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曾冷却的城市改名热
编者按:近日,千年古城正定县并入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市。石家庄是延续现在的名称,还是改名“正定”?网络上展开了激烈争论。其实,去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将石家庄改名为“西柏坡市”、“冀都市”或“北宁市”。理由是,河北省会是全省6900万人的形象,它需要一个更响亮、更富有韵味的名字。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改名现象屡见不鲜,城市改名热也一直没有冷却。根据网上流传的一个热帖“新中国成立后已‘消失’或改名的城市大全”总结,60年来已经有几十个城市相继改名。中国文化素来讲究“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但是,改名字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功效有多大?城市“姓名”能否一改了之?60年来改了名的城市中,有哪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又有哪些并未达到预想的目的?这其中的症结何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观点争鸣。
城市改名一要认真对待,不能一窝蜂大家都来改;二要慎重,如果确有必要的话,相关部门就要放行。一个城市名字都不能改,这是很荒唐的;每个城市都改名,这就更荒唐了
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区域形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品牌。有了品牌,才能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于是,那些没有品牌的城市就急于塑造一个品牌。当然,“品”和“牌”是两个概念,“牌子”要首先树起来,然后才能去打造“品”。如果“牌子”不亮的话,这个“品”也就失去了附着体。所以一些有潜在内涵的城市就急于把名字改成对外富有吸引力的名称,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给城市贴上“文物”标签,发展从何谈起
一个城市改名,就牵扯到社会成本问题。比如各种城市标志、居民户口登记等都要随之改变,成本是很大的。但是树立品牌形象对一个地方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有利的话,如果就因为改名字牵涉到社会成本问题,而犹豫不决,迟迟不改名字的话,这是不科学、不持续的做法。因此,一些想要改名的城市,可以经过相关专家进行认定,如果是确有必要改名的话,就可以报到国家相关部门,比如民政部的地名司,然后进行居民重新登记户口、改换交通标志等等后续举措。如果这些工作花了1000万或2000万的成本,那就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一个地方有改名的意向,专家经过鉴定又认可改名对打造这个地方的区域形象有帮助,那就可以让它改,但是成本要由自己来承担。这种事情一要认真对待,不能一窝蜂大家都来改;二要慎重,如果确有必要的话,相关部门就要放行。一个城市名字都不能改,这是很荒唐的;每个城市都改名,这就更荒唐了。
我举个例子,黄河的人海口在山东东营市,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也在此地,这个地方都是湿地,所以历史上很荒凉。正是因为发现了油田,才变成了地级市。这个地级市在命名的时候,考虑到之前有两个驻扎在这里垦荒的部队,一个叫东营,一个叫西营,所以就叫了东营市。但是东营这个名字,对外人来说,有什么形象的吸引力吗?没有。1998年我在为东营市做规划的时候提出,为什么不能改成黄河口市,大家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很大的认可度,一说黄河口,大家就都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如果改成黄河口市的话,这个城市马上就有了巨大的知名度。只有有知名度的地方,才会有更大的人流、物流,经济社会才能更快地发展。
一个城市改了名字之后,还要面临一个城市包装的问题。如果东营市改成黄河口市之后,市里那些东西走向的街道,完全可以按照黄河沿岸的城市来命名,那些南北走向的街道,则可以按照黄河支流的名字来命名,如汾水路、渭水路等等。另外,街上的商店、标志建筑甚至社区等,都可以按照黄河文化来进行包装规整,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变成一个弘扬黄河文化的旅游城市,这个城市名字的巨大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说,城市改名有时候也是必须的。
什么是科学发展?我认为科学发展就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的部门就像文物一样保守,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作为”,凡是不改没有危险的,他们就听之任之使用下去,不愿意去费这个事,绝口不提“改变”二字。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责,就应该追究相关部门的行政责任,如果耽误了地方的发展,就应该对其进行问责。不能因为这件事难做,就干脆不做,而应该去努力解决这个难题。如果搞“一刀切”,准都不能改,都贴上“文物”二字标签,那发展从何谈起?
