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来源 :中国动物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1984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4
  摘要:随着养牛业规模壮大,牛群饲养密度迅速扩大,牛场疫病防治难度也随之增加。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病牛出现以消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不利于牛群正常生长和生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牛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进行概述,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牛沙门氏菌;临床特征;诊断;防治
   牛沙门氏菌病是养牛业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病牛感染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肠炎甚至是败血症状,不同年龄牛均可感染,但流行特点有所差异,犊牛或幼龄牛最易发病,成年牛往往通过抗生素药物就能治愈,妊娠母牛治疗不及时会引发流产,给牛群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牛沙门氏菌病病原体除了感染动物外,人类也可患病,因此,从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角度出发,必须给予重视和科学防治,这样才能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1 病原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该类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无荚膜无芽孢,有鞭毛有运动力,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即使是在普通营养基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繁殖特征。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宿主,严重威胁宿主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这类致病菌耐低温、耐干燥,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沙门氏菌属大多不耐热,常规高温加热可杀菌,对化学试剂具有极强敏感性,常规消毒剂能有效杀灭此致病菌。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和传染源
   沙门氏菌可感染引发不同日龄牛致病,但不同阶段牛群的发病特点有一定差异。牛沙门氏菌病的传染源为已发病病牛或隐性带菌牛。感染牛只分泌的乳汁、排泄的尿液、粪便和流产组织、羊水均能携带病菌,可作为传染源感染健康牛群和人类。
  2.2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主要途径):健康牛群因采食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水源感染致病菌;生殖道传播: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致病菌。
  2.3 发病原因
   环境因素:牛舍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大、寒冷潮湿、通风不良;管理因素:饲喂霉变或冻冰饲料、突换饲料配方;其他因素:牛只瘦弱、已感染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长途运输导致牛只体乏和抗病力差。
  2.4 发病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致病。牧区牛群夏季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由于犊牛免疫力低,沙门氏菌最容易感染犊牛,尤其是30日龄以下的犊牛,犊牛呈流行性发作。成年牛体质较强,大多呈散发性。
  3 临床特征
   大多数犊牛发病初期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常常无法站立,呼吸急促,急性症状大多在5d内出现严重脱水、死亡。随着病情加剧,感染牛只出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夹杂着黏液和血丝,伴有强烈的恶臭味。由于病情时间延长,病牛体质虚弱、消瘦,眼结膜发黄、充血,有明显的炎症特征。部分病牛还可激发感染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进而出现肺部和其他脏器感染[1]。病情严重的病牛腕关节、跗关节肿大,部分病牛有明显的腹疼感,会用后肢踢腹。
   妊娠母牛感染后若治疗不及时会出现流产症状,尤其是妊娠5个月以上的母牛。成年牛只感染后因自身具备一定的免疫力,大多出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泌乳量减少等症状,但是一般通过药物治疗,1d后症状减退并逐渐痊愈。许多隐性带菌牛可通过粪便、尿液或乳汁将致病原排出,这些致病菌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感染其他健康牛只。
  4 病理变化
   病牛胃肠道黏膜有多处出血點,许多胃肠黏膜脱落,病牛肝脏肿大,肾脏有多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坏死点,病牛脾脏肿胀,病变体积是正常脾脏的2倍左右,脾脏黏膜也有许多出血斑或出血点,部分病牛淋巴结肿胀、有出血点,关节腔内被许多胶冻样液体填充。
  5 诊断方法
   根据病牛临床特征可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即可确诊。由于沙门氏菌对培养基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采集病牛粪便、尿液接种到普通固体琼脂培养基内,在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h,若长出菌斑,挑取单菌落接种到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或类似的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内进行进一步确诊,因沙门氏菌繁殖过程中会代谢出含硫物质,可以和培养基中的Fe2+结合生成黑色沉淀,在选择性培养基中若菌落中心呈黑色,即可判定为沙门氏菌[2]。除了分离培养外,也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特异性扩增或血清学检测,这样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会大大提高。
  6 治疗方法
   若病牛出现发热、脱水、腹泻等症状,可口服磺胺脒片,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服用0.1g,每日2次,连续服用3~5d;或口服土霉素,剂量为每10kg体重服用0.4~1片,2~3次/d,连续服用3~5d;或肌内注射阿莫西林钠5~10mg/kg·bw,2次/d,连用3~5d;或肌内注射180~220万IU链霉素+280~330万IU青霉素,2次/d;或肌内注射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mL,1~2次/d。为缓解病牛由于腹泻造成的体内水分流失,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食盐、维生素或电解质。若病牛出现严重腹泻,可肌内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0.2~0.3mL/kg·bw,2次/d,连用3~5d,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1L+恩诺沙星0.05mL/kg·bw,1~2次/d,连用3~5d。若病牛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体质消瘦,可肌内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剂量为0.33~0.67mL,1次/d,连续注射3d。若病牛出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症时,可以在关节腔部位用鱼石脂酒精绷带对其包裹,或在患处注射1%普鲁卡因青霉素20mL。在病牛药物选择上,可以先进行药敏试验,然后选择土霉素、新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细菌高度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用药时间。当病牛病情好转时,可继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4~6d巩固药效[3]。   7 预防措施
  7.1 隔离饲养,控制病原
   首先,做好病牛隔离工作,若在饲养过程中发现牛只感染沙门氏菌,需要将病牛进行单独隔离,减少对健康牛群和饲养人员的感染,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病牛乳汁不能进行售卖、和其他乳汁混合或食用。单独隔离的牛舍卫生由专人负责,工作人员需要穿戴好防护衣、一次性手套、鞋套和口罩等,并在该隔离舍外安装消毒池,人员进出前后都要进行洗手消毒,尤其是鞋子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其次,在发病期间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出售沙门氏菌感染种牛及牛肉制品,并对日常饲喂饲料进行细菌检测(如沙门氏菌测试片),以防病菌再次侵袭。
