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减”教法刍议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6265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碰到两个符号时便省略其中一个加法符号,同时要求他们记住一条法则;让“打比方”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 有理数加减;教法探究;打比方
  
   在以前初一及现在预备班的课本里,都有“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一知识。学生在学这一章时常会出错,且差错率大大高于后面学习乘除法时的差错率。有些学生甚至到了初三时,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还时常做错,对于“+”“-”,他们不知是“加、减”还是“正、负”。教师在教这一知识时,有时也显得发不出力,他们要求学生把运算法则背得滚瓜烂熟,但题目做下来,错误却不少。
   本人教了几轮“加减法”,从起初的70%学生过“关”到实施新法则后达到95%过“关”,这里把教学心得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碰到两个符号时便省略其中一个加法符号,同时要求他们记住一条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如:
   -5+(-7)-(-8)应写成-5-7+8,
   +8-(+5)-(-10)应写成8-5+10,
   -7+(+5)+(-8)应写成-7+5-8.
   我告诉他们一个秘诀,当遇见两个符号时:(1)见到“横竖杠”就扔掉;(2)见到两个横杠时,变一横杠为竖杠。
   二、加法的法则
   (1)同号的两个数之和——这是名符其实的和,做加法.
   (2)异号的两个数之和——表面上叫“和”,其实是做减法.
   在运算中我要求他们先把同号的做“和”.
   例如-7-8+9-5+3读作“负7,负8,正9,负5,正3的和”.我们应该先把负7,负8,负5三个负的相加,并给他们一个绰号叫“负方阵营”,其结果是负20.另外正9,正3也是同号的,也做加法,是正12,这叫“正方阵营”.最后只有“负20,正12”这两个数了,它们属于两个对垒的阵营,水火不相容,于是便做减法.然后我又着重讲解“异号的两个数相加的法则”.
   三、把算式中的“+”和“-”号应全部念成“正”和“负”。
   如果把“-5-7+8”读成“负5减7加8”为什么不好呢?
   学生在小学里学了五年的加减法,他们先入为主,认为“+”这就是把两个数加起来,“-”就是两个数相减.久而久之,在他们的脑海里深深地烙上了这样一种观念——“+”就是加,“-”就是减,一旦他们看到这些符号,就会条件反射.
   例如“(-7)+8”学生若按以前的想法,往往会答成-15或+15;又如“(-7)-8”.他们也会常常写成-1.
   为了扭转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z+”——加号——加法,“-”——减号——减法的概念.我认为,算式中的“+”和“-”号应全部念成“正”和“负”,这样他们便会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加减法.“-”中也会有加的涵意,“+”中也有减的可能.例如“-5-7”乍看起来是-5减7,但念成负5、负7之和便会马上知道这是做名符其实的加法.又如“- 5+8”,这表面看上去相加,但实际是两个数相减.
   四、让“打比方”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简单的说“打比方”教学法就是以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所熟知的事实、实物等为依据进行教学,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参与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初中数学的某些知识点采用“打比方”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准确操作,并且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特别是对于某些后进生的学习,“打比方”的教学方法能够化解他们在思维上的障碍,使他们形象地去理解该问题,绕过思维瓶颈,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彻底明朗,并学会如何去运用。
   案例一:有理数的加法
   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我们从“什么是加法?”这一问题切入,把加法形象表述成“先怎样,再怎样,结果怎樣”的形式,然后结合有理数的意义举例:
   可以表述成“你有2个苹果,如果你再有3个,那么你最终就有几个苹果了?”
   就可以表述成“你欠别人2个苹果,如果你再有3个,那么你最终就有几个苹果了?”
   就可以表述成“你欠别人2个苹果,如果你再欠别人3个,那么你最终就有几个苹果了?”
   这样结合有理数的意义来形容有理数的加法,让学生结合实际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在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应当是“与学生的现实相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特别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显而易见“打比方”的教学方法可以帮我们把有理数加法讲得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联系实际,促进知识形象化理解。从“打比方”教学的初衷出发,所运用的例子一定要是实际的、真是的,从实际的例子出发,抽象出数学问题,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现实出发深入浅出的表述问题的真相。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初中数学更是基础数学,她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生活中一定可以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模型。
   适当比方,使得知识易于操作。“打比方”教学在施行过程中,要紧扣教学主题、重难点。“打比方”只是作为教学的引入,促进理解与操作,真正的知识点还需要归纳、提炼、总结。打比方的同时要紧扣主题,不能任由学生发挥偏离课堂常规,甚至背离教学目标。
   恰当比方,调动学生积极性。施行“打比方”教学的老师务必明确你所采用的事例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切合实际的基础上对事例进行筛选与提炼,最终达到使学生感兴趣同时又服务教学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
期刊
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
期刊
【摘要】 本文讲述的方法是基于状态反馈理论基础之上的,不需要试探,按照既定步骤使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给出的希望传递函数完全一致,这就是所谓模型匹配方法。   【关键词】 现代控制理论;线性系统;状态空间;极点配置   一般来说,只用状态反馈不能使闭环系统传递函数与希望传递函数一致,原因是状态反馈只能改变极点的位置,而极点数不变。另外零点又完全不受影响。这样,碰到装置的传递函数与希望传递函数的零点数
期刊
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分有效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控制传播、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含义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全天候,
期刊
线性规划问题研究的是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的约束条件下取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一般地,它的数学模型是   已知a11x1+a12x2+…+a1mxm≤b1(或“≥”或“=”)  a21x1+a222x2+…+a2mxm≤b2(或“≥”或“=”)  ……  an1x1+a2n2x2+…+anmxm≤bn(或“≥”或“=”)   其中aij(i=1,2,…,n,j=1,2,…,m), bi(i=1,2,…,
期刊
新课程标准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春风,吹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带来了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谈论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将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所当然要从小学习些自主读书的本领。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实施教学民主,营造
期刊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让教学由传统的“粉笔+黑板”课堂走向了“屏幕教学”,授课的方式也从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已融入到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教学的这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
期刊
高考数学复习中的恒成立问题,涉及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图象,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恒成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一次函数型;②二次函数型;③变量分离型;④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⑤直接根据函数的图象。   一、一次函数型   给定
期刊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却“遗忘”了这一传统,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地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部分学生厌学恶学,中途辍学。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不断
期刊
“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必须合作相处,才能在地球上同舟共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从社会对人发展的需求,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非常的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从创设合作学习氛围、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注重合作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