所有为了发展旅游而改名的城市都是成功的
新巾国成立后改名的城市也已经有几十个了,他们改得到底好不好?我认为从旅游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为了发展旅游而改名的城市都是成功的。而且基本上城市改名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像云南的思茅市改成了,普洱市,也是为了把普洱茶卖出去,把游客吸引进来。唯有黄山市改名稍微有点问题,黄山市、黄山区、黄山统统用一个名字,比较混乱,但这并不是城市改名的问题,而是他们工作不认真、不系统导致的。因为三个不同空间的名字相同,导致很多外地游客跑了很多冤枉路。但不能仅仅看到这一个失败的案例就畏缩不前,像武夷山市、张家界市等改名都是很成功的。知名度就是价值,外人知道你这个地方的什么东西,你就叫什么,那样的话很容易被外人所接受。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要考虑市场的认可度。市场如果认可你,你就可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相关效益。
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城市改名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东胜市改成了鄂尔多斯市,海拉尔市改成了呼伦贝尔市。实际上呼伦贝尔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而海拉尔是一个地区的名字,呼伦贝尔应该叫“盟”而不能称“市”,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行政名称,有着很强的地域形象,改成市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形象,少数民族那种特质就消失了,文化也随之减少了。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到处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去套用,搞得各个城市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本身的特质无法凸显出来,这是很不可取的。
蠢蠢欲动的城市改名风
城市之间的“争名大战”不时上演。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的四川稻城县和云南中甸县曾争相宣布,自己才是作家笔下的香格里拉,最终云南中甸县获准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此后,湖南新晃、贵州赫章、贵州水城等地又为争夺“夜郎”之名进行激烈竞争,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至今这场争论尚无结果。
周口市淮阳县,著名的古陈州府所在地,这里保留下来的古迹有太昊陵、平粮台和曹植墓等,戏剧《下陈州》、《陈州放粮》的故事素材也来源于此地。周口市淮阳县旅游局一副局长提出:“与其如此花大力气,不如将周口市改名为陈州市,这样名气会来得更快。”他还称“陈州”价值达百亿元。
编者按:近日,千年古城正定县并入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市。石家庄是延续现在的名称,还是改名“正定”?网络上展开了激烈争论。其实,去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将石家庄改名为“西柏坡市”、“冀都市”或“北宁市”。理由是,河北省会是全省6900万人的形象,它需要一个更响亮、更富有韵味的名字。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改名现象屡见不鲜,城市改名热也一直没有冷却。根据网上流传的一个热帖“新中国成立后已‘消失’或改名的城市大全”总结,60年来已经有几十个城市相继改名。中国文化素来讲究“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但是,改名字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功效有多大?城市“姓名”能否一改了之?60年来改了名的城市中,有哪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又有哪些并未达到预想的目的?这其中的症结何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观点争鸣。
城市改名一要认真对待,不能一窝蜂大家都来改;二要慎重,如果确有必要的话,相关部门就要放行。一个城市名字都不能改,这是很荒唐的;每个城市都改名,这就更荒唐了
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区域形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品牌。有了品牌,才能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于是,那些没有品牌的城市就急于塑造一个品牌。当然,“品”和“牌”是两个概念,“牌子”要首先树起来,然后才能去打造“品”。如果“牌子”不亮的话,这个“品”也就失去了附着体。所以一些有潜在内涵的城市就急于把名字改成对外富有吸引力的名称,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给城市贴上“文物”标签,发展从何谈起
一个城市改名,就牵扯到社会成本问题。比如各种城市标志、居民户口登记等都要随之改变,成本是很大的。但是树立品牌形象对一个地方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有利的话,如果就因为改名字牵涉到社会成本问题,而犹豫不决,迟迟不改名字的话,这是不科学、不持续的做法。因此,一些想要改名的城市,可以经过相关专家进行认定,如果是确有必要改名的话,就可以报到国家相关部门,比如民政部的地名司,然后进行居民重新登记户口、改换交通标志等等后续举措。如果这些工作花了1000万或2000万的成本,那就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一个地方有改名的意向,专家经过鉴定又认可改名对打造这个地方的区域形象有帮助,那就可以让它改,但是成本要由自己来承担。这种事情一要认真对待,不能一窝蜂大家都来改;二要慎重,如果确有必要的话,相关部门就要放行。一个城市名字都不能改,这是很荒唐的;每个城市都改名,这就更荒唐了。
