加113个,增长32.9%,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重82.6%,较2012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制造业研发机构最多。制造业研发机构531个,较2012年增加100个,增长23.2%,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重为96.2%,提高1.1个百分点。
2. 研发人员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制造业企业研发队伍占比达九成以上。2015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达到6.61万人,较2012年年均增长5.8%。从企业规模看,研发人员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人员5.63万人,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为85.1%,小微型企业拥有研发人员0.98万人,较2012年年均增长20.5%。从隶属关系看,地方企业研发人员增长较快,研发人员超出中央企业。地方企业拥有研发人员3.57万人,较2012年年均增长12.6%,占比为53.9%,较2012年提高9.2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制造业研发人员占比最大。制造业拥有研发人员5.98万人,占比为90.4%,较2012年年均增长4.1%。
3. 地方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较快,占比首次超过中央企业。2015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72.58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13.1%,比全省研发经费同期年均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仍占主导地位,但增长速度慢于小微型企业。2015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47.77亿元,占比为85.6%,较2012年年均增长10.5%;小微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24.81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36.3%,快于大中型年均增速25.8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地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过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4.29亿元,占全省比重54.6%,提高6.1个百分点,较2012年年均增长26.3%,高于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增速23.7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看,高技术行业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进一步提高。2015年,我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亿元,比2012年增加2个。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是2012年以后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亿元的行业。 这十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5%。其研发经费增长速度快于全部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76.3%,较201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研发经费的27.1%。有7个行业研发经费增长速度超过了全部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平均增长速度,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长速度都在50%以上。
这十个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54%,超过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66个百分点。除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三个行业外,其他七个行业均超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2个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了3.0%。
(二)企业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1. 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仍是主力。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4.51万人年,较2012年增加0.74万人年,年均增长6.2%。从企业规模看,小微型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0.54万人年,较2012年年均增长19.0%,快于大中型年均增速14.2個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地方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快于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2.26万人年,占全省比重50.1%,提高6.7个百分点,较2012年年均增长11.4%,快于中央企业年均增速9.6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制造业研发人员投入最多。制造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4.19万人年,占全省比重93.1%。
2. 高技术行业企业研发产出能力突出。2015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7521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11.2%;发明专利申请为3036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11.8%,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40.4%、提高0.7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数7506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了16.5%;实现新产品产值1172.67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8.3%;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040.99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6.1%。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产出水平明显高于小微型企业。2015年,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5421件、2210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8.5%、10.2%,有效发明专利数为4943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10.0%;小微型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2100件、826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19.9%、16.8%,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563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35.2%。大中型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为1053.90亿元和925.23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6.7%和4.1%;小微型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为118.78亿元和115.76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28.9%和30.5%。
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工业企业的研发产出水平超出了中央企业。地方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4600件、1577件、4600件,占比分别为61.2%、51.9%、61.3%。
从分行业看,高技术或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研发产出能力明显高于传统行业。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分析看,我省中央企业研发水平依然强劲,但地方企业研发水平也在日益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八大领域,其他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仍显薄弱。
三、从现状看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以来,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产业助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路下滑,到2011年已跌破2%,在全国的位次由2004年的第二位掉到了2012年的第八位。十八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后,我省成为继江苏、安徽后的全国第三家创新型试点省份,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2013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重返2%以上,达2.12%,但位次没变,仍居全国第八位,列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之后。2015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到了2.19%,但与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求2017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仍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未能体现,科研院所仍然是研发投入强度的重要支撑
