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维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随着电力企业日益增多,各种安全生产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承担重要角色,不仅能预防和降低生产运行可能带来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还能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稳定。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电力工程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和完善安全管理模式,同时全面识别生产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危险因素,将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以人为本,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安全隐患意识,强化安全管理优势和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需要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工程的建设要求,同时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将安全意识落实到各个环节,熟悉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熟练掌握控制危险源的对策及方法,做好全方位监督,融入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安全管理效果及水平。通过控制各个环节,不仅可以弥补以往粗放式工作模式的不足,保障生产井然有序,还能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稳定,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效率。
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概述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明确主要工作目标和对策措施,坚持技术和理论有效融合,提高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来体现及增强安全管理产生的实际效果。安全管理首先是识别危险源,因为安全与危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且安全与危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因此需要通过经验法和对照分析法进行科学判断。对照分析法是要通过相关标准来优化整体检查流程,对危险源作出进一步分析之后,结合工作经验来判断识别危险源及危险级别,最后根据危险源的特点进行科学分析。但是该方法在实际操作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容易受管理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即不同的管理人员在面对同一危险源时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易导致后续安全管理效率无法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针对这一缺陷,在后续工作中可以采取专家团队的发散性工作模式,即:先根据危险源的特征计算危险系数,再根据岗位人员自身的工作特点进行危险源分析,继而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并深入分析、判定合理的危险源级别。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指派专业人员负责日常危险源分析工作,以保证全面提高危险源分析效率。除上述方法外,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核对法,主要是搜集之前同类项目的资料,访问相关参与人员,将这些资料以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假设存在安全隐患,了解、分析隐患产生的原因,借鉴成功经验,实现有效对比及分析,排查隐患。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系统分析效果,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二、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尽管部分电力企业在以往工作模式中加强了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导致电力安全管理效率无法满足相关标准。首先,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就无法更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导致无法制定能够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具体对策措施。目前电力企业需根据市场发展方向不断的进行自我变革,现有的模式适应不了市场快速发展的高要求,因此急需不断的创新发展,对应的安全管理模式也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发展,安全管理思维及制度也需要建立健全。其次,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落实不到位。随着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安全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健全,但是在当前电力企业发展进程中,理论层面和决策层面并没有贯彻落实到生产实践层面,也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导致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再次,在当前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条例仅仅停留于口头表述上,形式化的问题非常突出,未能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关键点进行合理的防范和优化,限制了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在电力企业中,安全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都需要进行全过程监督,工作中若没有加强对这一部分工作内容的重视程度,就会存在监督监管缺失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解决途径
(一)优化管理方法
优化管理方法,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效果。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有效监管,同时在内部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严禁出现暗箱操作的行为,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将电力工程逐渐步入正轨,从源头入手保证安全生产。其次,在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发挥安全管理人员职能,加强安全监管,并结合现场实际生产要素,分析危险源,排查安全隐患,不出现条例空白。再次,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双方安全责任和安全管理職责,保证现场施工及生产具备安全条件,保证安全投入符合相关标准,安全责任制度能够充分落实到位,为安全生产及施工提供重要管理基础。
(二)增强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
现场施工人员及生产人员是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安全条例及制度的执行者。在实施工作中需要增强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加强后续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的实施力度,并成为科学实施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管理时要严格遵循我国安全标准进行有效的防护,且相关部门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和检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严格监督提高管理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现场人员上岗资格证的考核,做到有效筛查,供电企业需要适当提高岗位人员的准入门槛,并进行安全培训,完善奖惩机制,以提高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安全管理效果的提高。
(三)加强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
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影响安全的因素比较复杂,安全隐患易突发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相关岗位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做好危险源的识别及控制,将风险降到最低。在电力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意识要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只有保证运营安全,才可以满足用户的正常用电需求。危险源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及时的识别危险源才是最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加科学的处理方式将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反复强调危险源控制的必要性,督促岗位人员依照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安全条例等开展本职工作,开展危险源识别培训,提高岗位人员识别危险源的意识及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危害和损失,提高安全管理效果。
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维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加强安全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承担重要角色,不仅能预防和降低生产运行可能带来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还能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稳定。因此企业要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并落实到各个环节中,规范电力工程的建设模式及生产运行模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营造安全工作环境,以人为本,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安全隐患意识,强化安全管理优势和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电力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8(85):201-202.