我举个例子,黄河的人海口在山东东营市,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也在此地,这个地方都是湿地,所以历史上很荒凉。正是因为发现了油田,才变成了地级市。这个地级市在命名的时候,考虑到之前有两个驻扎在这里垦荒的部队,一个叫东营,一个叫西营,所以就叫了东营市。但是东营这个名字,对外人来说,有什么形象的吸引力吗?没有。1998年我在为东营市做规划的时候提出,为什么不能改成黄河口市,大家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很大的认可度,一说黄河口,大家就都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如果改成黄河口市的话,这个城市马上就有了巨大的知名度。只有有知名度的地方,才会有更大的人流、物流,经济社会才能更快地发展。
一个城市改了名字之后,还要面临一个城市包装的问题。如果东营市改成黄河口市之后,市里那些东西走向的街道,完全可以按照黄河沿岸的城市来命名,那些南北走向的街道,则可以按照黄河支流的名字来命名,如汾水路、渭水路等等。另外,街上的商店、标志建筑甚至社区等,都可以按照黄河文化来进行包装规整,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变成一个弘扬黄河文化的旅游城市,这个城市名字的巨大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说,城市改名有时候也是必须的。
什么是科学发展?我认为科学发展就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的部门就像文物一样保守,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作为”,凡是不改没有危险的,他们就听之任之使用下去,不愿意去费这个事,绝口不提“改变”二字。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责,就应该追究相关部门的行政责任,如果耽误了地方的发展,就应该对其进行问责。不能因为这件事难做,就干脆不做,而应该去努力解决这个难题。如果搞“一刀切”,准都不能改,都贴上“文物”二字标签,那发展从何谈起?
所有为了发展旅游而改名的城市都是成功的
新巾国成立后改名的城市也已经有几十个了,他们改得到底好不好?我认为从旅游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为了发展旅游而改名的城市都是成功的。而且基本上城市改名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像云南的思茅市改成了,普洱市,也是为了把普洱茶卖出去,把游客吸引进来。唯有黄山市改名稍微有点问题,黄山市、黄山区、黄山统统用一个名字,比较混乱,但这并不是城市改名的问题,而是他们工作不认真、不系统导致的。因为三个不同空间的名字相同,导致很多外地游客跑了很多冤枉路。但不能仅仅看到这一个失败的案例就畏缩不前,像武夷山市、张家界市等改名都是很成功的。知名度就是价值,外人知道你这个地方的什么东西,你就叫什么,那样的话很容易被外人所接受。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要考虑市场的认可度。市场如果认可你,你就可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相关效益。
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城市改名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东胜市改成了鄂尔多斯市,海拉尔市改成了呼伦贝尔市。实际上呼伦贝尔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而海拉尔是一个地区的名字,呼伦贝尔应该叫“盟”而不能称“市”,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行政名称,有着很强的地域形象,改成市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形象,少数民族那种特质就消失了,文化也随之减少了。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到处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去套用,搞得各个城市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本身的特质无法凸显出来,这是很不可取的。
蠢蠢欲动的城市改名风
城市之间的“争名大战”不时上演。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的四川稻城县和云南中甸县曾争相宣布,自己才是作家笔下的香格里拉,最终云南中甸县获准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此后,湖南新晃、贵州赫章、贵州水城等地又为争夺“夜郎”之名进行激烈竞争,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至今这场争论尚无结果。
周口市淮阳县,著名的古陈州府所在地,这里保留下来的古迹有太昊陵、平粮台和曹植墓等,戏剧《下陈州》、《陈州放粮》的故事素材也来源于此地。周口市淮阳县旅游局一副局长提出:“与其如此花大力气,不如将周口市改名为陈州市,这样名气会来得更快。”他还称“陈州”价值达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