我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之所以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主要依靠部属科研院所的有力支撑,而真正能够显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低、强度低。从开展研发活动的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三大主体看,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87.42亿元,占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7.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9.1个百分点;科研院所163.64亿元,占比41.6%,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6.5个百分点。以2015年为例,如果不考虑科研院所,我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3%。
(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于“国”字号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占比大,导致企业资金占比相对较低。2015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占比达到56.0%,较全国高34.7个百分点,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资金占比41.4%,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3.3个百分点。在政府资金投入中,中央财政资金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对部属研究机构和在陕央企的研发投入。2015年,我省地方企业5217家,有研发活动的763家,仅获得政府资金4.7亿元,按研发经费来源构成分析,政府资金只占到5.0%,政府资金投入偏少,研发经费过度依赖企业资金投入,使企业在培育长远竞争力方面得不到有力的利益引导,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制约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企业研发活动不活跃,影响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3家,有研发活动的868家,占比16.0%,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有研究机构的企业仅400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较全国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为0.88%,较上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强度0.02个百分点,排名位于全国第11位。我省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比例低,投入强度低,必将影响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对全省的下拉作用明显
受我省经济结构的影响。十多年来我省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且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能源工业拉动,该行业研发经费投入量非常小。201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2%,其研发经费投入为2.64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的1.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15%。科技含量较高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2%,其研发经费投入为9.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的5.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68%,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2个百分点。
(五)近七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強度不达标,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够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活跃程度对提升全省工业整体创新实力和创新型陕西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有关规定,2015年我省纳入联网直报平台的55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中,达标的仅有181家,占比32.4%;未达到标准的377家,占比高达67.6%。在未达标的企业中,204家无研发活动,占未达标企业的54.1%,占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的36.6%。
(六)优惠政策受益面窄,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为推动创新、扶持奖励创新,中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其中企业研发费用加急扣除减免税政策是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政策措施之一,但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企业中仅有15.6%的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较2014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21.5%的企业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宣传、服务和指导工作尚欠到位,导致一些企业甚至是高新技术企业,未享受到或未用足相关优惠政策。
(七)产学研合作机制没形成,合作水平不高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境内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外部支出分别为2.8亿元和2.2亿元,两者合计为5.0亿元,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172.6亿元,企业在产学研合作研发上的投入占企业研发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仅为2.9%。这主要是因为产学研合作机制不顺畅,缺乏各方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或转移等过程中,各方在协商利益分享时,面临非常高的谈判成本与契约执行成本,严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并妨碍创新成果顺利转化和转移,以及降低各创新主体创新及创新投入的意愿。
四、关于“十三五”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十三五”是我省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都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和支撑,对此,我们要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带动力、支撑力,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双轮齐动,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增长。当前,建议完善以下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指标在年度目标考核中的“刚性”
在推动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地真正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落到实处,均衡推动各地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大创新驱动指标的分值,从导向上体现对创新的重视;二是增强考核的“刚性”,将考核指标由“协商”变为“硬性”,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
(二)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建立定期审核退出机制
形成由省科技厅牵头负责,省财政厅、税务局、国资委、统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审核联动机制,定期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情况进行审核,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3、4、5”有关规定,对上年不达标的高新技术企业坚决退出,或者停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待遇。
(三)完善创新型省份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
应以科技部印发的《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为指引,结合当前我省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价指标,构建一套可操作的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市开展全面的定期监测评价,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有效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
(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项目设立和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继续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投融资环境和氛围。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税扶持力度;三是发展多元化的创业风险投资事业。
(五)全面落实“双创”方针,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要将企业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引擎”,引导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真正形成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一是加大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考核、奖惩力度;二是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三是强化军工科技与地方科技紧密结合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科技投入
中图分类号: G255.5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1.006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7)01-0034-09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高到首要位置,明确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当前,我省正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科技创新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陕西省作为继江苏、安徽后的全国第三家、西部唯一一家创新型试点省份,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依据现有统计资料,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创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一、“十二五”我省全社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一)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包括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科研仪器设备、研发经费等方面。
