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对“北京共识”宣传 等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评论
  
  理性面对“北京共识”宣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教授 邹东涛:中国30年发展成功的经验是经济改革“理性激进”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智慧组合,中国的发展遵循了“一刚多柔”、“刚柔相济”和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非对称性组合的改革之道。
  “北京共识”弘扬了中国,大大扩展了中国改革发展成就在世界上的影响,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巨大挑战。中国自己该如何感受,该怎么看待?
  首先,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獨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切实实地“做中国‘猫’,抓中国‘鼠’”。
  其次,中国既要坦坦荡荡地接受“北京共识”,又不为其昏昏然,不沾沾自喜。应当高度冷静、理智地面对“北京共识”的宣传,但我们自己不去输出“北京共识”,而是鼓励各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努力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三,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把握好自己的发展和崛起。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还排在世界100多位之后,仍然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实现了3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中国仍然处在“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中国自己应当“理性增长,低调崛起”。
  第四,在世界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中,中国要积极而理智地扮演大国角色,但必须量力而行。努力地、持续地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是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坚定不移地基石,既要“兼济天下”,更要“独善其身”。
  
  渐进主义的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结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钢: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渐进式革命。中国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的改革就其演进过程而言,显示出一种渐进变化的方式,这种并不惊天动地的平稳的变化累计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计划经济。因此,它是渐进主义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结果。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四点: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力。中国模式集中浓缩了中国社会发展得以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困难、教训乃至失误。例如,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不平衡,而且表现为政治与经济、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和谐的突出现象。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的中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至1988年的0.38,目前已扩大到0.458,有的地区通过调查超过了0.46,已属于不公平的范畴,而且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已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加强重视并改善。
  
  一场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创新实践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 林 春:中国模式的历史准备可以追溯到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时期,以及其之后的新中国建设实践,直至改革初期的自我改进式转型。三者相继,标志着中国寻求自身独特现代化的道路。这一粗线条的历史轨迹依序为以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对抗殖民化,以群众路线式动员参与对抗苏式国家官僚统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抗资本主义的全球整合。中国模式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有四点。首先,中国模式以人民的意志为基准。其次,中国模式以民众的需要和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利润(手段)为生产的目的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再次,中国模式意味着彻底摆脱发展主义的陷阱,拒绝向老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及消费主义看齐。最后,中国模式的现阶段表达是小康社会。总之,中国模式应该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理想相结合的一场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创新实践。
  
  各国模式
  
  “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
  2004年5月,美国《时代》杂志前任编辑、中国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雷默(亦译为“拉莫”),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就及其经验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的概念。定义为:一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二是积极维护国家边境和利益(如台湾问题);三是不断精心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巨额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国家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创新和实验是“北京共识”灵魂,既务实,又理想,解决问题灵活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整齐划一。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同样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
  雷默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足可效仿的成功榜样,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出路的国家来讲,“北京共识”提供了新的道路。
  
  渐进主义的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结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钢: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渐进式革命。中国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的改革就其演进过程而言,显示出一种渐进变化的方式,这种并不惊天动地的平稳的变化累计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计划经济。因此,它是渐进主义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结果。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四点: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力。中国模式集中浓缩了中国社会发展得以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困难、教训乃至失误。例如,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不平衡,而且表现为政治与经济、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和谐的突出现象。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的中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至1988年的0.38,目前已扩大到0.458,有的地区通过调查超过了0.46,已属于不公平的范畴,而且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已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加强重视并改善。
  
  一场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创新实践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 林 春:中国模式的历史准备可以追溯到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时期,以及其之后的新中国建设实践,直至改革初期的自我改进式转型。三者相继,标志着中国寻求自身独特现代化的道路。这一粗线条的历史轨迹依序为以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对抗殖民化,以群众路线式动员参与对抗苏式国家官僚统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抗资本主义的全球整合。中国模式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有四点。首先,中国模式以人民的意志为基准。其次,中国模式以民众的需要和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利润(手段)为生产的目的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再次,中国模式意味着彻底摆脱发展主义的陷阱,拒绝向老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及消费主义看齐。最后,中国模式的现阶段表达是小康社会。总之,中国模式应该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理想相结合的一场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创新实践。
  
  英美模式
  美英模式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美国为主导国家。它一般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崇尚个人主义和充分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强调并鼓励自由竞争;以企业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公司注重并追逐利益目标,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范围内;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股票和证券市场的波动对经济有直接影响。在经济政策方面,美英政府主张削减赋税、自由竞争、放松管制、实行私有化和鼓励个人财富的积聚;其经济思想的奠基者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领衔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著名理论家,他主张减少税收、放松经济管制和实行私有化。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作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典范,它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具有市场经济自发演进的悠久历程,在世界经济中独具一格。
  
  莱茵模式
  “莱茵模式”也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主要流行于莱茵河流域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该模式以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和模式最富典型。被誉为“社会市场经济之父”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在其经典著作《来自競争的繁荣》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思想,后人将其总结为“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力建立在市场竞争基础之上,市场享有最大的运转自由;市场的运行应该首先受到社会需要的平衡与制约;主张在国家所制定的秩序框架下实现竞争,特别强调社会公平与集体利益,制定实施一整套严格的劳工权利和福利制度,例如劳工组织拥有直接参与劳资谈判、参与企业决策的功能和地位;公司更注重长期发展,公司之间或公司与银行之间联系紧密。在宏观决策方面,实行国家经济指导性计划与市场因素结合。该模式特别突出劳工权利和福利制度,因而能够比较好地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原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中被认为是能够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公平、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模式。
  