  7.2 清洁消毒,净化牛群
   首先,每天要做好牛舍的清洁打扫工作,保持地面干燥,加强牛舍通风,保障牛群采食饲料无菌安全,每周用2%~5%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牛舍。其次,做好牛群净化工作,牛场中若出现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在隔离治疗基础上面对牛群进行直肠沙门氏菌检测,每周2~3次,若牛只精神、食欲、排便等正常,但3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断为带菌牛,要进行隔离治疗,若治疗后仍检测到沙门氏菌,则需淘汰处理。妊娠母牛产犊后可通过阴道检测沙门氏菌,若发现阳性需要连同犊牛一同进行治疗。
  7.3 免疫接种,科学防疫
   对牛群接种牛副伤寒灭活疫苗,1周岁以下的牛只接种2mL,1周岁以上使用剂量为5mL。
  8 结语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是人畜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细菌,主要危害消化系统,导致感染者出现胃肠炎症。一般情况下,兽医可根据病牛临床特征和分离培养判定病原,并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对牛沙门氏菌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从耐药性来看,在选药前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可以更准确的选择药敏性高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用药时间,更好地防治牛沙门氏菌病。
  参考文献
  [1] 王杨.肉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2):61-62.
  [2] 辛晓星.肉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20(10):133-134.
  [3] 陈晓琼.牛沙门氏菌病的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獸医导刊,2021(3):40.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5  摘要:通过应用“种猪分阶段、仔猪按周龄采集样本,监测免疫抗体”的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评估模型,对唐山市7个规模猪场开展猪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评估,结果为50~70日龄首免、80~100日龄二免的猪O型口蹄疫免疫程序,由于首免相对靠后,造成仔猪4~7周龄免疫抗体水平较低,不能保障该阶段免疫效果,一旦存在病原感染,有发生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0  摘要:随着生猪养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规范,如何提高生猪疫病防控机制和水平是当下生猪疫病相关检测部门和养殖户的重要探究方向,结合现阶段养殖户的养殖数据来看,我国猪肉市场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而生猪疫病作为影响生猪养殖质量与产量的重要因素,务必要认识到生猪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进而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和举措来推进我国生猪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6  摘要: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猪感染的一种急性动物传染病。被感染猪多以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仔猪神经症状较为明显,病死率可达100%。近年来,随着非洲猪瘟疫情蔓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逐步升级,但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仍存在生物安全意识不强、免疫效果不佳以及引种检疫不规范等因素,导致猪伪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1  摘要:本文就引起猪腹泻的寄生虫性疾病进行分类辨识临床诊断,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猪;寄生虫;血液原虫;腹泻;辨识诊断   猪腹泻主要发生在四个阶段:1~3日龄的新生仔猪;3~20日龄的哺乳仔猪;断奶后至2月龄仔猪和2月龄以上猪。由于引起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临床上可将其归结为病原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寄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7  摘要:畜牧业的发展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问题还经常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猪高热病的发生比较常见,但是在治疗上却经常出现药物使用不当的问题,继而导致猪的死亡率提升。基于此,本文就治疗猪高热病药物使用误区进行了分析,以此给当前的猪高热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4  摘要:豬脑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软脑膜、蛛网膜、脑室或脑脊液发生的急性炎症,引起猪脑膜炎的病原微生物有很多,如猪伪狂犬病毒、猪链球菌、猪乙型脑炎病毒、李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等,这些病原微生物侵入生猪体内后均会引起脑膜炎症状,其中以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最为广泛。本文介绍了猪脑膜炎的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治方法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8  摘要:奶牛产后瘫痪作为一种分娩前后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需要重点做好防治。本文主要是从发病的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鉴别诊断出发,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产后瘫痪;病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防治   奶牛产后瘫痪也被称为是生产瘫痪,是母牛在分娩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属于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产奶量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7  摘要: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肉类食品安全。新时期,养殖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家畜的养殖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各种疫病的发病几率更高。为提高养殖质量,保证食品安全,还需重视疾病的防治,落实好各项防治工作,有效防控各种家畜常见疾病。当前各种疾病呈现高发趋势,一些疾病呈现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0  摘要:牛疥癣病属于一种皮肤型传染病,一般在冬春交接时容易发生,由疥螨和痒螨寄生于皮肤内引起的。发病牛只通常表现皮肤发痒、受到感染的部位皮毛脱落,并且与健康皮肤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边缘处呈颗粒样小结节,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变成水泡或脓泡,最后形成痂皮,皮肤发硬且粗糙,病牛食欲下降、逐渐发生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增重不足等。由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8  摘要:羊双腔吸虫病是一种常发的慢性消耗性寄生虫病,具有季节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特点,羊群感染后不仅饲料消化率下降,还会出现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羊双腔吸虫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进行分析,为提高养殖户的鉴别诊断能力,又对其发病症状、病理解剖和诊断方法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治疗和预防措施,供同行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