1. 研发机构建设成果丰硕,企业办研发机构占据半壁江山。2015年,我省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176个,较2010年增加276个,增长30.7%。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科研机构622个,仍居首位,较2010年增加170个,增长37.6%,占全省比重52.9%,较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地方科研机构数量增幅较大,拥有各类科研机构868个,较2010年增加279个,增幅达到47.4%,占全省比重73.8%,较2010年提高8.4个百分点。从所在区域看,关中地区科研机构占比略有下降,但仍然具有绝对优势,拥有科研机构998个,较2010年增加216个,占比达到84.9%,较2010年降低2.0个百分点。
2. 人才聚集效应明显,研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2015年,我省拥有研发人员13.25万人,较2010年增加3.38万人、年均增长6.1%,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3.56万人,占全部研发人员比重26.9%,较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研发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研发队伍进一步加强,研发人员7.29万人,占全省比重超过半数,达到55.0%,较2010年提高7.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1%。从隶属关系看,中央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下降,地方研发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地方单位拥有研发活动人员5.86万人,占比44.2%,较2010年提高7.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3%,快于中央单位年均增速7.0个百分点。从所在区域看,研发人员仍然聚集在关中地区,占比达到92.5%。
3. 科研用仪器设备投入不断增加,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用仪器设备优势明显。2015年,我省拥有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313.53亿元,较2010年增加163.40亿元,年均增长15.9%。从执行部门看,科研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企业。2015年,科研院所拥有137.96億元,占全省比重44.0%,较2010年降低10.2个百分点,企业拥有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121.83亿元,占比38.9%,较2010年提高8.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7%。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单位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原价高,占全省比重79.6%,地方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增长快,“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3%,快于中央3.5个百分点。从所在区域看,科研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关中,占比达到95.6%。
4. 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政府资金仍占主体地位。2015年,我省研发经费支出393.17亿元,较2010年增加175.67亿元,年均增长12.6%。从资金来源看,政府资金仍占主体地位,政府资金220.22亿元,占比56.0%,较2010年降低4.2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占政府资金的93.6%。企业资金162.95亿元,占比41.4%,较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6.3%。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明显提高,已超过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87.42亿元,较2010年增加104.84亿元,占全省比重47.7%,年均增长17.8%,增速比科研院所高出9.1个百分点。从研究领域看,试验发展经费占比最大,占全省比重76.2%。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单位仍占主体地位,占全省比重70.0%,但地方单位研发经费增长较快,占比较2010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4.2%,快于中央单位15.0个百分点,地方单位研发经费增长慢的格局有所改变。从所在区域来看,研发经费仍然集中在关中地区,占全省比重94.5%,但陕南、陕北研发经费增长较快,陕北地区“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51.7%。
(二)科技创新活动活跃
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研发人员投入、研发项目实施等方面。
1. 研发人员投入仍集中在试验发展领域,企业研发人员投入最多、增长最快。2015年,我省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9.26万人年,较2010年增加1.94万人年,年均增长4.8%。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研发人员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4.97万人年,占全省比重53.7%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1%。从研究领域看,研发人员投入仍然集中在试验发展领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6.69万人年,占全省比重72.3%,“十二五”期间年均5.0%。从隶属关系看,中央研发人员投入多,占全省比重63.6%,地方研发人员投入增长快,占比较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8%,快于中央研发人员年均增速5.9个百分点。从所在区域看,关中研发人员投入最多,占全省比重93.7%。 2. 研发项目数量增长迅速,高等院校是承担项目的主力军。研发项目数量是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自主创新活跃程度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2015年,全省开展研发项目45017个,较2010年增加8782个,年均增长8.3%。从执行部门看,高等院校承担项目最多,增长最快,2015年开展研发项目37790个,占全省比重83.9%,较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3%。从隶属关系看,中央承担项目数略高于地方,基本各占一半。从所在区域来看,关中地区项目最多,占全省比重91.8%。
(三)科技产出快速增长
专利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产出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除个人专利申请数外,我省专利申请数为38033件,较2010年增加20166件,年均增长16.3%。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1320件,较2011年增加14185件,年均增长31.5%。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申请专利数量最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最快。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数22292件,占全省比重58.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3%。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166件,2011-2015年年均增长40.1%。从所在区域看,关中地区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陕北专利数增速快。2015年,关中地区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35579件和20898件,占全省比重分别为93.5%和98.0%。陕北地区专利申请数“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0.7%,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11-2015年年均增长69.4%。
从全省科技创新活动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单位虽然研发机构少、开展研发项目少,但研发人员多、仪器设备价值高、研发人员投入多、经费支出比例大、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多,中央强、地方弱的格局仍未改变;企业虽然机构多、人员及投入多、经费支出比例大,但仪器设备价值低、项目开展少、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居中,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仍未确立;独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仪器设备价值高、研发人员及投入多、开展研发项目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大,仍是我省科技创新活动及成果产出主体;关中地区仍是我省的科技资源主要聚集区、科技活动主战场、科技成果的主产区,区域科技创新差距在拉大。但同时看到,地方研发人员及投入、地方研发经费投入、地方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及投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等,都保持了较高增幅,我省科技创新正发生着地方力量增强、企业力量增强的积极变化。
二、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工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承担着产学研结合的重任。2015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3家,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86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6.0%。大中型企业952家。开展研发活动的315家,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33.1%,占开展研发活动企业总数的36.3%。
