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与程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培养和造就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192-02
1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1.1 高职教育社会认同观念陈旧落后。对于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教育在人们心中,不过是高考落榜者收容所,安置队而已,而它自身的意义却被掩盖,被误解。”在社会上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行为上,社会并没有真正认可“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这种观念。其实,只要我们看看高职院校报考和招生的情况就会知道。现在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吃不饱,招不满”,而报考高职院校者心中心不甘情不愿者也大有人在。据悉,这几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情况一直不妙,考上高职院校又不去读者大有人在。很多学生对高职教育处于一种“被动”、“盲从”和“无奈”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学生并不认为上高职院校是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一种高等教育。同时,有些学生不仅考前不愿意报考,考上后要么是选择放弃,重新报考普通院校;或者是入学后人心不稳,自甘人下,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对自己的重要性,认为“前途不如人”,从而精神低落,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形成特色。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带有“知识本位”的特点。所谓“知识(学科)本位”模式,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课程形态。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以一定的技术课程与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系统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构成。我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属此类,至今仍有相当程度的保留。高职教育属于应用型教育,它的教育讲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但专业结构、专业知识体系的滞后在高职教育中表现的极为突出。一些高职院校把普通本科的教学大纲拿过来使用,缩减学制。重书本理论、轻技能技术;重课堂教授,轻生产实践。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简单地套用本科甚至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不仅学科专业名称差异较大,而且学科专业代码大多数不一致,造成了专业设置的混乱。同时,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都大同小异。事实上,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许多学校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在传统科目上一味的扩大规模,忽略了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科目的调整。
1.3 政府部门定位不准,政策法规支持不够。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力度不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认识不准确,把高职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认为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仅限于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甚至把它作为短期拉动消费的权宜之计,或者把高职教育等同于“文革”前的中专教育。某些政策法规对高职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在政策方面,不转户口关系、不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不发统一的派遣证和高收费这样“三不一高”的政策使高职教育在推向市场的初期就面临着很大的不公平竞争;把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限制在专科层次,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尚未得到许可;在招生录取中与普通专科分档划线,即在同样生源的条件下高职与普通专科的录取线明显有分差等。
2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2.1 转变思想观念,为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角色转换,以服务者的身份对高职教育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转变“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科学制定质量评价指标,规范质量评价系统,以客观评价引导投资,以投资促进各类高职教育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典型、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高职院校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发展高职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政府从发展当地经济的实际出发,进行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比,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发展高职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对高职教育的检查与监督。各级教育部门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共识。
2.2 明确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对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理解混乱,表现在办学者身上就是培养目标不清楚。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误解有传统观念和当前对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不够的原因。很久以来,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比如说要么重“高”要么重“职”,即把高职教育的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低,竞争力差,得不到社会认可,因而人们就认为高职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举办者只有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让人们真正认识到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和具有的竞争力,才能让家长送自己优秀的子女报考高职院校,让社会各方面来支持高职教育,这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解决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观念问题、认识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影响广泛的问题。要想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观念,提升认识是一个关键性的策略。
2.3 加强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视的建设。高职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证。为了实现此目标,我们应制定一部《高职教育法》。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专门涉及高职教育的地方不多,且多是目标性的、原则性的。要想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使高职教育有全面的权威法规的保障,应出台一部《高职教育法》,对高职教育的性质、任务、管理职责、举办学校、培养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定下来;应完善和协调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标准及其实施细则;改革户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全國统一的人才大市场等;对办得有特色、质量高的高职院校给予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奖学金、贷学金和减免学杂费等措施鼓励学生上高职院校;减少高职院校“高收费”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对那些边远地区的、欠发达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而又希望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像过去对师范生、农林地矿学校那样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上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 范启华,邱永渠.《浅谈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教论坛》,2007年第12期
[2] 李仁山.《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 贺武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职业教育》,2007年第11期
