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4
摘要:随着养牛业规模壮大,牛群饲养密度迅速扩大,牛场疫病防治难度也随之增加。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病牛出现以消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不利于牛群正常生长和生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牛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进行概述,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牛沙门氏菌;临床特征;诊断;防治
牛沙门氏菌病是养牛业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病牛感染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肠炎甚至是败血症状,不同年龄牛均可感染,但流行特点有所差异,犊牛或幼龄牛最易发病,成年牛往往通过抗生素药物就能治愈,妊娠母牛治疗不及时会引发流产,给牛群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牛沙门氏菌病病原体除了感染动物外,人类也可患病,因此,从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角度出发,必须给予重视和科学防治,这样才能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1 病原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该类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无荚膜无芽孢,有鞭毛有运动力,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即使是在普通营养基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繁殖特征。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宿主,严重威胁宿主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这类致病菌耐低温、耐干燥,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沙门氏菌属大多不耐热,常规高温加热可杀菌,对化学试剂具有极强敏感性,常规消毒剂能有效杀灭此致病菌。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和传染源
沙门氏菌可感染引发不同日龄牛致病,但不同阶段牛群的发病特点有一定差异。牛沙门氏菌病的传染源为已发病病牛或隐性带菌牛。感染牛只分泌的乳汁、排泄的尿液、粪便和流产组织、羊水均能携带病菌,可作为传染源感染健康牛群和人类。
2.2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主要途径):健康牛群因采食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水源感染致病菌;生殖道传播: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致病菌。
2.3 发病原因
环境因素:牛舍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大、寒冷潮湿、通风不良;管理因素:饲喂霉变或冻冰饲料、突换饲料配方;其他因素:牛只瘦弱、已感染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长途运输导致牛只体乏和抗病力差。
2.4 发病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致病。牧区牛群夏季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由于犊牛免疫力低,沙门氏菌最容易感染犊牛,尤其是30日龄以下的犊牛,犊牛呈流行性发作。成年牛体质较强,大多呈散发性。
3 临床特征
大多数犊牛发病初期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常常无法站立,呼吸急促,急性症状大多在5d内出现严重脱水、死亡。随着病情加剧,感染牛只出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夹杂着黏液和血丝,伴有强烈的恶臭味。由于病情时间延长,病牛体质虚弱、消瘦,眼结膜发黄、充血,有明显的炎症特征。部分病牛还可激发感染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进而出现肺部和其他脏器感染[1]。病情严重的病牛腕关节、跗关节肿大,部分病牛有明显的腹疼感,会用后肢踢腹。
妊娠母牛感染后若治疗不及时会出现流产症状,尤其是妊娠5个月以上的母牛。成年牛只感染后因自身具备一定的免疫力,大多出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泌乳量减少等症状,但是一般通过药物治疗,1d后症状减退并逐渐痊愈。许多隐性带菌牛可通过粪便、尿液或乳汁将致病原排出,这些致病菌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感染其他健康牛只。
4 病理变化
病牛胃肠道黏膜有多处出血點,许多胃肠黏膜脱落,病牛肝脏肿大,肾脏有多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坏死点,病牛脾脏肿胀,病变体积是正常脾脏的2倍左右,脾脏黏膜也有许多出血斑或出血点,部分病牛淋巴结肿胀、有出血点,关节腔内被许多胶冻样液体填充。
5 诊断方法
根据病牛临床特征可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即可确诊。由于沙门氏菌对培养基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采集病牛粪便、尿液接种到普通固体琼脂培养基内,在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h,若长出菌斑,挑取单菌落接种到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或类似的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内进行进一步确诊,因沙门氏菌繁殖过程中会代谢出含硫物质,可以和培养基中的Fe2+结合生成黑色沉淀,在选择性培养基中若菌落中心呈黑色,即可判定为沙门氏菌[2]。除了分离培养外,也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特异性扩增或血清学检测,这样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会大大提高。
6 治疗方法
若病牛出现发热、脱水、腹泻等症状,可口服磺胺脒片,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服用0.1g,每日2次,连续服用3~5d;或口服土霉素,剂量为每10kg体重服用0.4~1片,2~3次/d,连续服用3~5d;或肌内注射阿莫西林钠5~10mg/kg·bw,2次/d,连用3~5d;或肌内注射180~220万IU链霉素+280~330万IU青霉素,2次/d;或肌内注射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mL,1~2次/d。为缓解病牛由于腹泻造成的体内水分流失,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食盐、维生素或电解质。若病牛出现严重腹泻,可肌内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0.2~0.3mL/kg·bw,2次/d,连用3~5d,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1L+恩诺沙星0.05mL/kg·bw,1~2次/d,连用3~5d。若病牛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体质消瘦,可肌内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剂量为0.33~0.67mL,1次/d,连续注射3d。若病牛出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症时,可以在关节腔部位用鱼石脂酒精绷带对其包裹,或在患处注射1%普鲁卡因青霉素20mL。在病牛药物选择上,可以先进行药敏试验,然后选择土霉素、新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细菌高度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用药时间。当病牛病情好转时,可继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4~6d巩固药效[3]。 7 预防措施
