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格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D.Allen)教授等人创立的利用现代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的一种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学院将微格教学引进我国,成立了微格教学教研室并建设了微格教室,配备了设备,展开了微格教学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在广大师范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下,微格教学在我国不断普及和发展,目前已成为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微格教学所需要的设备也在升级换代,其设备的性能远不是以前的模拟试听设备所能比拟的了。微格教学设备性能的加强为微格教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微格教学在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微格教学与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通过对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进行分解,集中解决某一个特定的教学行为,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使得教育家能够像科学家剖析分子那样来研究复杂的教育现象。
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研究的核心,教学技能是对某一类教学行为的概括。教学技能中既包含动作技能,也包含心智技能。这两种技能都表现为两个主要成分:一是活动的规则;二是通过练习使活动符合规则,并达到熟练的程度。认知心理学对技能形成的研究强调目的性。在训练中,训练者的意向是力求使所做的与想做的内部模式相符合。
微格教学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将那些具有某一方面特定教学功能的教学行为确定为一种教学技能,并对该教学技能进行描述,提取出该教学技能组成要素,明确该教学技能“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各项教学技能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并确定每项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和可观察的评价标准,实现教学技能的可操作、可观察、可展现。
微格教学把外在的技能模式通过理论学习、观摩示范、训练,转变为教师内部的控制程序或活动表象。通过训练、反馈、评价、内部矫正等一系列技能模式,逐渐使外部的活动符合这些技能规则,使内部相应的心智活动与外部动作相协调,从而达到准确、流畅和熟练。
二、微格教学训练过程
微格教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直接应用,注重教学技能的训练。从教学行为的改变入手,达到教育理论的内化和深化。反之,教师一旦深刻理解了教育理论,会在更深层面去挖掘教学技能的内涵。
1.理论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与教学技能相对应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功能和构成。
2.提供示范。通常在训练前结合理论学习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便于学习者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与创新。
3.确定培训技能,编写微格教案。每次训练只集中在对一项教学技能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上,以便使学习者容易掌握。微格教学的教案要求能够说明所运用的教学技能的训练目标,能够详细说明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教学行为是该项教学技能中的哪些行为要素。
4.角色扮演。在微格课堂中,十几名学习者轮流扮演教师、中小学生和评价者的角色,并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一名摄像操作人员负责记录(可由学习者担任)。一次教师角色扮演约为5~10分钟,并录像。评价者填写评价单。在角色扮演的同时,其他人员的观察、分析也一并进行。
5.反馈和评价。重放录像并观察,教师角色扮演者自我分析,指导教师诊断,并与学习者一起讨论、分析,将评价单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
6.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按指导教师和学习者集体讨论的建设性意见修改教案,准备进行第二轮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训练过程图示如下:
三、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
要进行微格教学,需要有一套试听设备组成微格教学系统,在微格教学教室中进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系统超越了简单的录像反馈模式,而是在教师学习、训练、反思等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北京教育学院的微格教学实验室针对在职教师的特点,分为训练室、主控室和研讨室三个部分。通过网络中央控制系统连接了所有训练室的投影设备、电脑、音箱等信号源,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实现了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同时,基于网络技术实现对各教室多媒体设备及环境设备的网络化集中管理,使校园网成为教室多媒体教学的强大支撑平台。
1.训练室
训练室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结构与普通教室相似,目的是为了给参加培训的教师营造一个真实的上课环境。教室内容装有多媒体、电子白板、书写白板、无影投影仪等教师上课必备的现代设备。与普通教室不同之处是安装了跟踪教师、学生及屏幕的摄像头。跟踪教师的摄像头采用远红外线360。跟踪,使教师的行动不受限制,可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摄像头能够详尽地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非常有利于分析研讨教师的教学行为。
跟踪学生摄像头的安装,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能够更好地观察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另一方面使得微格教室不仅仅是一个训练室,而且可以作为教师常规上课的场所,能够录制教师培训后在真实课堂内的上课情景,全面反映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的情况。
2.主控室
主控室采用微格教学系统,将来自训练室三个摄像头的信息合成,同步录制、压缩成流媒体,直接录制在服务器硬盘上,能够根据教师的PPT文档及Word文档自动生成文字标题索引、缩略图索引,点击索引能够实现音视频及讲稿的同步跳转,快速定位到学习目标;能将视频与训练者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记录、技能评价成绩放置在同一文件夹内,建立训练资源库,并与北京教育学院信息平台直接相连,实现网络直播,随时访问。这样一来,微格训练不再局限于微格训练室,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方便教师反复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随时与专家、同行进行分析点评。
3.研讨室
