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城学校的发展,如果只着眼于所处的县城,视野就太窄了。教育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学校的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最终落在课程这块基石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须优化校本课程,让教育教学有自己的平台。
深化课程改革引发的思考
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国家课程是基础课程,是保底工程。学生要发展个性,发展特长,还需“改善生活”,即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立“补充营养”,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校本课程实现学校二次发展的“涅槃”。学校进入了第二个发展的阶段,必须从教学成绩的领先走向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先,走向内涵发展的領先。学校的内涵发展主要指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我校通过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既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还为学生提供身心自由、幸福愉快的文化环境。
校本课程引领我们办好理想中的学校。作为校长,必须要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人,有教育情怀的人,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追求童年气质,让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更美好;追求文化气质,让中华文化和全球文明在校园里得到有机整合;追求科学气质,所培养出的人要成为技术、工具、资源的主人。
抓实校本三课程
培植理性思维构建课程。理性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思维的理性化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我校立足于当下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对立校以来开设的每周一节数学思维训练课进行重新架构与研发,通过统整训练内容与方法,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得以完善。思维训练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考更深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具有理性精神的现代人。
立足公民素养建设课程。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前学校开展的德育特色活动有较多局限性,如时间短、内容少、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学校便对“清明节祭扫烈士墓”“重阳节走进敬老院”“我是环保小卫士”等特色活动进行梳理、整合,把它们发展成“公民课程”。如“欢欢喜喜闹元宵”“我们一起划龙舟”“月到中秋分外圆”等传统节日课程,“21天美丽行动”习惯养成课程,“爱”的主题公民素养课程等。公民课程是实践众多关系学生成长的子课题,让公民教育的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让学生逐步具备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
着眼未来教育研发课程。教育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要有前瞻的眼光,看到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要接触多元文化,尝试与世界接轨。国际理解课程是英语课程的补充,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我校依托英语课程开发了国际理解课程,依托小学英语教材单元的“文化板块”进行拓展,选取最能代表各大洲特点的主要国家开展“魅力亚洲”“炫彩欧洲”“美丽非洲”等主题活动。这就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感受文化多元,学会尊重、接纳、理解,树立合作与共存的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就具有世界眼光与格局。
推进重点三项目
学科融合的STEM项目课程。学校在原来“科技创新课程”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发现了很多项目,包含科技、工程、技术、数学等方面,于是进行了多学科的融合,借鉴国外的STEM课程理念,开设了仿生机器人、EO机器人、创新设计等项目课程,并建设单独的STEM教室,配备专门的老师,在全校社团中广泛应用STEM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不但在多个项目的省比赛中接连获奖,也在今年成功申报为江苏省STEM项目实验学校。
锤炼品格的学科教育戏剧课程。最初我校开展了“专业性教育戏剧”,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戏剧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功能,有助于学生锤炼品格。我们把教育戏剧融入学科教学,每学科从每单元的学习内容中选取一个适切的主题进行戏剧教育与学科融合教学。这一课程已申报2017年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并成功立项。
全面育人的全学科阅读课程。在长期的“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育要全面育人,课堂是一种载体,阅读更是一种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于是,我们把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进行延伸,建设了全学科阅读课程,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单篇文章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推荐。2017年,全学科阅读项目课程已被确立为宿迁市特色课程项目建设内容。
巧妙借力解决课程实施难题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和教育教学的客观原因,我校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师、家长、社会三个方面。
教师方面,刚开始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认识到推进校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且校本课程教学需要重新研究、学习与适应,无疑增加了一些工作量。
家长方面,他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应试思想对家长影响很大,他们担心新开设的校本课程会影响学生成绩,部分家长产生了质疑。
社会方面,我校虽然所处城区,对外界信息的敏锐度整体较高,但还有一些人认为把国家课程上好就行,有没有校本课程无所谓。
面对上述问题,我校从多方面借力,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例如,每学期派出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提升骨干教师队伍素质;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授课、互动交流,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通过家校沟通与疏导,引导家长参与到校本课程当中,增强他们对于课程的了解,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增强社会对校本课程的了解,赢得支持。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校长)