[2]刘芳.电力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2):114-115.
[3]邱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2):90-91.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需要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工程的建设要求,同时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将安全意识落实到各个环节,熟悉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熟练掌握控制危险源的对策及方法,做好全方位监督,融入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安全管理效果及水平。通过控制各个环节,不仅可以弥补以往粗放式工作模式的不足,保障生产井然有序,还能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稳定,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效率。
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概述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明确主要工作目标和对策措施,坚持技术和理论有效融合,提高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来体现及增强安全管理产生的实际效果。安全管理首先是识别危险源,因为安全与危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且安全与危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因此需要通过经验法和对照分析法进行科学判断。对照分析法是要通过相关标准来优化整体检查流程,对危险源作出进一步分析之后,结合工作经验来判断识别危险源及危险级别,最后根据危险源的特点进行科学分析。但是该方法在实际操作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容易受管理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即不同的管理人员在面对同一危险源时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易导致后续安全管理效率无法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针对这一缺陷,在后续工作中可以采取专家团队的发散性工作模式,即:先根据危险源的特征计算危险系数,再根据岗位人员自身的工作特点进行危险源分析,继而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并深入分析、判定合理的危险源级别。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指派专业人员负责日常危险源分析工作,以保证全面提高危险源分析效率。除上述方法外,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核对法,主要是搜集之前同类项目的资料,访问相关参与人员,将这些资料以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假设存在安全隐患,了解、分析隐患产生的原因,借鉴成功经验,实现有效对比及分析,排查隐患。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系统分析效果,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二、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尽管部分电力企业在以往工作模式中加强了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导致电力安全管理效率无法满足相关标准。首先,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就无法更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导致无法制定能够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具体对策措施。目前电力企业需根据市场发展方向不断的进行自我变革,现有的模式适应不了市场快速发展的高要求,因此急需不断的创新发展,对应的安全管理模式也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发展,安全管理思维及制度也需要建立健全。其次,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落实不到位。随着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安全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健全,但是在当前电力企业发展进程中,理论层面和决策层面并没有贯彻落实到生产实践层面,也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导致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再次,在当前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条例仅仅停留于口头表述上,形式化的问题非常突出,未能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关键点进行合理的防范和优化,限制了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在电力企业中,安全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都需要进行全过程监督,工作中若没有加强对这一部分工作内容的重视程度,就会存在监督监管缺失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解决途径
(一)优化管理方法
优化管理方法,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效果。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有效监管,同时在内部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严禁出现暗箱操作的行为,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将电力工程逐渐步入正轨,从源头入手保证安全生产。其次,在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发挥安全管理人员职能,加强安全监管,并结合现场实际生产要素,分析危险源,排查安全隐患,不出现条例空白。再次,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双方安全责任和安全管理職责,保证现场施工及生产具备安全条件,保证安全投入符合相关标准,安全责任制度能够充分落实到位,为安全生产及施工提供重要管理基础。
(二)增强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
现场施工人员及生产人员是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安全条例及制度的执行者。在实施工作中需要增强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加强后续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的实施力度,并成为科学实施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管理时要严格遵循我国安全标准进行有效的防护,且相关部门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和检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严格监督提高管理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现场人员上岗资格证的考核,做到有效筛查,供电企业需要适当提高岗位人员的准入门槛,并进行安全培训,完善奖惩机制,以提高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安全管理效果的提高。
(三)加强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
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影响安全的因素比较复杂,安全隐患易突发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相关岗位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做好危险源的识别及控制,将风险降到最低。在电力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意识要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只有保证运营安全,才可以满足用户的正常用电需求。危险源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及时的识别危险源才是最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加科学的处理方式将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反复强调危险源控制的必要性,督促岗位人员依照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安全条例等开展本职工作,开展危险源识别培训,提高岗位人员识别危险源的意识及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危害和损失,提高安全管理效果。
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维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加强安全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承担重要角色,不仅能预防和降低生产运行可能带来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还能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稳定。因此企业要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并落实到各个环节中,规范电力工程的建设模式及生产运行模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营造安全工作环境,以人为本,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安全隐患意识,强化安全管理优势和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电力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8(85):201-202.
[2]刘芳.电力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2):114-115.
[3]邱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