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冬天,在民间激烈的反对声中,中环的天星码头还是倒下了。听说最后—班船已经开出,很多人依依不舍地跑到码头边上见证这历史的一刻。我没有去“见证”;
其实我们都不需要“见证”什么。因为只要见过,就一定会忘记,在这个城市。
十多年前,我访问过许多香港人,只问一条问题:“你还记得没有太古广场那些现代大楼以前,金钟是什么模样吗?”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描述那曾经存在的绿色小山丘,那条斜曲急弯的电车轨道。就算湾仔和中环的老居民也记不起这一小块曾经切割两地的无名区域;事实上,只有地铁开通之后,这个地方才有了明显的名字:金钟。
你也可以选一个晚近点的例子,比如说九龙塘的又—城。在这么年轻而又庞大的商场出现之前,九龙塘火车站旁的这片区域有些什么呢?难道它就只是一块空地吗?莫非香港的一切商场都是自在永在,与地球同时诞生?我们的记忆总是跨不过它们设下的界限,前商场的年代总是自动消失。
中环的天星码头亦将如是,与佐敦码头这些地名一起湮没,成为纪录。今天去搭最后一班船的人,去为那钟楼拍照的人,大概不到十年就会忘记他们怜惜珍重的这个老码头的位置与模样。
曾经有外国作家带着滥情的眼睛欣赏这座城市,形容它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于是它的居民无一不是过客。我觉得他没有完全说错,因为这个城市本身就是码头。来来往往的过客不会记得码头石柱上藤壶集聚的范围有多大,因为这些人善忘;码头也不会记得任何—个它曾经吐纳的行人,因为它自己就不停地移动、毁灭和再生。
这座城市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细节不断变化,没有一栋建筑可以长存,没有一条道路不曾挪移;但是整体上它却总是对外呈现出一副朦胧却又璀璨的颜色,仿佛自创世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就像—个玻璃箱中的蚁巢。那些孔道明明没有两天是完全一样的;可是我们只要远远观看,就都一口咬定:“它还是同一个蚁巢。”
人可以消失,码头可以搬迁,但香港仍然是那同一个码头。
其实我们都不需要“见证”什么。因为只要见过,就一定会忘记,在这个城市。
十多年前,我访问过许多香港人,只问一条问题:“你还记得没有太古广场那些现代大楼以前,金钟是什么模样吗?”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描述那曾经存在的绿色小山丘,那条斜曲急弯的电车轨道。就算湾仔和中环的老居民也记不起这一小块曾经切割两地的无名区域;事实上,只有地铁开通之后,这个地方才有了明显的名字:金钟。
你也可以选一个晚近点的例子,比如说九龙塘的又—城。在这么年轻而又庞大的商场出现之前,九龙塘火车站旁的这片区域有些什么呢?难道它就只是一块空地吗?莫非香港的一切商场都是自在永在,与地球同时诞生?我们的记忆总是跨不过它们设下的界限,前商场的年代总是自动消失。
中环的天星码头亦将如是,与佐敦码头这些地名一起湮没,成为纪录。今天去搭最后一班船的人,去为那钟楼拍照的人,大概不到十年就会忘记他们怜惜珍重的这个老码头的位置与模样。
曾经有外国作家带着滥情的眼睛欣赏这座城市,形容它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于是它的居民无一不是过客。我觉得他没有完全说错,因为这个城市本身就是码头。来来往往的过客不会记得码头石柱上藤壶集聚的范围有多大,因为这些人善忘;码头也不会记得任何—个它曾经吐纳的行人,因为它自己就不停地移动、毁灭和再生。
这座城市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细节不断变化,没有一栋建筑可以长存,没有一条道路不曾挪移;但是整体上它却总是对外呈现出一副朦胧却又璀璨的颜色,仿佛自创世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就像—个玻璃箱中的蚁巢。那些孔道明明没有两天是完全一样的;可是我们只要远远观看,就都一口咬定:“它还是同一个蚁巢。”
人可以消失,码头可以搬迁,但香港仍然是那同一个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