深化课程改革引发的思考
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国家课程是基础课程,是保底工程。学生要发展个性,发展特长,还需“改善生活”,即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立“补充营养”,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校本课程实现学校二次发展的“涅槃”。学校进入了第二个发展的阶段,必须从教学成绩的领先走向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先,走向内涵发展的領先。学校的内涵发展主要指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我校通过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既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还为学生提供身心自由、幸福愉快的文化环境。
校本课程引领我们办好理想中的学校。作为校长,必须要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人,有教育情怀的人,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追求童年气质,让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更美好;追求文化气质,让中华文化和全球文明在校园里得到有机整合;追求科学气质,所培养出的人要成为技术、工具、资源的主人。
抓实校本三课程
培植理性思维构建课程。理性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思维的理性化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我校立足于当下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对立校以来开设的每周一节数学思维训练课进行重新架构与研发,通过统整训练内容与方法,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得以完善。思维训练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考更深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具有理性精神的现代人。
立足公民素养建设课程。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前学校开展的德育特色活动有较多局限性,如时间短、内容少、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学校便对“清明节祭扫烈士墓”“重阳节走进敬老院”“我是环保小卫士”等特色活动进行梳理、整合,把它们发展成“公民课程”。如“欢欢喜喜闹元宵”“我们一起划龙舟”“月到中秋分外圆”等传统节日课程,“21天美丽行动”习惯养成课程,“爱”的主题公民素养课程等。公民课程是实践众多关系学生成长的子课题,让公民教育的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让学生逐步具备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
着眼未来教育研发课程。教育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要有前瞻的眼光,看到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要接触多元文化,尝试与世界接轨。国际理解课程是英语课程的补充,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我校依托英语课程开发了国际理解课程,依托小学英语教材单元的“文化板块”进行拓展,选取最能代表各大洲特点的主要国家开展“魅力亚洲”“炫彩欧洲”“美丽非洲”等主题活动。这就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感受文化多元,学会尊重、接纳、理解,树立合作与共存的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就具有世界眼光与格局。
推进重点三项目
学科融合的STEM项目课程。学校在原来“科技创新课程”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发现了很多项目,包含科技、工程、技术、数学等方面,于是进行了多学科的融合,借鉴国外的STEM课程理念,开设了仿生机器人、EO机器人、创新设计等项目课程,并建设单独的STEM教室,配备专门的老师,在全校社团中广泛应用STEM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不但在多个项目的省比赛中接连获奖,也在今年成功申报为江苏省STEM项目实验学校。
锤炼品格的学科教育戏剧课程。最初我校开展了“专业性教育戏剧”,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戏剧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功能,有助于学生锤炼品格。我们把教育戏剧融入学科教学,每学科从每单元的学习内容中选取一个适切的主题进行戏剧教育与学科融合教学。这一课程已申报2017年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并成功立项。
全面育人的全学科阅读课程。在长期的“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育要全面育人,课堂是一种载体,阅读更是一种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于是,我们把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进行延伸,建设了全学科阅读课程,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单篇文章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推荐。2017年,全学科阅读项目课程已被确立为宿迁市特色课程项目建设内容。
巧妙借力解决课程实施难题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和教育教学的客观原因,我校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师、家长、社会三个方面。
教师方面,刚开始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认识到推进校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且校本课程教学需要重新研究、学习与适应,无疑增加了一些工作量。
家长方面,他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应试思想对家长影响很大,他们担心新开设的校本课程会影响学生成绩,部分家长产生了质疑。
社会方面,我校虽然所处城区,对外界信息的敏锐度整体较高,但还有一些人认为把国家课程上好就行,有没有校本课程无所谓。
面对上述问题,我校从多方面借力,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例如,每学期派出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提升骨干教师队伍素质;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授课、互动交流,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通过家校沟通与疏导,引导家长参与到校本课程当中,增强他们对于课程的了解,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增强社会对校本课程的了解,赢得支持。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