(一)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小微企业迸发活力
1. 小微企业研发机构发展迅速,地方企业研发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共拥有552个研发机构,较2012年增加99个,增长21.9%。从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研发机构增加较快。小微型企业研发机构数253个,较2012年增加114个,增长82.0%,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重为45.8%,较2012年提高15.1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地方企业研发机构占比高。地方企業研发机构数456个,较2012年增加113个,增长32.9%,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重82.6%,较2012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制造业研发机构最多。制造业研发机构531个,较2012年增加100个,增长23.2%,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重为96.2%,提高1.1个百分点。
2. 研发人员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制造业企业研发队伍占比达九成以上。2015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达到6.61万人,较2012年年均增长5.8%。从企业规模看,研发人员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人员5.63万人,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为85.1%,小微型企业拥有研发人员0.98万人,较2012年年均增长20.5%。从隶属关系看,地方企业研发人员增长较快,研发人员超出中央企业。地方企业拥有研发人员3.57万人,较2012年年均增长12.6%,占比为53.9%,较2012年提高9.2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制造业研发人员占比最大。制造业拥有研发人员5.98万人,占比为90.4%,较2012年年均增长4.1%。
3. 地方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较快,占比首次超过中央企业。2015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72.58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13.1%,比全省研发经费同期年均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仍占主导地位,但增长速度慢于小微型企业。2015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47.77亿元,占比为85.6%,较2012年年均增长10.5%;小微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24.81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36.3%,快于大中型年均增速25.8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地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过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4.29亿元,占全省比重54.6%,提高6.1个百分点,较2012年年均增长26.3%,高于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增速23.7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看,高技术行业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进一步提高。2015年,我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亿元,比2012年增加2个。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是2012年以后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亿元的行业。 这十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5%。其研发经费增长速度快于全部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76.3%,较201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研发经费的27.1%。有7个行业研发经费增长速度超过了全部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平均增长速度,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长速度都在50%以上。
这十个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54%,超过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66个百分点。除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三个行业外,其他七个行业均超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2个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了3.0%。
(二)企业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1. 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仍是主力。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4.51万人年,较2012年增加0.74万人年,年均增长6.2%。从企业规模看,小微型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0.54万人年,较2012年年均增长19.0%,快于大中型年均增速14.2個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地方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快于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2.26万人年,占全省比重50.1%,提高6.7个百分点,较2012年年均增长11.4%,快于中央企业年均增速9.6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制造业研发人员投入最多。制造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4.19万人年,占全省比重93.1%。
2. 高技术行业企业研发产出能力突出。2015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7521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11.2%;发明专利申请为3036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11.8%,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40.4%、提高0.7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数7506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了16.5%;实现新产品产值1172.67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8.3%;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040.99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6.1%。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产出水平明显高于小微型企业。2015年,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5421件、2210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8.5%、10.2%,有效发明专利数为4943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10.0%;小微型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2100件、826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19.9%、16.8%,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563件,较2012年年均增长35.2%。大中型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为1053.90亿元和925.23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6.7%和4.1%;小微型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为118.78亿元和115.76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28.9%和30.5%。
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工业企业的研发产出水平超出了中央企业。地方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4600件、1577件、4600件,占比分别为61.2%、51.9%、61.3%。
从分行业看,高技术或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研发产出能力明显高于传统行业。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分析看,我省中央企业研发水平依然强劲,但地方企业研发水平也在日益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八大领域,其他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仍显薄弱。
三、从现状看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以来,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产业助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路下滑,到2011年已跌破2%,在全国的位次由2004年的第二位掉到了2012年的第八位。十八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后,我省成为继江苏、安徽后的全国第三家创新型试点省份,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2013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重返2%以上,达2.12%,但位次没变,仍居全国第八位,列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之后。2015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到了2.19%,但与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求2017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仍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未能体现,科研院所仍然是研发投入强度的重要支撑