  瑞典模式
  “瑞典模式”是以瑞典为首的北欧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模式。它认为社会福利是西方国家中成功实现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典型。
  “瑞典模式”的两个目标是充分就业与社会平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加强对经济的计划调节;实现法制管理经济;通过国家调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借助工会进行企业竞争中的优胜汰劣;利用税收制度刺激企业增加积累和投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福利。对其他众多国家而言,瑞典是私营企业与公共部门合作的“混合经济”。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瑞典这个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也向新自由主义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混合的“第三条道路”进行转变。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起来的,最终导致该体系内容复杂、结构庞大的福利体系。瑞典模式也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楷模。
  
  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并没有严格的具有权威性的界定。通常,它主要被理解为东亚各国(地区)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成功的共同做法或经验。“东亚模式”的本质是:东亚各国(地区)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为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以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为目标,成功创造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地区)实现经济赶超的道路。
  “东亚模式”的内涵,被一些学者归纳为以下特征:(1)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投资,以及大力发展教育与人力资源的投入;(2)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现为:政府的职能仅限于为市场交易提供合法机构并在市场失败时提供公共政策或货物;(3)保持较高的储蓄率与投资率;(4)促进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型政策(即在经济增长初级阶段,采取本国本地区货币贬值政策,在经济起飞阶段,则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业的工业政策);(5)家族主义的经营方式比较流行;(6)谨慎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在对外经济政策支持下的稳定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7)一个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经济,其很大一部分活力来自于经济开放。由于始发于东南亚地区的1997年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东亚模式的再认识和新探索,但是东亚经济起飞及其发展路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崛起的示范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上述资料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田春生教授整理)
  
  以比较优势
  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
  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与东亚其他国家比较,中国总的发展战略是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具体遵循了三个原则。首先,做大蛋糕,着眼于做大蛋糕的改革可以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加大资源总量,从而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使改革尽可能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把改革的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其次,增量改革,可以避免调整的成本,有利于调整改革中的稳定与速度的关系。第三,试错法。即从较小范围内试验开始,在取得成果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局部推广,由点及面,不断总结和观察,进而扩大范围,这就表现出中国改革的局部性特征。
  
  中国模式的几点概括
  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点。其一,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三,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其四,推行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其五,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
  
  参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蔡 拓:中国模式是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是一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发展为依归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开始关注社会功能、挖掘社会潜力、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但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的社会发展模式。
  
  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制度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秦 宣:中国模式所遵循的中国道路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应毫不动摇地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制度保证;应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传承中华文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以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精神支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周到细致地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以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
其他文献
对“中国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中国模式”不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年伟大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正确经验和科学原则。而“中国模式”,则是国际学术界站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角度,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外国人的外部印象。  从另一方面讲,“模
期刊
一个城市的名字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而是这么多年来大家已经认同了这块土地的名称,这个符号就是代表这块土地,城市的历史符号怎能说改就改    为什么一些城市热衷于改名?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因为这都是当政者所要做的事情。我只能从这种现象上来说它好还是不好,妥还是不妥。名字是城市的一个符号标志  比如以前河南新郑市要改名为“轩辕市”,我觉得这很不妥,并不是轩辕黄帝不好,而是改名之后,就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
期刊
在华尔街发生金融海啸、全世界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有关中国模式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奇迹”或“中国模式”的话题不仅被普通民众津津乐道,更受到了国内外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民族以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快速发展的壮丽史诗,这个古老大国快速崛起的巨大力量来自哪里?到底什么是中国模式?它有什么样的内涵特点?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的关系?它在政治
期刊
行政审判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先进制度设计,通过“官”民矛盾诉讼程式上的处理,厘清纷争委曲,增进和解信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  中国的行政审判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行政审判走过的这20多年的历程,明确行政审判的发展方向,意义十分深远。    成就不可低估    中国行政审判制度发端于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正式确立于19
期刊
過去我们是地域性地思考问题,现在思考文化问题应该带有人类意识和全球观念。所以中国文化模式应该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    人民论坛记者: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3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  张立文: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当时中国文化面临着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解构文化大革命中的“四人帮”
期刊
未曾冷却的城市改名热    编者按:近日,千年古城正定县并入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市。石家庄是延续现在的名称,还是改名“正定”?网络上展开了激烈争论。其实,去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将石家庄改名为“西柏坡市”、“冀都市”或“北宁市”。理由是,河北省会是全省6900万人的形象,它需要一个更响亮、更富有韵味的名字。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改名现象屡见不鲜,城市改名热也一直没有冷却。根据网上流传的一个热帖“新中
期刊
为什么我们老能摸到石头?不是因为我们运气好,而是因为底层总有变革的要求  人民论坛记者:回顾中国30年改革历程,我们是怎么与市场经济握手的?一个很形象的说法,那就是中国如何摸对了石头?  周其仁:今天,我们回看改革开放30年,是个蛮好的题目。当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看看过去,会帮助我们从被经验证明有效的办法中吸取力量。  改革开放应该是被逼出来的。这个“逼”,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  
期刊
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具备推进全面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  我国30年改革的历史經验证明,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建设,同样,低水平的生产力或停滞不前的经济建设也造就不了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提高生产力水平,扩大经济规模,才有条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使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
期刊
由头:人民论坛杂志2008年第20期刊登了一组关于“走读干部”的文章,其中,《“走读干部”不能再“走”了》一文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尤其在某些地区党政干部中间,掀起了关于“走读干部”现象的大讨论。同时该文也受到了贵州省铜仁地区地委书记廖国勋的重视,并批示将此篇文章复印分发到当地各分管地区和部门“一把手”及党政干部手中,要求每位同志都要认真对照、做好表率。为什么“走读干部”现象,能引起地
期刊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去落实;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去化解;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去创造。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基础不牢,再好的发展形势也难以巩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联系、引导、组织和领导群众,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