7.1 隔离饲养,控制病原
首先,做好病牛隔离工作,若在饲养过程中发现牛只感染沙门氏菌,需要将病牛进行单独隔离,减少对健康牛群和饲养人员的感染,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病牛乳汁不能进行售卖、和其他乳汁混合或食用。单独隔离的牛舍卫生由专人负责,工作人员需要穿戴好防护衣、一次性手套、鞋套和口罩等,并在该隔离舍外安装消毒池,人员进出前后都要进行洗手消毒,尤其是鞋子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其次,在发病期间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出售沙门氏菌感染种牛及牛肉制品,并对日常饲喂饲料进行细菌检测(如沙门氏菌测试片),以防病菌再次侵袭。
7.2 清洁消毒,净化牛群
首先,每天要做好牛舍的清洁打扫工作,保持地面干燥,加强牛舍通风,保障牛群采食饲料无菌安全,每周用2%~5%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牛舍。其次,做好牛群净化工作,牛场中若出现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在隔离治疗基础上面对牛群进行直肠沙门氏菌检测,每周2~3次,若牛只精神、食欲、排便等正常,但3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断为带菌牛,要进行隔离治疗,若治疗后仍检测到沙门氏菌,则需淘汰处理。妊娠母牛产犊后可通过阴道检测沙门氏菌,若发现阳性需要连同犊牛一同进行治疗。
7.3 免疫接种,科学防疫
对牛群接种牛副伤寒灭活疫苗,1周岁以下的牛只接种2mL,1周岁以上使用剂量为5mL。
8 结语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是人畜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细菌,主要危害消化系统,导致感染者出现胃肠炎症。一般情况下,兽医可根据病牛临床特征和分离培养判定病原,并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对牛沙门氏菌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从耐药性来看,在选药前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可以更准确的选择药敏性高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用药时间,更好地防治牛沙门氏菌病。
参考文献
[1] 王杨.肉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2):61-62.
[2] 辛晓星.肉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20(10):133-134.
[3] 陈晓琼.牛沙门氏菌病的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獸医导刊,2021(3):40.
摘要:随着养牛业规模壮大,牛群饲养密度迅速扩大,牛场疫病防治难度也随之增加。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病牛出现以消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不利于牛群正常生长和生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牛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进行概述,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牛沙门氏菌;临床特征;诊断;防治
牛沙门氏菌病是养牛业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病牛感染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肠炎甚至是败血症状,不同年龄牛均可感染,但流行特点有所差异,犊牛或幼龄牛最易发病,成年牛往往通过抗生素药物就能治愈,妊娠母牛治疗不及时会引发流产,给牛群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牛沙门氏菌病病原体除了感染动物外,人类也可患病,因此,从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角度出发,必须给予重视和科学防治,这样才能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1 病原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该类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无荚膜无芽孢,有鞭毛有运动力,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即使是在普通营养基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繁殖特征。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宿主,严重威胁宿主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这类致病菌耐低温、耐干燥,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沙门氏菌属大多不耐热,常规高温加热可杀菌,对化学试剂具有极强敏感性,常规消毒剂能有效杀灭此致病菌。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和传染源
沙门氏菌可感染引发不同日龄牛致病,但不同阶段牛群的发病特点有一定差异。牛沙门氏菌病的传染源为已发病病牛或隐性带菌牛。感染牛只分泌的乳汁、排泄的尿液、粪便和流产组织、羊水均能携带病菌,可作为传染源感染健康牛群和人类。
2.2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主要途径):健康牛群因采食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水源感染致病菌;生殖道传播: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致病菌。
2.3 发病原因
环境因素:牛舍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大、寒冷潮湿、通风不良;管理因素:饲喂霉变或冻冰饲料、突换饲料配方;其他因素:牛只瘦弱、已感染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长途运输导致牛只体乏和抗病力差。
2.4 发病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致病。牧区牛群夏季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由于犊牛免疫力低,沙门氏菌最容易感染犊牛,尤其是30日龄以下的犊牛,犊牛呈流行性发作。成年牛体质较强,大多呈散发性。