[4] 李均.《我国高职教育法规与政策探析》,《职业教育》,2008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8-4-03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192-02
1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1.1 高职教育社会认同观念陈旧落后。对于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教育在人们心中,不过是高考落榜者收容所,安置队而已,而它自身的意义却被掩盖,被误解。”在社会上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行为上,社会并没有真正认可“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这种观念。其实,只要我们看看高职院校报考和招生的情况就会知道。现在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吃不饱,招不满”,而报考高职院校者心中心不甘情不愿者也大有人在。据悉,这几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情况一直不妙,考上高职院校又不去读者大有人在。很多学生对高职教育处于一种“被动”、“盲从”和“无奈”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学生并不认为上高职院校是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一种高等教育。同时,有些学生不仅考前不愿意报考,考上后要么是选择放弃,重新报考普通院校;或者是入学后人心不稳,自甘人下,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对自己的重要性,认为“前途不如人”,从而精神低落,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形成特色。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带有“知识本位”的特点。所谓“知识(学科)本位”模式,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课程形态。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以一定的技术课程与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系统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构成。我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属此类,至今仍有相当程度的保留。高职教育属于应用型教育,它的教育讲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但专业结构、专业知识体系的滞后在高职教育中表现的极为突出。一些高职院校把普通本科的教学大纲拿过来使用,缩减学制。重书本理论、轻技能技术;重课堂教授,轻生产实践。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简单地套用本科甚至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不仅学科专业名称差异较大,而且学科专业代码大多数不一致,造成了专业设置的混乱。同时,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都大同小异。事实上,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许多学校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在传统科目上一味的扩大规模,忽略了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科目的调整。
1.3 政府部门定位不准,政策法规支持不够。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力度不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认识不准确,把高职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认为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仅限于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甚至把它作为短期拉动消费的权宜之计,或者把高职教育等同于“文革”前的中专教育。某些政策法规对高职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在政策方面,不转户口关系、不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不发统一的派遣证和高收费这样“三不一高”的政策使高职教育在推向市场的初期就面临着很大的不公平竞争;把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限制在专科层次,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尚未得到许可;在招生录取中与普通专科分档划线,即在同样生源的条件下高职与普通专科的录取线明显有分差等。
2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2.1 转变思想观念,为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角色转换,以服务者的身份对高职教育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转变“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科学制定质量评价指标,规范质量评价系统,以客观评价引导投资,以投资促进各类高职教育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典型、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高职院校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发展高职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政府从发展当地经济的实际出发,进行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比,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发展高职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对高职教育的检查与监督。各级教育部门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共识。
2.2 明确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对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理解混乱,表现在办学者身上就是培养目标不清楚。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误解有传统观念和当前对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不够的原因。很久以来,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比如说要么重“高”要么重“职”,即把高职教育的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低,竞争力差,得不到社会认可,因而人们就认为高职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举办者只有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让人们真正认识到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和具有的竞争力,才能让家长送自己优秀的子女报考高职院校,让社会各方面来支持高职教育,这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解决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观念问题、认识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影响广泛的问题。要想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观念,提升认识是一个关键性的策略。
2.3 加强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视的建设。高职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证。为了实现此目标,我们应制定一部《高职教育法》。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专门涉及高职教育的地方不多,且多是目标性的、原则性的。要想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使高职教育有全面的权威法规的保障,应出台一部《高职教育法》,对高职教育的性质、任务、管理职责、举办学校、培养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定下来;应完善和协调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标准及其实施细则;改革户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全國统一的人才大市场等;对办得有特色、质量高的高职院校给予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奖学金、贷学金和减免学杂费等措施鼓励学生上高职院校;减少高职院校“高收费”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对那些边远地区的、欠发达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而又希望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像过去对师范生、农林地矿学校那样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上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 范启华,邱永渠.《浅谈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教论坛》,2007年第12期
[2] 李仁山.《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 贺武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职业教育》,2007年第11期
[4] 李均.《我国高职教育法规与政策探析》,《职业教育》,2008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