我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之所以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主要依靠部属科研院所的有力支撑,而真正能够显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低、强度低。从开展研发活动的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三大主体看,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87.42亿元,占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7.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9.1个百分点;科研院所163.64亿元,占比41.6%,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6.5个百分点。以2015年为例,如果不考虑科研院所,我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3%。
(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于“国”字号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占比大,导致企业资金占比相对较低。2015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占比达到56.0%,较全国高34.7个百分点,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资金占比41.4%,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3.3个百分点。在政府资金投入中,中央财政资金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对部属研究机构和在陕央企的研发投入。2015年,我省地方企业5217家,有研发活动的763家,仅获得政府资金4.7亿元,按研发经费来源构成分析,政府资金只占到5.0%,政府资金投入偏少,研发经费过度依赖企业资金投入,使企业在培育长远竞争力方面得不到有力的利益引导,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制约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企业研发活动不活跃,影响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3家,有研发活动的868家,占比16.0%,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有研究机构的企业仅400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较全国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为0.88%,较上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强度0.02个百分点,排名位于全国第11位。我省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比例低,投入强度低,必将影响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对全省的下拉作用明显
受我省经济结构的影响。十多年来我省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且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能源工业拉动,该行业研发经费投入量非常小。201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2%,其研发经费投入为2.64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的1.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15%。科技含量较高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2%,其研发经费投入为9.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的5.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68%,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2个百分点。
(五)近七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強度不达标,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够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活跃程度对提升全省工业整体创新实力和创新型陕西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有关规定,2015年我省纳入联网直报平台的55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中,达标的仅有181家,占比32.4%;未达到标准的377家,占比高达67.6%。在未达标的企业中,204家无研发活动,占未达标企业的54.1%,占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的36.6%。
(六)优惠政策受益面窄,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为推动创新、扶持奖励创新,中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其中企业研发费用加急扣除减免税政策是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政策措施之一,但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企业中仅有15.6%的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较2014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21.5%的企业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宣传、服务和指导工作尚欠到位,导致一些企业甚至是高新技术企业,未享受到或未用足相关优惠政策。
(七)产学研合作机制没形成,合作水平不高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境内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外部支出分别为2.8亿元和2.2亿元,两者合计为5.0亿元,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172.6亿元,企业在产学研合作研发上的投入占企业研发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仅为2.9%。这主要是因为产学研合作机制不顺畅,缺乏各方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或转移等过程中,各方在协商利益分享时,面临非常高的谈判成本与契约执行成本,严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并妨碍创新成果顺利转化和转移,以及降低各创新主体创新及创新投入的意愿。
四、关于“十三五”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十三五”是我省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都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和支撑,对此,我们要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带动力、支撑力,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双轮齐动,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增长。当前,建议完善以下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指标在年度目标考核中的“刚性”
在推动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地真正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落到实处,均衡推动各地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大创新驱动指标的分值,从导向上体现对创新的重视;二是增强考核的“刚性”,将考核指标由“协商”变为“硬性”,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
(二)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建立定期审核退出机制
形成由省科技厅牵头负责,省财政厅、税务局、国资委、统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审核联动机制,定期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情况进行审核,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3、4、5”有关规定,对上年不达标的高新技术企业坚决退出,或者停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待遇。
(三)完善创新型省份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
应以科技部印发的《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为指引,结合当前我省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价指标,构建一套可操作的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市开展全面的定期监测评价,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有效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
(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项目设立和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继续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投融资环境和氛围。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税扶持力度;三是发展多元化的创业风险投资事业。
(五)全面落实“双创”方针,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要将企业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引擎”,引导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真正形成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一是加大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考核、奖惩力度;二是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三是强化军工科技与地方科技紧密结合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