3 临床特征
大多数犊牛发病初期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常常无法站立,呼吸急促,急性症状大多在5d内出现严重脱水、死亡。随着病情加剧,感染牛只出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夹杂着黏液和血丝,伴有强烈的恶臭味。由于病情时间延长,病牛体质虚弱、消瘦,眼结膜发黄、充血,有明显的炎症特征。部分病牛还可激发感染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进而出现肺部和其他脏器感染[1]。病情严重的病牛腕关节、跗关节肿大,部分病牛有明显的腹疼感,会用后肢踢腹。
妊娠母牛感染后若治疗不及时会出现流产症状,尤其是妊娠5个月以上的母牛。成年牛只感染后因自身具备一定的免疫力,大多出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泌乳量减少等症状,但是一般通过药物治疗,1d后症状减退并逐渐痊愈。许多隐性带菌牛可通过粪便、尿液或乳汁将致病原排出,这些致病菌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感染其他健康牛只。
4 病理变化
病牛胃肠道黏膜有多处出血點,许多胃肠黏膜脱落,病牛肝脏肿大,肾脏有多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坏死点,病牛脾脏肿胀,病变体积是正常脾脏的2倍左右,脾脏黏膜也有许多出血斑或出血点,部分病牛淋巴结肿胀、有出血点,关节腔内被许多胶冻样液体填充。
5 诊断方法
根据病牛临床特征可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即可确诊。由于沙门氏菌对培养基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采集病牛粪便、尿液接种到普通固体琼脂培养基内,在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h,若长出菌斑,挑取单菌落接种到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或类似的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内进行进一步确诊,因沙门氏菌繁殖过程中会代谢出含硫物质,可以和培养基中的Fe2+结合生成黑色沉淀,在选择性培养基中若菌落中心呈黑色,即可判定为沙门氏菌[2]。除了分离培养外,也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特异性扩增或血清学检测,这样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会大大提高。
6 治疗方法
若病牛出现发热、脱水、腹泻等症状,可口服磺胺脒片,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服用0.1g,每日2次,连续服用3~5d;或口服土霉素,剂量为每10kg体重服用0.4~1片,2~3次/d,连续服用3~5d;或肌内注射阿莫西林钠5~10mg/kg·bw,2次/d,连用3~5d;或肌内注射180~220万IU链霉素+280~330万IU青霉素,2次/d;或肌内注射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mL,1~2次/d。为缓解病牛由于腹泻造成的体内水分流失,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食盐、维生素或电解质。若病牛出现严重腹泻,可肌内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0.2~0.3mL/kg·bw,2次/d,连用3~5d,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1L+恩诺沙星0.05mL/kg·bw,1~2次/d,连用3~5d。若病牛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体质消瘦,可肌内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剂量为0.33~0.67mL,1次/d,连续注射3d。若病牛出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症时,可以在关节腔部位用鱼石脂酒精绷带对其包裹,或在患处注射1%普鲁卡因青霉素20mL。在病牛药物选择上,可以先进行药敏试验,然后选择土霉素、新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细菌高度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用药时间。当病牛病情好转时,可继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4~6d巩固药效[3]。 7 预防措施
7.1 隔离饲养,控制病原
首先,做好病牛隔离工作,若在饲养过程中发现牛只感染沙门氏菌,需要将病牛进行单独隔离,减少对健康牛群和饲养人员的感染,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病牛乳汁不能进行售卖、和其他乳汁混合或食用。单独隔离的牛舍卫生由专人负责,工作人员需要穿戴好防护衣、一次性手套、鞋套和口罩等,并在该隔离舍外安装消毒池,人员进出前后都要进行洗手消毒,尤其是鞋子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其次,在发病期间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出售沙门氏菌感染种牛及牛肉制品,并对日常饲喂饲料进行细菌检测(如沙门氏菌测试片),以防病菌再次侵袭。
7.2 清洁消毒,净化牛群
首先,每天要做好牛舍的清洁打扫工作,保持地面干燥,加强牛舍通风,保障牛群采食饲料无菌安全,每周用2%~5%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牛舍。其次,做好牛群净化工作,牛场中若出现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在隔离治疗基础上面对牛群进行直肠沙门氏菌检测,每周2~3次,若牛只精神、食欲、排便等正常,但3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断为带菌牛,要进行隔离治疗,若治疗后仍检测到沙门氏菌,则需淘汰处理。妊娠母牛产犊后可通过阴道检测沙门氏菌,若发现阳性需要连同犊牛一同进行治疗。
7.3 免疫接种,科学防疫
对牛群接种牛副伤寒灭活疫苗,1周岁以下的牛只接种2mL,1周岁以上使用剂量为5mL。
8 结语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是人畜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细菌,主要危害消化系统,导致感染者出现胃肠炎症。一般情况下,兽医可根据病牛临床特征和分离培养判定病原,并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对牛沙门氏菌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从耐药性来看,在选药前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可以更准确的选择药敏性高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用药时间,更好地防治牛沙门氏菌病。
参考文献
[1] 王杨.肉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2):61-62.
[2] 辛晓星.肉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20(10):133-134.
[3] 陈晓琼.牛沙门氏菌病的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獸医导刊,2021(3):40.