研讨室是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教学技能的场所。研讨室里配备了大屏幕显示器,能够同步直播授课教师的视频、音频以及计算机屏幕内容,也能够回放教师的授课视频。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其他参评人员和专家可以在研讨室里通过大屏幕观看和评论教师的教学行为,便于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共同观看和分析。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多时,研讨室还能加快微格教学训练过程的循环。如一组教师在进行训练实录,另外一组教师可在研讨室通过视频回放(本组教师的训练实录)进行诊断分析,实现两组教师的训练交错进行。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微格教学所需要的设备也在升级换代,其设备的性能远不是以前的模拟试听设备所能比拟的了。微格教学设备性能的加强为微格教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微格教学在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微格教学与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通过对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进行分解,集中解决某一个特定的教学行为,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使得教育家能够像科学家剖析分子那样来研究复杂的教育现象。
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研究的核心,教学技能是对某一类教学行为的概括。教学技能中既包含动作技能,也包含心智技能。这两种技能都表现为两个主要成分:一是活动的规则;二是通过练习使活动符合规则,并达到熟练的程度。认知心理学对技能形成的研究强调目的性。在训练中,训练者的意向是力求使所做的与想做的内部模式相符合。
微格教学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将那些具有某一方面特定教学功能的教学行为确定为一种教学技能,并对该教学技能进行描述,提取出该教学技能组成要素,明确该教学技能“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各项教学技能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并确定每项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和可观察的评价标准,实现教学技能的可操作、可观察、可展现。
微格教学把外在的技能模式通过理论学习、观摩示范、训练,转变为教师内部的控制程序或活动表象。通过训练、反馈、评价、内部矫正等一系列技能模式,逐渐使外部的活动符合这些技能规则,使内部相应的心智活动与外部动作相协调,从而达到准确、流畅和熟练。
二、微格教学训练过程
微格教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直接应用,注重教学技能的训练。从教学行为的改变入手,达到教育理论的内化和深化。反之,教师一旦深刻理解了教育理论,会在更深层面去挖掘教学技能的内涵。
1.理论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与教学技能相对应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功能和构成。
2.提供示范。通常在训练前结合理论学习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便于学习者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与创新。
3.确定培训技能,编写微格教案。每次训练只集中在对一项教学技能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上,以便使学习者容易掌握。微格教学的教案要求能够说明所运用的教学技能的训练目标,能够详细说明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教学行为是该项教学技能中的哪些行为要素。
4.角色扮演。在微格课堂中,十几名学习者轮流扮演教师、中小学生和评价者的角色,并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一名摄像操作人员负责记录(可由学习者担任)。一次教师角色扮演约为5~10分钟,并录像。评价者填写评价单。在角色扮演的同时,其他人员的观察、分析也一并进行。
5.反馈和评价。重放录像并观察,教师角色扮演者自我分析,指导教师诊断,并与学习者一起讨论、分析,将评价单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
6.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按指导教师和学习者集体讨论的建设性意见修改教案,准备进行第二轮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训练过程图示如下:
三、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
要进行微格教学,需要有一套试听设备组成微格教学系统,在微格教学教室中进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系统超越了简单的录像反馈模式,而是在教师学习、训练、反思等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北京教育学院的微格教学实验室针对在职教师的特点,分为训练室、主控室和研讨室三个部分。通过网络中央控制系统连接了所有训练室的投影设备、电脑、音箱等信号源,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实现了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同时,基于网络技术实现对各教室多媒体设备及环境设备的网络化集中管理,使校园网成为教室多媒体教学的强大支撑平台。
1.训练室
训练室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结构与普通教室相似,目的是为了给参加培训的教师营造一个真实的上课环境。教室内容装有多媒体、电子白板、书写白板、无影投影仪等教师上课必备的现代设备。与普通教室不同之处是安装了跟踪教师、学生及屏幕的摄像头。跟踪教师的摄像头采用远红外线360。跟踪,使教师的行动不受限制,可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摄像头能够详尽地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非常有利于分析研讨教师的教学行为。
跟踪学生摄像头的安装,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能够更好地观察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另一方面使得微格教室不仅仅是一个训练室,而且可以作为教师常规上课的场所,能够录制教师培训后在真实课堂内的上课情景,全面反映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的情况。
2.主控室
主控室采用微格教学系统,将来自训练室三个摄像头的信息合成,同步录制、压缩成流媒体,直接录制在服务器硬盘上,能够根据教师的PPT文档及Word文档自动生成文字标题索引、缩略图索引,点击索引能够实现音视频及讲稿的同步跳转,快速定位到学习目标;能将视频与训练者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记录、技能评价成绩放置在同一文件夹内,建立训练资源库,并与北京教育学院信息平台直接相连,实现网络直播,随时访问。这样一来,微格训练不再局限于微格训练室,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方便教师反复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随时与专家、同行进行分析点评。
3.研讨室
研讨室是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教学技能的场所。研讨室里配备了大屏幕显示器,能够同步直播授课教师的视频、音频以及计算机屏幕内容,也能够回放教师的授课视频。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其他参评人员和专家可以在研讨室里通过大屏幕观看和评论教师的教学行为,便于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共同观看和分析。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多时,研讨室还能加快微格教学训练过程的循环。如一组教师在进行训练实录,另外一组教师可在研讨室通过视频回放(本组教师的训练实录)进行诊断分析,实现两组教师的训练交错进行。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